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智能数码 >

登高为何七言律诗第一(七律第一诗是登高吗)

本文目录一览:

庆余年中称杜甫的《登高》为什么为千古第一七言律诗?

在热播大剧《庆余年》剧里“范闲斗诗”的片段很有意思。讲的是主人公范闲初来京都,太子一党担心范闲夺走“内库财权”,于是使出各种手段谋害范闲。

谋杀不成,即决定毁其名誉。于是,便安排了一场斗诗大会,让众人觉得范闲无才,不足以堪大任。

诗会上,拥有现代记忆的范闲(剧情设定范闲记忆穿越到“未来”,一出生便拥有现代人的记忆),直接开了大招,当众做出了一首《登高》,正是杜甫的那首,从而艳压群芳,一举拔得头筹。那么杜甫的《登高》究竟为何如此牛逼呢?

公元767年,杜甫已经55岁,流落夔州,流年不利。曾经的理想抱负已如烟云,置身夔州世外之地,杜甫有些心如死灰。垂垂老矣的生命时光,杜甫却有太多的惆怅郁积心中。

杜甫本不想离开成都杜甫草堂,就在熟识的地方了却一生,也不算憾事。但好朋友严武去世了,给予杜甫的经济倚靠断了,伟大的诗人杜甫还得生存下去,无奈之下,他驾小船出发,一路颠沛,无比艰辛地来到夔州。

杜甫在夔州的生活,依然是一地鸡毛,苦不堪言。穷,病,没有了盼头,人生的绝境,也不过如此。

杜甫由于多年漂泊,身体每况愈下,他患有严重的肺病、糖尿病和风湿病,并且眼睛也不太好,可谓百病缠身。杜甫老年的生活无依无靠,始终处于漂泊的困窘和惶恐之中。

某一天,孱弱缓慢的杜甫,走到了白帝城外的高台上,俯瞰着灰色的世界。他极目远处,回首一生的忧郁,自己所热爱的盛世大唐,他以为安史之乱后可以继续如日中天,不想藩镇割据的战乱继续不休。国家忧患,自我病弱,苟延残喘于世,杜甫真不知道明天该如何面对?

深秋时分,触景生情,悲凉和凄切油然而生。杜甫百感交集,拿出纸笔,铺在高台之上,眼眶湿润,苍凉世故,写下了愁苦和悲伤到极致的七律《登高》,被誉为“古今七律第一”。

        登高

风急天高猿啸哀, 渚清沙白鸟飞回。

无边落木萧萧下, 不尽长江滚滚来。

万里悲秋常作客, 百年多病独登台。

艰难苦恨繁霜鬓, 潦倒新停浊酒杯。

这是一首最能代表杜甫诗中景象苍凉阔大、气势浑涵汪茫的七言律诗。前两联写登高闻见之景,后两联抒登高感触之情。

当时正逢“安史之乱”刚结束4年,四方战乱又起。诗人的友人李白、高适、严武纷纷离世,自己又身患多种疾病,成为了一个贫疾困苦的残年老人。每每想到这里,我总低头深思,如果自己身处当时的环境和面临种种打击,能否如诗人一样坚持如此?能否抵御住心中层层悲情,继续直面生活的惨淡?能否继续心怀家国天下,救国救民?

《登高》被誉为天下第一七律,深受诗评家的喜爱。其第一的地位,体现在哪里呢?

其一是格律精严。

律诗写作有着严格的规范,每一首诗八句,二四六八句押韵,必须一韵到底,也不可以临韵通押。所谓邻韵,指的是发音相近但韵部不同的字。除此之外,三四两句,五六两句要对偶,字的平仄也有定规。

平仄合律自不必说,诗评家赞赏最多的是此诗的对仗技巧。有人说,杜甫的这首诗做到了八句皆对(格律诗只要求中间两联对仗)。可见,杜甫将诗中的格律探索到了极致,他将格律诗这种体裁推到了古诗艺术的颠峰。

不光是《登高》,杜甫的很多诗对仗对极为工整,要说他是“戴着镣铐跳舞,舞姿最优美的诗人”也不为过。

其二视野广袤

“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开篇便运用了一个远景镜头,仿佛开着飞机,在空中看到的宏大景象。“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一个万里,一个百年,从空间和时间角度上勾勒出了极为广阔的视角。

大视角下,诗人却弱小、可怜、又无助,显得极其渺小。人到暮年,疟疾、糖尿病、耳聋、肺病缠身,又因病戒酒,经济上也不宽裕。

在这样反向的映衬下,这种悲凉感愈发明显了。

其三是气象高浑博大,情感沉郁悲凉。

只是格律,不能成为伟大的作品,诗中的气象、情感、意境,才是一首诗的核心。

杜甫诗中的排比句,有着百川灌海的磅礴气势,他通过沉郁悲凉的对句,展示出他出神入化的笔力,前人盛赞此句已经到了”古今独步”的“句中化境”。

“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后来被誉为“两句九悲”,即两句古诗,九重悲情。杜甫写下的惨,惨不忍睹,或许称得上唐诗当中最惨的一句了。诗圣晚年的潦倒生活,谁又曾能够想到竟然是如此境地呢?

