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智能数码 >

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彼竭我盈什么意思)

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含义和出处

典故

【出处】:《左传·庄公十年》:“夫战,勇气也。一鼓作气,再而衰, 三而竭。”全句意思是作战是靠士兵的勇气的。第一次击鼓能够振作士兵的勇气,第二次击鼓士兵的勇气会衰弱,第三次击鼓士兵的勇气就耗尽了。

长勺之战,发生于周庄王十三年,齐桓公二年,鲁庄公十年(公元前684年)。齐鲁两个诸侯国交战于长勺,最后以齐国的失败、鲁国的胜利而告终。公元前684年,齐桓公派兵攻鲁。当时齐强鲁弱。两军在长勺(今山东莱芜东北)相遇。鲁军按兵不动,齐军三次击鼓发动进攻,均未奏效,士气低落。当时齐国强大,鲁国弱小,双方实力悬殊。可是结果鲁国却以弱胜强,把齐军打得大败。据《左传》载,这次鲁国的胜利,与曹刿的精明策划有很大关系。 鲁军一鼓作气,大败齐军。

曹刿既非武将,也非文臣,但深通兵法。他得悉齐国发兵来犯,鲁庄公准备抵抗,便主动要求面见庄公。他的亲友邻人劝他:“国家大事,自有那些居高位的大官管着,你何必瞎操心?”曹刿说:“那些大官目光短浅,不会有深谋远见。”

曹刿见了庄公,首先提出:取信于民,是战前重要的政治准备,也是获胜的必要条件。并要求作战时允许他一起去,于是庄公便叫他同车出发。在长勺的地方,齐、鲁两军相遇。双方列成阵势,战斗即将开始。只见齐军大擂战鼓,准备进兵。庄公也准备擂鼓迎击。曹刿阻止道:“(等一等)还不可以。”齐军见鲁军没有反应,又擂了一通鼓。这样齐军擂鼓三通,鲁军总是按兵不动。直到齐军三通鼓罢,曹刿才说:“现在可以进兵了!”鲁军战鼓一响,下令冲杀,士兵们一声呐喊,直扑敌阵,猛不可当。齐军大败,狼狈而逃。

庄公正想下令追击,曹刿却又阻止,并下车细看地面齐军兵车轮迹,又攀上车前横木,注意暸望敌军退走的情形,然后说:“现在可以追击了!”庄公当即下令追击。鲁军乘胜前进,把齐军全部赶出国境。

这次获胜,鲁庄公却不明由曹刿为什么这样指挥。曹刿说:“夫战,勇气也。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彼竭我盈,故克之(战斗,主要是靠勇气。第一次击鼓时,士兵们勇气最足,到第二次击鼓时,勇气有些衰落;到第三次击鼓,勇气变枯竭了。敌军勇气枯竭,我们却勇气十足,斗志昂扬,所以打败了他们)”。曹刿又说:“齐国是一个大国,军力不能低估,很难推测出他的情况,说不定会设下伏兵,诈败引诱我们。我‘视其辙乱,望其旗靡’,这才放心追击”。(“辙乱”,轮迹混乱;“旗靡”,旗帜倒下,说明仓皇逃窜。)

“一鼓作气”、“再衰三竭”和“辙乱旗靡”,出处即《左传》所载“曹刿论战”的故事。

做任何事情,趁一开始情绪高涨、干劲旺盛时全力以赴,这叫“一鼓作气”。一鼓作气,把进攻的目标攻下,叫做“一鼓而下”。如果事情老干不好,原有的勇气和力量逐渐衰退而尽,就叫“再衰三竭”。

辨析

齐桓公称霸之前,也就是刚拜管仲为相国时,消息传到鲁国,鲁庄公气得直翻白眼。他知道管仲挺有能耐,却被小白给骗去了。后悔当初真不该把管仲放了。鲁庄公就开始练兵,铸造兵器,打算报仇。这时,开始用铁打造兵器制造生产工具了。齐桓公本来就对鲁国不满,听到消息,更想先下手打到鲁国去。

管仲拦住他说:“主公才即位,本国还没安定,列国还没交好,老百姓还不能安居乐业,怎么能在这会儿去打人家呢!”

