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智能数码 >

商业银行信用风险(商业银行信用风险防范)

本文目录一览:

商业银行的主要风险有哪些

1、信用风险:即交易对象无力履约的风险;

2、市场风险:是由于市场价格的变动,银行的表内和表外头寸所面临遭受损失的风险;

3、利率风险:指银行的财务状况在利率出现不利的波动时所面对的风险;

4、流动性风险:指银行无力为负债的减少或资产的增加提供融资,即当银行流动性不足时,它无法以合理的成本迅速增加负债或变现资产获得足够的资金,从而影响了其盈利水平的情况;

5、操作风险:主要在于内部控制及公司治理机制的失效;

6、法律风险:包括因不完善、不正确的法律意见、文件而造成同预计情况相比资产价值下降或负债加大的风险;

7、声誉风险:该风险产生于操作上的失误、违反有关法规和其他问题。点击查看→更多FRM报考及持证问题

论商业银行风险管理

导语:文章针对我国商业银行风险现状展开分析,并有针对性地指出提升银行风险管理能力的几点意见,对于商业银行的风险管理有着积极意义。

论商业银行风险管理

商业银行作为金融市场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发展中面临的风险很多。具体而言,即由于不确定因素而导致的银行在资金融通过程中所取得的实际收益与预期收益发生偏离,从而蒙受损失或获得额外收益的可能性。

一、商业银行风险现状分析

商业银行在运营过程中的风险,表现为多个层面。就目前我国商业银行存在的主要问题而言,面临的风险主要可以划分为如下三类:

(一)信用风险

信用风险是金融市场中最古老,也是最重要的风险形式之一,它是现代经济体(特别是金融机构)所面临的主要风险。市场经济中,信用风险无处不在,其特征主要为损失与收益之间存在不对称性和累积性特征。对于银行机构特别是商业银行来说,信用风险几乎是与信贷业务相生相随的,是商业银行面临的最重要的风险。

(二)利率风险

利率风险是指市场利率变动的不确定性给商业银行造成损失的可能性,主要表现为重新定价风险、基差风险、收益率曲线风险和选择权风险四类。目前,我国已实行上线封顶的浮动利率,银行可以针对自身实际,在浮动范围内,执行自己的利率。然而中央银行对于利率的调整不像经济社会,可以对其采用相应的数学方法分析趋势,因此商业银行就难以针对利率的调整做出及时的应对,更不能根据中央银行利率政策的变动走势适时调整自身资产负债结构,进而致使资产负债结构严重失衡,在利率调整时遭受损失。

(三)操作风险

操作风险是指由不完善或有问题的内部程序、人员及系统或外部事件所造成损失的风险。操作风险的产生具有多方面的原因,针对我国商业银行的实际情况,充分考虑商业银行所面临的环境、运行特点以及内部控制状况等因素,主要原因包括内外部欺诈行为、执行、交割和流程管理失误、客户、产品及商业行为失误或低效、雇佣合同以及工作状况带来的风险事件以及意外事件产生有形资产损失、经营中断和系统出错。除此之外,如非事件类型信息失真、决策者素质低下,内部控制失效等都会引发操作风险的产生。

二、强化风险管理的措施

(一)建立完善的信用体系

目标的明确,即要做到对风险的识别、衡量、监督、控制和调整收益。简单地说,就是准确把握业务流程上的.每个风险点,通过客户的综合信息、财务信息、账户信息和授信信息等寻找和确定风险因素。根据信息反馈,利用金融工具,讲风险的可能性进行量化,然后制定治理标准和解决方法。同时,对日常经营活动中可能产生的风险加强监督,充分、及时、全面、有效的反映和披露可能造成的风险,经过科学的统计和分析。当然,面对风险,我们不能一味被动的防范,应该主动的调节和预防,以求得风险资本的最佳配置。如信贷资产组合的收益、损失情况,就需要银行通过政策调整,业务流程管理和限额管制来实现。在实际工作中,建议建立起联网的信用评价体系。尤其是针对更为广泛的大众而建立起完善的资金流通监控制度,可以进一步了解到每个经济个体的信用状态。对贷款信用的考证,应当从平时开始,包括现金的流转以及信用卡的结算等方面,而不应当从贷款申请的时候才开始对信用展开考评。

