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智能数码 >

蒋介石灵柩遭泼漆 蒋介石死后被泼油漆

将介石的尸骨现在何处?

蒋家舍大就小选取墓地 蒋介石父子相邻为伴

蒋介石灵柩不运回内地 预定2005年移灵台北

中国台湾网8月4日消息 台高层人士透露,在台军方规划供蒋氏父子二人作为墓地的“特勋区”三块地中,蒋家反倒钟情三地中标高最低,也是面积最小的一块。据估计,这块地之所以受蒋家青睐,应该与平坦的地形有关。

据台媒报道,军方当初向蒋徐乃锦和蒋孝刚两位蒋家家属代表提出的墓园用地建议案,共有A、B、C三块标高、大小不同的未开发地。其中A案标高六百七十一米、占地九百五十坪;B案标高六百五十五米、占地一千两百坪;C案标高六百四十四米,占地两百五十坪。这三块土地的坐向都是坐东北、朝西南。

经现场勘察,其中位于公墓停车场旁的A案土地,地形有如一隆起小丘陵,目前有植栽水土保持,前“总统”严家淦位于“特勋区”的墓园就在正下方,是周边墓园中,“地位最高”的一块。

至于B案土地,与A案仅有一条宽敞步道相邻,是三案中土地“面积最大”的一块。不过这片土地前低后高,虽然呈较完整的长条型,但前后坡度落差很大,后侧是属于中、少校区,与“特勋区”位置较远。

最后一块C案土地,不仅是三地中标高最低,也是面积最小的一块,但最后会受蒋家青睐,应该与平坦的地形有关。位于示范公墓办公大楼前方的这块呈扇型的土地,与“特勋区”第一、二排也仅有一步道相隔,虽然是三地中最低的一块,但标高仍高于前“总统”严家淦的墓园。

据指出,蒋家与军方接触时,一再强调两蒋墓园预定地面积不需太大,但最后会选择C案土地,还是令高层意外。由于该地左侧稍高,未来进行土地填整后,将规划一高、一低的两块墓地,分别安葬老蒋和小蒋二人,让两人能相邻为伴。

相关人士表示,早先军中传出两蒋墓园只能在已规划的“特勋区”中选择。但由于“特勋区”二十五处墓位中已使用十八处,两蒋只能从剩下的七处墓位依序安葬,加上“特勋区”的墓区都不到八坪(二十六平方米),面积大小与慈湖和头寮简直是天壤之别,对此也引发各界不同看法

蒋介石的晚年是怎样度过的?

《深圳特区报》李松林文章披露了晚年蒋介石的情况。

1971年10月,28届联大通过驱蒋案。在此前后,许多国家相继与台湾当局绝“交”。在一连串的打击之下,86岁高龄的蒋介石终于被打倒了。1972年3月,蒋介石因前列腺肥大做了手术,后转为前列腺宿疾。从此,蒋便一蹶不振。

1972年7月,蒋介石因患感冒转为肺炎住进医院。尚未痊愈之际,又因一次意外车祸住进“

荣民总院”,一住便是一年有余,此后蒋宣布避不见客。工作基本由“副总统”严家淦与长子蒋经国处理,遇到重大问题与棘手之事,严、蒋二人总是至蒋介石病榻前请示、汇报。

1975年2月下旬,蒋介石病情渐危,蒋经国见状极想辞职回家侍父。3月26日晚,蒋介石病情又呈恶化,经3个多小时急救才见好转。蒋介石醒来后深感来日无多,令蒋经国召“五院”院长来士林官邸听其口授遗嘱。蒋授完遗嘱后,病情忽好忽坏,蒋府上下一片愁云。

1975年4月5日,蒋介石病情再度恶化。据蒋经国当晚日记记载:“忆晨向父亲请安之时,父亲已起身坐于轮椅,见儿至,父亲面带笑容,儿心甚安。因儿已久未见父亲笑容矣。父亲并问及清明节以及张伯苓先生百岁诞辰之事。当儿辞退时,父嘱曰:‘你应好好休息’。儿聆此言心忽然有说不出的感触。谁知这就是对儿子的最后叮咛。余竟日有不安之感。傍晚再探父病情形,无变化,惟觉得烦躁。6时许,稍事休息。8时半三探父病,已开始恶化,在睡眠中心脏微弱,开始停止呼吸,经数小时之救无效。”

