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智能数码 >

明朝末代帝王是谁(明朝的末代君主是谁)

本文目录一览:

崇祯为什么叫做明朝的末代帝王,而不是叫做亡国之君?

崇祯确实是明朝最后一代帝王,所以叫他末代帝王这肯定没有什么争议,但是为何说他不是亡国之君呢?因为崇祯在位十七年,一直勤勤恳恳,还一度铲除了魏忠贤阉党,民间还有圣君的说法,可是崇祯太不走运了,十七年执政期,有十一年都是小冰河时期, 瘟疫与灾荒让大明王朝出现了十室九空的惨状, 许多农民为了生存,纷纷揭竿而起,再加上后金的骚扰,最后大明王朝彻底倒下了,而这一切,都不是崇祯个人的错,所以史学家们并不把他称为亡国之君。

崇祯原本是天启皇帝的弟弟,因为天启重用魏忠贤与奶妈客氏,最后这二人害得天启没有留下任何子嗣,在张皇后的苦劝下,原本是信王的崇祯就成为了大明王朝的新君王。

此时的崇祯只有十七岁,面对着魏忠贤把持的朝政,崇祯一直是小心谨慎的,终于经过一年多的隐忍不发之后,崇祯一举将整个阉党全部铲除,消息传到民间,人人欢欣鼓舞,称颂崇祯是一代明君。

而崇祯也确实有做中兴之君的理想,他先是重用被打压的东林党人,后又重新启用袁崇焕镇守边疆,对于袁崇焕,崇祯在他的身上寄予了很大的希望,所以袁崇焕镇守辽东时,即使财政那么紧张,崇祯也是要人给人,要物给物,给予了百分百的支持与信任。

但是袁崇焕还是辜负了崇祯,他所说的三个月平定辽东不过随意夸下的海口,不但如此,因为过于骄奢,他竟然还杀了对清军有牵制之力的毛文龙,最终导致京城都被清军围困了,这使得崇祯对袁崇焕彻底失望了,最后袁崇焕被凌迟处死,京城百姓人人恨不得食其肉才能泄心头之愤。

但崇祯的运气太背了,瘟疫、灾荒、连年战乱,大明的财政早就见底,崇祯自己都穿着带补丁的衣服,可是这样,大明王朝仍然在农民起义与清军骚扰中焦头烂额,为了使大臣们安心,崇祯曾六下罪己诏,将所有的罪过揽到自己身上,可是仍然于事无补,最后在李自成入关后,崇祯在煤山一棵歪脖子树上上吊自尽,成为了明朝的最后一任君王,也是最悲情的一任君王。

人们对于这位君王是尊敬的,也是同情的,一生勤勤恳恳,不荒淫、不享乐、不议和、不迁都,“天子守国门,君王守社稷”,历史终会给他一个公正的评价,崇祯虽是末代帝王,但不是亡国之君。

明史末代皇帝

明思宗朱由检(1611-1644),生于立春日,父朱常洛,母刘氏。崇祯为朱常洛第五子。同时也是最为勤勉,最具悲剧色彩的皇帝。

“无力回天”这四个字,可以概括崇祯的一生。

朱由检与其兄长朱由校在位时间均短(明光宗朱常洛生有七子然活着长大的只有朱由检和其兄长朱由校),16岁的崇祯继承帝位。此时明帝国因为小冰河期天气异常寒冷,灾荒频繁和外敌频繁入侵在风雨中飘摇。

天启七年八月丁巳,崇祯即皇帝位。十一月甲子,安置魏忠贤于凤阳,十一月乙巳,魏忠贤缢死。十二月,魏良卿、客氏子侯国兴伏诛。崇祯元年正月丙戌,戮魏忠贤及其党崔呈秀尸。六月,削魏忠贤党冯铨、魏广微籍。崇祯二年正月丁丑,定逆案,自崔呈秀以下凡六等。