其四用词精巧

“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这里的“来”字用得极为精妙。水代表着时间,这是个诗歌意象,无论是和孔子相关的“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还是王之涣的“百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亦或是很多人熟知的《三国演义》开篇的诗句“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都有个共同点,诗人看水的方向是“去”,时间像水一样流走了,抓不住。

但杜甫却在这里用了“来”字,滚滚长江水,气势磅礴,巨大的压迫感扑面而来,更显得暮年杜甫对时间的悲切感受。

明代的著名诗评家胡应麟,就赞杜甫的《登高》,他说:此章五十六字, 如海底珊瑚, 劲难移, 沉深莫测,而精光万丈,力量万钧。通章章法、句法、字法,前无昔人,后无来学, 此当为古今七言律第一。

清人杨伦《杜诗镜铨》中亦评:高浑一气,古今独步,当为杜集七言律诗第一。

后又有无数名家点评推崇为“旷世之作”。后人所有赞誉汇成四字——“七律之冠”。

就如梁启超所说:“这首诗是工部最有名的七律,小孩子都读过的。假令我们当作没有读过,掩住下半首,闭眼想一想情形,谁也该想得到是在长江上游——四川湖北交界地方秋天一个独客登高时候所见的景物。底下‘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那两句,不过章法结构上顺手一点,其实不用下半首,已经能把全部情绪表出。”

思虑至此,便更加珍惜自己现在的幸福生活,感谢当下国家的安定祥和与得之不易的发展机遇。国家当下国富民强、繁荣发展的局面来之不易,我辈更要珍惜当下,在自己的工作岗位上,专心务实,努力创新,贡献国家。

杜甫的《登高》为什么被评为唐诗七律第一?原因是什么呢?

杜甫的《登高》之所以被评为唐诗七律第一,是因为诗句极为对仗工整,押韵也恰到好处,诗句的字里行间都表达出了诗人杜甫无限的哀愁和感叹,引起了众人的情感共鸣。《登高》前两句诗借用秋天的景物表达出了诗人悲凉的情感,后两句诗则是写己,感叹了生活的世事无常。

在读过《登高》这首诗之后,大家都对这首诗评价颇高,而且这首诗也可以称之为七律诗中难得一见的精品之作。《登高》想必大家也并不会感到特别陌生,在九年制义务教育之中,这本首诗也被语文书本所收录。杜甫在文学作品艺术上的成就造诣极为高深,这首诗更是有着非常讲究的情感。

诗人杜甫通过对秋天萧瑟景物的描写来烘托表达自己悲凉、哀伤的愁绪。诗中所写乃是杜甫在重阳节登高望远时见到的真实场景。当时的杜甫还身患肺病,孤身一人登高远眺,面对秋风瑟瑟的萧条景象,自觉心中无限悲凉。《登高》中写道: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前面四句都是对秋天景物的描写,这句话的意思就是秋天猿猴的悲鸣和沙洲上冷冷清清等待还巢的鸟儿,以及落叶萧萧飘着江水滚滚奔流都让杜甫感到时间一去不复返,奔流的江水无穷无尽,似乎在这种大自然面前,人的喜怒哀乐一下子就显得特别渺小了。

而这首诗之所以能被称之为七律第一,不仅仅因为杜甫遵守了严格的七律诗体,并且在字句押韵、平仄、对仗方面都做得格外出色,诗里的每一句话都表现出了一种不同的景象和意境。在《登高》之中可以称之为千古名句的就是“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杜甫比之其余诗人,无疑在用词造句上更加讲究。普通诗人描写秋天树叶只会写“落叶”两字,但杜甫却高明的使用了“落木”,一字之差让这首诗的高级感一下子就上来了,也难怪《登高》会成为一首经久不败的好诗。

登高为什么是古今七律第一

登高为什么是古今七律第一:因为这首诗语言精练、通篇对偶,一二句尚有句中对,充分显示了杜甫晚年对诗歌语言声律的把握运用已达圆通之境。所以被称为千古七律第一。

登高是古今七律第一的原因

杜甫此诗,在高浑博大的气象中,抒发其沉郁悲凉的情感,诗气浑灏流转,形成极为悲慨的艺术境界。

明代胡应麟《诗薮》内编卷五评价《登高》:作诗大法,唯在格律精严,词调稳契,使句意高远,纵孜孜可剪,何害其工?骨体卑陋,虽一字莫移,何补其拙?如老杜”风急天高“乃唐七言律诗第一首。……“风急天高”一章五十六,如海底珊瑚,瘦劲难明,深沉莫测,而力量万钧。通首章法,句法,字法,前无昔人,后无来学。微说说者,是杜诗,非唐诗耳。然此诗自当为古今七律第一,不必为唐人七言律第一也。元人凭此诗云:”一篇之内,句句皆奇,一句之内,字字皆奇;亦有识者。

登高原文

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

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

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

杜甫的《登高》为什么被评为唐诗七律第一?

