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智能数码 >

郭守敬主持修订了什么书(郭守敬主持修订了什么书法作品)

郭守敬主持修订了什么书?

郭守敬主持修订了《授时历》。公元1276年(元十三年)元世祖命许衡“领太史院事”,全面负责这一工作,并以郭守敬、王恂为副,共同研订。

公元1276年(元至元十三年),元军占有了南宋都城临安。就在这一年,元世祖忽必烈迁都大都,并且采纳已死大臣刘秉忠的建议,决定修订历法,颁行元朝自己的历法。于是,元朝廷下令在新的京城里组织历局,调动了全国各地的天文学者,修订历法。

这件工作名义上以张文谦为首脑,但实际负责历局事务和具体编算工作的是精通天文、数学的王恂。当时,王恂就想到了好友郭守敬。

他长于制器和通晓天文。因此,郭守敬就由王恂的推荐,参加修历,奉命制造仪器,进行实际观测。从此,在郭守敬的科学活动史上又揭开了新的一章,他在天文学领域里发挥了高度的才能。

扩展资料:

历史意义

这部历法,反映了当时我国天文历法的新水平。它有不少革新创造,例如,定一回归年为365.2425日,比地球绕太阳公转一周的实际时间,仅差25.92秒,和现代世界通用的公历完全相同。

在编制过程中,他们所创立的“三差内插公式”和“球面三角公式”,是具有世界意义的杰出成就。按照《授时历》的推断,1299年(大德三年)八月己酉朔巳时,应有日食,“日食二分有奇”。但到了那一天,“至期不食”。

根据现代天文学推算,那天确实有日食发生,是一次路线经过西伯利亚极东部的日环食。只是食分太小,加之时近中午,阳光很亮,肉眼没能观察到罢了。《授时历》经受住了时间考验。它在我国沿用了三百多年,产生了重大影响。朝鲜、越南都曾采用过《授时历》。

郭守敬主持修订了《授时历》 与现在所使用的日历基本一致

郭守敬是我国古代杰出的天文学家,创制和改进了简仪、浑天象、仰仪等十几件天文仪器表,所以郭守敬主持修订了《授时历》,与我们现在所使用的日历在精确度上是基本保持一致的,他的一生都贡献在了各种科学领域,为我国古代科技的进步做出了杰出的贡献。

郭守敬生平简介

郭守敬的一生都主要致力于研究水利、仪象和历算三个方面,在水利方面郭守敬修了通惠河水利工程,在当时对农田灌溉和南北漕运起了非常重要的作用,在仪象方面郭守敬重新设计了一套新的结构简单、刻度精密的仪器,并且重新建造了一座天文台。

有了好的仪器和新的天文台之后,郭守敬立马在全国范围内进行了天文测量,其中包括27个测点,总共花了差不多两年的时间,检测了大量的数据,最后郭守敬主持修订了《授时历》,这部新的历法与现在我们所用的日历基本上是一致的,比欧洲人早了三百多年。

除此以外郭守敬还亲自撰写了一百多卷的天文历法著作,可为在天文学方面做出了不小的贡献,后来人们为了纪念郭守敬的功绩,还将月球背面的一环形山以郭守敬的名字命名为“郭守敬环形山”,还有一颗小行星命名为“郭守敬小行星”。

郭守敬的一生都奉献在了科学研究上面,他是十三世纪末和十四世纪初中国乃至世界最杰出的科学家,他的一生是平淡并且传奇的一生,他所具有的科学精神。科学素养、科学方法,都值得我们这些后人去遵循和发扬光大。

郭守敬主持修订了什么书(郭守敬主持修订了什么书法作品)郭守敬主持修订了什么书(郭守敬主持修订了什么书法作品)


郭守敬改进了简仪和圭表他主持修订了什么

综述:郭守敬改进了简仪和圭表,主持全国范围的天文测量,他主持修订了《授时历》。

《授时历》,为公旅燃元1281年(元至元十八年)实施的历法名,因元世祖忽必烈封赐而得名,原著及史书均拆巧虚称其为《授时历经》。其法以365.2425日为一岁,距近代观测值365.2422仅差25.92秒,精度与公历(指1582年《格里高利历》)相当,但比西方早采用了300多年。

公元1276年(元十三年)元世祖命许衡“领太史院事”,全面负责这一工作,并以郭守敬、王恂为副,共同研订。

历史意义:

这部历法,反映了当时我宽埋国天文历法的新水平。它有不少革新创造,例如,定一回归年为365.2425日,比地球绕太阳公转一周的实际时间,仅差25.92秒,和现代世界通用的公历完全相同。

郭守敬如何修订历法?

郭守敬是元代邢州(今河北邢台)人。他祖父郭荣学识渊博,不但通晓经书,对数学、天文、水利等都有研究。郭守敬少年时候,在祖父的影响下,对科学发生浓厚的兴趣。

忽必烈统一北方以后,为了发展农业生产,决定整治水利,征求这方面的人才。郭守敬很快被忽必烈召见。郭守敬对北方水利情况十分熟悉,当时就提出6条整治水利的措施。忽必烈听了十分满意,每听完一条,就点头赞许。最后,他很感慨地说:“让这样的人去办事,才不会是摆空架子吃闲饭的呢。”接见以后,就派郭守敬担任提举各路河渠的职务,经办河道水利的事。

为了加强大都到江南的交通运输,忽必烈又派郭守敬去勘测水路交通情况。经过郭守敬的勘测、设计,不但修通了原来的运河,还新开凿了一条从大都到通州的通惠河,这样,从江南到大都的水路运输,就畅通无阻了。

