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智能数码 >

上海跳桥事件(上海跳海事件)

本文目录一览:

17岁少年跳桥身亡,他为何匆匆与这个世界告别?

我们说生命只有一次,无论什么时候都不要放弃生命,从小老师家长都告诉我们要珍惜生命、爱护生命。生命是顽强的却也是十分脆弱的,在上海卢浦大桥上发生了一起让人无比痛心的跳桥事件。

跳桥的少年才17岁,这个年纪本应该是青春有活力的,是早晨七八点钟的太阳,是祖国的花朵,未来的希望。究竟是什么原因让他毫不犹豫的跳下大桥,放弃自己的生命。事发当天,这个少年因在学校和学生发生矛盾,在车中被妈妈批评,然后就打开车门从桥上一跃而下。男孩妈妈紧随其后,可是一切都太快、太突然了,她只碰到了儿子的腿。作为一名母亲就这样眼睁睁地看着儿子从桥上跳了下去。那一刻,可想而知她是多么的绝望啊。悲剧的发生只有短短几秒钟,就让母亲和孩子阴阳相隔,真的是太令人痛心了。

妈妈当时对孩子说了什么,以至于让孩子做出轻生的行为,我觉得可能是这位母亲没有了解事情的来龙去脉就批评了孩子,以至于让他情绪激动,毫不犹豫的跳下大桥。其实,不管是不是男孩的错,妈妈都应该心平气和地进行疏导,用正确的方法引导孩子,让孩子学会怎样与人相处及承担自己该负的责任,还有作为家长最重要的就是要教育孩子珍惜生命。身体发肤,受之父母,我们不能够随意的做出伤害自己,伤害父母的行为。我想这位母亲的余生几乎都要在悔恨和绝望中度过了吧。

青春期的孩子本身情绪就不稳定,作为家长要多一些包容和理解,当然,我们每个人也要意志坚强,不要因为几句批评就受不了,这样的玻璃心真的很容易冲动。希望大家都能好好爱护自己的生命。 

17岁少年跳桥,家长,别做压死骆驼的最后一根稻草

文/悠然

-1-

4月17日晚10时左右,上海卢浦大桥一名17岁在校职高二学生,冲出车门,从高架桥上跳了下去。

17岁,最美好青春的生命,5秒钟就消失了。

据说,是孩子在学校与同学发生冲突,遭受批评,母亲颇为恼火,在路上忍不住训起孩子。

视频里,母亲开车带着儿子,不知为何,突然把车停在川流不息的高架桥上。冲下车去骂孩子,情绪激动。骂完之后,回到前排。不知又说了什么,17岁的少年突然拉开车门,向护栏跑去。母亲下车去追,手要碰及孩子的脚了,但还是没能抓住。目前俯身看下去,夜色中,滚滚江水已经孩子冲走。

失控的母亲跌坐在地上,嚎啕大哭起来。

目睹儿子自杀,她无力挽回,这将成为终身折磨自己的噩梦。更难过的是,儿子的死,与自己当时情绪失控,冲口而出的那些像刀子一般话语有直接关系。

-2-

作为一个有着青春期孩子的妈妈,这样的新闻让我揪心,让我害怕。

去年3月,我们小区一个上小学5年级的孩子,因为没写完寒假作业,在学校被老师批评后,回家又被家长批评。

11岁的她给母亲留下一个纸条,从家里的窗户跳下。

家长具体说了什么,不得而知。

但可以想象,能让孩子觉得人生不值得,一定是让孩子的自尊心受到严重挫伤,觉得自己不被需要,不被爱,是没用的。

2年前,我们小区一个中学生也是从自家窗户跳下。

据说,是班里同学丢了手机,当时碰巧她在教室里,于是成了怀疑对象。

家长被叫去学校后,没听女儿解释,直接给她甩了一个巴掌,骂她怎么会做出如此丢人现眼的事情。

那个巴掌,比之前的被怀疑,被侮辱,都致命。

连最亲的人都不信任自己,最亲的人都不帮自己,那一刻,孩子的眼里又怎能看到美好。

本身以为,自己深陷泥沼,唯有父母这根救命稻草可以依靠,谁知道。****父母用恶毒的语言,杀死了孩子的期望。****父母,成了压死孩子的最后一根稻草。

-3-

有时候,杀死一个人,一句话就够了。

曾经看过的一个视频。

一个中年男人看到儿子玩游戏,嫌儿子不学无术。跟儿子发生了争执,他越说越激动,然后从抽屉里掏出一把枪,扔到桌子上,对儿子说:“养你这么大有什么用,你还不如死了算了?”