(二)健全经济趋势预测

1.完善以利率风险管理为中心的风险管理模式

一是提高风险管理意识,加强人才培养。我国商业银行应当在企业文化中增强利率风险意识,确立利率风险管理在资产负债管理中的核心地位。此外,应着手培养一批掌握并能灵活运用现代利率风险管理技能的高素质人才。二是建立专业化的风险管理机构,严格执行风险管理程序。针对目前银行风险管理部门职能分散、专业性不强和机构设置不恰当的状况,商业银行应该采取措施成立专门的职能机构。三是提高商业银行缺口管理水平,改善资产负债失衡状况。银行要提高缺口管理能力,调整资产负债结构,使银行的净利息收入和净资产价值最大化,实现对利率风险的管理。

2.提升核心竞争力,增强风险抵御能力

一是准确市场定位,走特色化发展道路。商业银行应找准市场定位,做到“同中求异”,不断满足多层次潜在客户的金融服务需求,做出适应市场经济要求的理性选择。二是加强资本管理,优化盈利结构。银行要高度重视对经济资本的科学管理,加快运用EVA等风险调整收益的方法,不断提高自身管理能力。此外,由于商业银行能够直接接触到社会生活中第一手的各种数据资料,对于社会经济的发展有着最直观的观察和理解,因此如果商业银行能够建立起完善的数据采集机制以及经济行为模拟模型,其对于我国经济运行的分析辅助作用必将意义重大。

3.规范操作行为

操作风险,不仅仅对于商业银行系统,对于各种组织都有存在,然而却因为商业银行中诸多业务办理流程繁琐,标准规则众多,从而导致操作风险更胜于其他行业。

首先应当建立起必要的信息闭环,因为很多规则缺陷都会暴露在实际的操作过程中,而很多改进意见也常常会来源于一线工作人员甚至是银行体系的服务对象,因此建立起完善的信息反馈闭环对于改进操作规范至关重要,而规范的完善对于提升银行体系风险抵御能力的作用不言而喻。其次还应当落实各种规范,以自动化办公为辅助,尽最大可能服务业务办理流程和工作流程,一方面为工作过程留下可以参考的数据,另一方面也能有效规避风险。

银行理财产品风险二:信用风险

;     商业银行个人理财产品作为金融市场产品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发展中面临的风险很多,而信用风险始终是其面临的最主要风险之一,也是影响一国经济发展的主要因素。1995年巴林银行倒闭、2008年美国次贷危机等金融事件的发生让人们更加认识到加强信用风险有效管理的重要性和迫切性。

      对于银行机构特别是商业银行来说,信用风险几乎是与信贷业务相生相随的,是商业银行面临的最重要的风险。以国际银行业为例,Mckinsey公司的研究表明:信用风险占银行总体风险敞口的60%,是导致5家银行破产的最主要因素,也是导致区域性金融危机甚至全球性金融危机的根本原因之一。

      据统计数据表明,自20世纪90年代起,美、日、欧等国家的企业破产案开始增加,美国的公众公司在20世纪80年代的经营状况就比较差,度过了相对平静的十年之后,90年代起美国公众公司的违约问题相继涌现出来;日本在过去十年间,则有十万家之多的非上市公司纷纷违约破产,银行客户破产率的上升大大增加了银行的信用风险。

      此外,随着大企业融资“脱媒”现象逐日增多,商业银行面向的客户对象逐渐由信用级别高、信用风险低的大中型企业转向信用级别较低、信用风险较高的中小型企业,中小型企业在商业银行客户对象中所占的比重逐渐上升。

      近几年,金融衍生市场迅速发展,金融衍生业务不断拓展,表外信用风险逐渐增长。国际清算银行于1993年将风险资本引入为基础的资本要求之中,主要就是因为表外信用风险增长。

      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的迅速发展,金融市场也逐渐实现了全球一体化,金融市场交易价格波动更为频繁和剧烈。在商业银行发放贷款,特别是抵押品贷款时,抵押品价值难以准确估计,特别是作为抵押品的房产等实物资产的价值下降使得商业银行利用抵押品规避信用风险的有效性大大降低。我国商业银行客户群中,由于汇率波动、商品市场价格波动等原因而导致资不抵债、难以按期偿还商业银行贷款的现象屡有发生,使得信用风险在商业银行经营中所占的比重越来越大。