在大家的认知以及在上学时读过的七言律诗当中,杜甫曾写过一首七言律诗《登高》,这首登高与崔颢的一首《黄鹤楼》在七言律诗第一的位置上产生了极大的争执。

在唐朝还在发展的过程中时,那时候古诗词的格式都还不是很完整,当时的古诗词也正在一个由古到律的一个过渡阶段,所以也常常会出现孤平、三平尾等现象。诗词也都是由半古半律然后慢慢演变成律诗的。

然而,崔颢所写的《黄鹤楼》便是半古半律的一首诗。

崔颢的这首《黄鹤楼》本来是被誉为“千古第一律诗”,但是,很多人还是认为杜甫的《登高》比崔颢的《黄鹤楼》更有资格被称为“千古第一律诗”,只因为《黄鹤楼》是一首半古半律的诗。

杜甫是有盛唐转向中唐的,在当时的诗词已经改善的很完整了,所以对于杜甫来说,他所写出来的诗也是很完美的。

也有的人将崔颢所写的《黄鹤楼》给誉为“千古第一七言律诗”,如果我们根据律诗来看,他的《黄鹤楼》也只能算得上是一首半古半律的一首诗词。但是杜甫所写的《登高》便就属于一首特别规整格式也是很完美的一首七言律诗。

《登高》这首诗是杜甫在长江边上的夔州所写出来的。当时的社会也是很混乱的,而在这是年仅六十岁的杜甫在身体极差的情况之下发自内心地写出了此诗。之后就被人们所誉为“千古第一七言律诗”。

格律的要求也是很高的,关键之处往往就在于作者的发挥。而在杜甫《登高》这首诗之中,可以看出,从头到尾没有一处是刻意的写出来的,语句也是非常通顺的。整首诗读下来,让人回味无穷。

在《登高》这首诗中,格律也体现得很完美,他的这首诗也将格律体现的淋漓尽致。

为什么庆余年中称杜甫的《登高》为千古第一七言律诗呢?

登高

唐.杜甫

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

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

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

说这首《登高》为千古第一律诗,并非是电视剧庆余年第一个提出来的,而是公认的。庆余年只是借用了这个说法。

比如明朝的胡应麟再《诗薮》中说,“此诗当为古今七律第一,不必为唐人七言律第一”。

清代杨伦在《杜诗镜铨》,说,“高浑一气,古今独步,当为杜集七言律诗第一”。

李东阳称之为“律诗绝唱”。

这首诗之所以受到很多人赞誉,被看做唐诗第一,七律第一,古今第一,是因为这首诗格调奇高,骨力雄浑,格律精严,对仗工整,情真意切,意境深远,诗法老到,通篇对偶,在诗艺上炉火纯青,堪称杜甫的代表作。

有人说这首诗“一篇之内,句句皆律,一句之内,字字皆律。”

从对仗角度而言,这首诗开创四联皆对的风格。起句为仄起入韵,这种形式唐诗中一般首联不求对仗,但此诗却有对仗天成之感。不仅两句相对,而且句内相对。风对天,急对高,渚对沙,清对白。其中有视觉,有听觉,有紧迫感,有疏旷感,写真实之景,含无限之意。用字精当,无一虚设。妙不可言。开篇如此,注定这首诗的不凡。

颔联二句,在由小及大,在视觉上一转,气象开阔。萧萧,滚滚,“叠字益见悲壮”(王士禛《带经堂诗话》),“无边落木”有万钧之气(施补华),“势若大海奔涛,四叠字振之”(周珽)。

这两句虽然看起来是在写景,但是却让人思绪万千,“唤起精神,见得连绵”(杨万里)

颈联万里悲秋,百年多病,写出了个体生命在大千世界,宇宙光阴中的境遇与体验,于宏阔中见孤独,似是写自己,又像是写世间万象。像是历尽沧桑,看透一切。能够引发广大的共鸣。电视剧《庆余年》也是反复突出这一联。

颔联写景,颈联抒情,这是律诗的通常做法。一切景语皆情语,如果只写景,显得单薄,只抒情,显得空洞,情景合一,圆融一体,方成境界。

杜甫的这首诗便是典范之作,在两联的相互作用下,诗人的羁旅愁与孤独感,就像江水和落叶一样,驱赶不尽。从某种意义上,诗人的这种情绪也是时代的情绪,是当时大唐的情绪。

尾联作结,这一联虽然写的比较平稳,但是却极力书写作者复杂的内心感受,从前六句的“飞扬震动”,道此处“软冷收之,而无限悲凉之意,溢于言外。”

总而言之,杜甫这首诗以横扫千军的气势,沉实老练的章法,飞扬灵动的布局,鬼斧神工的精致,真情实感的倾洒,无愧为律诗绝唱,千古第一。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website.service08@gmail.com 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

联系我们

工作日:9:30-18:30,节假日休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