1. > 生活百科 >

工匠精神的基本载体是(工匠精神的基本载体是 )

本文目录一览:

工匠精神的核心是什么答案

工匠精神的核心是敬业、精益、专注、创新等。是指在制作或工作中追求精益求精的态度与品质,是职业道德、职业能力、职业品质的体现,是从业者的一种职业价值取向和行为表现。敬业是从业者基于对职业的敬畏和热爱而产生的一种全身心投入的认认真真、尽职尽责的职业精神状态。精益就是精益求精,是从业者对每件产品、每道工序都凝神聚力、精益求精、追求极致的职业品质。专注就是内心笃定而着眼于细节的耐心、执着、坚持的精神,这是一切“大国工匠”所必须具备的精神特质。“工匠精神”还包括着追求突破、追求革新的创新内蕴。古往今来,热衷于创新和发明的工匠们一直是世界科技进步的重要推动力量。

怎样培养工匠精神

怎样培养工匠精神

怎样培养工匠精神,每个人都是应该去学习工匠精神的,而且工匠精神是指有高超的技术和精湛的技艺,并且能够做到工作负责,精益求精,对工作有责任感,使命感,荣誉感,下面看看怎样培养工匠精神。

怎样培养工匠精神1

首先,我们需要去了解,认知工匠精神,用心去体会工匠精神的内涵。

其次,工匠精神代表着我们的精神品质,所以,我们要从思想上改变自己,态度上端正自己。

最后,也是最重要的,需要我们从身边的任何一件事情做起。作为一名大学生,我们应该努力学习,认真对待每一件事情,把每一件事做到完美,这样,我们坚持做好每一件事情,由小到大,由学习到创新,慢慢的,我们便完美的诠释了工匠精神。

敬业是从业者基于对职业的敬畏和热爱而产生的一种全身心投入的认认真真、尽职尽责的职业精神状态。中华民族历来有“敬业乐群”“忠于职守”的传统,敬业是中国人的传统美德,也是当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基本要求之一。

早在春秋时期,孔子就主张人在一生中始终要“执事敬”“事思敬”“修己以敬” 。“执事敬”,是指行事要严肃认真不怠慢;“事思敬”,是指临事要专心致志不懈怠;“修己以敬”,是指加强自身修养保持恭敬谦逊的态度。

怎样培养工匠精神2

培养学生的工匠精神,核心在践行,关键在要明了和锁定工匠精神所蕴含的目标维度。只有首先确立要达到的培养目标,培养过程才会有方向、有定位、有远方,才能瞄准标高,凝心聚力,逐梦前行。这样的目标就是怀匠心、铸匠魂、守匠情、践匠行。

怀匠心。匠心,即能工巧匠之心,它是指精巧、精妙的心思,本质上就是创新之心。成语中的匠心独运或独具匠心,指的就是这样的灵明独到之心。匠心是工匠精神的第一位要素,是工匠精神的核心价值和灵魂。

因为心是精神之宅、智慧之府、载体之本。古人强调:“运用之妙,存乎一心。”可见,心是神明,心是主宰。反之,失却匠心,工匠就沦为庸匠,精神也就随之贬值,沦为低阶的、不足为道的存在。

换言之,工匠精神如果抽掉了匠心的内涵,只剩下形而下的操作,恐怕离匠气也就不远了。所以培育学生怀持匠心,生成匠意、匠思、匠智,亦即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新品格,是工匠精神培养的首要任务。

铸匠魂。什么是工匠之魂?是德,是人的品德、品行、品格。德是工匠精神的支柱。古人说:“才者,德之资也;德者,才之帅也。”可见,工匠之才是由工匠之德统领的。有学者强调:“人因德而立,德因魂而高。”

德,就是工匠精神的统领与根本,是工匠精神的内涵和灵魂。因而培养工匠精神必须铸匠魂、立匠德。人有了德之魂,才能立世生存、行之久远。职业教育必须践行立德树人的“育人铸魂”工程,与劳模精神和工匠精神相结合。

培养学生的职业道德、职业精神、职业素养。要搜集和整理具有育人效应的大国工匠、大师劳模们的成长案例,融入到德育课程中,让学生在职业学习过程中,眼中有标杆、心中有榜样、效学有依托,真正成为追寻大师、德技双修的人。

守匠情。匠情之情是情怀之意,是人们对事物怀持的或投射在事物之上的积极、崇高、富有正能量的情感与态度的总和。守匠情,即怀持和坚守工匠情怀,这种情怀内在地包含了人的价值取向和职业态度,是工匠精神的重要组成部分。

工匠情怀包括热爱情怀、敬畏情怀、家国情怀、担当情怀、卓越情怀等。这些情怀在大国工匠、非遗大师身上都有突出体现。培养学生的工匠精神。

就是要培养他们崇高的家国情怀、职业的敬畏情怀、负责的担当情怀、精益的卓越情怀,学习大国工匠身上的这些优秀品质,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和职业态度,这样才能真正得大师真传、汲精神滋养,将自己磨砺锻造成大写的人。