银行风险的种类有哪些

银行风险种类有: 信用风险、市场风险、利率风险、流动性风险、操作风险、法律风险和声誉风险。 例如流动性风险,是指银行无力为负债的减少或资产的增加提供融资,即当银行流动性不足时,它无法以合理的成本迅速增加负债或变现资产获得足够的资金,从而影响了其盈利水平的情况。 商业银行资本管理办法第一百三十七条  银监会对商业银行实施资本充足率监督检查,确保资本能够充分覆盖所面临的各类风险。资本充足率监督检查包括但不限于以下内容: (一)评估商业银行全面风险管理框架。 (二)审查商业银行对合格资本工具的认定,以及各类风险加权资产的计量方法和结果,评估资本充足率计量结果的合理性和准确性。 (三)检查商业银行内部资本充足评估程序,评估公司治理、资本规划、内部控制和审计等。 (四)对商业银行的信用风险、市场风险、操作风险、银行账户利率风险、流动性风险、声誉风险以及战略风险等各类风险进行评估,并对压力测试工作开展情况进行检查。

商业银行风险管理浅析

导语:在经济社会中,只要涉及不确定以因素的经济行为,都可能会产生难以预料的结果,这种不确定性就可以被统一划入风险的范畴。具体而言,商业银行的风险即由于不确定因素而导致的银行在资金融通过程中所取得的实际收益与预期收益发生偏离,从而蒙受损失或获得额外收益的可能性。

商业银行风险管理浅析

一、我国商业银行风险现状分析

商业银行在运营过程中出现的风险,其影响因素来自于外界经济环境的多个层面。就目前我国国有商业银行存在的主要问题而言,不良贷款、银行内部违规操作、过度投机等问题都时有发生。从风险成因角度看,我国商业银行面临的风险主要可以划分为如下三类:

(一)信用风险

所谓信用风险,是指借款人没有按照协议要求足额按时偿还商业银行发放贷款,从而导致银行难以按照预期实现资金补偿,并最终蒙受经济损失的可能性。信贷风险是商业银行面对的主要风险之一,2008年以美国为中心爆发的经济危机,就是源于贷款信用问题。由于美国金融机构未能有效执行对于贷款申请人的审核标准,直接向大量没有还款能力的客户发放贷款,从而致使银行表面盈利期望值上升,而坏账大幅度增加,迫使美国政府举债为金融部门作担保,并进而导致金融恐慌,引发金融危机。从我国目前的商业银行运行状况来看,其信用风险除了会在一定程度上出现同美国一样对于信贷信用控制不到位,以及不良贷款问题以外,银行业市场份额过于集中和资本充足率偏低等问题也同样不容小觑。从我国银行业结构角度看,四大国有商业银行在市场中占据着垄断性的主导地位,而四大国有银行的经营方式上又存在着很大的一致性,这又间接导致了整个银行行业缺乏灵活经营的调整余地,使得风险分散性大大削弱,直接影响银行信贷资产安全性。

(二)利率风险

中国特有的文化背景和经历,决定了计划经济将成为我国经济发展的主导力量。我国在利率方面一直没有完全放开,彻底实现利率的完全自由浮动。这种控制利率的方式,在很大程度上有助于我国针对现行的经济状况进行宏观调控,也能够做到有效地对金融危机的影响作出抵御,对于我国经济的发展和总体的安全有着积极的意义。但是对于商业银行的运营而言,计划经济的利率会为日常运营带来一定的.风险。20世纪末央行连续8次下调利率,而2007年更是在一年之间连续5次上调,除此以外,政府对银行的经营行为还有多层限制,在很大程度上加剧了我国商业银行在利率领域的风险。然而中央银行对于利率的调整不像经济社会,可以对其采用相应的数学方法分析趋势,因此商业银行就难以针对利率的调整做出及时的应对,更不能根据中央银行利率政策的变动走势适时调整自身资产负债结构,进而致使资产负债结构严重失衡,在利率调整时遭受损失。

(三)操作风险

银行提供服务的主体是人,其服务的提供方也是人,而存在人的因素的地方必然会存在操作风险。目前,我国几家主要的商业银行都存在不同程度的国有背景,因此在人事调动、激励机制等方面都还残留有以前的部分问题。同时各种各样不恰当的操作流程仍然在很大范围内存在,这也给银行业务带来了不小的负面影响。目前我国商业银行中仍然存在大量不够明确的操作,这些操作流程无论从过程上看,还是从操作结果的审核上看都缺乏必要的硬性规则和衡量办法,这就为银行机构带来了不同程度的操作风险。而同时我国金融机构本身在很大程度上有别于国外的金融机构而颇具中国特色,这也使得目前银行的学习和完善工作举步维艰,很多国外现成的经验和规则都难以引入,也成了一个消灭风险的障碍。

