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智能数码 >

安史之乱的详细经过(安史之乱的详细经过时间轴)

本文目录一览:

安史之乱起因经过结果

起因:主要包括唐朝统治阶级和人民的矛盾,统治者内部的矛盾,民族矛盾以及中央和地方割据势力的矛盾交织在一起。

经过:755年安史之乱爆发,由于叛军内部不和,先是安禄山被儿子安庆绪谋杀,后是安庆绪被部下史思明斩首,然后是史思明被儿子史朝义绞死,最后是史朝义兵败自杀,这样安史之乱结束。

结果:安史之乱导致河西、陇右的大片土地落入了吐蕃之手,造成了长安的西边无险可守,对唐王朝的统治造成了很大的威胁。

扩展资料:

唐代为了适应边疆形式的变化开始实行募兵制,在边疆地区相继设立了节度使,渐渐囤积了大量的常备军,且战斗力非常强劲。

玄宗时期,唐朝基本上设置了九大节度使分别是:范阳、平卢、朔方、安西、北庭、河西、河东、陇右、剑南。实时安禄山兼任范阳、平卢、河东三镇节度使。

安禄山之所以能够在范阳崛起,与他同契丹,等少数民族的战斗中屡立战功分不开,而范阳之所以精兵甲天下,正是唐王朝遏制两蕃的需要。

但野心勃勃的安禄山发动了令如日中天大唐由盛转衰的安史之乱,虽然最终以失败告终,也仍然给当时正值盛世的大唐王朝造成了伤及筋骨的沉重打击。

参考资料:百度百科-安史之乱

安史之乱的详细经过是什么?

安史之乱的详细经过如下:

天宝十四年十一月,平卢、范阳、河东3镇节度使安禄山以奉密诏讨杨国忠为名,率兵15万人南下攻唐。安军连败唐军,攻陷陈留、荥阳、洛阳,直抵潼关。至德元年,安禄山于洛阳称“大燕皇帝”,建立起割据政权。六月,潼关失守,唐玄宗逃往四川。行至马嵬驿,军士哗变,诛杨国忠,缢死杨贵妃。

不久安军进入长安。二年正月,安禄山在洛阳被其子安庆绪所杀。唐廷起用郭子仪、李光弼等著名将领,并向回纥借兵,收复长安与洛阳。安庆绪退守邺郡。唐命九节度使兵围相州,数月不下。乾元二年三月,安军史思明降唐后复叛,南下援救安庆绪,大败九节度使军于相州。

然后杀安庆绪自立为帝。再次攻陷洛阳。并于上元二年败李光弼于北邙山。正欲西进长安时,被其子朝义所杀,其子朝义即位。宝应元年(762年),雍王李适率蕃汉军与回纥兵大败史朝义,攻克东京。安史旧部田承嗣、李怀仙等相继归降。广德元年正月,史朝义逃往河北,最后穷蹙自杀。叛乱始平。

“安史之乱”的影响

“安史之乱”是唐王朝由盛到衰的转折点。在战争中,人民群众特别是黄河中下游的人民遭到了空前的浩劫,北方经济受到很大破坏,出现了千里萧条,人烟断绝的惨景。

同时,唐朝中央的力量削弱了,各地出现了四十多个大小军阀,形成了方镇割据的局面。不仅威胁着王朝的力量,也加深了社会矛盾。

安史之乱的具体经过是怎样的?

唐玄宗执政后期,节度使安禄山和史思明发动了长达8年之久的叛乱,史称“安史之乱”。

安禄山是营州柳城混血胡人,狡诈多智,深得唐玄宗的宠信。安禄山身兼三镇节度使,权力集中,兵力雄厚。他早就觊觎唐朝的统治权,在经过10年准备之后,最终于天宝十四年(755年)十一月九日,公开举起了反叛的旗帜。当时,守边部队大大超过中央禁军,因此安军一路势如破竹,很快便攻陷洛阳。次年,安禄山在洛阳称帝,国号“燕”,随后向长安进军。唐玄宗手足无措,仓皇逃往四川。天宝十五年(756年)七月,太子李享在灵武即位,是为肃宗。次年,安军内部火拼,安禄山之子安庆绪刺死其父,自己当了皇帝。郭子仪趁此机会,在回纥骑兵的帮助下,发动反攻,大败叛军,先后收复了长安和洛阳,安庆绪逃往相州,安军主要将领史思明投降。此后,叛军势力日渐衰落。代宗即位后,宝应三年(763年)正月,史思明之子史朝义在广阳附近被逼自杀,长达8年的安史之乱至此结束。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website.service08@gmail.com 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

联系我们

工作日:9:30-18:30,节假日休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