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电脑手机 >

约翰·塞巴斯蒂安·巴赫(约翰塞巴斯蒂安 巴赫的代表作品?)

本文目录一览:

巴赫的身世及成就

巴赫全名约翰·塞巴斯蒂安·巴赫(Johann Sebastian Bach)(1685年3月21日~1750年7月28日),巴洛克时期的作曲家及管风琴、小提琴、大键琴演奏家,也是巴洛克音乐的集大成者。巴赫被认为是音乐史上最杰出、最重要的作曲家之一,和莫扎特、贝多芬齐名。

一、身世

巴赫出生于神圣罗马帝国(今德国中部图林根州)小城艾森纳赫的一个音乐世家,自幼即接受音乐教育,父母亡故后又到奥尔德鲁夫和吕讷堡修习学业。

毕业后巴赫先后在阿恩施塔特和米尔豪森担任管风琴师(1703~1708年),往后巴赫的职涯历任魏玛(1708~1717年)与克滕(1717~1723年)的宫廷乐长,以及莱比锡的教堂音乐总监(1723~1750年)。

巴赫一生多产,除了歌剧,几乎涉猎了当时所有的曲式,包含清唱剧(教会用和世俗用,也包含受难曲与神剧)、经文歌、弥撒曲、圣咏、各式的独奏曲、组曲、室内乐及协奏曲等等。巴赫将对乐器的体会与各种曲式结合,在超过40年的创作生涯写出许多高质量的作品。

二、成就

1、巴赫把音乐从以声乐为主体,发展为以器乐为主体,并使器乐演奏技巧发展到一个前所未有的高峰。在巴赫以前,音乐以声乐为主体,难得用乐器作为伴奏,器乐没有独立的地位。巴赫充分发挥古钢琴的演奏技巧,发明了五指并用的弹键盘指法。

2、巴赫在作曲上最初应用十二平均率音阶。“十二平均率音阶”就是把一音阶的音程作十二等份,定其一分为半音,二分为全音。这乐理是法国音乐理论家拉摩所倡导的。但它只是一种理论,未曾实行。

3、巴赫是16世纪以来集尼德兰、意大利和法国音乐之大成的最伟大的作曲家,被尊为“近代音乐之父”。他的作品既具有高度的逻辑性,结构严密,又具有内在的哲理性,深刻隽永。由于他具有人道主义的崇高信念和对美好生活不屈不挠的追求,他的音乐往往生气勃勃,富有人情味。

扩展资料

人物评价

卡拉扬说:“每天清晨第一件事就是聆听巴赫的音乐,这好似清泉流淌经过心灵的音乐有助于我校正听力。 如果您是位音乐爱好者的话,不听巴赫的音乐就好像错过了整个巴洛克。”

法国音乐评论家保罗·朗杜尔说:“巴赫创作的目的并不是为后代人,甚至也不是为他那个时代的德国,他的抱负没有越出他那个城市、甚至他那个教堂的范围。每个星期他都只是在为下一个礼拜天而工作,准备一首新的作品,或修改一首旧的曲子,从未考虑到拿来出版。世上再也没有一首杰作的构思与实践像这样天真纯朴了!”

歌德有段对巴赫音乐的评论十分精辟:“就如永恒的和谐自身的对话,就如同上帝创造世界之前,在心中的流动,我好像没有了耳、更没有了眼、没有了其他感官,而且我不需要用它们,内在自有一股律动,源源而出。”

德国大剧作家、政论家莱辛评价巴赫:“天才即使不是生在极端贫困的阶层,也是生在生活非常艰苦的阶层里。”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约翰·塞巴斯蒂安·巴赫

巴赫的生平

生平简介:巴赫于1685年3月21日出生在德国中部杜林根森林的爱森纳赫。爱森纳赫因为依山势而建,所以地势是高低起伏不平,而且地面都是由青石板铺成的,所以是德国中部一个富有童话气息小山城,这个地方拥有着很深的音乐渊源,在中世纪时,游吟诗人、宫廷乐手都是在爱森纳赫进行表演和比赛的,可以说它是德国音乐的发源地。

巴赫15岁时,终于只身离家,走上了独立生活的道路。他靠美妙的歌喉与出色的古钢琴、小提琴、管风琴的演奏技艺,被吕奈堡圣·米歇尔教堂附设的唱诗班录取,同时进入神学校学习。这里的图书馆藏有丰富的古典音乐作品,巴赫一头钻进去,像块巨大的海绵,全力汲取、融合着欧洲各种流派的艺术成就,开阔了自己的音乐视野。为了练琴,他常常彻夜不眠,通宵达旦。每逢假日,他都要步行数十里去汉堡聆听名家的演奏。

1724年,巴赫的主人克滕亲王对音乐的兴趣似乎淡漠了,于是他辞去了宫廷中的职务,来到莱比锡出任圣托马斯教堂学校的乐监(音乐指导),在那里他度过了一生中余下的27年时间。

1750年7月28日夜,巴赫的一生画上了最后一个休止符,逝世于神圣罗马帝国莱比锡,三天后,约翰·塞巴斯蒂安·巴赫在莱比锡圣约翰教堂墓地下葬。

拓展资料:

创作风格:巴赫的作品深沉、悲壮、广阔、内在,充满了18世纪上半叶德国现实生活的气息。他笃信宗教,是个路德教徒。他希望他的乐曲为教会服务,他的大多数作品都是宗教音乐。他的音乐体现了生活在18世纪德国普通市民的思想。他深受着生活给他带来的痛苦,有丰富而深刻的生活感受,虽然他消极、屈服,但也还没有看到改变生活的途径。

后世影响:巴赫是16世纪以来集尼德兰、意大利和法国音乐之大成的最伟大的作曲家,被尊为近代"音乐之父"。他的作品既具有高度的逻辑性,结构严密,又具有内在的哲理性,深刻隽永。由于他具有人道主义的崇高信念和对美好生活不屈不挠的追求,他的音乐往往生气勃勃,富有人情味。冯兰认为巴赫是世界作曲家中水平最高的、最伟大的作曲家。

巴赫被称为什么?

