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生活百科 >

甘肃白银越野赛事故(甘肃白银越野赛事故成立联合调查组)

本文目录一览:

甘肃白银山地马拉松越野赛21人遇难 一场越野赛缘何成了“夺命跑”

来源:法治日报——法制网

甘肃白银山地马拉松越野赛的CP2-CP3段属于急上坡,必然导致速度下降,在大风大雨的极端天气情况下,更容易导致人体失温

在马拉松赛事爆发式增长的同时,赛事人员储备及相应的规章制度并没有跟上,志愿者及相关工作人员培训也不到位,导致马拉松赛场乱象频出

5月22日9时,第四届黄河石林山地马拉松百公里越野赛在甘肃省白银市景泰县开赛,共172人参赛。随后遭遇极端天气,多名选手在高海拔赛段出现严重失温,21人不幸遇难。

172人参赛,21人遇难,其中包括多名国内越野跑的顶尖选手。如此重大的伤亡极为罕见,远远超出了公众对于马拉松这一赛事的普遍认知。

在亚高原无人区举办比赛,防风防雨保暖等必要装备是否纳入了赛事的强制装备要求?在赛道路段尤其是无人区是否准备了完备的应急点和补给站?面对突发的极端天气,赛事举办方终止比赛是否及时、应急预案是否充分?

目前,甘肃省委省政府已成立事件调查组,对事件原因进行进一步深入调查。对于国内近年来几乎遍地开花的马拉松赛事而言,这一悲剧更是一面镜子、一记警钟。

越野赛属于极限运动

要求高于普通马拉松

5月22日13时许,越野赛高海拔赛段20公里至31公里处受突变极端天气影响,局地出现冰雹、冻雨、大风灾害性天气,气温骤降。参赛人员出现身体不适、失温等情况,部分参赛人员失联。

随后,当地停止比赛并组织多方力量搜救失联人员。由于赛段内地形地貌复杂,加上夜间气温再度下降,搜救难度进一步加大。

截至5月23日9时30分,官方确认有21人遇难,另有8人轻伤在医院接受治疗。

据一名参赛者回忆,比赛当日早上阳光明媚,坐摆渡车抵达赛点时天气已转阴,随即起风,“开枪前我跑了两公里来热身,这是从来没有过的事儿,更麻烦的是,跑完这两公里,身上也没有热起来”。

这名参赛者称,在越野过程中,他先后经历了下雨、逆风,其间“发现十根手指都没有感觉了,同时觉得舌头也冰凉了”。他果断决定下山,“我撤到山腰,蓝天救援队的人员指引我到一个小木屋,屋内已经有10位左右先撤下来的选手了。在小木屋等待救援的一个多小时,小木屋里选手的人数已经接近50人”。

官方将此事件定性为“一起因局部天气突变发生的公共安全事件”,正在展开调查。

“山地越野赛和城市马拉松完全不是一回事。越野跑是山地跑,遇到上坡是需要徒步的,并不会全程跑完,平坡和缓坡以及下坡才需要跑动。传统的城市马拉松,赛道以平坡为主,是可以全程跑完的。甘肃白银山地马拉松的CP2-CP3(CP即打卡点)段属于急上坡,必然导致速度下降,在大风大雨的极端天气情况下,更容易导致人体失温。”户外旅行从业者“艾艾艾小艾”说,越野跑的赛道基本都是山上的野路,是人踩出来的路迹,因此越野跑是更偏向于长距离徒步的运动,而不是普通马拉松。

据“艾艾艾小艾”介绍,越野跑补给的概念和马拉松差不多,区别是越野跑会更“因地制宜”,它设置补给点的距离会根据实际路况难度考虑,而不像城市马拉松一样进行固定距离补给。

马拉松急救跑者Seeker进一步分析,普通马拉松与山地越野赛的区别,首先是距离。普通马拉松的距离是42.195公里,但越野赛的比赛距离更长,比如50公里、100公里,甚至可能会是200公里。其次,赛道不同。普通马拉松会将赛道设置在平地上,而越野赛的赛道一般会选择山地,道路比较崎岖。再次,装备和救援不一样。马拉松是在城市举办的,沿路的志愿者、救援人员更多,救援更方便,但越野赛有时需要过夜,需要的装备也更加复杂。

