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电脑手机 >

礼不下庶人刑不上大夫的意思的简单介绍

本文目录一览:

刑不上大夫 礼不下庶人是什么意思?

刑不上大夫,礼不下庶人的意思:礼法不施于普通老百姓,刑罚不加于大夫以上贵族。

刑不上大夫,礼不下庶人是一个成语,拼音是lÏ bú xià shù rén xíng bú shàng dà fū。

详细解释:

礼不下庶人,刑不上大夫,语出汉代《戴圣礼记·曲礼上》。意谓礼虽然主要是针对贵族的,但庶人也要遵守礼,刑法虽然主要是针对庶人的,但是贵族也要遵守刑法,只不过礼和刑在对庶民和贵族的适用上有不同的等级要求。

对待贵族时对其应遵守的礼的要求和等级比庶人更高,对待庶人时不可以贵族的礼之标准要求其遵守,庶人有庶人应当遵守的礼的标准。对待庶人时对其适用的刑罚的要求和等级比贵族更严格,贵族犯罪在刑罚适用上享有一定的减免特权。

相关介绍:

自秦汉以来,对这句话的解释都是“庶人没有资格受礼遇,大夫拥有特权不受刑”把“下”作“下到”,“上”作“上到”解。这种解释,与原话的本来意义是违背的,这是“以封建的特权观念去解释带有原始性质的、以天神报这为根据、以血缘宗亲行正义的远古刑礼观的一种误解”。

所以这句话,应为“礼不卑庶人,刑不尊大夫”。 当然,这句话到了封建社会变成了因人论罪,礼成了尊上卑下、刑变为宥贵残贫的封建特权阶层的私器。但这句话是与后世的“王子犯法与庶民同罪”、“法律面前,人人平等”是一脉相承的。

“刑不上大夫,礼不下庶人。”什么意思?

“刑不上大夫,礼不下庶人”的意思为:刑法不加重于大夫,礼制不减轻于庶人。实际上,大夫是懂得刑法的,而庶人不一定懂得礼制。所以,这一句要表达的真实意思是“大夫不因懂得刑法而加重罪责,庶人不因不懂得礼制而减轻罪责。”对刑法和礼制知道与否,并不能影响罪刑的轻重,不因此而增一分或减一分。

 礼不下庶人,刑不上大夫”这句话,出自春秋时期成书的《礼记》。自秦汉以来,对这句话的解释都是“庶人没有资格受礼遇,大夫拥有特权不受刑”,把“下”作“下到”,“上”作“上到”解。这种解释,与原话的本来意义是违背的,这是“以封建的特权观念去解释带有原始性质的、以天神报这为根据、以血缘宗亲行正义的远古刑礼观的一种误解”。

首先,从先秦人的字句上看,“上”“下”二字,意作鄙视、重视。如“以高下下,以男下女”,其高下之之间的“下”与男女之间的“下”,均为卑贱意。《论语》的“惟上智下愚不移”,其“上”与“下”也作重轻意解。《礼记》的“礼不下庶人,刑不上大夫”,其“上”“下”二字取义,与上列句式相同,意为尊卑之意.所以这句话,应为“礼不卑庶人,刑不尊大夫”,与后世的“王子犯法与庶民同罪”、“法律面前,人人平等”是一脉相承的。正确的解释应为:大夫不因懂得刑法而加重罪责,庶人因忙于生计和没有条件置办行礼用的祭品,故而对庶人不作某些礼的要求。

其实这句话是古代礼乐制度一种非常人性化的原则,是勉励人们遵守礼乐制度的。

礼不下庶人刑不上大夫的意思都什么?

“刑不上大夫,礼不下庶人的意思是:大夫犯了法可以杀死但是不要折磨他们,让他们身体痛苦,因为他们是拥有知识拥有地位的人,这样的折磨会破坏他们在庶人中的形象。而周礼有一套很复杂很繁锁的流程,已经到了对人是一种精神折磨的礼法,所以这种折磨就不要让庶人去忍受了。也指不要用重刑来折磨有知识的人,不对百姓苛求完备的礼节。

此句出自《礼记·曲礼上》。

简介

《礼记》又名《小戴礼记》、《小戴记》,据传为孔子的七十二弟子及其学生们所作,西汉礼学家戴圣所编,是中国古代一部重要的典章制度选集,共二十卷四十九篇。

主要记载了先秦的礼制,体现了先秦儒家的哲学思想(如天道观、宇宙观、人生观)、教育思想(如个人修身、教育制度、教学方法、学校管理)、政治思想(如以教化政、大同社会、礼制与刑律)、美学思想(如物动心感说、礼乐中和说),是研究先秦社会的重要资料,是一部儒家思想的资料汇编。

《礼记》原本四十六篇,始于《曲礼》,终于《丧服四制》,但因《曲礼》、《檀弓》、《杂记》三篇内容过长,所以大多版本将其分为上下篇,故有四十九篇之说。

“刑不上大夫,礼不下庶人”什么意思?

