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智能数码 >

明朝爵位等级和封号(明朝王爵封号)

本文目录一览:

明朝的爵位制度

明朝的爵位制度分六品八级,具体划分方法、俸禄见下。

明朝的封爵分宗室和功臣外戚两种。

明太祖之初,定制袭封:

亲王嫡长子年十岁立王世子,长孙立为世孙,冠服均视一品;

诸子年十岁,则封为郡王;

郡王嫡长子为郡王世子,嫡长孙则授长孙,冠服均视二品;

诸子则授镇国将军,从一品;

孙辅国将军,从二品;

曾孙奉国将军,从二品;

四世孙镇国中尉;从四品;

五世孙辅国中尉,从五品;

六世以下皆奉国中尉.从六品。

各级俸禄:初亲王岁禄定为五万石,后定减亲王岁禄为万石,郡王二千石,镇国将军千石,辅国将军八百石,奉国将军六百石,镇国中尉四百石,辅国将军三百石,奉国将军二百石。另有大量赐田,有的亲王竟至数千上万顷。

明朝又阅前朝之制,列爵五等以封功臣外戚,后革子、男,只留公、侯、伯三等,并定制:“凡爵非社稷军功不得封,封号非特旨不得予。”

爵分两种,一是只授终身(不世),二是可以世袭(世),世与不世,以军功大小而定,均给诰券。除有军功者外,可得爵号的还有曲阜孔子后裔衍圣公及驸马都尉、外戚等因恩泽受封者,但只是给诰而不给券。与前朝不同的是,明朝的公、侯、伯只有爵号和食禄,井无封邑。

扩展资料:

明朝爵位制度的特点

1、宗室功臣封爵两体制,只授爵号食禄无封邑

明代封爵制度分宗室与功臣外戚两套体制,将王与公侯伯子男五等爵分离,是明代区别于以往朝代的一大特点;并且给勋爵只有爵号与食禄,而不再有封邑,公、侯等爵位的还将赐予铁券,以示其功勋卓著,皇恩浩荡。

2、封爵与赐券相结合并日趋制度化

明代统治者为巩固政权,笼络功臣,创建了中国历史上最为完备的封爵赐券制度。明太祖将军功封爵与颁赐铁券有机地结合为一体,成为明代重要的典制。随着皇权的不断强化,这一制度在发展历程中有种种变化 ,但作为一种政治需要,它一直延续到明朝灭亡,意义深远。

3、封爵标准由军功赐爵转向武官难封

明朝初期,其开国统治者明太祖朱元璋将封爵标准定为“非社稷军功者不得封”,并在其法律《大明律》中明确规定“文官不许封公侯”。但到嘉靖时期,由于军功冒滥现象严重和武官地位低下,重文轻武体制建成,逐渐出现了武官难封的现象,甚至有部分勋臣以武职封爵为耻。

4、皇权支配法制,勋爵特权减少

明朝是我国封建社会时期专制主义中央集权高度强化的一个重要时期。随着洪武、永乐、洪熙、宣德四个时期采取一系列措施,加强了中央集权与专制皇权,使皇帝成为了权力的独裁者。在明朝封爵制度中,宗室勋臣虽享有众多特权,并且有法律的明确规定与保障。

5、爵位与官职二者的名权日趋分离

明代封爵制度的特点的形成原因总的可以归纳为:皇权的不断强化与臣僚法律特权的降低;儒家君臣思想的影响;不同时期的政治局面的差异;统治者在维护统治上的策略调整;现实给予历史教训等。作为中国古代封建社会最为完备的封爵制度,在历史中的作用和影响十分深远。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封爵制度(明朝)

百度百科—明代皇族封爵制度

百度百科—明朝爵位

明朝时期的爵位等级是怎么划分的?