将风衣列为建议装备

被质疑不符赛事标准

事件发生后,不少越野界人士提出质疑,指责组委会对天气预估不足,未将“风衣或冲锋衣”等防风保暖服装列为参赛的强制装备,导致参赛者在风雨中过快失温。

5月23日,有媒体指出,此次赛事的强制装备准备工作和补给配备或不符合山地跑赛事标准。

中国田径协会官网此前公布的《中国越野跑运动赛事组织标准》(以下简称标准)对选手提出了强制装备要求,强制装备清单须在赛事报名说明里进行明确说明,并要求赛事组织者须在选手签到时对强制装备进行检查,并在赛事中途设置一个或多个装备检查站,原则上须进行轮检,条件不允许的赛事可进行抽检,抽检人数不得低于抽检项目参赛人数的50%。

该标准中规定携带的包括但不限于的强制装备中就有保温毯;高海拔赛事,须要求选手携带具有防风及保暖作用的外套等。但第四届黄河石林山地马拉松百公里越野赛公布的强制携带物品清单中,未强制要求携带具有防风及保暖作用的外套等。

此次越野赛报名官网披露,组委会强制参赛者携带的装备包括号码布、计时芯片、电子轨迹、GPS跟踪器、照明设备(头灯)、水具、救生毯、口哨和手机,其中前4项注明由组委会提供。组委会称,未携带强制装备所造成的后果由参赛者自行承担。至于“风衣或冲锋衣”则被列为“建议装备”。

也有参赛人员透露,因地貌等原因,在山顶的CP3没有补给点。暴露的山体让人无处可以休息,且无法在此处退赛;还有的参赛人员考虑到天气预报并无异常,以为天气会很热,担心自己可能中暑。

在采访中,不少越野赛跑者表示,自身经历过才知道强制装备的重要性。比如,TNF100(越野跑系列赛事)的强制装备包括冲锋衣、防水裤、羽绒服、头巾(组委会发)、帽子、手套、头灯等。

“所有这些装备都要在赛前一天接受检查,方可注册拿到号码牌。第二天出发后,每个CP都有随机检查,确保你有需要的强制装备,否则强制退赛。整场比赛一共5个CP,每20km一个,每个CP都有急救人员,沿途有巡逻车辆。这些强制装备适用于几乎所有距离的越野比赛。”一名超马越野赛跑者说,一个负责任的组委会要提供相应的安全保障工作,以及更严格的强制装备检查。

“这次事件再次证明强制装备其实是对顶级跑者的一种保护,并非故意增加他们的负重。”一名超马越野赛跑者撰文称,他曾经在国外参加TNF100时在87km处也经历过失温,“我当时在第二阶段外周供血下降并四肢冰冷无知觉,在凌晨两点半左右,我坐在路边裹着太空毯,想着歇一下继续时被巡逻车发现。巡逻人员给我测了体温,然后强制我退赛,将我载回CP4接受现场急救医生评估,并给予体温恢复治疗。我看到同在CP4的还有一人刚进入失温,也就是第三阶段,意识模糊,已被抬上车送去附近医院”。

马拉松赛事出现井喷

专业人员储备跟不上

近年来,全国各地各项马拉松赛事如雨后春笋般出现。

据Seeker介绍,自从国务院2014年印发《关于加快发展 体育 产业促进 体育 消费的若干意见》后,马拉松赛事便迎来井喷式爆发。仅2019年一年,马拉松赛事就达1828场,平均一天就有5场比赛。然而,在赛事爆发式增长的同时,赛事人员储备及相应的规章制度并没有跟上,志愿者及相关工作人员培训也不到位,导致马拉松赛场乱象频出。

中纪委官网发文称:“一些地方看中举办赛事的宣传效应,加上能够拉动区域消费,收取企业赞助费、广告费,打造 旅游 品牌等因素,纷纷热衷办赛。然而,一些赛事往往只盯着经济效益,不愿意在服务和安全上多投入。有的承办企业根本不具备组织高风险 体育 赛事的资格和能力,只重视设置高额奖金等奖项吸引选手参赛,急功近利。一些地方政府相关部门在指导与监督上不想管或不会管,有的甚至存在严重的安全隐患,极易导致发生安全事故。”

有业内人士提出,目前相当数量的赛事公司在宣传方面下足了功夫,却忽视了选手的真正诉求。职业选手包乐(化名)说:“现在许多马拉松赛事,动辄将几百万元花在电视转播和舞台搭建上,真正花在选手身上的钱不过几万元。时间长了,这些赛事举办方必然会被淘汰。”