二、我国商业银行提升风险管理的举措分析

虽然目前商业银行已经在风险管理领域有所举措,但是鉴于我国经济体制自身的特征和发展成熟程度,想要进一步规避风险,还需要更深一步的探究和学习。

将具体而言,我国商业银行的风险管理还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一步加深工作:

(一)信用规则的完善

规则的明确,可以尽量减少银行在实际操作中的灰色地带,进一步增强银行自身的安全性,同时对于整个行业的透明化以及客户业务接洽的透明化也有着积的意义。

2008年美国的金融危机,在很大程度上就是没有能够有效执行银行里对于贷款申请人的信用审核,从而导致了大量次级贷款的发放,以及最终大面积的坏账,迫使政府出面干预的结果,而同样的问题也存在我国银行领域。鉴于我国主要的四家商业银行都曾经是国有企业,并且一直到现在都仍然采用了国家控股的公司治理方式,因此在其行为方式也更多留存有以前国有企业的印记。在对信用进行审核的过程中,银行普遍对于贷款申请人采取了不同的态度。对于信用的认定,通常是以贷款申请者的背景,尤其是政治背景为依据的,这就极大地阻碍了民营经济的发展。虽然目前我国商业银行都出台了不同程度扶持民营经济的贷款政策,其中也包括了很多面向个体的小额贷款政策,但是从办理的流程角度和扶持力度上看,并不能说达到了完善信用评价体系的目的。

在实际工作中,建议建立起联网的信用评价体系。尤其是针对更为广泛的大众而建立起完善的资金流通监控制度,可以进一步了解到每个经济个体的信用状态。对贷款信用的考证,应当从平时开始,包括现金的流转以及信用卡的结算等方面,而不应当从贷款申请的时候才开始对信用展开考评。

(二)健全经济趋势预测

对于利率风险的规避,从商业银行的角度而言没有更为合理的方法。我国计划经济为本的经济体制,也不可能有所改变,因此由中央银行发起的利率变动,也难以通过任何可控途径进行预测,这为我国商业银行带来了很大的被动性。

虽然如此,还是应当注意到我国计划经济的本质是要保护国家的发展以及正常的经济运行,因此如果从更为宏观的经济层面进行分析,对利率的变化虽然难以实现精准预测,但是在整体宏观经济环境中,还是可以从一定程度实现预测。在实际工作中,建议商业银行更多投身于经济研究,这不仅仅对于银行自身的发展至关重要,对于国家的发展也有积极的意义。构建起更为完善的经济模型,甚至是以多个学科为基础的多个模型,有助于深入了解我国乃至世界的经济走势,并有可能借以预测到中央银行对于利率调整的行为方式,帮助商业银行提前做好准备。此外,由于商业银行能够直接接触到社会生活中第一手的各种数据资料,对于社会经济的发展有着最直观的观察和理解,因此如果商业银行能够建立起完善的数据采集机制以及经济行为模拟模型,其对于我国经济运行的分析辅助作用必将意义重大。

(三)操作行为的规范

操作过程中的风险,不仅仅对于商业银行系统,对于各种组织都有存在,然而却因为商业银行中诸多业务办理流程繁琐,标准规则众多,从而导致操作风险更胜于其他行业。

针对这种情况,有必要深入了解银行各个业务的工作流程,制定出最为完善的操作行为规范,确保每一个业务行为都有规则依据,同时也是降低商业银行风险的必要手段。在目前的银行工作中,其规范体系已经初步得以建立,但是想要得到能够有效抵御风险的规范,还有待进一步的努力。首先应当建立起必要的信息闭环,因为很多规则缺陷都会暴露在实际的操作过程中,而很多改进意见也常常会来源于一线工作人员甚至是银行体系的服务对象,因此建立起完善的信息反馈闭环对于改进操作规范至关重要,而规范的完善对于提升银行体系风险抵御能力的作用不言而喻。其次还应当落实各种规范,以自动化办公为辅助,尽最大可能服务业务办理流程和工作流程,一方面为工作过程留下可以参考的数据,另一方面也能有效规避风险。

三、结论

商业银行的风险来自于其内部工作和外部环境的方方面面,想要实现完全规避是不可能的,只有通过在实际工作中不断地改善,才能取得相对理想的效果。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website.service08@gmail.com 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

联系我们

工作日:9:30-18:30,节假日休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