儿子立马抓起枪,对着脑门就扣动了扳机。

中年男人和他老婆,坐在地上嚎啕大哭,追悔莫及。

一个网友留言:

很多妈妈或许不会想到, 自己情绪不佳时的一时泄愤,一句讽刺,一句粗暴的呵斥,如匕首般刺进孩子的心灵,成为孩子心中永远的阴影。

越是亲近的人,越是忘了说话的分寸 ,尤其对孩子。

没有控制好情绪,由着情绪的恶魔冲出来,伤害我们至亲的人。每每发了火就懊恼万分,话刚出口就自责不已。

-4-

事实上,在自己做母亲的这13年里,我也犯过这样的错,也说过伤害孩子的话。

我的女儿也曾因作业太多,作业太难而抱怨,甚至哭泣。

有多少家长都如同我曾经这般指责过孩子?

现在想来,孩子的抱怨,哭泣都是向我们发出求救信号,“妈妈,我遇到困难了,请你帮帮我。

”就如同我们遭受事业瓶颈时,需要他人的鼓励一般。如果那个时候老板一头凉水泼下,我们是否还有勇气突破瓶颈。

我们常常陷入一种错误的认识:觉得批评、指责能帮助孩子改掉坏习惯。可是如果换位思考,在你遇到困难的时候,你需要的是鼓励还是批评。

那些出自我们之口的贬损的信息,只会粉碎孩子的自尊,对孩子的自我概念的发展造成破坏性的打击。

一个总是活在批评中的孩子,他的自尊和自信一次次被践踏,会渐渐退缩到自卑的阴影中。

阿德勒认为, 人终其一生都在追求归属感和价值感。

每个人都渴望自己被人欣赏,

一个人只有“利益”大于“付出”才会付出,

只有幸福大于苦难才会接受苦难,

只有“可以”大于“不可以”才会承认“不可以”,

只有“赞扬”大于“批评”才会接受“批评”。

孩子更是如此,他们需要鼓励,就如同植物需要水一般。我们的鼓励,能帮助孩子走出负面情绪,能燃起他们面对困难的勇气。

-5-

为人父母,都会有望子成龙望女成凤的心愿。但每个孩子都是不同的,天才永远都是少数,我们大部分孩子,会如我们大部分成人一样,都只能是普通平凡的。

对孩子的过高期望,对孩子的不接纳,会让孩子的自尊心一次次被贬损,被摧毁。

当孩子一次次被否定,孩子内心的堡垒慢慢崩塌:

“我是没用的”,

“我是不好的”,

“我的爸爸妈妈不喜欢我”。

我们拿起剪刀想把他修剪成我们期待中的样子,他感受到的是深深地打击和不被接纳。

接纳的意义在于,让孩子感受更多的安全感。****他只有感觉安全,才能探索、学习、进步。

我们的孩子是独立的个体,接纳孩子的不同,接纳孩子的不完美。

对孩子来说,接纳等于被爱。****接纳就像土壤,它能使孩子发展并实现自己的潜力。

对我们来说,接纳也就等于尊重孩子,也是放过自己的执念,学会以平和的心态对待孩子。

少了执念、少了不甘、少了怨恨,少了焦虑,也就少了批评和指责。

多一点耐心、多一点包容、多一点倾听,多一点爱,或许就能避免下一个悲剧。

-6-

不要再去指责那个母亲,她比我们任何人都心痛。

也不要再去说那个孩子脆弱,他当时承受的压力痛苦我们并不能感知。

悲剧的意义,是提供给我们反省、改正的机会。

如果我们也曾伤害过孩子,那就赶快去弥补,去修复我们的亲子关系。

请一定真挚地给孩子道歉,让孩子看到你对他的爱,让孩子宣泄出心中的委屈。

在这一段与孩子共同成长的岁月中,我们都需要不断学习,不断修复。

修复裂痕,抚平伤痕最好的方式唯有爱。

最重要的是永远记得,我们养孩子的初衷是因为爱。

作者简介

悠然: 曾经的媒体人,正面管教认证讲师。写情感,写育儿也写故事。用文字记录生活,在故事里看人情冷暖。

上海17岁学生被母亲责骂,愤而跳桥轻生,这场惨剧是谁的错?