另据“荣民总院”蒋介石病情医疗小组报告说:4月5日,蒋介石突感腹部不适,泌尿系统失灵。医生认为蒋的心脏功能欠佳。傍晚8时15分,蒋的病情极度恶化。医生发现蒋的脉搏突然转慢,于是急用电话通知蒋经国。当蒋经国赶到时,蒋的心跳已不规则,血压下降,情形甚危。当即医生施行人工呼吸,乃至运用药物和电极直接刺入心肌,心脏与呼吸恢复正常。但4 5分钟后,心脏再度停止跳动。11时50分,蒋介石双目瞳孔放大,经抢救无效死亡,享年89岁。

在蒋介石弥留之际,宋美龄及长子蒋经国、次子蒋纬国、孙子蒋孝武、蒋孝勇均服侍在侧。

蒋介石病逝之时,台湾当局党政军要员在接到蒋病危通知后,于当夜赶到士林官邸,并在此举行了在蒋介石遗嘱上签字的仪式。首先由蒋夫人宋美龄签,继之由“副总统”严家淦签。当“行政院长”蒋的长子蒋经国签字时,“双手发抖,已不成书”。其后,“立法院长”倪文亚、“司法院长”田炯锦、“考试院长”杨亮功、“监察院长”余俊贤诸人都颤抖着在遗嘱上签了字。

当晚,蒋经国以长子身份同宋美龄商量治丧事宜。经商定:暂厝蒋介石灵柩于台北市南60公里处的慈湖湖畔。上世纪60年代初,蒋介石途经此地时,便看中了这块风水宝地,他在这里修建了一座中国四合院式的“行宫”,起名“慈湖”。蒋生前常来此小住,并嘱咐在他死后灵柩暂厝此地。

蒋介石灵柩遭泼漆 蒋介石死后被泼油漆蒋介石灵柩遭泼漆 蒋介石死后被泼油漆


4月6日凌晨2时,蒋介石遗体由士林官邸移至“荣民总院”。翌日,允许民众瞻仰蒋介石遗容。4月9日,蒋介石灵柩移至国父纪念馆。移灵前,蒋经国亲自为其父穿衣服,按照乡例,给其父穿了7条裤子、7件内衣,包括长袍马褂。遗体贴身包着丝棉,黑袜、黑皮鞋,胸佩大红采玉勋章,左右两旁佩戴国光勋章、青天白日勋章。蒋介石最喜读的《三民主义》、《圣经》、《荒漠甘泉》和《唐诗》四部书也被宋美龄放在灵柩之中。另有毡帽、小帽各一顶,手套一副,手帕一块,手杖一支。这些都是蒋介石晚年平日常用之物。

慈湖蒋陵清明为什么不开放?

慈湖蒋陵首次清明不开放, 国民党人士称台当局“理由牵强”。

桃园市大溪慈湖蒋介石陵寝遭人恶意泼漆后关闭。据3日报道,负责管理的台“国防部”后备司令部以要征得家属同意才能开放为由,决定清明假期不向民众开放,也是该陵寝数十年来,第一次在4月5日蒋介石的逝世纪念日不准进入。

国 民 党主 席吴敦义3日上午率百余人,到大溪慈湖陵寝谒陵。对于陵寝清明节不向民众开放,不少国 民 党人 士表示台当局“理由牵强”。国 民 党“立 委”陈学圣称,蒋介石陵寝是慈湖精神所在,以往清明节有不少人专程来谒陵,当局要是有诚意,应尽快加派人手管理完成安全措施。

“台 独”分子2月28日闯入慈湖陵寝向蒋介石灵柩与遗像泼红漆,桃园地检署3日依毁损及公然侮辱坟墓等罪嫌起诉10名“台 独”分子。

黄百韬死后,蒋介石要搞公祭仪式,但很多人却“忘”了他埋在哪儿

1948年11月22日,午夜,碾庄圩附近的一处山林。黄百韬腿部中弹,正坐在一块大石上喘着粗气,身边只剩下他的副手杨廷宴一人。

“胜则举杯欢庆,败则拼死相救”,黄百韬说完这句话,仰天长叹一声,举起手枪对准自己的太阳穴扣动了扳机。

谁知子弹偏了几分,这一枪并没有让黄百韬当场丧命,然而剧痛已经让他瘫倒在地,浑身抽搐不止。在一旁的杨廷宴不忍看他如此痛苦,掏出手枪抵住黄的胸口开了一枪。黄百韬闷哼一声,终于彻底解脱。