明朝时期的爵位等级制度划分的相当麻烦,在其他朝代,爵位的设定,往往就将爵位位划分为公侯伯子男爵就完了,但是因为这个分封的缺点,造成过很多不好影响,为了避免重蹈前朝的负责,所以明朝吸取进步,对爵位进行了很大的改革。

首先,将爵位继承者的身份做出了划分,分为宗氏爵位、外戚爵位。这两种划分方式,一种是靠姓氏得来的,一种是通过立功得来的。古人特别讲究姓氏,认为兄弟靠得住,而忠诚靠不住。所以往往封了很多同姓王。但是为了对这些同姓王有所制衡,这类爵位,一般没有什么权力,只有一个虚名。

针对于宗氏的爵位设定,与普通的爵位有区别。对于宗氏,设立嫡长子为太子,作为皇位的继承者。其他皇子则作为亲王,亲王的位置是可以传承的。所以在亲王的下面又设立了郡王,以及各种将军等爵位。采用的方法都是长子继承,然后其他儿子选择降级继承爵位。就这样以此类推,但是这些诸侯王虽然很多,但并没有什么权力,都是属于摆设的存在,只是有一个名头。

针对外戚的爵位设定,还是保留原来的公侯伯子男的设定,都是通过军功以及战斗取得的,来进行册封,这类爵位往往很重要,但是却没有世袭的。而且到了后来也取消了前面两个,只保留了公侯伯的爵位。

事实证明,明朝时期的爵位等级制度还是非常适宜的,虽然特别麻烦,感觉很多,但其实都是为了一个中心在服务,那就是中央集权,有本事的人名头不大,而且不能世袭,没本事的人名头大也没用。

在明朝初期确实封了不少爵位,但是在后期基本上都是在收回,甚至到后来,除了皇亲国戚这种爵位以外,其他爵位都很少了。

明朝爵位品级

1宗室封爵 明朝的封爵分宗室和功臣外戚两种。明太祖之初,定制袭封:亲王嫡长子年十岁立王世子,长孙立为世孙,冠服均视一品;诸子年十岁,则封为郡王;郡王嫡长子为郡王世子;嫡长孙则授长孙;冠服均视一品;诸子则授镇国将军,从一品;孙辅国将军,从二品;曾孙奉国将军,从三品;四世孙镇国中尉;从四品。五世孙辅国中尉,从五品;六世以下皆奉国中尉.从六品。 外戚封爵编辑2 明朝又阅前朝之制,列爵五等以封功臣外戚,后革子、男,只留公、侯、伯三等,并定制:“凡爵非社稷军功不得封,封号非特旨不得予。”爵分两种,一是只授终身(不世),二是可以世袭(世),世与不世,以军功大小而定,均给诰券。除有军功者外,可得爵号的还有曲阜孔子后裔衍圣公及驸马都尉、外戚等因恩泽受封者,但只是给诰而不给券3 位俸禄编辑 初亲王岁禄定为五万石,后定减亲王岁禄为万石,郡王二千石,镇国将军千石,辅国将军八百石,奉国将军六百石,镇国中尉四百石,辅国中尉三百石,奉国中尉二百石。另有大量赐田,有的亲王竟至数千上万顷。与前朝不同的是,明朝的公、侯、伯只有爵号和食禄,并无封邑

明朝宗室爵位等级排列

明朝封爵分为宗室和异姓两类,其宗室的封爵规定如下。

宗室男性爵位

亲王:皇嫡长子为太子,皇诸子年10岁立为亲王(藩王),有封地称为国“某国”,20岁就藩。

郡王:亲王嫡长子年10岁立王世子,长孙立为世孙; 亲王诸子年10岁,则封为郡王。

镇国将军:郡王嫡长子为郡王长子;嫡长孙则授长孙;郡王诸子则授镇国将军。

辅国将军:镇国将军长子袭位镇国将军,诸子为辅国将军。

奉国将军;辅国将军长子袭位辅国将军,诸子为奉国将军。

镇国中尉;奉国将军长子袭位奉国将军,诸子为镇国中尉。

辅国中尉;镇国中尉长子袭位镇国中尉,诸子为辅国中尉。

奉国中尉,辅国中尉长子袭位辅国中尉,诸子为奉国中尉。

自奉国中尉之后,不再递降,奉国中尉的世代的子孙皆封为奉国中尉。所有爵位世袭,永远有别于老百姓。

自亲王以下,不再食租税而领取岁支禄米。 洪武二十八年,岁支禄米数额为:亲王10000石;郡王2000石;镇国将军1000石;辅国将军800石;奉国将军600石;镇国中尉400石;辅国中尉300石;奉国中尉200石。

