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智能数码 >

地主阶级抵抗派(地主阶级抵抗派的代表人物及主张)

本文目录一览:

问题七:封建地主阶级内部有哪些派别?他们各有哪些政治诉求?

顽固派和地主阶级抵抗派。

1、地主阶级抵抗派主张:坚决抵抗“侵略的西方”,又对“先进的西方”持了解和学习的态度,“开眼看世界”,“师夷长技以制夷”向西方寻求救国御侮之路。实践活动:翻译书籍,著作有《海国图志》、《瀛环志略》、《四洲志》。结果:启迪人们挣脱闭关锁国的牢笼,重新认识世界,迈出近代中国向西方学习的第一步。顽固派主张:以倭仁为代表的顽固派,高唱“立国之道,尚礼义不尚权谋,根本之图,在人心不在技艺”主张“以忠信为甲胄,礼义为干橹”,抵御外侮。洋务派反对守旧派,认为守旧派“陈甚高,持论甚正”,然而“以礼义为干橹,以忠信为甲胄,无益于自强实际。实践活动:愚昧无知,盲目排外,仇视一切外国事物,闭关锁国。结果:甲午中日战争失败。

二十世纪初地主阶级是怎样反抗外来侵略的

地主阶级抵抗侵略分为抵抗派、洋务派、顽固派。

抵抗派:提出“师夷长技以制夷”启迪人们了解、学习西方。洋务派:“中学为体,西学为用”发起洋务运动,开启近代化。顽固派:盲目排外。

地主阶级抵抗派和地主阶级洋务派的区别是什么????

1、背景不同

抵抗派产生于鸦片战争时期,使一些地主阶级的爱国知识分子从“天朝上国”的梦幻中惊醒,开始注目世界、关心时局、寻求强国御侮之道。而洋务派在两次鸦片战争和太平天国运动的双重打击下,面对内忧外患的情况,解决内政外交上的危机所产生的。

2、主张不同

抵抗派主张是“师夷长技以制夷”。洋务派主张利用西方先进技术维护清朝统治,即“师夷长技以自强”。

3、结果不同

抵抗派因清政府腐败、闭关政策和地主阶级的局限性而没明显实效。洋务派由于外国阻挠,封建顽固势力的破坏、力量分散等导致洋务运动破产。抵抗派只停留在口头上,而洋务派则重在行动。同时抵抗派的主张为洋务派提供了思想理论基础。

扩展资料:

洋务派以“师夷长技以自强”为主要宗旨,以“中学为体、西学为用”为原则,在中央的主要代表是以恭亲王奕欣、瓜尔佳·文祥为代表的满族宗亲贵族官员,在地方是以曾国藩、李鸿章、左宗棠、张之洞为代表的汉族官员。

洋务运动史,是近代史中一段十分复杂的历史。这个时期,中国社会已经变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新与旧、侵略与反侵略、斗争与投降、失败与胜利、前进与倒退,都交织在一起。这是一个社会发展上的过渡时期。

在经济上,它诞生了资本主义因素,诞生了资产阶级和发展了无产阶级;在政治上,它准备了资产阶级登上政治舞台,演出维新的新剧;在思想上,它冲破了封建思想体系的牢笼,提出了“中学为体西学为用”的洋务思想。洋务运动是中国近代史向前发展的量变阶段。

地主阶级抵抗派、顽固派、洋务派各有什么主张

1、地主阶级抵抗派

主张:坚决抵抗“侵略的西方”,又对“先进的西方”持了解和学习的态度,“开眼看世界”,“师夷长技以制夷”向西方寻求救国御侮之路。

实践活动:翻译书籍,著作有《海国图志》、《瀛环志略》、《四洲志》。

结果:启迪人们挣脱闭关锁国的牢笼,重新认识世界,迈出近代中国向西方学习的第一步。

2、顽固派

主张:以倭仁为代表的顽固派,高唱“立国之道,尚礼义不尚权谋,根本之图,在人心不在技艺”主张“以忠信为甲胄,礼义为干橹”,抵御外侮。洋务派反对守旧派,认为守旧派“陈甚高,持论甚正”,然而“以礼义为干橹,以忠信为甲胄,无益于自强实际。

