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智能数码 >

河南省洛阳市南郊的什么石窟(位于河南洛阳市南郊的什么石窟)

本文目录一览:

位于河南省洛阳市南郊的什么石窟开凿于北魏孝文帝时期?

位于河南省洛阳市南郊的龙门石窟开凿于北魏孝文帝时代。龙门石窟始开凿于北魏孝文帝迁都洛阳(公元493年)前后,历经东西魏、北齐,到隋唐至宋等朝代又连续大规模营造达400余年之久。石窟密布于伊水东西两山的峭壁上,南北长达1公里。

龙门石窟的规模:

(1)龙门石窟开凿经历时间长久。从北魏孝文帝迁都洛阳(公元493年)前后开凿龙门石窟,历经东西魏、北齐、北周,到隋唐至宋等朝代又连续大规模营造,时间跨度长达400余年之久。

(2)龙门石窟数量大,千姿百态。密布于伊河两岸龙门山与香山上的石窟,分布长达1公里,佛像达97000余尊佛像,最大的佛像高达17.14米,最小的仅有2厘米。

龙门石窟的地位:

龙门石窟是世界上造像最多、规模最大的石刻艺术宝库,被联合国科教文组织评为“中国石刻艺术的最高峰”。龙门石窟为世界文化遗产、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国家AAAAA级旅游景区。

龙门石窟代表性景点:

龙门石窟代表性景点主要有:奉先寺、潜溪寺、宾阳洞、万佛洞、莲花洞、古阳洞、摩崖三佛龛、擂鼓台三洞、碑刻题记、白园等。

位于河南省洛阳市南郊的什么石

位于河南省洛阳市南郊的是龙门石窟,是世界上造像最多、规模最大的石刻艺术宝库,被联合国科教文组织评为“中国石刻艺术的最高峰”,位居中国各大石窟之首,现为世界文化遗产、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国家AAAAA级旅游景区。其密布于伊水东西两山的峭壁上,南北长达1公里,现存洞窟像龛2345个,造像11万余尊,与莫高窟、云冈石窟并称中国三大石窟,后加麦积山石窟称四大石窟。

龙门石窟使石窟艺术呈现出了中国化的趋势,是中国石窟艺术的里程碑。又经历天竺、新罗、吐火罗、康国等国家营造,发现有欧洲纹样、古希腊石柱等,堪称全世界国际化水平最高的石窟。龙门石窟碑刻题记2860余品,有古碑林之称。代表作:龙门二十品、龙门双璧(褚遂良《伊阙佛龛碑》、宋真宗《龙门铭碑》),是中国书法艺术之杰作。

河南洛阳市南郊的什么石窟

河南洛阳南郊的是龙门石窟。龙门石窟开凿于北魏孝文帝时期,迄今已有1500余年的历史,是世界上绝无仅有的皇家石窟。龙门石窟是中国四大石窟之一,另外三大石窟分别为:云冈石窟、敦煌莫高窟和麦积山石窟。

龙门石窟是是世界上造像最多、规模最大的石刻艺术宝库。主要洞窟有潜溪寺、宾阳中洞、摩崖三佛龛、万佛洞、莲花洞、奉先寺、古阳洞、龙门二十品等。石窟中最大的佛像卢舍那大佛,通高17.14米,头高4米,耳长1.9米;最小的佛像在莲花洞中,每个只有2厘米,称为微雕。龙门石窟还是世界文化遗产、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国家AAAAA级旅游景区。

龙门石窟分为东山石窟和西山石窟,依伊河而建,河西侧为西山石窟,河东侧为东山石窟。最推荐路线:西门进入-龙门-看西山石窟-过桥-东山石窟-香山寺-白园-东门出(开车的需要再过桥,从西门出,回西侧停车场)。

“龙门”的由来

l龙门石窟之所以叫龙门,是因为这里东(香山)、西(龙门山)两山相互对峙,伊河从中间流过,远远望去就像一个天然门阙,因此自春秋战国以来,这里就获得“伊阙”的称呼。后来隋炀帝建都洛阳,因为宫城正门正对伊阙,古代帝王又以真龙天子自居,因此得名“龙门”,并且沿用到今天。

1961年被国务院列为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982年被国务院公布为全国第一批国家风景名胜区,2000年11月,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第24届世界遗产委员会将龙门石窟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

龙门石窟的传说

传说很久以前,洛阳的南郊有一片很大的湖水,湖面迷雾妖娆,四周青山巍然屹立,人们常常在山上放牧种植,在湖里打鱼,生活十分安详平静。

村里有个孩子尤为勤劳,天天去山上放羊,经常能听到从地下传出几声奇怪声响“开不开”,回家后告诉给母亲。母亲就对她说,要是再听到的话就回答说:“开!”第二天孩子就按妈妈说的回答了一声,结果,话音刚落,就地动山摇起来,龙门山一下子从中间断裂开了,原本平静的湖水突然从裂口喷涌而出,好似万马奔腾般地绕过洛阳城,一泻千里直奔向了东海。

一阵汹涌磅礴过后,两山依水的崖壁上出现了密密麻麻的蜂窝一样的窟隆,排列有序,窟隆内全是石像,有的模样还非常的清晰可见,有的轮廓模糊不清,各种各样的姿态实在是奇观。

于是从那以后,洛阳的龙门石窟便为天下人所知,许许多多的慕名者前来一睹神奇,成了古今中外旅游度假的圣地。

位于河南省洛阳市南郊的什么石窟

龙门石窟

位于河南省洛阳市南郊的龙门石窟开凿于北魏孝文帝时代。

龙门石窟始开凿于北魏孝文帝迁都洛阳(公元493年)前后,历经东西魏、北齐,到隋唐至宋等朝代又连续大规模营造达400余年之久。石窟密布于伊水东西两山的峭壁上,南北长达1公里。

名称由来

龙门,又称伊阙,这里东西两山对峙,伊河水从中穿流而过,远望犹如一座天然的门阙,所以古称“伊阙”。“两岸皆断山绝壁,相对如门,惟神龙可越,故曰龙门。”

到了隋朝,隋炀帝杨广曾登上洛阳北面的邙山,远远望见了洛阳南面的伊阙,就对他的侍从们说,“这不是真龙天子的门户吗?古人为什么不在这里建都?”一位大臣献媚地答道,“古人非不知,只是在等陛下您呢。”

隋炀帝听后龙颜大悦,就在洛阳建起了隋朝的东京城,把皇宫紫微城的正门则天门正对伊阙,从此,伊阙便被人们的习惯的称为龙门了。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website.service08@gmail.com 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

联系我们

工作日:9:30-18:30,节假日休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