这一系列的举措,雷厉风行地清除了魏忠贤和客氏的势力,巩固了自己的政权地位,阉党之祸逐渐澄清。使得朝野上下精神为之一振;然而初登皇位的崇祯,在诛灭魏忠贤势力的同时,也促使明末庞大的文官势力更加膨胀。

十六岁登基的崇祯执政时,明朝处于内乱、外患、地方势力割据、庞大的文官集团把持朝政,整个明帝国可谓内忧外患,风雨飘摇。崇祯勤俭勤勉,兢兢业业,付出全部的精力与明末庞大的文官集团抗争,十七年来用尽心力意图复兴明室,最终城破自缢。

要正确认识崇祯,必须要了解他执政时期所面对的主要敌人:其第一为明末的文官集团,其二为崛起的满清,其三为农民军。

 崇祯即位之初,这个16岁的少年以雷厉风行之手段收拾了魏忠贤。民间欢呼不已,称颂他为“圣人出”(《五人墓碑记》),然而明朝庞大的文臣集团对君权的限制,使这个末代帝王无能为力。他的一生在不断的为了国家奋斗,也在不断的与文臣集团对抗挣扎。

据有的史学家分析,崇祯是我国最勤政的皇帝,平均每天睡眠时间不到2小时。又据史书记载,他二十多岁头发已白,眼长鱼尾纹,可以说是宵衣旰食,朝乾夕惕。

崇祯执政时期,对于满清,群臣分为主战主和两派。崇祯在用人方面,起用了主战派袁崇焕。袁崇焕是中国历史上著名的忠臣良将,然则对清用兵,明朝几近崩溃的财政几乎无法支撑;把持朝政的文官集团使得军中之将只重出身门第,不重能力战功。几次大规模对满清的军事活动均遭惨败,削弱了明朝的军事力量,最终无力镇压农民军起义,间接加速了明朝灭亡。

有传崇祯天性多疑,刚愎自用,嗜杀成性,史书中有相关证据证实;然从另一方面而言,崇祯即位时,曾经强盛的明帝国已经风雨飘摇,阉党文官把持朝政,君权受到极大的限制。两党分庭对抗,却难寻能用之人,也却难寻可用之人。崇祯即位之初在文官集团的帮助下诛灭魏忠贤阉党,却间接推动了文官集团的权利膨胀。

崇祯与臣子的关系或可说是历史上最为尴尬诡异的时期——相互仇视,相互依存、相互利用。崇祯在位的十七年,除了镇压农民军以及抵抗满清入侵外,将更多的心力用于削弱文官集团的势力,并取得了一定的成效。

清朝乾隆时期,反清复明的声音在民间仍然没有停止消亡过,文字狱的大背景下,乾隆御用文人放出明朝杀袁崇焕是崇祯中了反间计的谣言,影响极广,真正的事实如何,尚未有定论。

造了他十几年反的李自成曾这样形容他的:“君非甚暗,孤立而炀灶恒多;臣尽行私,比党而公忠绝少。”(《登极诏》)李自成是在明朝统治下活不下去才铤而走险,与崇祯皇帝有不共戴天之仇,但他这段却说的客气之极,分明就是“君非亡国之君,臣皆亡国之臣”的文雅说法。

清张廷玉在《明史·流贼传》中这样评价崇祯:“呜呼!庄烈非亡国之君,而当亡国之运,又乏救亡之术,徒见其焦劳瞀乱,孑立于上十有七年。而帷幄不闻良、平之谋,行间未睹李、郭之将,卒致宗社颠覆,徒以身殉,悲夫!”