齐桓公可正为着刚即位,想露(lòu)一手,显得他比公子纠强,好叫大臣们服他,要是依着管仲先把政治、军队、生产一件件都办好了,那还不知道要等到什么时候呢。于是,公元前684年,齐桓公就拜鲍叔牙为大将,带领大军,一直往鲁国的长勺(sháo)(今山东莱芜东北)打过去。

鲁庄公气了个半死,脸红脖子粗地对大臣们说:“小白欺负咱们太过分了!施伯,你瞧咱们是非得拼一下子不可吧?”

施伯说:“我推荐一个人,请他来带兵,准能对付齐军。”

鲁庄公急着问他:“谁呀?快去请他来!”

施伯说:“这人姓曹名刿(guì),从小跟我交好,挺有能耐,文的武的全行。要是咱们真心去请他,他也许肯出来。”鲁庄公马上派施伯去请曹刿。

施伯见了曹刿,把本国被小白欺负的事说明白了,要他出来给国家出点力气。曹刿是个平民,家里又穷,笑着说:“怎么?你们做大官、吃大肉的,还要跟我们吃野菜的小百姓商量大事吗?”

施伯陪着笑说:“好兄弟,别这么说了。国家要紧,全国人的性命要紧!”死缠着央告,怎么也得请曹刿帮助国君过这道难关。有人劝曹刿别去搀和,说打仗是当官的事儿。曹刿没听他,就跟着施伯去见鲁庄公了。

曹刿问鲁庄公做了哪些准备,鲁庄公讲了三点,最后一点讲的是取信于民。曹刿说:“这一仗可以打了!”

鲁庄公问他怎么打,他说:“全国上下一心,就能打退敌人。至于到底怎么打,那可说不定。打仗得随机应变,没有一成不变的死法子。”

鲁庄公信任施伯,也就相信曹刿有本领,当时就拜他为大将,带着大军一块儿上长勺去抵抗齐兵。

他们到了长勺,扎下军营,摆下阵势,远远地对着齐国的兵营。两国军队的中间隔着一片平地,好像是一条很宽的干了的大河,两边的军队好像是挺高的河堤。只要两边往中间一倒,就能把这条河道填满。鲍叔牙上回打了胜仗,知道对面不敢先动手,就下令打鼓,准备冲锋。

鲁庄公听到对面的鼓声响得跟打雷似的,就急着叫这边也打鼓进军。曹刿拦住他说:“等等。他们打赢了一回,这会儿正在兴头上。咱们出去,正合了他们的心意,不如在这儿等着,别跟他们交战。”

曹刿下令不许嚷,不许出去,光叫弓箭手守住阵脚。齐兵随着鼓声冲过来,可没碰上对手,瞧瞧对方阵势稳固,没法打进去,就退回去了。

过了一会儿,齐兵又打鼓冲锋。对手呢,好像在地下扎了根似的动也不动,一个人都没出来。齐兵白忙了半天,人家不跟你打,使不出劲儿去,真没有意思,嘴里直唠叨。鲍叔牙可不灰心,他说:“他们不敢打,也许是等着救兵呐。咱们再冲,不管他们出来不出来,一直冲过去,准能赢!”这就打第三通鼓了。齐兵已经白冲了两次,都腻烦了。他们以为鲁兵不敢交战,冲出去有什么用呢。可是命令又不能不依,去就去吧,大家都懒洋洋地提不起劲儿来。谁知道对面忽然“咚咚咚”鼓声震天价响,鲁国的将士“哗”一下子都冲了出来,就跟冰雹打荷叶似的,把齐国的队伍打得粉碎。

齐兵拼命往回逃,鲁庄公就要追上去。曹刿说:“慢着,让我瞧瞧。”他就跳下车来,查看了一会敌人的车轮印子,又跳上车去,一手扶着横档往前细细瞧了一回,才发命令说:“快追!一直追上去!”就这么追了三十里地,得了好些齐国的兵器和车马。

鲁国打了个大胜仗。为什么?鲁庄公可不明白。他问曹刿:“头两回他们打鼓,你为什么不让咱们也打鼓?”