明朝爵位等级排列 明朝宗室爵位等级排列

1、明朝封爵分为宗室和异姓两类,其宗室的封爵规定如下。

2、宗室男性爵位。亲王:皇嫡长子为太子,皇诸子年10岁立为亲王(藩王),有封地称为国“某国”,20岁就藩。

3、郡王:亲王嫡长子年10岁立王世子,长孙立为世孙;亲王诸子年10岁,则封为郡王。

4、镇国将军:郡王嫡长子为郡王长子;嫡长孙则授长孙;郡王诸子则授镇国将军。

5、辅国将军:镇国将军长子袭位镇国将军,诸子为辅国将军。

6、奉国将军;辅国将军长子袭位辅国将军,诸子为奉国将军。

7、镇国中尉;奉国将军长子袭位奉国将军,诸子为镇国中尉。

8、辅国中尉;镇国中尉长子袭位镇国中尉,诸子为辅国中尉。

9、奉国中尉,辅国中尉长子袭位辅国中尉,诸子为奉国中尉。

10、自奉国中尉之后,不再递降,奉国中尉的世代的子孙皆封为奉国中尉。所有爵位世袭,永远有别于老百姓。

11、自亲王以下,不再食租税而领取岁支禄米。洪武二十八年,岁支禄米数额为:亲王10000石;郡王2000石;镇国将军1000石;辅国将军800石;奉国将军600石;镇国中尉400石;辅国中尉300石;奉国中尉200石。

请问明朝时期的爵位的等级是怎么划分的?拜托各位了 3Q

明朝时期的爵位等级划分如下:

亲王:皇嫡长子立为太子,皇帝诸子年十岁立为亲王,有封地,故又称藩王,亲王的正式名称为王,其封地称国,王玺称“某国之宝”,二十岁就藩。

郡王:亲王嫡长子年十岁立王世子,长孙立为世孙; 亲王诸子年十岁,则封为郡王;

镇国将军:郡王嫡长子为郡王长子;嫡长孙则授长孙;郡王诸子则授镇国将军;

辅国将军:镇国将军长子袭位镇国将军,诸子为辅国将军;

奉国将军;辅国将军长子袭位辅国将军,诸子为奉国将军;

明初,太子的名字在皇族中称谓高冲,在国民政治生活中占有重要地位。洪武年间,朱元璋赐太子以武力。特别是分封在北部边境的封臣国王,不仅直接指挥侍卫,而且经常率领一支庞大的军队参加战斗,被称为塞浦路斯国国王。

其中,燕王朱棣在朱元璋死后不久,发动了靖难之战,夺取了王位。朱棣即位后,逐步解除了诸侯和皇族的权力,加强了对皇族的制约和监督,形成了“分而不锡,官而不民,食而不福”的局面。

明朝中期,皇族数量不断增加,陆糜成为明朝政府的沉重负担。封建领主还竞相非法侵占土地,几千公顷、几万公顷,减少了明朝政府的税收,加剧了社会矛盾。

万历以后,为了解决这些矛盾,朝廷被迫打开皇室官方禁令,允许以下城镇一般参加科举考试,为了提高自己,和不再寄生饲料保罗,但收效甚微。

扩展资料:

女性爵位:

皇姑为大长公主,皇姊妹为长公主,皇女为公主,俱授金册,禄二千石,婿为驸马都尉。

亲王女为郡主,郡王女为县主,孙女为郡君,曾孙女为县君,玄孙女为乡君,婿皆仪宾。郡主禄八百石,余递减有差。

异性爵位:

明初沿袭元朝的旧制度。洪武三年(1370年),建立了分封制。明朝不仅有大臣和嫔妃,还有宦官和少数民族的领袖。

凭印章领取铁券,为世袭爵位,否则为流动。所附信函须交银行和应使用批准世界贸易组织。使下降通过血统,如等级

公爵、侯爵和博的头衔分为四类:

左太祖集天下之大成,诚辅交通之成立;来自程祖的启冰,说奉天静难诚;于月凤田一云和凤田一卫都在土城。吴晨越宣礼吴晨,文晨越守文晨。工作是生活的调味品。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爵位 (汉语词汇)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website.service08@gmail.com 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

联系我们

工作日:9:30-18:30,节假日休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