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电脑手机 >

贝勒爷是什么意思(贝勒爷为什么叫贝勒爷)

怎样称贝勒爷?

皇帝的兄弟未封王的称贝勒爷。

贝字的搞笑昵称?

可以叫“@贝勒爷@”。

“贝”,读音为bèi。基本含义为牡蛎、蛤或其它软体动物中腹足类和瓣鳃类的统称;引申含义为用贝壳做的货币。也多用作名词,如:贝壳,贝币。

“勒”,读音为lè、lēi,基本含义为套在牲畜上带帽子的笼头,如马勒;引申含义为收住缰绳不使前进,如悬崖勒马。在日常使用中,“勒”常做动词,表示雕刻,如勒碑。

等我临幸你嘞是什么意思?

哈哈,我认为是等着你有幸和我同床的意思。

譬如:以前看过的电视剧忘记名字,只是记得贝勒爷对他的妻妾成群的夫人,学着皇帝的模样,说哪个表现好等我临幸你嘞,所以,他的妻妾个个争宠勾心斗角。

临幸(o ),专有名词,特指古代帝王亲自到达某处;也特指皇帝与嫔妃同宿。

贝勒爷是谁的儿子?

贝勒爷是皇室爵位之一,一般为世袭,只有皇上跟亲王的儿子才能称之为贝勒,所以在当时的地位很高。

清代的贝勒是一种爵位,并非正式官职。从某种意义上来说这意味着特权的存在。虽然没有官职但地位很高,有些拥有官职的人还得惧怕三分。

贝勒,做为俗称,就像王爷的女儿被称为“格格”一样。是清朝时期制定的一种爵位,不是一般的官员比得上的,所以贝勒爷绝对不是好惹的。

贝勒爷在清朝前期地位还算比较高,但到了清朝后期,随着皇室的子孙成员越来越多,爵位制度的不断完善,贝勒爷就没什么地位了。

而且清朝后期为了防止爵位过分泛滥,规定每隔一代降低一级,也就是说,如果某位亲王去世以后,他的儿子只能是郡王,孙子只能是贝勒。这样一来我们其实能明白这一规定的用意。这从根本上削弱了除皇上以外亲王各室的权利,从根本上得到了制衡。

贝勒在清朝的地位如何?

清太祖努尔哈赤及其子侄诸贝勒,掌握了后金国——金国军政财刑大权。在这个国家里,努尔哈赤一直是主宰一切拥有至高无上权力的专制君汗。这从其被尊为“英明汗”一事,反映得十分清楚。

努尔哈赤起兵初期,自称“淑勒贝勒”,后改称“聪睿汗”、“恭敬聪睿汗”。据《满文老档·太祖》记载,天命元年(1616)正月,八旗贝勒、大臣及“众人”,恭上新号,敬称努尔哈赤为英明汗时说道:“我等之国,无汗则忧苦甚多。皇天为使我等之国得享安康,眷爱穷苦部众,而降生贤能善养之汗,应上尊号”,遂尊为“承奉天命养育列国英明汗”。

八旗贝勒、大臣的议论及其奉上的尊号,非常清楚地、确切地反映了努尔哈赤统治后金的真实情形。所谓“承奉天命养育列国英明汗”,包括了密切相关的两个内容。其一,努尔哈赤并非凡夫俗子,也不是辅佐帝王领兵辖民的文官武将,而是奉承天命的开国之君。他的所作所为,皆非平凡之举,而是秉承天命来平乱致治。受天所命为皇天保佑的君主,当然应该掌握一切权力,当然应是言出令行的专制君汗。其二,正因为他是承奉天命之君,因此他必然是“贤能善养”穷苦部众之汗,而且是“养育列国”之汗。既承奉天命,又贤明英武,善养部众,这样的汗自然是执掌后金大权的最高统治者。这不仅仅是诸贝勒、大臣对努尔哈赤尊称之词,他自己也是这样看这样说的,不单是一般诸申为汗恩养,就是威风凛凛位高势强的八旗大臣,也系汗所育养。每当召集群臣集会时,他就要宣扬汗为天命、臣为汗用的一套,反复讲述“天任之为汗,汗任之为大臣”。

进入辽沈以后,虽然国号由后金改为金国,但汗的尊称并未改变,局面仍如以前一样,努尔哈赤仍然是最高统治者。天命八年(1623)正月二十七日,努尔哈赤特下汗谕,对八旗贝勒、大臣讲述全国各类人员的情况,明确规定了各自的身份、地位、义务和相互关系,指出存在的问题,给予严厉的警告。这对说明汗之威严,是极为难得的纲领性的文件。努尔哈赤说:

天之子汗,汗之子诸贝勒、大臣,诸贝勒、大臣之子伊尔根,主(额真)之子阿哈。汗以天为父,若敬思弗忘,英明治理天所赋与之政,则汗之政焉得而亡。诸贝勒、大臣,以汗为父,若敬思勿忘,无论何物,皆不思贪为己有,不萌盗贼凶暴奸诈之念,务守正直,则诸贝勒大臣之臣道焉得而亡。……诸贝勒、大臣,承受汗之恩惠,若不顾汗意,恃彼之才之力而行,不勤治其政,持贼盗奸诈凶暴之心,贪婪昏乱,则将为汗所谴,而罢诸贝勒、大臣之任,诸贝勒、大臣岂能保持其位乎?……若天命之汗、贝勒,不为天嘉之,不为人喜之,不小心以善行治政,则将为天所谴而汗之政亡矣。汗所委命之诸大臣,若不公正勤勉尽力于所委之事,而持邪恶怠慢之心,则将为汗所斥而身亡矣。《满文老档·太祖》卷四十四。

这道汗谕,以法律的形式,规定了英明汗努尔哈赤是金国的最高统治者,握有金国军政大权。这一点,反映在许多方面。第一,努尔哈赤是金国各类人员之父,金人皆系其“子”。汗谕把金国人员分成四类:汗、贝勒与大臣、伊尔根、阿哈。汗、贝勒、大臣及一部分占有较多阿哈的伊尔根,是掌握权力的人,大多数穷苦的伊尔根、诸申及包衣阿哈,则受其奴役。在统治者内部,又分成若干阶层和集团。贝勒、大臣是伊尔根、诸申之父。额真(主)的成员比较复杂,凡是占有包衣阿哈之人,不管是贝勒、八旗官将,还是富裕的伊尔根、诸申,都是他们的阿哈之主,也就是阿哈之父。所有这些人——贝勒、大臣、额真,都是英明汗之子(占有包衣的伊尔根,还是贝勒、大臣之子),都必须尊努尔哈赤为父。这里所讲的父与子,不是讲血统关系家族关系,而是指尊卑上下隶属关系。父,就是其子之主和统治者。子,就是其父的被统治者,他们必须对其父努尔哈赤“敬思弗忘”,毕恭毕敬,俯首听命,不得冒犯父的尊严,不许犯上谋乱心怀不轨。金国之人,皆系汗之子,皆须听从汗安排。

第二,诸贝勒和八旗官将,皆由汗封授、奖惩和罢革。固山贝勒、旗主贝勒,固然是该旗之主,该旗所有人员,不管是固山额真、总兵官、梅勒额真、副将等高级官将,还是参将、游击和备御,以及一切诸申和伊尔根,都须服从他的管辖,权势极大。总兵官和副将,以及参将、游击、备御,分管所辖兵民,佐治国政,率兵出征,也是有权有势的高级人员。但是,贝勒权再大,总兵官职再高,也须尊汗为父,听汗支配。贝勒之尊、官职之显,皆系汗父封授,如若对汗忠贞孝顺,勤勉治政,便能蒙受汗恩,久在其位,久任其职。如若对汗不忠,贪婪昏庸,心怀“贼盗奸诈”之念,扰乱国政,则将为汗所谴,革其位,罢其官,诛其身,籍没其家,“遇逢忧患矣”。前面曾经讲过,贵为国母的大福金富察氏的被休,皇长子阿尔哈图图们贝勒褚英的执政及其被革和处死,大贝勒代善之立为太子及其被废,以及后面将要叙述的四贝勒皇太极的被训斥,督堂乌尔古岱的贬职,督堂、总兵官阿敦的失宠和被监禁,巴克什额尔德尼的冤死,都清楚地表明了顺汗者昌,逆汗者亡,努尔哈赤确系握有生杀予夺大权的最高君汗。

贝勒爷是什么意思(贝勒爷为什么叫贝勒爷)贝勒爷是什么意思(贝勒爷为什么叫贝勒爷)





早期的贝勒权力很大,在地位上几乎仅次于大汗。如努尔哈赤时就有四大贝勒,即代善、阿敏、莽古尔泰和皇太极。




皇太极继位后,为集中权力,仿效中原体制建立新的爵位体系。贝勒的地位有所降低,在清朝宗室爵位的十二级体系中位居第三,仅次于和硕亲王和多罗郡王,可以说也是很高的爵位了,其俸银为2500两,禄米2500斛。

在继承制度上,贝勒也不是铁打的帽子,要降级继承的。顺治六年规定,任何一级爵位都要降级继承,如亲王可选一子封亲王,余子则顺延降为郡王。那么贝勒之子,除一子封贝勒之外,其余的就只能降为贝子爵了。




基本上,皇子当中比较受宠的都能获封贝勒或贝子爵,当然能获封亲王和郡王比较难,你得极其受宠,还要有实打实的办差能力才行。一般说来,得等老皇帝去世,新君继位,才会由新君下旨,将兄弟们提升为亲王和郡王。当然也有特例,如道光帝临死前下旨,将皇位传于奕詝,并封奕訢为亲王。