曹刿说:“临阵打仗全凭一股子劲儿。打鼓就是叫人起劲儿。打头一回鼓,将士顶有劲,第二回就差了,第三回就是把鼓敲得震天响,将士们也没有多大的精神了。趁着他们没有劲儿的时候,咱们一鼓作气打过去,怎么不赢呢?”

鲁庄公和将士们都点头,可是大伙儿还不明白,人家逃了为什么不立刻追上去呐?曹刿说:“敌人逃跑也许是个计策,说不定前面还有埋伏,非得瞧见他们战车的轮子印乱了,旗子也倒了,才能够毫无顾虑地追上去。”鲁庄公挺佩服地说:“你真是个精通兵事的将军。”

齐桓公打了败仗,自己认输,向管仲认错,愿意听他的话。管仲就请齐桓公对外跟列国诸侯交好。齐国也跟鲁国讲和了,还把从鲁国夺来的田地退还给鲁国,对内整顿内政,发展生产,一个劲儿地开铁矿,造农具,开荒地,多种庄稼,由公家大量地晒盐,鼓励老百姓下海捕鱼。齐国的东边就是海,晒盐捕鱼,极其方便。离海岸较远的诸侯国,没有鱼吃倒也罢了,没有盐那可怎么过日子呀?他们只好跟齐国交好,拿粮食去换齐国的盐。齐国因为齐桓公重用了管仲和鲍叔牙,越来越富强了。没有几年工夫,齐桓公吞并三十七个小国(有人说四十一国)逐步做了诸侯的首领。

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彼竭我盈什么意思)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彼竭我盈什么意思)


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的意思

一鼓作气读音( yī gǔ zuò qì ) 释义“鼓”,敲战鼓;“作”振作;一,“第一次”。指战斗刚开始时士气最旺盛,现比喻做事要趁大家情绪高涨,劲头十足时,一下子做完。含有鼓励的意思。 出处《左传·庄公十年》:“夫战,勇气也。一鼓作气,再而衰, 三而竭。”全局意思是作战是靠士兵的勇气的。第一次击鼓能够振作士兵的勇气,第二次击鼓士兵的勇气会衰弱,第三次击鼓士兵的勇气就耗尽了。 古代作战击鼓进军,擂第一通鼓时士气最盛。后多喻趁锐气旺盛之时一举成事或鼓足干劲,一往直前。 用法 紧缩式;作谓语、定语;含褒义 近义词 一气呵成、趁热打铁 反义词 一败如水、一败涂地、偃旗息鼓 歇后语 水里的蛤蟆 灯谜 通风;风箱;皮老虎 英文press on to the finish without letup 典故春秋时,齐国发兵攻打鲁国(两国都在今山东省境)。当时齐国强大,鲁国弱小,双方实力悬殊。可是结果鲁国却以弱胜强,把齐军打得大败。据《左传》载,这次鲁国的胜利,与曹刿的精明策划有很大关系。 曹刿既非武将,也非文臣,但深通兵法。他得悉齐国发兵来犯,鲁庄公准备抵抗,便主动要求面见庄公。他的亲友邻人劝他:“国家大事,自有那些天天吃肉的大官管着,你何必瞎操心?”曹刿说:“那些大官目光短浅,不会有深谋远见。” 曹刿见了庄公,首先提出:取信于民,是战前重要的政治准备,也是获胜的保证。并要求作战时允许他一起去,于是庄公便叫他同车出发。在长勺的地方,齐、鲁两军相遇。双方列成阵势,战斗即将开始。只见齐军大擂战鼓,准备进兵。庄公也准备擂鼓迎击。曹刿阻止道:“等一等。”齐军见鲁军没有反应,又擂了一通鼓。这样齐军擂鼓三通,鲁军总是按兵不动。直到齐军三通鼓罢,曹刿才说:“现在可以进兵了!”鲁军战鼓一响,下令冲杀,士兵们一声呐喊,直扑敌阵,猛不可当。齐军大败,狼狈而逃。 庄公正想下令追击,曹刿却又阻止,并下车细看地面齐军兵车轮迹,又攀上车前横木,注意暸望敌军退走的情形,然后说:“现在可以追击了!”庄公当即下令追击。鲁军乘胜前进,把齐军全部赶出国境。 这次获胜,鲁庄公却不明由曹刿为什么这样指挥。曹刿说:“战,勇气也。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彼竭我盈,故克之(战斗,主要是靠勇气。第一通鼓时,士兵们勇气最足,到再擂鼓时,勇气有些衰落;到第三通鼓,勇气更全部消失了。敌军勇气消失,我们则一鼓作气,斗志昂扬,所以打败了他们)”。曹刿又说:“齐国军力不能低估,说不定会设下伏兵,诈败引诱我们。我‘视其辙乱,望其旗靡’,这才放心追击”。(“辙乱”,轮迹混乱;“旗靡”,旗帜倒掩,说明仓皇逃窜。) “一鼓作气”、“再衰三竭”和“辙乱旗靡”,出处即《左传》所载“曹刿论战”的故事。 做任何事情,趁一开始情绪高涨、干劲旺盛时全力以赴,这叫“一鼓作气”。一鼓作气,把进攻的目标攻下,叫做“一鼓而下”。如果事情老干不好,原有的勇气和力量逐渐衰退而尽,就叫“再衰三竭”。 出处《左传·庄公十年》