清朝编纂的《明史》依旧承认他兢兢业业,勤勉勤俭。崇祯下旨停江南织造,自己用的器物都是木头铁器。他把全部的内帑都用来充当军饷,他宠爱的田妃墓葬里的金银器都是铜铁,万年灯只有上面两寸是油,内府中的人参和器具都变卖了凑军饷。

他的勤政,《明史·本记第二十四》中云:“然在位十有七年,不迩声色,忧劝惕励,殚心治理。”而且,从崇祯的诸多举措来看,他也是想有为的,他在位十七年,动辄下《罪已诏》来安抚民心,所用之言都极尽自责之能事。

如在十年闰四月大旱,久祈不雨时的《罪己诏》上,皇帝是如此说的。

“……张官设吏,原为治国安民。今出仕专为身谋,居官有同贸易。催钱粮先比火耗,完正额又欲羡余。甚至已经蠲免,亦悖旨私征;才议缮修,(辄)乘机自润。或召买不给价值,或驿路诡名轿抬。或差派则卖富殊贫,或理谳则以直为枉。阿堵违心,则敲朴任意。囊橐既富,则好慝可容。抚按之荐劾失真,要津之毁誉倒置。又如勋戚不知厌足,纵贪横了京畿。乡宦灭弃防维,肆侵凌于闾里。纳无赖为爪牙,受奸民之投献。不肖官吏,畏势而曲承。积恶衙蠹,生端而勾引。嗟此小民,谁能安枕!” (《明季北略》卷十三)

崇祯的果断是有据可查的,诛魏氏,是他十七年皇帝生涯中最光辉的事情。

崇祯对民仁慈宽容有据可查的:在最后关头分秒必争的紧急时刻,命令吴三桂进京勤王仍然要他弃地不要弃民。遗书中写着“勿伤朕百姓一人”。(崇祯遗书:“朕凉德藐躬,上干天咎,然皆诸臣误朕。朕死无面目见祖宗,自去冠冕,以发覆面。任贼分裂,无伤百姓一人。”)

反之的是崇祯对于官员的残暴。崇祯在当时文臣阶级乃至文人的眼中,无疑是个暴君:在位十七年通过锦衣卫等特务机关,以各种莫须有的罪名诛杀无辜地方官员及朝廷重臣,极大的损害削弱了明朝上层阶级的利益,加强了中央集权,然而也为时已晚,再整个动荡的大环境下为日后埋下了祸根。

崇祯的一生可以说充满了悲剧色彩,他拥有极强的政治手腕,心思缜密,果断干练,并且精力充沛,几乎拥有历史上所有明君的特征:

崇祯在用人方面存在很大的争议,他提拔了一批忠臣良将,组建了一套极具效率的政治军事框架。明朝灭亡后,南明还能够迅速建立政权,并且在相当长一段时间内拥有百万大军,以南明的腐败无能,也支撑到了康熙年间才最终覆灭,皆受崇祯之惠。

但同时, 崇祯在位十七年,换了五十个大学士,对比宋朝自从开国到元佑初百三十年,司马光、吕公著、吕大防、范纯仁担任宰相时,不过五十一人。崇祯提拔重用的人,入《明史·奸臣传》的就有温体仁、周延儒二人,而整个《明史·奸臣传》所列者不过十人,其余明朝两百多年中只有胡惟庸、严嵩、陈瑛等六个,而自命不凡的崇祯十七年就占了两个,极端腐败的南明也占了马士英、阮大铖两个。崇祯年间换了十一个刑部尚书,十四个兵部尚书,诛杀总督七人,杀死巡抚十一人、逼死一人。这其中就包括总督袁崇焕。

之所以会有这样自相矛盾的情况出现,主流观点认为,他是知人善用的,危卵般的成长经历埋下了他多疑的性格,再加上明末的文官与君权的利益及对抗,通过对官员的不断调换问罪,削弱文官集团的势力及影响力,同时也为平衡各方势力不至于出现较大的动荡局面,麻痹文官集团,而进行妥协,其中冤杀袁崇焕即是例子。

