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智能数码 >

李光地清朝个人资料简介 清朝李光地故居简介

历史上的李光地简介 李光地是怎么死的

康熙王朝李光地简介 李光地是怎么死的 商都文化网配图 电视剧《康熙王朝》中,廖京生扮演的李光地非常受观众的喜爱。历史上真的 有李光地这个人吗?李光地是好是坏?他的老婆是谁?真的是蓝齐儿吗?历史上的李光地是怎么死的? 一、李光地简介: 李光地,字晋卿,号厚庵,又号榕村,清朝汉族人。出生于1642年福建泉州安溪湖头,死于1718年,享年76岁,李光地是著名的政治家、理学家,深受康熙帝信任,被尊称为“安溪先生”,或“安溪李相国”。李光地这个人,吃亏学乖卧薪尝胆的典型例证,此等样人最为险恶,若能为善则为大善,为恶则能祸乱一方,很奇怪康熙为什么不杀他。 二、李光地一生经历: 明崇祯十五年(1642年),李光地出生于有诗书教养的祥华富绅吴家。自幼聪颖,五岁便从师授读。青少年时期是在认真研读经史百家书中度过的。他尤其致力宋明理学的探求。康熙三年(1664年)试策论举于乡,九年中二甲二名进士,选庶吉士授编修,十二年二月充会试同考官。十月,请求省亲归里,从此迎来了他一生中的重大转折。 李光地原为布衣,因容妃南巡时,聚集沿海众孤儿拦驾上万民书陈迁界禁海之弊及官吏之贪腐及不作为而被康熙所知!容妃南巡完毕抵京后向康熙详述了南巡所见原禁海区百姓迁徙后生活的艰难及吏治的腐败,并建议康熙起用李光地!思虑后,康熙决定采纳容妃建议,用李光地整肃迁界禁海中的不法官吏!

历史上李光地是好人还是坏人?如何评价李光地?

李光地是清朝著名的清官,深受康熙皇帝信任,生前死后都得到了康熙帝的高度赞扬。去世后,追谥“文贞”,加赠太子太傅,列清初一氏名宦。

从从政为民方面来看,李光地的确是一代好官。他入仕之后,始终清简勤政,辅助帝业,为国为民。

在三藩之乱爆发之后,李光地冒着生命的危险,将靖南王耿精忠的盘踞在福建的情况,包括粮草病马,所处位置,存在的缺陷劣势等都写成密疏,让自己的仆从带着蜡丸密疏进京,最终帮助朝廷平定三藩之乱,保证了国家的统一。

后来康熙皇帝有心要 *** ,面对盘踞台湾日久的郑氏家族,以及其汹涌彪悍的海军,李光地以全家性命作保,力荐施琅专征台湾。满清统治者马上征天下,说到骑兵在当时自然是凶悍异常的,但是水军却是清朝当时最为薄弱的地方。

李光地力保施琅,训练清朝海军,最终成功 *** ,可谓贡献颇大,对完成祖国统一大业,维护国家 *** 和领土的完整都具有重要意义。

李光地为政以仁,设义仓,护国民。爆发灾荒的时候,开仓赈济灾民,减免赋税。当地方长官之时,带领官员兴修水利,利国利民,得到百姓称赞。“自任直隶巡抚以来,每年雨水调顺,五谷丰登,官吏兵民无不心服”。他上奏废除自秦以来的“十家连坐法”和“凌迟”、“灭族”等酷刑,使得许多人未曾因为冤狱而失去性命。

除此之外,李光地还时常力保好官,为清明的吏治做贡献,康熙帝南巡的时候,江南总督阿山乘机向陈鹏要求供奉、馈赠,增收百姓地丁银,以讨好皇上。陈鹏是一位为民的地方官,所以对此表示了拒绝。不久之后,阿山以“大不敬”的罪名诬陷下狱,马上将被论刑判斩之时。李光地上书为其争论,最终使其保留了性命。