基本在清朝前期,贝勒已经是很高的宗室爵位了。但到了清朝中后期,随着宗室成员的进一步扩大,贝勒爷也就没什么地位了。但比起更多的闲散宗室,贝勒爷也还算是有点地位。



此外,在蒙古爵位中也有贝勒,也是居于亲王和郡王之后,位列第三级。

“贝勒”这个称号一直出现在清朝各种各样的作品中。这个称号最早来源就是满文,清朝就是满族人统治的天下,这个意思是代表“坚固、结实”。在清朝还没有入关以前,“贝勒”是“部落长”的称号。这个官职很有权力,在当时,地位仅仅低于最高等级的“汗”。直到清军入关后,“贝勒”这个称号就不再是简单的官职了,后面成了一种爵位的称呼,由此可见,“贝勒”慢慢的没有了实权,权力越来越小。

这种变化就是发生在清朝入关统治了一定时日的状况下,他们是为了要抬高皇亲贵族的地位,然后又要吸纳新的人才为国家所用,互相妥协之下才有的这种结果,但是共同目的都是为了更好的统治天下。之前清朝还未入关时,他们都是依靠着宗室的力量。就算是已经入关了,也要依靠这些宗室。既然已经打下了江山,就给那些开国功臣相应的回报,不然,人心涣散,统治就不会稳定,江山也很难治理。

所以就封了很多爵位,宗室的爵位被分为了九个层次。从亲王到奉国将军,贝勒是属于第三等的,但是也是高级爵位。想要得到这些爵位肯定是异常艰难的。有的是直接封赏,有的是曾立下了功劳,还有的是继承父辈的。

贝勒的爵位在清朝入关了之后地位也不是很高,但是在以前来说也算是个很好的官职了。

多罗贝勒,满语本意就是天生贵族。

努尔哈赤时期,贝勒是仅次于大汗的,比如代善等四大贝勒,阿济格等四小贝勒,都是旗主或者接近身份者。

努尔哈赤死后,皇太极等四大贝勒共同领导国政,等削平阿敏、莽古尔泰,代善屈服后,皇太极仿中原例称帝,建制,规定最高封爵为亲王,次者郡王,第三级为贝勒。在满清宗室及蒙古封爵体系中,贝勒依旧高居第三位。

顺治六年规定,亲王一子继承亲王,余子封郡王或贝勒(比如恭亲王的长子载澄就是郡王衔的多罗贝勒)。

郡王一子继承郡王,余子基本封贝勒。

同样,皇帝儿子的最低封爵是贝子,基本爵是贝勒郡王,少数封亲王。

贝勒每年固定俸银2500两,米2500斛。总体属于降袭爵,嫡长子降级贝子,余子封二等镇国将军,侧福晋子封一等辅国将军,旁妾所出是最低的奉恩将军。

不论宗室还是蒙古爵,如果贝勒领有一个或者若干牛录,虽兵权与民政权被实际虚化,但各牛录成员日常要孝敬钱财,尤其做官要给予分赃。如果是没有领牛录的空头贝勒,日子就很艰难,毕竟2500两很难养活贝勒府。

一提到“贝勒”,人们首先想到的是清朝末年,在京城里那些拎着鸟笼子走街串巷、喝茶听戏,整天无所事事,只等着人请安时叫上一句“贝勒爷”的满洲宗室贵族们。

然而,这个时候的所谓“贝勒爷”,更多的仅仅是个毫无实权的爵位称呼,并且这些人的数量非常庞大,俨然成为了大清王朝的累赘与负担,其作用与价值甚至比不上太平天国晚年的那一众被洪秀全盲目册封的各种“王爷”们。

可在清朝建立之初,特别是后金政权时期,能被封为“贝勒”绝对是一种非常值得骄傲的殊荣,这不仅仅代表着在朝堂上和权势和地位,更是赫赫军功的集中体现。只不过伴随着清朝从偏安东北一隅的少数民族政权,逐渐发展为大一统的封建王朝政权,“贝勒”的地位与价值也随着爵位制度的建立与发展,而不断降低,最终成为了“烂大街”的落魄宗室的代名词。

后金时期,是“贝勒”们最光辉的时候。

“贝勒”,是此前由满洲人前身女真人建立的金政权时期,“勃极烈”一词的音译,其代表着高级核心官员合议制制度的含义。

后来“贝勒”一词,逐渐发展为“部落长”的意思,例如,努尔哈赤的老丈人、皇太极生母孟古的父亲杨吉砮,就被称为“叶赫贝勒”,之后袭承了杨吉砮首领位置的孟古兄长,也就是被努尔哈赤绞死的金台石,其在史料中也被称为是“叶赫贝勒”。

而这一时期,不仅仅是女真部落将首领成为“贝勒”,他们将与之结盟的蒙古部落的首领,也成为了“贝勒”,例如皇太极的岳父,孝端文皇后哲哲的父亲莽古斯,其称号就是“蒙古科尔沁部贝勒”。

在后金的朝堂上,“贝勒”同样位置显赫,尤其是“四大贝勒”,即大贝勒代善、二贝勒阿敏、三贝勒莽古尔泰、四贝勒皇太极,其地位仅次于努尔哈赤本人,并被努尔哈赤委以了“共议国政,各置官属”的职责。

“四大贝勒按月分直,国中一切机务,俱令直月贝勒掌理。”