践匠行。匠行是指工匠们做事的行为和行动。培养工匠精神不是因为它是热点和时尚,为了蹭热点、追时尚、贴标签才随之起舞。它是需要真抓实做、大力践行的。

践匠行需要明了匠行基于深厚的历史和文化内涵生成的独到的行为特征:执着、精技、崇德、求新等。培养学生的工匠精神就是要按照这样的准则和标高。

去培养学生脚踏实地专注做事的精神,培养学生精益求精、追求卓越的境界,培养学生遵道守德、无私敬业的品格,这样培养出来的学生,才是德润身、技立世、品高端的深受欢迎的人才。

怎样培养工匠精神3

专注

其实对于现代的人来说,做一份工作能够做到专注是非常不容易的事情,因为受到各种各样的'诱惑,专注可能是比较难的一件事,而专注正是成为工匠精神中最为平凡也最为重要的一项品质,正所谓一件简单的小事,重复的次数多了,也就成了专家。

求精

我们知道很多文化遗产的传承人,就是因为把一件事情做得非常精致,所以成为了文化遗产,那么工匠精神也有这样一个共同特点就是精益求精,制是指在当前的技术条件下,能够追求完美,追求极致,精雕细琢。

作风严谨

培养大国工匠精神,要有严谨的工作作风,对于所做的事情规范态度虔诚一丝不苟,不浮躁不投机取巧,面对浮躁的时候能够定义出外界的诱惑,坚持标准,耐得住寂寞。

敬业

不论做什么样的工作,都要热爱自己的那份工作,热爱自己的岗位,尊重自己的职责,要把自己的工作做到最好。

创新

社会因为是在进行更替,所以技术也在不断的进步,思想也在推陈出新,所以当面对工作的时候要有创新精神。

爱国

大国工匠精神其中有一个很重要的就是爱国,你所做的这一切代表的是你所热爱的那片土地,那个国家,那些人民,因为这些而奋斗。

什么是工匠技术的物质载体

在我国制造业正处于从生产型向服务型、从价值链的低端向价值链的高端、从制造大国向制造强国、从中国制造向中国创造转变的这一关键时期重提 “工匠精神”,不仅要重启在大规模、高速度、无差别的机器化生产时代逐渐缺失的精益求精、严谨细致、坚守专注的传统“工匠精神”,更要与时俱进强调“工匠精神”的创新内涵,只有大国工匠们持续不断地创新,制造业才能适应现阶段供给、需求的新常态,满足消费者日益个性化、多元化、高层次的需求。

细究起来,“工匠精神”的创新元素渗透在工匠技艺、工匠制度和工匠文化中,意即培育支撑制造强国的“工匠精神”是个系统工程,不仅要激励器物层的创新,更要引导制度层和文化层的创新,正是这三重创新,使“工匠精神”不再停留在精神号召、口号宣传的层面,而能切实有效地与中国制造关联起来,让“工匠精神”由顶层设计化成具体而微的激励政策,由激励政策刺激形成工匠习惯,由工匠习惯外化形成工匠制度,由工匠制度升华形成工匠文化,由工匠文化融入民族血脉,成为中国制造的标签。

“工匠精神”与技术创新

传统观念中,工匠就是一种机械重复劳动的工作者,而发明、创新总是与高科技工作者密切相关,其实这是对工匠的误读,也是对创新的误判。绝大部分技术创新并不是从零到一的颠覆式创新,而是从99.9%到99.99%的持续性创新。技术进步的连续性远远强于间断性,继承性强于革命性,就如同生物体的生命进化,技术革命实际上是长期创造性过程中由技术积累所导致的技术进步和重大突破的“涌现”阶段。也就是说,即使是颠覆式创新也不是一蹴而就的,也需要设计研发人员对产品不断钻研思索、不停琢磨探究,在一点一滴的积累中实现技术和工艺改进,小到每一个工艺环节的革新,大到每款新产品、每项新技术的研发莫不如此。中国制造创新驱动最大的障碍不在于资源要素投入不足,而在于缺乏执着专注、精益求精的大国工匠和涵养大国工匠的制度、文化土壤。

“工匠精神”与制度创新

“工匠精神”不是与生俱来的,它的形成非朝夕之功,而是在一系列有效稳定的制度安排下产生的结果。德国、日本等制造业强国为人津津乐道的“工匠精神”背后,其实是一整套工匠制度,体现在职业教育体系、市场准入标准、质量监督管理以及知识产权保护等各个方面,对企业家敢于冒险、不辍创新的激励,对执着专注、精益求精的工匠人才的回报,对违法违规者的惩罚共同发挥作用,缺一不可。用规则制度引导工匠习惯,再把工匠习惯升华为“工匠精神”,是重塑“工匠精神”的必由之路。中国在制造精度和产品质量方面落后于发达国家,一些核心基础零部件、先进基础工艺、关键基础材料严重依赖进口,表面上看是工匠技术的缺失,更深层次的原因是相应工匠制度的缺失。重提”工匠精神”只是一个开始,还要通过系列制度创新重塑中国的“工匠精神”,激励企业家创新,培养合格工匠,惟有完善相应的制度安排,“工匠精神”才不会流于口号和宣传,才能真正成为民族习惯,融入民族血脉,成为民族精神。