李光地在世之时,康熙帝赞扬他:“编修李光地不肯从逆,避入山中,具疏遣人前来密陈地方机宜,具见矢志忠贞,深为可嘉”,“卿才品优长,文学素裕,宽宏休容,得大臣之体。自简任机务以来,恪共清慎,益著勤劳。”。李光地去世之后,康熙帝也不吝啬对他的赞扬:“李光地久在讲幄,简任纶扉,谨慎清勤,始终如一。且学问渊博,研究经籍,讲求象数,虚心请益,知之最真无有如朕者;知朕亦无有过于光地者。倚任方殷,忽闻患病溘逝,朕心深为轸恻。所有应得恤典,该部察例具奏。”

李光地在为政上面,确实使人诟病的地方,但是在私德方面却存在着他一生的污点。全祖望说他:“其初年则卖友,中年则夺情,暮年则居然以外妇之子来归。”这么一看,李光地就是一个伪君子,到底是怎么一回事儿呢?

李光地之所以能在康熙一朝受尽康熙帝宠信,平步青云,全都在于他在三藩之乱时的表现。当时李光地被靖南王耿精忠给予伪朝廷之职,李光地忍辱负重,最终以蜡丸密疏帮助朝廷取得对耿精忠的作战胜利。

但实际上在密疏中对耿精忠形势的分析,并不仅仅只是他一个人的功劳,同样还有被耿精忠逼迫,一直没有任职伪朝廷的陈梦雷的功劳。但是李光地在上书的时候,却将陈梦雷在其中的重要作用和功绩隐去,一人独占所有功劳。最后使得陈梦雷声名败坏,差点就被朝廷处以斩首之刑。面对李光地的背信弃义,陈梦雷上书言李光地的丑事,出现争议很大的“陈李之案”。尽管后来在陈梦雷被判处死刑,李光地也没有动作。最后还是徐乾学代李光地起草一份疏稿,反映陈梦雷在耿精忠叛乱时有功国家的表现,逼李光地上奏。最终陈梦雷才被免去一命,判为流放,但是一生的前途都毁里。

还有就是晚年之时,李光地前往妓院狎妓,后来使得妓院女子怀了他的孩子。面对亲生骨肉,李光地不仅没有资助母子两人,甚至还将两人视为一生的污点,不愿相见。不管女方地位多么低贱,但是孩子总是他的骨血,李光地却视而不见,实在心狠。

所以说,李光地在政事上没有令人批判之处,但是私德却让人诟病不已。

李光地是谁?李光地的历史结局

人物档案

李光地清朝个人资料简介 清朝李光地故居简介李光地清朝个人资料简介 清朝李光地故居简介


姓名:李光地

字:晋卿

号:厚庵、榕村

谥号:文贞

称号:安溪先生、安溪李相国

国家:中国

民族:汉族

所处朝代:清朝

出生地:福建泉州安溪湖头

出生时间:公元1642年

去世时间:公元1718年

职业:政治家、理学家

追赠:太子太傅

其他成就:为政席仁,义设常平仓,减免赋税, 保荐施琅领军,结束明郑

其他作品:《历像要义》《性理解》《四书解》《性理精义》《朱子全书》

李光地是清朝著名大臣,康熙年间清官,理学名家,曾经协助康熙“平定三藩”、“ *** ”,对维护国家统一,保护国家 *** 和领土的完整具有卓越贡献。

公元1642年,李光地出生在福州安溪县祥华乡祥华村,一个具有诗书教养的富绅家庭。因为家庭富裕,李光地得以从小接受良好的教育,加之他自幼聪慧,因此在读书方面很有成就。他五岁的时候就已经跟着师傅读书,表现颇佳,“未尝一启齿,发声试之,辄已成诵,不失一字。善属对,矢口惊人。塾师弗能教也”。青年之时,研读经史,用巩固刻苦,沉迷于对宋明理学的探求中。

康熙三年中举,因为表现颇佳,得主考官卿相潘湖叟黄锡衮的赏识和指导。康熙就年,李光地进士及第,选庶吉士,授翰林院编修之职。十二年充会试同考官,同年省亲归乡。

李光地回到家乡安溪不久,平西王吴三桂举兵反清,次年靖南王耿精忠在福建起兵响应,定南王也在广州反清,由此三藩之乱爆发。

耿精忠反清之时,建立起伪朝廷,逼迫当时许多名士及回乡官员到其伪朝廷中任职。当时李光地和同榜进士陈梦雷都在其内,只是因为陈梦雷比李光地更早收到入仕书信。陈梦雷坚决拒绝此事,并且称病推脱,但是因为他就在耿精忠势力范围之内,再多做其他也没有了。