约翰·塞巴斯蒂安·巴赫(德语:JohannSebastianBach,也译作巴哈,1685年3月21日-1750年7月28日),巴洛克时期的德国作曲家,杰出的管风琴、小提琴、大键琴演奏家。

巴赫被普遍认为是音乐史上最重要的作曲家之一,并被尊称为“西方‘现代音乐’之父”,也是西方文化史上最重要的人物之一。

除了声乐作品外,巴赫奠定了现代西洋音乐几乎所有作品样式的体例基础。因此巴赫被后世尊称为“西方音乐之父”。

巴赫的代表作是什么?

约翰·塞巴斯蒂安·巴赫(Johann Sebastian Bach,1685年3月21日-1750年7月28日),代表作是:《勃兰登堡协奏曲》,《马太受难曲》,《b小调弥撒曲》《平均律钢琴曲集》等。

巴赫是巴洛克时期的德国作曲家,杰出的管风琴、小提琴、大键琴演奏家,被普遍认为是音乐史上最重要的作曲家之一,并被尊称为“西方近代音乐之父”。

扩展资料:

巴赫的作品深沉、悲壮、广阔、内在,充满了18世纪上半叶德国现实生活的气息。他的音乐体现了生活在18世纪德国普通市民的思想。他深受着生活给他带来的痛苦,有丰富而深刻的生活感受,虽然他消极、屈服,但也还没有看到改变生活的途径。他觉得一个人必须有坚强的意志、崇高的信念、自我牺牲的精神。

这就是巴赫在他的艺术中所反映的主要内容。他的作品从不同角度、用不同的形象反映了十八世纪德国市民之间的这种人文主义的思想。

参考资料:百度百科--约翰·塞巴斯蒂安·巴赫

约翰·塞巴斯蒂安·巴赫:激情的一生

约翰·塞巴斯蒂安·巴赫(德语:Johann Sebastian Bach,1685.3.21-1750.7.28),巴洛克时期的德国作曲家,杰出的管风琴、小提琴、大键琴演奏家。巴赫被普遍认为是音乐史上最重要的作曲家之一,并被尊称为“西方‘近代音乐’之父”,也是西方文化史上最重要的人物之一。在2005年德国电视二台票选最伟大的德国人活动中,他排名第六,次于第五伟大的西德总理维利·勃兰特。

巴赫出生于德国中部图林根州小城艾森纳赫的一个音乐世家,在有生之年是一位著名的宫廷乐长,在德国莱比锡圣多马教堂度过了最后27年的时间。巴赫把西欧不同民族的音乐风格融为一体。他集意大利、法国和德国传统音乐中的精华,曲尽其妙,珠联璧合,天衣无缝。

巴赫自己在一生中并未享有盛名,而且在死后五十年中就已被世人遗忘。但是在近一个半世纪中他的名气却在不断地增长,一般认为他是超乎时空的最伟大的两三位作曲家之一,而且有些人认为他是其中最伟大的作曲家。

本片主持人通过音乐展现一个真实的巴赫。一个复杂而富有激情的艺术家,一个温和而顾家、同时又是一个拥有着强烈的宗教精神、并在与教会和国家的挣扎的同时谱下闻名与世作品的人。

音乐之父指的是谁啊?

音乐之父指的是约翰·塞巴斯蒂安·巴赫。

约翰·塞巴斯蒂安·巴赫(Johann Sebastian Bach,1685年3月21日 ~1750年7月28日),出生于德国图林根州的埃森纳赫,巴洛克时期德国作曲家、键盘演奏家。

巴赫的音乐作品体裁丰富,其声乐作品以宗教音乐为主,器乐作品则涵盖独奏曲、协奏曲、管弦乐合奏曲、重奏曲在内的各类体裁及其大量作品。因巴赫的作品对欧洲近代音乐的发展产生了积极影响,故被称为“西方音乐之父”。

后世影响

福克尔发表巴赫传记

1802年,德国历史学家约翰·尼古拉·福克尔发表了著作《论约·塞·巴赫的生活、天才与作品》。在这部音乐史上的首部巴赫传记中,福克尔肯定了巴赫的音乐及其价值,并提倡人们加以保护。

门德尔松指挥《马太受难曲》

1829年,值巴赫创作完成《马太受难曲》100周年,作曲家门德尔松在柏林合唱学院大厅重现了该作,并引起关注。由此,展开了“巴赫复兴运动”,音乐家与学者们开始了对巴赫音乐的探索和研究。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website.service08@gmail.com 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

联系我们

工作日:9:30-18:30,节假日休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