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生活百科 >

九品中正制是什么意思(九品官职一览表)

求“九品中正制”的名词解释. 它的建立及意义又是什么呢?

九品中正制

魏晋南北朝时期一种重要的官吏选拔制度.又名九品官人法.魏文帝曹丕篡汉前夕即延康元年(220)由魏吏部尚书陈群制定.此制至西晋渐趋完备,南北朝时又有所变化.以魏晋之制为例,其主要内容为:

① 先在各郡设置中正,稍后又在各州设置大中正.州郡中正只能由本地人充当,且多由现任中央官员兼任.任中正者本身一般是九品中的二品即上品.郡中正初由各郡长官推选,晋时改由州中正荐举,中正的任命权掌握在司徒府.州郡中正都设有属员,称为“访问”.一般人物可由属员评议,重要人物则由中正亲自评议.

② 中正的职权主要是评议人物,其标准有三:家世、道德、才能.家世又称“簿阀”、“簿世”,指被评者的族望和父祖官爵.中正对人物的道德、才能只作概括性的评语,称为“状”.如曹魏时中正王嘉“状”吉茂为“德优能少”.西晋时,中正王济“状”孙楚为“天材英博,亮拔不群”.中正根据家世、才德的评论,对人物作出高下的品定,称为“品”.品共分为九等,即上上、上中、上下、中上、中中、中下、下上、下中、下下.但类别却只有二,即上品和下品.一品无人能得,形同虚设,故二品实为最高品.三品西晋初尚可算高品(上品),以后降为卑品(下品).

③中正评议结果上交司徒府复核批准,然后送吏部作为选官的根据.中正评定的品第又称“乡品”,和被评者的仕途密切相关.任官者其官品必须与其乡品相适应,乡品高者做官的起点(又称“起家官”)往往为“清官”,升迁也较快,受人尊重;乡品卑者做官的起点往往为“浊官”,升迁也慢,受人轻视.

④中正评议人物照例三年调整一次,但中正对所评议人物也可随时予以升品或降品.一个人的乡品升降后,官品及居官之清浊也往往随之变动.由于中正品第皆用黄纸写定并藏于司徒府,称“黄籍”,故降品或复品都须去司徒府改正黄纸.为了提高中正的权威,政府还禁止被评者诉讼枉曲.但中正如定品违法,政府要追查其责任.

九品中正制度是继承东汉官吏选拔制度又加以改革的结果.东汉选拔官吏,主要是依据儒家的道德行为标准,宗族乡党的评定成为政府选拔官吏(具体途径是察举、征辟)的主要甚至唯一的依据.汉末大乱造成人士流移,给乡闾评议带来困难,用人不可能一一核之乡闾.曹操当政的二十多年中,用人“决于胸臆”、“各引其类”的情况大量存在.然乡闾评议并未完全废弃,史称曹操平定荆州时,托当地大名士韩嵩“条品州人优劣,皆擢而用之”;又称替曹操主持选举的崔琰、毛■“总齐清议,十有余年”,所谓“总齐清议”就是掌握和平衡各地的清议.曹操对乡闾评议并未笼统否定,反对的只是汉末乡闾评议中产生的弊病.他纠正的办法一是提倡“唯才是举”,以反对虚伪道德和名实不符;二是压制朋党浮华和私人操纵选举,力图将选举之权控制在政府手中.如韩嵩之条品荆州人士,就不同于汉末名士私人操纵的乡闾评议,而与后来中正由政府任命并向政府负责的情况更为近似.九品中正制的许多特点在曹操当政时期已有萌芽,曹丕、陈群进一步加以制度化(见魏武帝曹操).

九品中正制创立之初,评议人物的标准是家世、道德、才能三者并重.梁朝史学家沈约甚至说它是“盖以论人才优劣,非谓世胄高卑”.但由于魏晋时充当中正者一般是二品,二品又有参预中正推举之权,而获得二品者几乎全部是门阀世族,故门阀世族就完全把持了官吏选拔之权.于是在中正品第过程中,才德标准逐渐被忽视,家世则越来越重要,甚至成为唯一的标准,到西晋时终于形成了“上品无寒门,下品无势族”的局面.九品中正制不仅成为维护和巩固门阀统治的重要工具,而且本身就是构成门阀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到南朝时期,在中正的评议中,甚至父祖官爵的高低也无关重要,所重视的只是魏晋间远祖的名位,而辨别血统和姓族只须查谱牒,中正的品第反成无足轻重的例行公事.在十六国和北朝时期,由于各政权具有少数民族统治的性质,九品中正制的作用不能与两晋南朝相提并论.后赵主石勒曾清定九品,石虎亦恢复雍秦二州望族免役特权,但似乎并未设中正之职.北魏初、中期,未行九品中正制.崔浩曾欲恢复分别族姓的做法,因而被杀.孝文帝改制,班定族姓,始立九品中正制.但自河阴之变后,此制亦流于形式.到了隋代,随着门阀制度的衰落,此制终被废除.