李光地在收到劝降信之后,前去接见耿精忠。得到消息的陈梦雷怒其不争,随后一番解释下才知道李光地是假装投降,于是两人在一起详细分析了耿精忠叛乱一事。最后两人决定,让李光地向朝廷进书,而陈梦雷留在福建照看李光地的家人。

李光地后来以父亲生病为由回到安溪,随后便命仆人带上蜡丸密疏前往京城。李光地在密疏中详细说明了耿精忠,“疆域偏小,粮税稀薄”,“粮尽兵疲,而彼等势已穷矣”的形势,提出“南来大兵诚宜以急攻为主,不可假以岁月,恐生他变。”的建议。康熙得到这份密疏之后大赞李光地,然而与他一同分析此事的陈梦雷却被李光地隐去姓名,最后身份不清。

李光地凭借此事一步登天,从此以后青云直上。后来回家受制之时,遇上白巾军叛乱,李光地募乡勇百余人扼守险要,最终使得白巾军抢粮的目的失算。后来他又召集各地人马,共同抗敌,镇压了此次叛乱,事后“从优授为学士,服满赴京遇缺即补。”。

后来台湾反叛,李光地指出郑氏家族内部已经出现了问题,支持对台湾的收复。并且以全家性命作保,举荐施琅为大将,为台湾的收复作出了非常大的贡献。

因为在“平定三藩”、“ *** ”中的卓越贡献,李光地得以平布青云,任吏部尚书、直隶总督巡抚、文渊阁大学士等职。纵观康熙一朝,李光地都受到了康熙帝无与伦比的信任。在其为官期间,许多朝臣都看不上李光地的行事,因此对其多有弹劾,但是都被康熙帝置于一边。就算在他人生的最后时期,康熙帝也多次督促其归朝为官。康熙五十七年,李光地病逝,享年七十七岁。在去世之后,康熙帝也赞扬李光地,说他:“简任纶扉,谨慎清勤,始终如一。且学问渊博,研究经籍,讲求象数,虚心请益。”

历史人物李光地介绍

李光地(1642年-1718年),字晋卿,号厚庵,别号榕村,福建泉州人,清朝著名清官、理学名臣。康熙九年(1670年)进士,历任翰林编修、吏部尚书、文渊阁大学士等职。曾协助平定“三藩之乱”、“统一台湾”。著有《历像要义》、《四书解》、《性理精义》、《朱子全书》等书。[

清朝康熙王朝李光地的最终结局

清朝康熙王朝李光地字晋卿,号厚庵,又号榕村,福建泉州安溪湖头人。1681年李光地保荐施琅领军,结束明郑;是清初著名的政治人物与理学家。同时代的学者尊称为“安溪先生”,或“安溪李相国”。李光地是理学家,思想守旧倡导礼乐,实行海禁措施,限制了矿业的发展,对康熙晚年的决策有决定性的影响。

李光地清朝个人资料简介 清朝李光地故居简介李光地清朝个人资料简介 清朝李光地故居简介


明崇祯十五年(1642年)李光地出生于有诗书教养的祥华富绅吴家。自幼聪颖,五岁便从师授读,“未尝一启齿,发声试之,辄已成诵,不失一字。善属对,矢口惊人。塾师弗能教也”。13岁遍读群经,18岁编写《性理解》,19岁写《四书解》,20岁写《周易解》,24岁辑《历像要义》,25岁通律吕之学,后又从著名学者顾炎武受音韵之学。清圣祖康熙九年(1670年)登进士第五名,李光地因涉及同年进士陈梦雷“卖友案”而声名不好。三藩之乱时,两人合谋由李光地上蜡丸密疏向清廷提供福建前方情报受到康熙赞许。平叛之后,身陷叛军的陈梦雷便成了附逆罪臣,逮捕下狱,贬戍奉天。李光地却扶摇直上,官至文渊阁大学士。李光地非但不救陈梦雷,反而落井下石。陈梦雷被逮入狱。陈梦雷悲愤至极,于七月份写下了《告都城隍文》,揭露李光地的背信弃义行为。陈梦雷十分憎恨李光地,骂他是“欺君负友”之徒,还写了《与李光地绝交书》。