电视剧《大决战》中的黄百韬,是一个非常正派的军人形象,他有能力、有威望、有胆识、会打仗,在生命的最后一刻,他仍决定以死报国,决不投降。对我们来说,黄为了蒋介石反动政府而死毫无价值,死得轻于鸿毛,可是我们不能否认黄百韬是一个称职的将领、真正的军人。

黄百韬,字焕然,非蒋介石黄埔系的军官,却担任了国民党军精锐第七兵团司令,可见蒋介石对其军事能力的认可。他曾被授予光华宝鼎勋章、青天白日勋章,这是国民政府对保家卫国、抵御外辱有功军官的最高褒奖。

在解放战争的战场上,黄百韬多次带领整编25师与粟裕交手,各有胜负,是解放军一个非常头痛的对手。假如不是国民党内部混乱不堪,将领不和,黄百韬未必会命丧碾庄圩,落得个如此凄惨下场。虽然黄死后被追赠陆军二级上将,可是如果他泉下有知,了解了蒋介石的所作所为,一定也会替自己不值吧。

黄百韬死后,杨廷宴开始琢磨如何处理他的尸身。正巧这时一个华野战士搜索过来,看到这般景象,立即举起枪对准杨廷宴,大声说:“干什么的,死的是谁?”

杨廷宴急中生智,带着哭腔对解放军战士说:“我……我是军队的伙夫,这人是我哥哥,我们从军队逃出来的,跑到这里哥哥被流弹给打死了,我也不想活了。”说罢顿足捶胸放声痛哭。这名战士看杨廷宴哭得情真意切,不像装的,心生怜悯便转身离开了。

蒋介石灵柩遭泼漆 蒋介石死后被泼油漆蒋介石灵柩遭泼漆 蒋介石死后被泼油漆


杨廷宴待四下无人,便用附近捡到的一件大衣把黄百韬的尸体裹好,接着用刺刀在一棵大树下挖了一个坑,把尸体草草下葬。之后,他仔细记住了埋葬地点的地形、山势和周围特征,匆匆离开。

天色拂晓,碾庄圩激战一夜,此时依然杀声一片。杨廷宴吓得慌不择路,不慎扭到了脚踝,更跑不动了,在井皿村北边被解放军俘虏。由于战事紧张,解放军只留了一个班看守包括杨廷宴在内的200多名俘虏。

杨看有机可乘,就一瘸一拐地走到班长面前,可怜兮兮地说:“长官,我是被国民党军强迫抓来当兵的,一共才当了8个月的兵。我上有80老母,下有2岁的孩子,而且我腿还有残疾,走不动路的。您就可怜可怜我,放我回家吧。”

解放军的班长也是新兵刚升上来的,没啥经验,便问杨廷宴:“你在军队里做什么的?”杨赶忙说:“我就是个做饭的,你看我这腿,也打不了仗啊。”班长一检查,发现杨的腿上的确有伤,又寻思只是个伙夫,心里一软,训斥了他几句就放他自行离开了。

杨廷宴辗转回到南京,向蒋介石汇报了黄百韬的死讯,然后直奔上海徐家汇,向黄百韬的家属报丧。正巧华北剿总副司令李文也在黄百韬家,得知黄百韬的死讯后,一群人哭作一团。黄百韬的妻子柳碧云对杨廷宴说:“老黄战死沙场,为党尽忠,得把他的尸体运回来安葬才行。”

杨廷宴拿出一张烟盒纸,对柳碧云说:“掩埋黄司令的地方我已经画成地图,就在这张纸上,按图就能找到。嫂子节哀,如果不是总裁让我去温州执行任务,我就带着你们去了。”