九品中正制是什么制度

1、九品中正制是魏晋南北朝时期一种重要的官吏选拔制度.又名九品官人法,

分为九个等级,作为政府选用官吏的依据.中正:有名望的推荐管,人才的等级由他们评定.是魏文帝曹丕为了拉拢士族而采纳陈群的意见.曹丕篡汉前夕即延康元年 (220年)由魏吏部尚书陈群制定.此制至西晋渐趋完备,南北朝时又有所变化.这一制度创始于曹魏,发展成熟于两晋,衰落于南北朝时期,废除于隋朝,随之科举制形成.

2、【国子监】我国封建时代的教育管理机关和最高学府.隋 、 唐 、 宋 、 元 、 明 、 清 ,称国子监.晋 称国子学,北齐 称国子寺.清 末改革学制,自 光绪 三十二年起设学部,国子监并入学部.

3、吏部 负责考核、任免四品以下官员;礼部 负责贡举、祭祀、典礼

4、可以

5、上下、左右?我不太懂

6、乔迁新居的句子

大启而宇 自从上天或是上帝开天劈地形成了宇宙,创造天地

长发其祥 长久发展成福庆吉祥的样子.(或是很早以前就有天赐的安详)

九品中正制是什么意思(九品官职一览表)九品中正制是什么意思(九品官职一览表)


7、也是主人家生意红火的春联、对联

意思是希望他生意红火,夸他对客人态度非常好

8、诗的体格大致分为今体和古体两大类.

格律诗,包括律诗和绝句,被称为近体诗或今体诗,古人这么叫,我们现在也跟着这么叫,虽然它其实是很古的,在南北朝的齐梁时期就已发端,到唐初成熟.唐以前的诗,除了所谓“齐梁体”,就被称为古体.唐以后不合近体的诗,也称为古体.

古体和近体在句法、用韵、平仄上都有区别:

句法:古体每句字数不定,四言、五言、六言、七言乃至杂言(句子参差不齐)都有,每首的句数也不定,少则两句,多则几十、几百句.近体只有五言、七言两种,律诗规定为八句,绝句规定为四句,多于八句的为排律,也叫长律.

九品中正制的名词解释

九品中正制,又称九品官人法,是魏晋南北朝时期重要的选官制度,是魏文帝曹丕为了拉拢士族而采纳陈群的意见。曹丕篡汉前夕即延康元年 (220年)由魏吏部尚书陈群制定。此制至西晋渐趋完备,南北朝时又有所变化。它上承两汉察举制,下启隋唐之科举,在中国古代政治制度史上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乃中国封建社会三大选官制度之一,从曹魏始至隋唐科举的确立,这其间约存在了四百年之久。

九品中正制的品

九品中正制的品,即品级、官品。区分官员地位高低的等级。魏、晋分官员等级为九品,自一品至九品。北魏每品各分正、从,共十八品,四品以下各品又各分上、下阶,共三十阶。

九品中正制,又称九品官人法。是魏晋南北朝时期重要的选官制度。

九品中正制是什么意思(九品官职一览表)九品中正制是什么意思(九品官职一览表)


曹魏时期,九品官人法创置之初,某个既定资品的起家官品,与其对应是相差三个品级。资品虽有九级,而被中正评为下等人才,获下品七、八、九品级者,是没有希望入仕为官的。因一品被视为圣人之品,不轻易授人,成为虚品。实际上能够起家入仕的资品,只有上品与中品的六个品级。

九品中正制是什么意思(九品官职一览表)九品中正制是什么意思(九品官职一览表)


九品官人法,是魏晋时代官员选拔、任用制度的唯一的形式。九品官人法给每个官员职位都规定了任职者的人才品级资格,即官品。任何人如果没有资品,就没有入仕的资格。但魏晋时代士人之品级的获得,即资品的获得却非只中正评价一种,而是多渠道、多途径的,九品中正制只是其中的一种。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website.service08@gmail.com 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

联系我们

工作日:9:30-18:30,节假日休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