李光地清朝个人资料简介 清朝李光地故居简介李光地清朝个人资料简介 清朝李光地故居简介


康熙十九年(1680年),刑部尚书徐乾学代李光地起草一份疏稿,反映陈梦雷在耿精忠叛乱时有功国家的表现,逼李光地上奏。李光地难以拒绝,遂具名上奏康熙帝,请求宽免陈梦雷,改为流放奉天。并且上疏:“郑经已死,子u幼弱,部下争夺,宜急取之。”这种对形势的正确估计,改变了康熙原来的“台湾弹丸之地。得之无所加,不得无所损”的看法,支持李光地的正确主张。正确的决策还需要有贤能的官员来执行。李光地力荐施琅说:他是“海上世仇,其心可保”,又熟悉海上情况。其人还有谋略,为“海上(郑氏)所惧”。康熙采纳了李光地的建议,大胆任用一些人“以为不可遣,去必叛”的施琅。由于施琅“治军严整,尤善水战,谙海中气候”;康熙二十二年(1683年),清兵进驻台湾,当地人民“壶浆迎师,接踵而来”,终于结采了分裂局面。李光地为中国的统一作出了贡献。

康熙二十五年(1686年),李光地因荐施琅率军统台有功,被擢升为掌院学士。三年后,因同僚诬告,被革职,降为通政使。康熙三十七年(1698年)十一月,康熙帝命李光地为直录巡抚。就任才三个月,康熙帝就面谕李光地亲自踏勘漳河和滹沱河,并上奏治理方案。李光地得旨后迅即行动,于次年四月上呈周详的治漳河方案康览后,表示赞同,下旨迅速施行。秋后,李光地批示两岸州县官府组织民众疏浚河道,使漳、滹两河由馆阁流入大运河,又开通单家桥处的老漳民子牙河的支流。前后只用十个月,子牙河工程告竣。康熙帝亲临巡视,十分满意,御赐李光地《子牙河诗》。

康熙三十八年(1699年)十月,康熙帝命河道总督王新命和工部侍郎赫硕兹治理永定河,事过一年,毫无成效。康熙帝甚怒,待命李光地查核河上物料、钱粮。李光地遵旨“确查题参”,如实上奏。康熙帝撤王、赫二人之职,授李光地负责治理永定河事宜。康熙三十九年(1700年),李光地为民 *** ,请求赦免“偷垦之罪”,允许百姓继续耕种这些田地,以体现“皇上优恤黎民之至意”。康熙准奏。清初历时数十年的“圈地”弊政,终于在李光地任直录巡抚和大学士期间,得到了最大限度的纠正。

康熙四十年(1701年)正月,又派工部侍郎白硕色协助。二月,李光地奏请全面动工。李光地严密规划组织,划界承包,专人负责。他乘船驻柳坌口,每天巡视工地,督促指挥。百姓起初不解其意,消极怠工,甚而口咄怨言。李光地即召集父老民众,说明修建永定河水利工程功在国家,利泽百姓,从而调动了民工的积极性,原定一年完成的工程,仍四十天就竣工了。康熙帝亲自巡视工程,为表彰李光地的功绩,特颁赐诗、字,并御书“夙志澄清”匾额。

康熙五十二年(1713年),康熙帝再赐李光地“夹辅高风”御匾。“夹辅”,意即左右辅佐;“高风”指李光地德才兼优,风格高尚。康熙五十四年(1715年)八月,康熙帝在热河又赐李光地“谟明弼谐”御匾,以褒扬他“计谟明智,抉弼和谐”。太子被废后,李光地开始辅助后来的雍正帝。康熙五十七年五月,李光地病逝京寓。雍正帝称李光地为“一代之完人”,雍正元年(1723年)追赠太子太傅。曾奉敕编纂了《性理精义》、《朱子全书》、《周易折中》等书。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website.service08@gmail.com 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

联系我们

工作日:9:30-18:30,节假日休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