杨廷宴没走多久,黄百韬的老同学张进叶来了。他得知黄百韬在碾庄身亡的消息后,马不停蹄赶到上海的黄家吊丧。张一进门,柳碧云就扑倒在地,涕泪交加地说:“大哥,你来得正好,你是徐州人,百韬的尸身还在碾庄,你得想办法把他接回来啊。”

黄百韬的二儿子也跪在地上,动情地说:“大爷,您给我带路,我得把父亲的尸体运回来。”张进叶连忙把母子二人扶起,静思片刻后说:“我理解你们的心情,但是这次偷运百韬的尸体,得想个万全之策才行。碾庄一带现在已经被共军占领,我们要去的话不能带证件,不能带武器,也不能去太多的人。”

张进叶、李文、柳碧云面面相觑,虽然还有顾虑,却都从对方脸上看出了一份坚定,于是几人开始制定具体的“偷尸”计划。

张进叶、李文仅自然不会让柳碧云冒险,他们只带了两名士兵,从上海坐火车来到蚌埠。然后两人换上礼帽大褂,还用被单子包了两大包香烟用于应付检查。两名士兵把他们送到武河县便离开了,因为再往前走就是解放区了。

张、李二人在附近置办好棺材,按照杨廷宴的地图来到埋尸地点,很快就挖到了被大衣包裹的尸体。在大衣兜里,他们翻出了一个铜牌,上写“来宾证十七号”,这是蒋介石发给黄百韬的出入证,绝对没错。他们将黄的尸体放进棺材,装上土车推走。

张、李二人历经磨难,躲过重重盘查,总算是把黄百韬的尸身运上火车,送到南京中国殡仪馆。

1948年12月8日,蒋介石在黄百韬追悼会上带领大家默哀,之后发表讲话:高度肯定黄百韬过往的功绩,赞扬他为党国牺牲的英勇精神,号召所有高级将领学习黄百韬的精神。

12月16日,蒋介石决定为黄百韬举行“国葬”,并为黄百韬题字“大仁大义”。国防部长何应钦题字“焕然将军殉国纪念:浩气长存”。

1949年1月18日开始,《中央日报》连续多日头版刊登首都各界追悼黄百韬大会公告:定于1月19、20、21日三日为黄百韬举行公祭。

1949年1月25日,《中央日报》刊登:黄百韬忠骸定于明日安葬。

次日,黄百韬的灵柩在在南京岔路口附近的曹古山国葬区下葬。蒋介石本来是要主持国葬仪式的,但是当时蒋已经下野去了奉化,应该是没有出席黄百韬的葬礼。

后来因为修建312国道的关系,曹古山被铲平,黄百韬的这个墓现在已经找不到了。虽然后来在台湾蒋介石又给黄百韬修了一座坟墓,但是考虑到当时国民党走得匆忙,真的有时间特意去把黄的尸体挖出来带走吗?

此外还有一种说法,黄百韬之妻柳碧云看到蒋介石下野,无心给黄主持国葬之后,彻底寒了心,便决定给黄百韬另寻下葬之处。她和杨廷宴、李文等人决定到城外勘查一番,另选一处风水宝地安葬黄的尸身。

第一天他们来到中华门外,没挑中。

第二天他们又来到中山门外,还是没找到合适的地方。

第三天他们驱车向栖霞山方向行驶,来到太平门附近。当行驶到蒋王庙的时候,柳碧云看到了明代开国功臣李文忠的墓地,便要司机停车。三人下车后登上一段台阶,站在李文忠墓一侧的小山头放眼望去,看到了一片郁郁葱葱的小树林。

这里宁静安详、松柏长青,柳碧云觉得这里最适合丈夫“长眠”。李文望着东面巍巍紫金山,南边碧波清澈的玄武湖,也不由得脱口而出:“太美了!”杨廷宴说:“风景此处独好,将焕然的墓选在李文忠的墓边,既能混淆视听,更加安全,也方便黄家的后代过来祭祀。”

三人再无异议,当即决定将黄百韬的墓选在这里,并在墓碑上刻“黄焕然之墓”。为了避人耳目,柳碧云特意选了一个月黑风高的夜晚下葬。这里本来就偏僻,人烟稀少,交通不便,黄百韬墓悄然出现,除了极少数知情者外,几乎无人知晓。