又是一起本不该发生,而且完全可以避免发生,但硬是实实在在发生了的人间惨剧。好多人都在责怪这位母亲,看看,你若不骂他,他怎么会死。没错,连这个母亲自己也在捶胸顿足地责怪自己:我要不骂他,他怎么会去死,——而且还将自责一辈子、负疚一辈子,生不如死!儿子倒是一跳了之、一了百了。

我和大家意见一致:母亲若不骂儿子,他确实不会跳桥。但仔细想想:如果一个17岁的青年,脾气和人格已经长成了这样,这次若所幸母亲没骂,继而也没有跳桥,下次怕难免稍微被父亲(爷爷奶奶老师等等随便谁)说说,还会去跳楼、跳河、跳火车,或者没被人骂。

而是遇到了其他困难和烦恼、不平或委屈,也难免还会去跳楼、上吊、吃安眠药,一言以蔽之:如果一个孩子已经长成了扭屈的人格,那么他选择类似极端手段处理类似问题将是一种必然,这次偶然性的跳桥只不过是这个必然的表现形式。

如果我们所做的不至于引发对方如此大的反应,但对方却做出了那么大的反应,则问题非在我们而在对方。所谓“骂死人不偿命”,连法律也不会追究骂人者的刑责的。这么看来,问题全在这小伙而非他母亲了?——非也。

养不教,父之过。一个孩子能成长成这样,必是有其原因的。如果一个孩子自小被宠着护着丝毫吃不得苦,那么将来走向社会稍微一吃苦,就会觉得自己是世上最苦的人;如果一个孩子自小被宠着护着碰不到一点困难。

那么将来空气都能将他绊倒——因为父母即使再努力也无法为他营造一个无困难的世界;同样,如果一个孩子自小被惯着顺着不敢骂不敢打,不愿让他受一点委屈,那么长大了骂一次他都会比窦娥还冤、都会去跳桥,当然,我绝非主张,对孩子从小既打且骂。

才是最好的教育方式。首先要端正了思想,以构建他们健全的人格为第一要务,决不能从一个极端走向另一个极端。所以,一人跳桥,如若深究,父母、家庭、社会,我们都是行凶者,但愿这样的惨剧今后不再发生。

17岁少年跳桥身亡,是什么让他情绪失控,匆匆与这个世界告别?

因为在学校里与同学发生冲突而被老师批评,回家途中又跟母亲发生了争吵,这个年轻的小男孩直接打开车门走到桥边毅然决然地跳下去,在那一刻他内心世界是崩塌的,才会做出这种行为。作为过来人的我们或许会觉得因为生活中一丁点小事就想到去死,真的很不应该,但在那个年纪段,得不到理解还被各种埋怨,心理承受的压力真的会压垮他们的,也不能怪他们做出极端行为,毕竟他们都还小,没有遭受过社会的毒打,更何况每个人接受事情的程度都不一样,你觉得没啥事的或许在别人眼中就是天塌了一般。

事件梳理:

在2019年的4月18日晚上,上海卢浦大桥发生一起跳桥事件,死者是就读于职高二年级的17岁男孩,原本男孩母亲接他放学回家,不料母亲在途中停下车站在后座指责男孩,等到母亲准备回驾驶位时,男孩打开车门就往桥边跑并跳了下去,最终死亡。据知情人士透露,男孩回家前在学校刚被老师批评过,而在车上又被母亲再次批评,母亲还停下车来批评他,男孩忍无可忍打开车门就跑了出去,之后母亲坐在桥边痛心疾首地双手捶地上,神情十分痛苦,但事情已经于事无补。

01、母亲不该如此批评孩子

在这个事件中,要说罪魁祸首是妈妈其实也并不过分,因为与同学在校争吵只是导火索,还没有被引燃,可在回家路上母亲又是各种指责,最终才会造成悲剧。但凡这个母亲不要在途中停下车来指责孩子,只是继续边开车边嘟囔几句都不至于会发生这样的事,正是因为母亲的过分批评才会让孩子内心遭受到打击,更何况青春期的男孩子都是有逆反心理的啊,谁都觉得被母亲批评是一件丢脸的事,母亲应该心平气和与孩子交流,去倾听孩子内心的想法,而不是听到孩子与同学闹矛盾了就把所有问题都归结到孩子身上,万一孩子没有错呢?你啥都不了解清楚就劈头盖脸的进行谩骂批评,是个人都会觉得无比委屈的。

02、孩子承受能力应该多加强

再说回男孩自身的问题吧,他就是心理承受能力太低了,想一想我们那个年代被父母追着打追着骂都没什么事,过后还跟个没事人一样乐呵,可现在的孩子太脆弱了,脆弱到骂几句就觉得天塌了一般。说到底还是他们的承受能力不行,从小到大都被父母各种捧着,一点批评教育都听不得,加上青春期的逆反心理,会觉得全世界都针对孩子,所以就变得更脆弱,也更加叛逆,听不得父母的批评就做出极端行为。我建议学校或是父母还是要多多加强孩子心理方面的辅导,多关注孩子内心世界,这样才能避免孩子做出极端行为。

既然事情都已经发生了,对母亲的伤害也是很大的,希望母亲能够走出这个阴影,不要过于内疚吧,毕竟生活还要继续。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website.service08@gmail.com 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

联系我们

工作日:9:30-18:30,节假日休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