至于其他的普通“贝勒”,也不是仅仅通过血缘关系就能获取的,包括济尔哈朗、阿济格、阿巴泰、德格类等努尔哈赤的子侄,以及岳托、萨哈廉、豪格等努尔哈赤的孙子,他们的“贝勒”称号都是通过军功的换来的。至于像《康熙王朝》中投靠鳌拜的班布尔善,历史上他的父亲塔拜也是努尔哈赤的儿子,但是因为军功少的可怜,因而获得的爵位也自然要低了很多。

到了天命六年(1621年),努尔哈赤又确定了“八和硕贝勒共治国政”的制度,不仅强调了“和硕贝勒”的参政议政的权力,同时也厘定了未来国家领导人的选举方式。

“尔八和硕贝勒内择其能受谏而有德者,嗣朕登大位。若不能受谏,所行非善,更择善者立焉。”

至于“八和硕贝勒”的组成,“四大贝勒”必然位列其中,至于剩下的“四小贝勒”一直以来都是众说纷纭。

而网络上,一般都是将阿济格、多尔衮、多铎和济尔哈朗列为“四小贝勒”,然而这样的观点完全是结合其在皇太极时期甚至是顺治朝时期的表现所决定的,并不符合努尔哈赤时期的情况。

可以肯定的是,“四小贝勒”,必然是努尔哈赤的儿子、侄子甚至是孙子,也应该是掌旗或者领旗的贝勒。如果以此作为标准,多尔衮便很难入围,毕竟他并不是旗主,并且严格意义上来说,阿济格与多铎当上旗主也是在努尔哈赤去世之后了,也没有资格当选。除此之外,还应该是战功卓著,有着一定的军旅声望,而除了阿济格上过战场有过功勋外,多尔衮和多铎都没有打过仗。

因此,这“四小贝勒”中不应该有多尔衮和多铎,而是应该是在济尔哈朗、德格类、岳托、杜度、阿济格等这一众有过战功的贝勒中选择。

而到了天命十一年(1626年),努尔哈赤去世,皇太极在众人的推举下登上了汗位,后金正式进入了“四大贝勒南面共坐”时期。

这一时期的代善、阿敏、莽古尔泰,以“兄长贝勒”的身份,分列皇太极左右,共商国事,同受朝贺,后金政权俨然“四位大汗”。

于是,不甘心权力旁落的皇太极,先是除掉了阿敏和莽古尔泰,紧接着不断打压代善,最终将所有权力收归自己手中,真正实现了“南面独坐”。

崇德元年(1636年),皇太极在盛京改元称帝,改国号为“大清”,除了仿照明朝的制度进行政治体制改革外,爵位世袭体系也随之发生了变化,“亲王”、“郡王”成为了新的焦点,而“贝勒”这一称号和爵位,也随着时间的推移,地位不断的降低。

清朝时期的“贝勒”,更多的还是继承而来的。

皇太极改元称帝后,重新建立了宗室的爵位制度,并且将爵位划分为了九个等级,分别为:一等和硕亲王;二等多罗郡王;三等多罗贝勒;四等固山贝子;五等镇国公;六等辅国公;七等镇国将军;八等辅国将军;九等奉国将军。

此后,经过顺治、康熙、雍正、乾隆,四代帝王的不断改进与细化,最终在乾隆十三年(1748年)的时候,正式颁布《钦定爵表》,宗室爵位也就此成为了我们所熟悉的十四个等级。到乾隆四十三年(1778年),又重新厘定了“铁帽子王”的称号与家族传承世袭,清朝的爵位体系算是彻底确定下来了。

至于“贝勒”的爵位,也就此固定称为了“多罗贝勒”,在所有宗室爵位等级中排名第三位,也算是非常高级的爵位。

然而,俗话说“物以稀为贵”。

由于清朝实行的是“隔代降爵”的制度,使得相较于此前的明朝,王爵特别是获得“亲王”爵位的宗室,数量还是非常少的,所以伴随着时间的推移,“贝勒”以及更低爵位的宗室数量开始成倍数的增长。

这其中,“贝勒”的产生主要有两种方式。

其一,皇帝对于皇子以及宗室子嗣的册封,就此产生了许多新晋封的贝勒。

其二,按照顺治皇帝时期的规定,“亲王一子封亲王,余子封郡王。郡王一子封郡王,余子封贝勒”,此后经过修改,减少了封王的数量,增加了更低等级爵位的册封。

于是,清朝的“贝勒”的数量也就此开始变得庞大,再加上影视作品的不断演绎,也就让人有了一种在清朝末年的“贝勒爷”已经是“烂大街”的感觉。

与此同时,除了满洲宗室会被封“贝勒”爵位之外,蒙古部落的王公也会被封“贝勒”爵位。清朝时期,对于蒙古王公的爵位封赏也做了重新的厘定,并将其分为六等,即和硕亲王、多罗郡王、多罗贝勒、固山贝子、镇国公、辅国公;除此之外还有台吉、塔布囊。