从古至今,死后有多个“疑冢”的基本都是生前杀戮太重的帝王,死后怕人掘墓报复,比如曹操72疑冢、成吉思汗也有5个疑冢。估计黄百韬生前怎么也想不到,自己一个普通的国民党将军,死后也能享受3个“疑冢”的待遇,以至于很多人都不知道他死后究竟埋在了哪里。

如今黄百韬的尸骨是葬在曹古山,之后下落不明;还是跟着蒋介石迁墓到了台湾五指山;亦或是葬在太平门外的李文忠墓旁?由于年代久远,知情人也都不在,恐怕很难说得清了。

2004年,黄百韬的儿子带着一大家子人从美国回到南京,专门去了李文忠墓祭拜他的父亲,还举行了盛大的祭奠仪式。也许我们可以由此推断黄百韬的“真身”还是留在了大陆,毕竟亲儿子来祭拜,总要事先做一番功课吧。这么说来,台湾五指山黄百韬的墓,大概率只是个衣冠冢。

一代名将黄百韬,生前执掌着国民党军队徐州剿总序列中最大的兵团,却因为蒋介石的胡乱指挥,被围困在小小的碾庄圩。虽然蒋得知消息后派出多路大军前去营救,却因为国民党将领们的贪生怕死,加上我解放军的英勇作战,最终功败垂成。

值得敬佩的是,黄百韬在坐困孤城,没有援军的情况下,依然顽强坚守了12天。但是黄百韬的结局其实早已注定,大势面前,他最多只能算是负隅顽抗、垂死挣扎,没有任何胜算。不过黄百韬能够至死坚持“命令第一、荣誉至上”的军人准则,虽然阵营不同,我们依然要向这位值得尊敬的对手致以崇高的敬意。

黄百韬的悲剧在于他错看了形势,跟错了“主子”。蒋介石任人唯亲、气量狭窄、朝令夕改、言而无信,他的“昏庸无能”注定了国民党军队的衰败,黄百韬等人不过是他和反动政府的“殉葬品”罢了。

在黄百韬的追悼会上,蒋介石曾失声痛哭,高喊“黄埔精神不死”,以致后来也成为蒋的一个笑柄。因为黄百韬不是黄埔生,而蒋介石重用的黄埔系,只会争权夺利、贪污横行,结局不是被俘虏就是当逃兵,哪还有一点黄埔精神的影子。

一将无能,累死三军。不是蒋介石胡乱指挥,黄百韬可能早就安全撤回徐州了,不至于死得毫无价值;死后,蒋介石也没有提出主动寻回这位拥有“黄埔精神”将军的尸骨;后来,又是他薄情寡义,寒了人心,柳碧云义愤难平,只得给丈夫另寻他处安葬。

然而像黄百韬这样的“顽固分子”,我们就要彻底地否定他们,鄙视他们吗?我们要辩证客观地看待他们:他们只是军人,军人以服从命令为天职,本身没有对错之分,只是各为其主罢了。

而且,黄百韬在抗日战争时期是有功的,在浙赣战争中,黄百韬任三大战区参谋长,他作战英勇,毫无畏惧,亲临一线指挥。同时黄百韬不忘整顿军纪,令行禁止,让松散的国军面对日寇时,爆发出惊人的战斗力,多次粉碎了日军的进攻计划。

蒋介石灵柩遭泼漆 蒋介石死后被泼油漆蒋介石灵柩遭泼漆 蒋介石死后被泼油漆


黄百韬是一位真正值得尊敬的对手,是真正的军人!我们同情他的遭遇,缅怀他抗日战争时期的功绩。同时,我们也要牢记他的教训,那就是永远不要站在人民的对立面!

黄百韬的三座疑冢,曹古山的已经不在了,而台湾省的我们也难以前去祭拜,唯有李文忠墓依然讲述着这位将军的过往。如今,在李文忠墓的后面插了一块牌子,牌子上简要介绍了黄百韬的身份和生卒年月,如果有机会去南京 旅游 ,不妨前去一睹这位将军的风采。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website.service08@gmail.com 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

联系我们

工作日:9:30-18:30,节假日休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