实践活动:愚昧无知,盲目排外,仇视一切外国事物,闭关锁国。

结果:甲午中日战争失败。

3、洋务派

主张;洋务派以“师夷长技以自强”为主要宗旨,以“中学为体、西学为用”为原则。为了解决军用工业的原料、资金、运输问题,进而大力兴办民用工、矿业和运输业,达到求富,抵制外国资本主义侵略、扩张的目的。

他们主张学习西方的声、光、电、化、轮船、火车、机器、枪炮、报刊、学校等,打出“自强”和“求富”的旗帜。认为要富强,使中国“有备无患”,必须学习西方资产阶级的自然科学甚至社会政治学,因此提倡兴“西学”、提倡“洋务”、办军工厂,生产新式武器、迠立新式军队,达到“自强”目的。

实践活动:创办了一批近代军事工业,提出了求富的口号,民用工业和新式交通运输业也发展起来了。兴办了一批民用工业。

结果:甲午中日战争中,北洋海军全军覆没,标志着清朝海军实力的完全丧失,也标志着35年的洋务运动宣告破产。

扩展资料:

失败原因

包括传统封建制度的弊端、缺乏完整的计划、主事者识见不足、守旧人士的反对、官僚政风的败坏等。

积极作用

19世纪60年代初期到90年代,出现了暂时的“中外修好”的和局,清政府统治集团内的一些开明人士为了维护清政府的封建统治,而采取了一系列“自强”“求富”的措施,虽然其目的是为了摆脱“内忧外患”维护封建统治,但这一运动是符合历史潮流的。

并且在客观上推动了中国生产力的发展,促使了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与发展,在一定程度上抵制了外国资本主义的经济输入,促进了中国教育的近代化和国防的近代化。

参考资料来源:

百度百科-洋务运动

百度百科-顽固派

百度百科-地主阶级抵抗派

百度百科-洋务派

有关地主阶级抵抗派和地主阶级洋务派的区别

洋务派:张之洞\ 冯桂芬

孙家鼐:在激进派和保守势力之间,常取中间立场。

中国近代史,既是资本主义列强侵略中国,勾结中国封建统治者把中国变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屈辱史;也是中国人民不断反抗外国资本主义侵略和反抗本国的封建统治的抗争史;同时更是中国社会各阶级、各阶层、各政治派别探索国家出路的探索史。这种抗争与探索,对外以反侵略、捍卫民族独立为旗帜;对内以反专制独裁、争取社会进步为核心,抗争与探索互相交织,推动中国社会不断向前发展.

1.地主阶级抵抗派(改革派)

背景和主张:鸦片战争的失败,使一些地主阶级的爱国知识分子从“天朝上国”的梦幻中惊醒,开始注目世界、关心时局、寻求强国御侮之道其主张是“师夷长技以制夷”。

结果:因清政府腐败、闭关政策和地主阶级的局限性而没明显实效。

评价:地主阶级抵抗派主张的提出使中国萌发了一股向西方学习的新思潮,激励着中国人为挽救民族危亡积极探索强国御侮之道。由于实践有限,没有产生实际的效果。

2.地主阶级洋务派

背景和主张:在两次鸦片战争和太平天国运动的双重打击下,面对内忧外患,清政府统治集团在如何解决内政外交上的众多危机时发生分歧,形成了洋务派和顽固派。洋务派主张利用西方先进技术维护清朝统治,即“师夷长技以自强”。

结果:由于外国阻挠,封建顽固势力的破坏、力量分散等导致洋务运动破产。

评价:洋务运动由于以维护清朝的封建统治为目的,没有从政治制度上学习西方,决定了它不可能使中国走上富强的道路,是地主阶级的自救运动。但是洋务运动是中国历史第一次把学习西方的思想主张具体实践化。它引进了西方近代科学和生产技术,是中国近代化的开端,并诱导了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举办新式学堂,开始了中国的近代教育;促进了西方政治学说、民主思想的传播;民用企业的创办对外国经济侵略起了一定的抵制作用。