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的意思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含义介绍

1、意思是第一次击鼓士气会大大增加,第二次击鼓士气就会减弱了,第三次击鼓就没有士气了。主要说的就是气势最初时最旺盛的道理。做事要一气呵成,还要有信心和毅力,如果接二连三的断断续续,会给你造成负面影响的。“竭”:即为衰竭。“衰”:减弱,衰弱,衰减。“鼓”指敲战鼓;“作”振作;“气”勇气。

2、这句话来自于《左传·庄公十年》中的《曹刿论战》。

3、现在用这句话表示:做事要趁劲头大的时候一下子做完,不然一旦劲头过去了,就无法继续做了。

“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是什么意思?

第一次击鼓振作了四级,第二次击鼓士气低落,第三次士气都衰竭了。

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是什么意思

专业回答:

原句: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

译句:第一次击鼓能振作士气,第二次击鼓士气就低落了,第三次击鼓士气就枯竭了。

本句出自〈曹刿论战〉,本文讲述的是历史上著名的战役——长勺之战的经过,赞扬了曹刿的深谋远虑。

你的认可是我解答的动力,请采纳

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左传》的意思。

“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的意思是敲第一遍战鼓时,将士们都精神振作、求战心切;敲第二遍战鼓时,将士们的斗志开始衰减;等到敲第三遍时,将士们就无心战事了。

“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现在用这句话表示:做事要趁劲头大的时候一下子做完,不然一旦劲头过去了,就无法继续做了。

作者及简介:

左丘明,姓左丘,名明(一说姓丘,名明,左乃尊称),春秋末期鲁国人。 左丘明知识渊博,品德高尚,孔子言与其同耻。据有鲁国以及其他封侯各国大量的史料,所以依《春秋》著成了中国古代第一部记事详细、议论精辟的编年史《左传》,和现存最早的一部国别史《国语》,成为史家的开山鼻祖。《左传》重记事,《国语》重记言。

出处:

出自《左传·庄公十年》中的《曹刿论战》。

典故:

鲁庄公十年春天,齐国军队攻打鲁国。鲁庄公准备应战。曹刿请求拜见。他的同乡说:“都是得高官厚禄的人在商量这事,你又为什么要参与呢?”曹刿说:“有权势的人目光短浅,缺少见识,不能深谋远虑。”于是上朝去拜见鲁庄公。曹刿问:“您凭什么应战呢?”庄公说 :“衣服、食品这些养生的东西,我不敢独自专有,一定拿它来分给一些臣子。”曹刿回答说:“小恩小惠没有遍及于老百姓,老百姓是不会听从的。”庄公说:“用来祭祀的牛、羊、猪、玉器和丝织品,我不敢虚报,一定凭着一片至诚,告诉神。”曹刿回答说:“这点儿小诚意,不能被神信任,神不会赐福的。”庄公说:“轻重不同的案件,我即使不善于明察详审,一定依据实情处理。”曹刿回答说:“这是尽了本职的一类事情。可以凭借这个条件打一仗。要打仗,请允许我跟随着去。”