所以,清朝时期能被称为“贝勒”的也并非只有满洲宗室,蒙古王公也有这一爵位称谓。

我们都知道贝勒爷是皇室爵位之一,一般是呈世袭状态,地位是非常高的,只有皇帝跟其他亲王的儿子才能称之为贝勒。说起贝勒,大家在脑海中一闪而过的可能是那些关于清朝电视剧或者清朝书籍。因为在那些里面我们经常会看见贝勒爷的角色。尤其是在康熙或者雍正时期,贝勒爷是一个很风光的称呼,比如四贝勒,十三贝子等。

清朝前期贝勒虽说不是正式官职,但是也有着相当大的权力。拥有官职的大臣,普通百姓都会对贝勒怀着敬意,处事方面也会惧怕贝勒,生怕哪里做得不好惹到贝勒爷。但是在清朝后期,贝勒爷的权利并没有那么大,也不太会受到人们的尊敬。

这一点就和太平天国有点像了,一开始的时候,天平天国东西南北王红半边天,后来也越来越不值钱了。根据历史我们知道,一开始清军进迫攻打天京的时候,洪秀全在陈玉成和李秀成等人的支持下,洪秀全的玉玺太平军在数年的战争间打败了清军的很多力量。

在1859年也就是咸丰九年的时候,洪秀全的族弟洪仁玕抵达天京,洪秀全大喜非常开心立即册封仁玕为军师、干王,总理掌管天国一切事物朝政。但是因为洪仁玕没有立功而被洪秀全封王,洪秀全担心其他人不服,难以管理,就再次分封异姓王。后来洪秀全分散诸王的权力,一共封了2700多个爵位,王爵也就从这时开始泛滥了。这就和清朝后期的贝勒泛滥现象很相似了。

清朝前期,贝勒地位很高,但随着王室子孙的增加,爵位制度也在不断的完善,所以在清朝后期,贝勒地位有所下降。那么贝勒到底在那时候是什么地位,处在什么样的位置,有着怎么样的权力?我们就来详细了解一下。

首先,我们来谈谈那些阿哥们,阿哥们其实不是一种爵位,他们也没有很大的权力,只是皇帝的儿子而已。比如说五阿哥,十三阿哥等。但要是在众多皇子中,进行了加封受爵就会直接叫他们的封号,比如雍亲王,十三贝勒等。虽有爵位的称呼,但他们也是等同于皇子的。

根据史料我们知道清朝的爵位是这样划分的:亲王、郡王、贝勒、贝子等等。由于亲王和郡王的册封非常严格谨慎,一般很少有皇子的册封,大多皇子只能被册封为贝勒或者贝子。而且雍正皇帝起初也只是贝勒。所以由此可见,在清朝前期,贝勒的地位是非常高,非常显赫的。但在清朝进入中期以后,皇室一直开枝散叶,皇室成员越来越多,受封爵位的制度逐渐宽松,很多皇子都有可能会被册封为亲王或者郡王,自然而然贝勒的地位就会有所下降。

在清朝末期,如果由贵族强调自己是贝勒,那就要看是近支还是远支了。如果是远支就没有人把他当回事。我们都知道清朝的爵位不可以世袭,比如爷爷是亲王,到了父亲这一辈是郡王,到了孙子这一辈就是贝勒了,因此贝勒有点血统偏远的感觉味道。在明朝爵位都是可以世袭继承的。但也有一直继承一个爵位的,比如老十三雍祥就是这样,被雍正加封为怡亲王,可以世代罔替,在清朝只有铁帽子王才能罔替,而清朝就有8位,怡亲王就是其中之一。

虽说这皇室爵位变化多端,贝勒也由原来的至高无上变得平平无奇,但是对于百姓的生活,也是没什么影响。

在清朝入关以前,“贝勒”是“部落长”的称呼。这是一个很有实权的官职,在当时,仅次于最高级别的“汗”。

到了入关以后,“贝勒”就逐渐从一个官职的名称,演变成爵位的称呼。这意味着,“贝勒”更多的成为虚衔,不再拥有实权。

宗室的爵位被分为九等。从亲王到奉国将军,贝勒被排在第三等,属于高级爵位的行列。

贝勒爷是皇室爵位,象征着高贵的身份,代表满族皇室贵族的一种称号。清代宗室贝勒封号分为贝勒和贝子,史料记载贝勒爷为封爵中的第三级。

贝勒爷是什么意思(贝勒爷为什么叫贝勒爷)贝勒爷是什么意思(贝勒爷为什么叫贝勒爷)


通常只有皇室宗亲才会享有贝勒爷这个封号,但有时也会授予蒙古贵族。被封为贝勒爷的基本都是皇室宗亲,一般为世袭。

清史上最早期著名的四大贝勒爷分别是代善、阿敏、莽古尔泰、皇太极。这四位并不都是努尔哈赤的儿子,其中阿敏就是努尔哈赤的侄子。可见不是皇室宗亲,根本就没有机会被封为贝勒爷。还有世袭的贝勒,王爷的儿子是贝勒,贝勒的儿子是贝子。

顺治六年规定,亲王一子封亲王,余子封郡王.郡王一子封郡王,余子封贝勒.贝勒之子封贝子,贝子之子封镇国公,镇国公之子封辅国公,辅国公之子授三等镇国将军.其后又有所修改.皇太极第五子硕塞便因系皇子而封郡王,后又以军功晋亲王.这些因系“天潢近支”而封世爵的皇子王孙,称为“恩封诸王”。

而公侯伯子男和剩下的云都尉、轻车都尉都是给非皇室成员的。

贝勒爷在清朝前期地位还算比较高,但到了清朝后期,随着皇室的子孙成员越来越多,爵位制度的不断完善,贝勒爷就没什么地位了。

阿哥,贝子,贝勒有什么区别?