“另外,一些相关部门或者赞助商并不懂赛事,使得马拉松赛事变成了单纯的以推介城市形象和 旅游 资源为目的,赛事主办方一边倒地把精力与资源投入到如何规划‘最美’赛道上。很多举办马拉松的城市陷入一个怪圈,地方政府很想要业绩但又不想承担风险,这些因素对选手的赛事体验影响很大。”包乐说。

“艾艾艾小艾”建议,对于此类赛事,主办方应该提高参赛者的门槛,强制参赛选手携带装置;有关部门应该严格审核主办方的资质、经验和能力。

Seeker也认为,有关部门应该提高赛事组织者的标准,制定量化指标;主办方也应该做好赛事保障工作,提高组织能力。

在Seeker看来,此事应对广大跑步爱好者起到警示作用:一定要慎重对待马拉松比赛,对于可能出现的危险要做好充分的准备工作,切不可存在侥幸心理。敬畏生命,敬畏马拉松,更要敬畏危险性极高的越野赛。

甘肃白银越野赛事故死亡21人,到底是谁之过?

在5月份发生在甘肃白银的这起越野赛事故最终导致21人死亡。可以说体育赛事伤亡这么多人,在中国历史上也是少有的。这件事不难看出,不管是当地政府还是体育赛事的举办方都负有不可推卸的责任。

甘肃省在了解事故发生的起因之后,对相关的人员进行了依法的处置。调查组对在这场比赛当中有违法违纪等行为,提出了高达27项的指控。

举办单位及其责任人

在这场比赛当中,白银委员会、市政府作为主要的举办单位,负有不可推卸的责任。没有对该赛事做到监督管理等相关方面的工作。并要求白银市市政府对省政府作出相应的检查,并对有关领导进行追责。

承办单位及其责任人

泰景县委员会、县政府和白银市体育局作为该赛事的承办单位,对于该赛事的举办和实施有相关的职责。对于该赛事的安全监管不到位,安全防范意识没有加强。对于赛事的管理不规范,出现突发恶劣天气的救援不够及时,导致出现重大人员伤亡。

其他人责任

并且对具体的承办单位以及协办单位的相关人员进行了不同程度的追究。如果赛事举办方能够应对极端天气变化有更多应急方案的话,或许就不会出现如此重大的人员伤亡了。面对恶劣天气束手无策,这样的承办单位不应该有资格去承接这样的赛事。

防患于未然

同时如果承办方在沿途各地设置补给站、救助站,或许这样的悲剧也不会产生。而我们的承办方看起来就是一个刚搭的草班台子一样,在重大的体育赛事面前没有任何的经验。那它又是怎么样中标的呢?或许是这里面又有一些利益的输送。

不管会不会发生更大的安全事故,都要提前做好预案。安全无小事,不能够因为需要花费更多而选择取消。安全面前千万不要抱有侥幸的心理。

甘肃白银山地马拉松事故原因是什么?

据指挥部透露,该事件是一起因局部地区天气突变发生的公共安全事件。甘肃省委省政府已成立事件调查组,对事件原因进行进一步深入调查。

5月22日上午,由甘肃白银市委、市政府主办,景泰县承办的2021(第四届)黄河石林山地马拉松百公里越野赛暨乡村振兴健康跑在黄河石林景区举行,共有近万人参加比赛和健康跑。其中172名参赛人员参加了百公里越野赛。

记者从救援指挥部了解到,当天中午1时左右,百公里越野赛高海拔赛段20公里—31公里处受突变极端天气影响,局地出现冰雹、冻雨、大风灾害性天气,气温骤降,参赛人员出现身体不适、失温等情况,部分参赛人员失联。随后,当地停止比赛并组织多方力量搜救失联人员。由于赛段内地形地貌复杂,加上夜间气温再度下降,搜救难度进一步加大。

截至5月23日上午8时,参加百公里越野赛172名参赛人员中的151人已经确认安全,其中8人轻伤在医院救治,情况稳定。另有20名参赛人员找到时已失去生命体征,目前仍有1人失联,正在进一步搜救中。