庄公同他共坐一辆战车。鲁国齐国的军队在长勺作战。庄公打算击鼓命令进军。曹刿说:“不行。”齐国军队敲了三次鼓。曹刿说:“可以进攻了。”齐国的军队大败。庄公准备驱车追去。曹刿说:“不行。”于是向下观察齐军车轮留下的痕迹,又登上车前的横木了望齐军,说:“可以了。”就追击齐国军队。

战胜了齐国军队后,庄公问这样做的原因。曹刿回答说:“作战是靠勇气的。第一次击鼓能振作士兵们的勇气,第二次击鼓可以使士兵们的勇气低落,第三次击鼓士兵们的勇气就消失了。他们的勇气消失了,我军的勇气正旺盛,所以战胜了他们。大国,是不容易估计的,怕有伏兵在那里。我看见他们的车轮痕迹混乱了,望见他们的旗帜倒下了,所以才去追击齐军。”

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的意思是什么

应是“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语出《左传-曹刿论战》.

其中一、再、三,意思是第一次、第二次、第三次;

其中的鼓,名词用作动词,击鼓.

全句可译为:第一次击鼓,振作了士兵的勇气,第二次击鼓,士兵的勇气就减弱了,第三次击鼓,士兵的勇气就消耗完了.

“一鼓作气,二而衰,三而竭”是什么意思?

“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的意思是擂一通鼓,勇气振作起来:擂两通鼓,士气就衰弱了:擂三通鼓,勇气就完结了。

这句话来自于《 左传·庄公十年》中的《曹刿论战》,原文:

十年春,齐师伐我。公将战。曹刿请见。其乡人曰:“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刿曰:“ 肉食者鄙,未能 远谋。”乃入见。问:“何以战?”公曰:“ 衣食所安, 弗敢专也,必以分人。”对曰:“小惠未徧,民弗从也。”公曰:“牺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信。”对曰:“ 小信未孚,神弗福也。”公曰:“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对曰:“忠之属也。可以一战。战则请从。”

公与之乘。战于长勺。公将鼓之。刿曰:“未可。”齐人 三鼓。刿曰:“可矣。”齐师败绩。公将驰之。刿曰:“未可。”下视其辙,登轼而望之,曰:“可矣。”遂逐齐师。

既克,公问其故。对曰:“夫战,勇气也。 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 彼竭我盈,故克之,夫大国,难测也,惧有伏焉。吾视其辙乱,望其旗靡,故逐之。”

相关介绍:

左丘明,姓左丘,名明(一说姓丘,名明,左乃尊称),春秋末期 鲁国人。 左丘明知识渊博,品德高尚,孔子言与其同耻。曰:“巧言、令色、足恭,左丘明耻之,丘亦耻之;匿怨而友其人,左丘明耻之,丘亦耻之。”太史司马迁称其为“鲁之君子 ”。左丘明世代为史官,并与孔子一起“乘如周,观书于周史”,据有鲁国以及其他封侯各国大量的史料,所以依《春秋》著成了中国古代第一部记事详细、议论精辟的编年史《 左传》,和现存最早的一部国别史《国语》,成为史家的开山鼻祖。《 左传》重记事,《国语》重记言。

曹刿,一作曹翙。生卒年不详,春秋时鲁国大夫(今山东省东平县人),著名的军事理论家。鲁庄公十年,齐攻鲁,刿求见请取信于民后战,作战时随从指挥,大败齐师, 一鼓作气之典出于此。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website.service08@gmail.com 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

联系我们

工作日:9:30-18:30,节假日休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