我们常在一些宫廷剧里头看到亲王、阿哥、贝勒贝子之类的称谓。

亲王当然是比较容易理解,可是,后面的这三种称谓,却是比较容易让人混淆的。

尤其是贝勒贝子区别到底在哪里,现在还有很多人完全不知情的。

首先这些称呼都是清朝皇室成员才有的,其中“阿哥”最容易理解,那就是皇子的意思。就是人家满族的一个特有称呼而已。就更他们管父皇较皇阿玛,管母后叫皇额娘一样。

而贝勒与贝子则就不一样了,这个称号是“爵位”,是清朝皇室爵位系统中组成部分。

满清皇室爵位是这样的:和硕亲王、多罗郡王、多罗贝勒、固山贝子、镇国公、辅国公、不入八分镇国公、不入八分辅国公、镇国将军、辅国将军、奉国将军,奉恩将军,共十二级。

阿哥是皇帝老子的儿子们,这一点是比较好理解的。

如果要将阿哥跟贝勒贝子做一种区分的话,大家只要知道阿哥是没有被受封过的人,那就等于知道贝勒贝子是受封过的。

至于贝勒和贝子,虽然同为皇族,称谓只有一字之差,地位却相差不少 !

在满族皇室贵族之中,贝勒是简化过的,它完全称谓是多罗贝勒。贝子全称为固山贝子!在清朝还没有建立之前,女真的贵族等级真的是超级简单,大家长的所有儿子统称为贝勒,所以那个时候的贝勒,不管是地位,还是待遇,都是相当之高的,没有什么乱七八糟的区分。

比如在努尔哈赤时代,努尔哈赤的儿子们,便是贝勒。像著名的四大贝勒(代善、阿敏、莽古尔泰、皇太极),其权力仅次于努尔哈赤。

但清朝建立起来之后,满族皇室正式确立了封号等级制度,皇太极引入汉族制度,设置亲王郡王,于是乎贝勒排在第三,至于贝子,自然就是排在了第四。一般来讲,皇子们到了一定年纪,就可以被封为贝勒,或者贝子,一般是15岁左右。而成年后,皇帝会按照其功劳大小或者重视程度,再为儿子们加封,即郡王、亲王,没有加封的边一直是贝勒。

而对于大多数皇子来说,这些爵位可能就是他们顶点了,毕竟皇位只有一个。由于他们的爵位是世袭的,只能家中世子继承,其他的儿子则就是贝勒或者贝子。

其中亲王的儿子封贝勒,郡王的儿子封贝子。然后这样一级一级传下去。

顺治六年规定:亲王一子封世子(准亲王),其余封多罗贝勒,郡王一子封长子(准郡王),其余封固山贝子。

如此看来,两者虽说有所区别,但是也有共通点,那就是所谓的世袭制,就是说,除了有功有恩得到受封之外,世袭是比较容易让大家理解的。

最后总结一下,皇帝的儿子统称阿哥,而贝勒和贝子,分别是清朝皇室爵位中的第三等级和第四等级的爵位,也就是说贝勒的地位高于贝子!

贝勒爷是什么意思(贝勒爷为什么叫贝勒爷)贝勒爷是什么意思(贝勒爷为什么叫贝勒爷)


阿哥,本意是满语中称呼年轻的家庭男子的意思。就如格格一样。后面阿哥多用于称呼贵族家庭的少爷,亲王的儿子也称呼阿哥。当然普遍指代没有正式受封的皇子。

贝勒,是满语天生贵族的意思。最初,努尔哈赤反叛大明,建立了八旗制度,以贝勒作为旗主,所以当时的贝勒地位很高,如代善等四人为四大贝勒,阿济格四人为四小贝勒。皇太极建立清政权,引入汉族制度设置亲王郡王,贝勒降为皇族或蒙古爵第三级封爵。

贝子,是满语贝勒的复数形式。皇太极建立清政权,贝子成为皇族与蒙古爵第四级封爵。

通常,贝勒与贝子只授予皇族与蒙古贵族,唯一例外是乾隆授福康安以贝子爵。

阿哥是清朝对无封爵皇子的一种称呼,并不是一个职务或者一级爵位。换言之,被称为阿哥的皇子通常是没有获得爵位的。当皇子获封爵位之后,则以爵位称之。以清高宗弘曆为例,在雍正十一年正式受封宝亲王之前,虽然清高宗早已于雍正元年被父亲清世宗密立为皇太子,但是因为是秘密立储、并没有公开。所以雍正十一年之前,清高宗的身份只是四阿哥或者皇四子,既不是皇太子、也不是“王爷”!雍正十一年之后,因为受封宝亲王,清高宗才真正成为了“王爷”,成为了宝亲王。除此之外,虽然无封爵的皇子被称为阿哥,但是阿哥却不是皇子专属。因为阿哥本身是早期满洲人对子侄辈的一种通称,所以理论上满洲人都可以称子侄辈男子为阿哥。清朝入关之后,阿哥被赋予了特殊含义,但是除了皇子之外,宗室子弟也依然可以使用阿哥这个称呼。甚至一些贵族子弟、普通旗人私底下也有使用阿哥这个称呼的。