“工匠精神”与文化创新

重塑“工匠精神”需要制度创新,而制度分为正式制度(法律、组织章程等)与非正式制度(行为规范、道德、习俗),制造强国的发展史表明,属于非正式制度范畴的文化传统在“工匠精神”形成中的作用不可小觑。葛树荣、陈俊飞认为,德国制造的四个基本特征(耐用、可靠、安全、精密)的背后,是德国的六大制造文化:专注精神、标准主义、精确主义、完美主义、秩序主义和厚实精神,这些文化传统又植根于德意志民族严谨理性的国民性之中。我国的产品甚至传统优势产品如纺织品与欧美产品的差距,究其根源是产品文化含量的差异,产品做到极致定是精致精美、品味十足的,技术虽然能在短时间内改善产品性能,但随时间流逝慢慢积淀下来的,能提升产品品质、积累品牌效应的却是文化,因此,中国制造要走向世界,并拥有无可替代的地位,需要培养有文化的工匠,制造有文化的产品。海尔总裁张瑞敏曾指出:“名牌也应该代表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如果是一个名牌,一定有丰富的文化含量,因为一个名牌是名牌创造者素质的外化,或者说名牌是一个国家或者民族素质的外化。员工的素质高,才能够创造出名牌。”很显然,培养有文化的工匠需要进行文化创新,甚至需要改造国民习性,这需要宏观(国家层面)、中观(社会层面)、微观(企业、个人层面)的协同创新。

三重创新与中国制造业发展

以工匠技术、工匠制度和工匠文化三重创新为抓手,“工匠精神”从虚幻的精神层面落到促进中国制造的实质层面。就“工匠精神”而言,三重创新也是层层递进的关系,“工匠精神”来源于文化、生长于制度、落脚于工匠技术,而制造产品是工匠技术的物质载体,与工匠制度和文化相比,工匠技术是反映“工匠精神”的最表面的因素,一般“工匠精神”缺失的直接表现是技术创新不够,但更深层次的原因却在于,工匠制度和工匠文化的缺失,因此,虽然“工匠精神”本身就意味着技术创新,但是培育“工匠精神”却需要更多从制度和文化创新入手。就三重创新与中国制造的关系而言,在制造业发展的初期,技术进步的作用很大,但是随着制造业迈向中高端,成熟的制造技术逐渐普及,制度和文化的作用凸显,“工匠精神”的重要性也愈加明显。因此,现阶段在制造业转型升级中涵养新时代的“工匠精神”需要建立、完善两大体系。

一是进行一系列系统设计,建设“工匠精神”养成的制度体系。首先要加快打造新型政商关系,使企业家回归初心,以消费者需求为导向提供产品和服务;其次要尽快完善我国的职业教育制度,改变职业教育是教育系统的补充的现状;第三要构建有利于“工匠精神”形成的法制、标准体系,严格监管规范市场运行秩序;最后要强化有效的激励机制,使工匠群体真正感受到“才有所值,能有所得”。二是在社会上牢固树立“工匠精神”孕育的文化价值体系。首先要建立合理的人才评价机制,提高工匠群体的社会地位;其次要建设支撑 “工匠精神”的管理文化,在企业管理中培育严谨认真的工匠习性;第三要鼓励消费者追求“精”“美”“品”“上”的消费文化,倒逼企业形成“工匠精神”。

工匠精神的载体包括哪些?

基本载体专业精神。工匠精神的载体包括,社会劳动者其其具有爱岗敬业精神的人。比如老师,医生,军人。。。

对工匠精神的理解?

工匠精神是一种职业精神,它是职业道德、职业能力、职业品质的体现,是从业者的一种职业价值取向和行为表现。“工匠精神”的基本内涵包括敬业、精益、专注、创新等方面的内容。

工匠精神是社会文明进步的重要尺度、是中国制造前行的精神源泉、是企业竞争发展的品牌资本、是员工个人成长的道德指引。“工匠精神”就是追求卓越的创造精神、精益求精的品质精神、用户至上的服务精神。

新型理解:

农业生产

工匠精神是工业经济时代的一种产物,它是一种精致化生产的要求,它对农业生产同样适用。从农业生产来讲,实际上就是从源头保证食品安全,从种植开始,原料、化肥、土地等要保证安全,还有就是它的品质和质量,这里也需要工匠精神。

企业发展

工匠精神就是要求企业如同一个工匠一样,琢磨自己的产品,精益求精,经得起市场的考验和推敲。工匠精神的核心是企业要追求科技创新,技术进步。

如果说企业是国家的经济命脉所在,那么一个以科技创新,技术进步为主体的企业,就是民族振兴的动力源泉,是国家财富增加的源泉所在。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website.service08@gmail.com 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

联系我们

工作日:9:30-18:30,节假日休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