洋务派:张之洞\ 冯桂芬

孙家鼐生平简约谨慎,在激进派和保守势力之间,常取中间立场。

冯桂芬是中国由传统向近代转换时代具有开拓意义的、影响深远的思想家。他主要以中国文化为思想资源,以开放、开明、健康、自信的态度对待外来文化,力主在多方面向西方学习,以唯善是从消解变法中的古今中西矛盾。他较早地提出全面系统变法思想,比较理智地兼顾理想与现实的关系。他既具有世界眼光,又了解中国历史与现实,批评时弊多切中要害,变法主张多切实可行。他也是有诸多事功实绩的实行家。经他多年奔走呼吁,江南重赋问题终于得以舒缓。经他鼓吹和壁画,上海同文馆得以创办。冯桂芬的思想上接林、魏,下启康、梁,著作写成传抄于十九世纪六十年代,部分刊行于七十年代,完整刊刻于八十年代,讨论签注于九十年代,其影响则从六十年代到九十年代从未间断。本书依据大量第一手资料,包括冯桂芬的著作手稿、未刊文稿、科举制艺、往来书信,叙述了冯桂芬生平活动,对采纳西学、劝行均赋、被诬舞弊、乞师援沪、借师助剿等问题剖析尤细;着重介绍了冯桂芬代表作《校邠庐抗议》的成书过程、抄本流传、版本演变情况,分析了此书的内容、特点、社会影响和思想地位。

孙家鼐(字系臣,号蛰生、容卿、澹静老人),1827年4月7日--1909年11月29日。官吏。安徽寿州人。1851年中举人,八年后成一甲一名进士,授翰林院编修。1868年,孙家鼐提督湖北学政,任满之后,奉旨入值上书房授读。十年后,授德宗皇帝读。直至1887年,他和资历较深的同僚翁同龢一起教授年轻的皇帝。在此期间,历任工部侍郎、户部侍郎、、兵部侍郎,以及吏部侍郎等职。1890年,授都察院左都御史,两年后擢工部尚书,兼顺天府府尹。1894年,孙家鼐强烈反对为朝鲜的宗主权与日本开战,和李鸿章中国不可能打败日本的见解不谋而合。从而与主战派翁同龢对立。这两位师傅对德宗皇帝都能产生巨大的影响,然而翁同龢凭借口才与众多的门生、故旧占了上风。

1895年战争结束,皇帝开始通过教育试行改革。1896年命孙家鼐筹建政府出版机构,其中包括一个图书馆,一个印刷厂以及一所学堂。1896年中,按照李端棻的建议,皇帝命在北京建立一所大学堂,委派孙家鼐筹建,并兼任管学大臣。但是,由于保守势力的反对,历时两年未能开学。在此期间,孙家鼐任礼部尚书,旋迁吏部尚书。1898年,兼任内办大学士,并受命加速开办大学堂。在1898年6月至9月的“百日维新”时期(见谭嗣同条),设立大学堂是新政的一项重要内容。8月9日,“京师大学堂”成立,后为北京大学,孙家鼐为第一任管学大臣,被聘为总教习。孙家鼐卒于1909年,即资政院成立的前一年。身后溢 “文正”,入贤良词。孙家鼐生平简约谨慎,在激进派和保守势力之间,常取中间立场。他和翁同龢是当时最有威望的两位大臣,然而翁同龢的名气大于孙家鼐。孙家鼐赞同1898年的许多新政,但是,他上疏反对康有为的政治理论。这或许能说明维新运动失败后孙家鼐何以能在朝中继续留任。

据说孙家鼐一直是王阳明哲学的信奉者。他的著作绝大部分毁于义和团起义,只有少量奏稿传世。孙家鼐临逝世时的奏折,1909年下半年影印出版。题名《太傅孙文正公手书遗折稿》。〔《三十三种清代传记综合引得》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website.service08@gmail.com 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

联系我们

工作日:9:30-18:30,节假日休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