元世祖灭南宋以后,更加重视农业生产的恢复。农业生产要利用历法。过去,蒙古一直使用金朝颁布的历法,这种历法误差很大,连农业上常常使用的节气也算不准。元朝征服江南以后,南方用的又是另一种历法。南北历法不一样,更容易造成紊乱。元世祖决定统一制订一个新历法。他下令成立了一个编订历法的机构,名叫太史局(后来叫太史院)。负责太史局的是郭守敬的同学王恂。郭守敬因为精通天文、历法,也被朝廷从水利部门调到太史局,和王恂一起主办改历工作。

修订历法工作一开始,郭守敬就提出:研究历法先要重视观测,而观测必须依靠仪表。原来从开封运来的有一架观察天象的大型浑天仪,已经陈旧不堪,得不到可靠的数据。郭守敬设计一套新的仪器。他觉得原来的浑天仪结构复杂,使用不方便,他创制了一种结构比较简单、刻度精密的简仪。他制作的仪器,精巧和准确程度都比旧的仪器高得多。有了好的仪器,还要进行精确的实地观测。公元1279年,郭守敬在向元世祖报告的时候,提出在太史院里建造一座新的司天台,同时在全国范围进行大规模的天文测量的打算。这个大胆的计划马上得到元世祖批准。

经过王恂、郭守敬等一起研究,在全国各地设立了27个测点。最北的测点是铁勒(在今西伯利亚的叶尼塞河流域),最南的测点在南海(在今西沙群岛上),选派了14个监候官员分别到各地进行观测。郭守敬也亲自带人到几个重要的观测点去观测。各地的观测点把得到的数据全部汇总到太史局。郭守敬根据大量数据,花了两年的时间,编出了一部新的历法,叫《授时历》。这种新历法,比旧历法精确得多。它算出一年有365.2425天,同地球绕太阳一周的时间,只相差26秒。这部历法同现在通行的格里历(即公历)一年的周期相同。但是郭守敬的《授时历》比欧洲人确立公历的时间要早302年。

在古代历史上,中国的科学技术水平一直处于世界领先水平。无数科学家凭着自己的聪明智慧,发明创造了许多领先世界的科技奇迹。郭守敬准确地推算出一年的周期,比欧洲早数百年,是中华民族对世界的科学贡献。今天,我们要担负起科技振兴的历史使命,就要学习前人,为科学事业呕心沥血地奋斗。

郭守敬如何修订历法?

郭守敬是元代邢州(今河北邢台)人。他祖父郭荣学识渊博,不但通晓经书,对数学、天文、水利等都有研究。郭守敬少年时候,在祖父的影响下,对科学发生浓厚的兴趣。

忽必烈统一北方以后,为了发展农业生产,决定整治水利,征求这方面的人才。郭守敬很快被忽必烈召见。郭守敬对北方水利情况十分熟悉,当时就提出6条整治水利的措施。忽必烈听了十分满意,每听完一条,就点头赞许。最后,他很感慨地说:“让这样的人去办事,才不会是摆空架子吃闲饭的呢。”接见以后,就派郭守敬担任提举各路河渠的职务,经办河道水利的事。

为了加强大都到江南的交通运输,忽必烈又派郭守敬去勘测水路交通情况。经过郭守敬的勘测、设计,不但修通了原来的运河,还新开凿了一条从大都到通州的通惠河,这样,从江南到大都的水路运输,就畅通无阻了。

元世祖灭南宋以后,更加重视农业生产的恢复。农业生产要利用历法。过去,蒙古一直使用金朝颁布的历法,这种历法误差很大,连农业上常常使用的节气也算不准。元朝征服江南以后,南方用的又是另一种历法。南北历法不一样,更容易造成紊乱。元世祖决定统一制订一个新历法。他下令成立了一个编订历法的机构,名叫太史局(后来叫太史院)。负责太史局的是郭守敬的同学王恂。郭守敬因为精通天文、历法,也被朝廷从水利部门调到太史局,和王恂一起主办改历工作。

修订历法工作一开始,郭守敬就提出:研究历法先要重视观测,而观测必须依靠仪表。原来从开封运来的有一架观察天象的大型浑天仪,已经陈旧不堪,得不到可靠的数据。郭守敬设计一套新的仪器。他觉得原来的浑天仪结构复杂,使用不方便,他创制了一种结构比较简单、刻度精密的简仪。他制作的仪器,精巧和准确程度都比旧的仪器高得多。有了好的仪器,还要进行精确的实地观测。公元1279年,郭守敬在向元世祖报告的时候,提出在太史院里建造一座新的司天台,同时在全国范围进行大规模的天文测量的打算。这个大胆的计划马上得到元世祖批准。

经过王恂、郭守敬等一起研究,在全国各地设立了27个测点。最北的测点是铁勒(在今西伯利亚的叶尼塞河流域),最南的测点在南海(在今西沙群岛上),选派了14个监候官员分别到各地进行观测。郭守敬也亲自带人到几个重要的观测点去观测。各地的观测点把得到的数据全部汇总到太史局。郭守敬根据大量数据,花了两年的时间,编出了一部新的历法,叫《授时历》。这种新历法,比旧历法精确得多。它算出一年有365.2425天,同地球绕太阳一周的时间,只相差26秒。这部历法同现在通行的格里历(即公历)一年的周期相同。但是郭守敬的《授时历》比欧洲人确立公历的时间要早302年。

在古代历史上,中国的科学技术水平一直处于世界领先水平。无数科学家凭着自己的聪明智慧,发明创造了许多领先世界的科技奇迹。郭守敬准确地推算出一年的周期,比欧洲早数百年,是中华民族对世界的科学贡献。今天,我们要担负起科技振兴的历史使命,就要学习前人,为科学事业呕心沥血地奋斗。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website.service08@gmail.com 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

联系我们

工作日:9:30-18:30,节假日休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