贝子、贝勒则完全不同!贝子、贝勒是清朝的一级爵位,只有获得贝子、贝勒爵位者才能被称为贝子、贝勒,其他人是不能随便使用的!否则便是违法,是要遭到严惩的。既然贝子、贝勒是一级爵位,那自然也就不是皇子专属,理论上只要获封相应爵位,都是贝子、贝勒。很多人认为,贝子、贝勒是皇族专属,其实不然!皇族不一定有资格获封贝子、贝勒,非皇族却不一定不可以。



清朝的皇族分为宗室和觉罗,是以清显祖塔克世(清太祖努尔哈赤父亲)为基准进行的二次划分。塔克世的后代称宗室,用黄带子;清景祖觉昌安(努尔哈赤祖父)兄弟六人除塔克世以外的后代称觉罗,用红带子;觉昌安叔伯的后代则直接被排除在了皇族之外。清朝宗室爵位系统中的贝子、贝勒,理论上只授予宗室黄带子,作为皇族的觉罗红带子也没有资格染指,觉罗红带子只能和异姓功臣一起角逐公、侯、伯、子、男、轻车都尉等爵位。但是,这其中依然是有特例的,清初有部分觉罗红带子实际上是获得了宗室爵位的,如努尔哈赤的五叔塔察篇古。按后来的制度,实际上塔察篇古属于觉罗,是没有资格获得宗室爵位的。但是,因为清初制度不甚健全,顺治初年,塔察篇古依然被追封为了恪恭贝勒。除了清初的特例,清朝便只有福康安父子获得过非宗室受封宗室爵位的殊荣了,福康安生前实封贝子、死后追封郡王,连带着其作古多年的父亲傅恒也跟着沾光,被追赠了郡王衔。这件事众所周知,这里就不铺开说了。



虽然宗室爵位中有贝子、贝勒两个等级,但是贝子、贝勒却不是宗室爵位专属。在清朝的另一爵位系中也同样有贝子、贝勒爵位,那就是外藩爵位系统。清朝的外藩爵位系统通常授予外藩蒙古、回部、西藏等边疆少数民族首领。而这一爵位系统中也有贝子、贝勒这两个等级。换言之,外藩蒙古、回部、西藏的贵族也可以拥有贝子、贝勒爵位,当然,实际操作中这一爵位系统中的贝子、贝勒绝大多数被授予了外藩蒙古贵族。



说到这里想必大家也都能明白了,阿哥是称呼,不是爵位,而贝子、贝勒是爵位。阿哥可以被授予贝子、贝勒爵位,但是贝子、贝勒不一定是阿哥,外藩蒙古也是存在贝子、贝勒的。同时,贝子通常是清朝皇子封爵的起步爵位,除了一些因特殊原因被认为压低者,皇子封爵通常最低为贝子。但是,清朝除了皇子之外的宗室也同样可以被封为贝子、贝勒。如著名的怡贤亲王胤祥,他的儿子并不属于皇子范畴,但是他的庶长子弘昌依然被封为了贝勒。由于清朝宗室爵位实行降等袭爵制度和考封制度(变相降等),远支宗室除了铁帽子亲王、郡王的后代,几乎很少有能够进入入八分之列的,获封贝子、贝勒的,就更加是凤毛麟角了。即便铁帽子王,除了袭爵的一支,能够进入入八分之列的,实际上也非常少。以清末著名的宗室肃顺为例,肃顺是郑慎亲王乌尔恭阿庶出的儿子,他嫡出的哥哥端华承袭了郑亲王爵位。但是,肃顺虽然后来受到清文宗重用、权势甚至不比他哥哥端华差多少,但是他的爵位却只是三等辅国将军,离贝子、贝勒还差着入八分镇国公/辅国公、不入八分镇国公/辅国公和一至三等镇国将军、一至二等辅国将军好多级……