“刑不上大夫,礼不下庶人的意思是:大夫犯了法可以杀死但是不要折磨他们,让他们身体痛苦,因为他们是拥有知识拥有地位的人,这样的折磨会破坏他们在庶人中的形象。而周礼有一套很复杂很繁锁的流程,已经到了对人是一种精神折磨的礼法,所以这种折磨就不要让庶人去忍受了。也指不要用重刑来折磨有知识的人,不对百姓苛求完备的礼节。此句出自《礼记·曲礼上》。

大夫这个称谓,是古代的一个是官阶,不是官职。西周以后先秦诸侯国中,在国君之下设卿、大夫、士三级。大夫世袭,有封地。后世遂以大夫为一般任官职之称。秦汉以后,中央要职有御史大夫,备顾问者有谏议大夫、中大夫、光禄大夫等。至唐宋尚有御史大夫及谏议大夫之官,至明清废。

扩展资料:

《礼记》又名《小戴礼记》、《小戴记》,据传为孔子的七十二弟子及其学生们所作,西汉礼学家戴圣所编,是中国古代一部重要的典章制度选集,共二十卷四十九篇,主要记载了先秦的礼制,体现了先秦儒家的哲学思想(如天道观、宇宙观、人生观)、教育思想(如个人修身、教育制度、教学方法、学校管理)、政治思想(如以教化政、大同社会、礼制与刑律)、美学思想(如物动心感说、礼乐中和说),是研究先秦社会的重要资料 ,是一部儒家思想的资料汇编  。

《礼记》原本四十六篇,始于《曲礼》,终于《丧服四制》,但因《曲礼》、《檀弓》、《杂记》三篇内容过长,所以大多版本将其分为上下篇,故有四十九篇之说。

《礼记》按照所述内容可分为四类:

1、记礼节条文,补他书所不备,如《曲礼》、《檀弓》、《玉藻》、《丧服小记》、《大传》、《少仪》、《杂记》、《丧大记》、《奔丧》、《投壶》等。

2、阐述周礼的意义,如《曾子问》、《礼运》、《礼器》、《郊特牲》、《内则》、《学记》、《乐记》、《祭法》、《祭义》、《祭统》、《经解》、《哀公问》、《仲尼燕居》、《孔子闲居》、《坊记》、《中庸》、《表记》、《缁衣》、《问丧》、《服问》、《间传》、《三年问》、《儒行》、《大学》、《丧服四制》等。

3、解释《仪礼》之专篇,如《冠义》、《昏义》、《乡饮酒义》、《射义》、《燕义》、《聘义》等。

4、专记某项制度和政令,如《王制》、《月令》、《文王世子》、《明堂位》等。

参考资料:百度百科——礼记

“刑不上大夫,礼不下庶人”这句话是什么意思?

刑不以大夫为上,礼不以庶人为下意思即为刑罚不以处罚高官为高级的刑罚,而礼节不以礼待庶民而为下等。所以这句话提倡的是,不要以身份地位的高低来判定刑罚与礼节的好坏,在刑罚和礼节上人人平等。

“礼不下庶人,刑不上大夫”这句话,出自西汉成书的《礼记·曲礼》。

自秦汉以来,对这句话的解释都是“庶人没有资格受礼遇,大夫拥有特权不受刑”把“下”作“下到”,“上”作“上到”解。这种解释,与原话的本来意义是违背的,这是“以封建的特权观念去解释带有原始性质的、以天神报这为根据、以血缘宗亲行正义的远古刑礼观的一种误解”。

所以这句话,应为“礼不卑庶人,刑不尊大夫”。 当然,这句话到了封建社会变成了因人论罪,礼成了尊上卑下、刑变为宥贵残贫的封建特权阶层的私器。但这句话是与后世的“王子犯法与庶民同罪”、“法律面前,人人平等”是一脉相承的。

拓展资料:

唐孔颖达正义云:礼不下庶人者,谓庶人贫,无物为礼,又分地是务,不服燕饮,故此礼不下与庶人行也。白虎通云:礼为有知,制刑为无知。设礼谓酬酢之礼,不及庶人,勉民使至于士也,故士相见礼云:庶人见于君,不为容进退,走。张逸云:非是都不行礼也,但以其遽务,不能备之,故不著于经文三百威仪三千耳,其有事则假士礼行之。

礼不下庶人刑不上大夫的解释是什么?

礼不下庶人刑不上大夫的解释是礼法不施于普通老百姓,刑罚不加于大夫以上贵族。

礼不下庶人,刑不上大夫出处《戴圣礼记·曲礼上》指的是礼虽然主要是针对贵族的,但庶人也要遵守礼,刑法虽然主要是针对庶人的,但是贵族也要遵守刑法,只不过礼和刑在对庶民和贵族的适用上有不同的等级要求。

对待贵族时对其应遵守的礼的要求和等级比庶人更高,对待庶人时不可以贵族的礼之标准要求其遵守,庶人有庶人应当遵守的礼的标准。对待庶人时对其适用的刑罚的要求和等级比贵族更严格,贵族犯罪在刑罚适用上享有一定的减免特权。

孔子的阐释

对“刑不上大夫”之意蕴,孔子曾作出过经典阐释。《孔子家语》记载,孔子的学生冉有曾求教于孔子:先王制定法律,规定刑不上大夫。如果大夫犯了罪,就可以不适用刑罚吗?

孔子作了这样的解释:对于君子的治理,通常以礼教驾御其内心,从而赋予其廉耻之节操。古代的大夫,如果有违法犯罪行为,不必直接定其罪名,以避讳不名之耻。

因此,大夫犯了罪,如在五刑范围之内,不必派司法官吏对其加以捆绑羁押,而令其自己请罪;如属于重大犯罪,也不必派司法官吏对其施以死刑,而令其跪拜自裁。所以,即使刑不上大夫,而大夫也不会因有罪而逃避惩罚,这实际上是礼教在潜移默化地发挥着作用。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website.service08@gmail.com 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

联系我们

工作日:9:30-18:30,节假日休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