崇祯的是非功过充满争议,是中国历史上最具悲剧色彩的皇帝之一。

说说明朝的最后一个皇帝—崇祯

崇祯即位之初,以雷厉风行之手段收拾了魏忠贤。民间欢呼不已,称颂他为“圣人出”《五人墓碑记》然而明朝庞大的文臣集团对君权的限制,使这个末代帝王无能为力。他的一生在不断的为了国家奋斗,也在不断的与文臣集团对抗挣扎。而这批文臣,也是历史上最无耻的文臣。他们毫不介意飞快的投降。李自成或者满清都可以是主人,也都见识了他们的丑态。在用人方面,崇祯启用了袁崇焕。这件事可以说为明朝灭亡敲响了不幸的钟声。然而崇祯没有未卜先知的本领,不会知道袁崇焕会做出什么事来。对于他来说,帝国留下太多带着污点的臣子,他只能在其间选用了。袁崇焕私杀毛文龙,使北方的军事屏障破损,难民失去护佑。袁崇焕抗高第命使觉华岛数万居民被杀。袁崇焕两次抗旨卖粮食给为后金带路的蒙古部落。袁崇焕修筑锦州,使明朝的财政不堪重负。而私杀毛文龙,又使后金可以毫无后顾之忧的绕路入塞。最终导致了后金兵临北京城下的结局。清乾隆时期,反清复明的声音在民间仍然没有停止消亡。乾隆的御用文人编造出明朝杀袁崇焕是中了反间计的谣言,经两百年宣传,影响极广。但真正的事实从来不怕辩论。这些年历史研究已经有了揭开真相的呼声。网络的普及使历史研究不再是某些人为某些目的服务的专利。崇祯的品行[编辑本段]即使是对明朝大肆污蔑的编了整整一百年的《明史》也不得不承认他兢兢业业,勤勉勤俭。崇祯下旨停江南织造,自己用的器物都是木头铁器。他把全部的内帑都用来充当军饷,他宠爱的田妃墓葬里的金银器都是铜铁,万年灯只有上面两寸是油。(崇祯连宫里的人参和器具都变卖了凑军饷。可怜这样一位帝王,因为他的政治意义,而被扣上太多不属于他的罪名。其中有一条就是,他有内帑数千万银子,他宁肯殉国也不肯花钱。造谣的人和谣言传播的人各有各的目的,盲目相信的人懒得去思考,以获得一种自己胜过古人的粗陋快感。关于崇祯的著名谎言,还有他的“刚愎自用”和“生性多疑”。这些谎言在崇祯离开人世后的一百多年被创造出来。御用文人苦心孤诣的寻找他的罪证,成为小说家意淫的素材。但当我们自己翻开历史,我们会看到一个和现在被妖魔化的崇祯完全不同的少年。

明朝末代皇帝都有谁?

明朝末代皇帝是朱由检(1611年2月6日-1644年4月25日),男,汉族,字德约,明朝第十六位皇帝(1627年10月2日-1644年4月25日在位),也是明朝作为全国统一政权的最后一位皇帝,明光宗朱常洛第五子,明熹宗朱由校异母弟,母为孝纯皇后刘氏。

万历三十九年(1611年),生于慈庆宫,天启二年(1622年),被封为信王。天启七年(1627年)即皇帝位,年号崇祯。

即位之初,大力铲除阉党,勤于政事,厉行节俭,平反冤狱。在位期间,朝廷党争不休,民间灾害不断,导致明末农民起义爆发,关外后金政权趁势崛起,国家处于内忧外患的境地。

剿除阉党:

崇祯帝即位后,勤于政务。同时大力清除阉党。他抓准时机铲除了魏忠贤的羽翼,使魏忠贤处于孤立无援的境地。

天启七年十一月初一甲子(1627年12月18日),贬魏忠贤凤阳守陵,旋之下令逮治。

天启七年十一月初五戊辰(1627年12月22日),魏忠贤自缢而死,崇祯帝下令磔其尸于河间。

此后,将阉党二百六十余人,或处死,或遣戍,或禁锢终身,使气焰嚣张的阉党受到致命打击。平反冤狱,重新启用天启年间被罢黜的官员。起用袁崇焕为兵部尚书,赐予尚方宝剑,托付他收复全辽的重任。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website.service08@gmail.com 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

联系我们

工作日:9:30-18:30,节假日休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