最后我们来认识一下清朝的宗室爵位和外藩爵位。清朝的宗室爵位分为入八分和不入八分,即入八分可以享受朱轮、紫缰、背壶、紫垫、宝石、双眼、皮条、太监八项特殊待遇,并且可以分得下五旗多少不等的牛录作为旗份,不入八分者则没有。入八分爵位为亲王、郡王、贝勒、贝子、入八分镇国公/辅国公。不入八分爵位为不入八分镇国公/辅国公和一至三等镇国将军、辅国将军、奉国将军以及奉恩将军,没有封爵者称闲散宗室。清朝实行降等袭爵制度,以亲王为例,亲王的继承人只能袭郡王爵位、而不是亲王,传一代降一级,直到降为入八分镇国公为止,之后以入八分镇国公世袭罔替,其他爵位以此类推。除了袭爵的儿子,该亲王的其他儿子则参加考封,以父亲的亲王爵和各自生母的地位(即嫡庶之别)确定基准爵位,嫡出之子的基准爵位为不入八分辅国公、侧福晋所生之子为二等镇国将军、妾生之子为三等辅国将军。然后统一组织考试,按照考试成绩在基准爵位基础上降等,全优授予基准爵位,两优一平降一等,一优二平、二优一劣降二等,三平、一优一平一劣降三等;一优两劣、两平一劣、一平两劣及全劣直接哪凉快哪待着去,没有封爵!其他爵位以此类推。当然,皇帝如果愿意加码也是可以的,如怡贤亲王胤祥的庶长子弘昌,按照制度,侧福晋所生的他,基准爵位只是二等镇国将军,即便考试全优也只能授予这个爵位。但是,清世宗和胤祥的关系人所共知,虽然胤祥并不喜欢这个儿子、清世宗也不太待见这个侄子,但是弘昌依然被清世宗封为了贝子,而这个爵位已然远高于亲王嫡子的基准爵位了!乾隆元年,弘昌更是被晋封为了贝勒。至于受到“弘晳逆案”牵连,那是后来的事情了。



再说外藩爵位。清朝的外藩爵位系统大体和宗室爵位类似,只是加入了富有民族特色的汗和塔布囊等级别,前七级是汗、亲王、郡王、贝勒、贝子、镇国公、辅国公。虽然和宗室爵位基本一致,但实际含金量却要远低于宗室爵位。如果在中央没有差使,即便是外藩亲王也不过就是“地头蛇”罢了。但是,如果皇帝倚重,则又是另一番景象了。以著名的扎萨克博多勒噶台亲王僧格林沁为例,因为僧王是“祺祥政变”的重要参与者,慈安、慈禧两宫皇太后掌权之后,僧王地位崇高,他这位外藩亲王的地位实际上要远高于那些没有实权的宗室亲王!但这一切并不是理所当然的,仅仅是因为恩出于上!普通的外藩亲王,实际地位还是要低于宗室亲王的,甚至要低于皇子受封的郡王、贝勒、贝子!

我们知道,在清朝皇帝的纵多儿孙中,按照嫡庶血缘、军功大小、“文治武功”等等,在皇帝的考察下,有的被封为亲王、贝勒、贝子等等各种爵位或官职。那么回到题主的题问,其中的贝勒和贝子又是什么关系了?

贝勒和贝子的关系

首先,贝勒只是皇室中的一种爵位。但并不只是只有皇帝的儿子,才可以被封为贝勒;一些郡王的儿子也可以被封为贝勒,贝勒的爵位,会从郡王那边继承过来。

郡王又是怎么来的了?一般来说,亲王的嫡长子会继承“亲王”这个爵位,但是其他的儿子,就只有被封为郡王的份儿了,所以贝勒后来大多数都是郡王的儿子。

但在清朝建国之初,1努尔哈赤在赫图阿喇登基为汗时,设的“四大贝勒”可不与后来权势弱的贝勒一样,他们手中可是拥有很大的权力。

努尔哈赤去世时,命令四大贝勒共同辅政,即大贝勒代善、二贝勒阿敏、三贝勒莽古尔泰、四贝勒皇太极,只不过后来皇太极登上了皇位,但其他的贝勒爷手中的权力也还是不容小觑的。

(皇太极和海兰珠结婚剧照)

但是,这些贝勒的儿子们,只能封为贝子,不再具有贝勒的爵位。除非他们受到了皇帝的特殊赏赐,那就另当别论了!所以贝勒和贝子这么一经比较,贝勒的地位显然高于贝子的!

阿哥和贝勒又有什么区别了?

前边我们提到,贝勒是一种爵位,但阿哥可不是,阿哥是皇帝的儿子(看过清宫剧的朋友应该都很熟悉,吴奇隆演的四阿哥,帅气而又多情)。当然,阿哥在后来有了爵位以后,他也可以当贝勒。

(吴奇隆剧照)

只不过这些清朝的皇子中,他们在没有爵位之前,统一的称呼就是阿哥,后来如果有什么功劳,被封为其他的什么官职,那就要另当别论了,不能再以阿哥的身份称呼。

但是,即便是没有爵位的阿哥,他们也都是皇帝的儿子,一般人也是不敢轻易冒犯的,毕竟出身于皇室家族,朝中大臣也是需要对他们敬畏三分。

综上小结

皇帝的儿子们统一的称呼为: 阿哥; 郡王的儿子就是贝勒。紧接着,贝勒的儿子们才是贝子。

三种称谓虽然都代表了不同的地位,但究其根本,都属于皇族宗室。

图片来自网络

贝勒爷怎么来的?

清王朝王公贵族的头衔,是被皇上封赏的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website.service08@gmail.com 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

联系我们

工作日:9:30-18:30,节假日休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