失温的分类

一般来说,失温是指人体热量流失大于热量补给,从而造成人体核心区温度降低,并产生一系列寒颤、迷茫、心肺功能衰竭等症状,甚至最终造成死亡的病症。失温可分为轻度失温和重度失温。

1、轻度失温

患者体温下降到33~35℃,同时会产生剧烈的寒战、四肢冰凉、脸色苍白、严重疲劳、语言不清、肌肉不受意识控制、呆滞、记忆力减退、情绪改变或者失去理智、脉搏减缓、幻觉等。

2、重度失温

患者体温降到32℃以下,并且失去意识,进入类似冬眠的状态。具体表现为肌肉不再痉挛、脉搏和呼吸速度放慢、体表血液循环大幅度下降、丧失意识等。

以上内容参考 中国经济网—甘肃白银山地马拉松事故目前已致20人遇难 1人仍失联

2021年,甘肃山地马拉松事故中,救了6人的牧羊人后来怎样了?

近些年来,马拉松比赛成为了 体育 运动的热点,各项赛事让人应接不暇。据统计,我国每年的马拉松比赛超过1500场。

参与人数接近600万人次,其中经过田协认证的A级赛事在300场以上。如果比赛都是在城市或者郊区举行,安全性尚能得到保障。

但是如果要在山地间举办越野马拉松比赛,则需要赛事组织者做出更加周密的安排。

2021年5月22日,在第四届“黄河石林山地马拉松百公里越野赛”中,因天气突变,组织者应对不力酿成了一起重大安全事故。

21名选手在事故中死亡,8人受伤。幸亏牧羊大叔朱可铭挺身而出救下了6名参赛者。

朱可铭见义勇为的事迹公布后,引起了大家的关注。事故是如何发生的?朱可铭现在怎样了?让我们来回顾一下这场赛事的乱象和朱可铭救人的义举。

马拉松比赛在如今不仅是一项全民健身活动,各地政府更是热衷于将赛事打造成当地的一张 旅游 名片。

一些公司发现了其中蕴藏着的巨大商机,于是与政府合作,将赛事打造成了一条完整的产业链条。 黄河石林山地马拉松越野赛就是这样一项赛事。

黄河石林山地马拉松越野赛由甘肃白银市举办,由下属的景泰县承办,比赛地点位于黄河石林大景区。是当地的一项重要特色 体育 赛事。

虽然政府 体育 局、文广旅局、卫健委等数十个政府部门名列协作单位,但赛事真正的执行单位是景泰黄河石林文化 旅游 开发有限公司与甘肃晟景 体育 文化发展有限公司。

前者是政府全资控股的国企,主要负责办理批文等手续和提供场地,实际的组织运营全部由后者实施。

甘肃晟景 体育 文化公司是由吴世渊夫妇合开的一家从事 体育 赛事营销策划的公司。整个马拉松越野赛就是由他俩带领10多名员工完成的。

说白了,整项比赛就是政府搭台,图个名声;公司唱戏,图的是利益。

黄河石林山地马拉松越野赛从2018年开始创办,到2021年已经是第四届了。前两届是中国田径协会认证的A类赛事,此后再没有获得过认证。

本次比赛于5月22日举行,分为5公里乡村振兴 健康 跑、21公里越野赛和100公里越野赛三个级别,有172名选手报名参加了100公里越野赛。

100公里越野赛对参赛者要求较高,选手至少要在一年内完成过50公里以上的比赛。

此次比赛精英云集,吸引了“2019年环富士山国际超级越野赛”亚军,中国超马纪录保持者梁晶和残运会马拉松冠军黄关军等大神参加。

赛道全长96公里,分9个打卡点,海拔约2000米,路面基本上是砂石、黄土和草地混合的山地,大部分赛段处于无人区。只要完成比赛,选手就能获得1600元的奖金。

在21日白天发布的天气预报中,比赛日的天气以阴天为主,最高气温达到19 ,西北风3-4级,比较适合比赛。

但到了晚上10点,当地气象局发布了降雨预报和大风蓝色预警,平均风力升到5-6级,阵风将达到7级以上。

对于这一重要信息,组织者可能存在侥幸心理,或者担心影响到比赛,于是选择了无视,没有对赛事做出任何调整。失去了第一次避免悲剧发生的机会。

22日上午9点,比赛正式鸣枪。不久就开始起风,10点半,就下起了雨。

过了第2个打卡点后,选手们就出了景区进入山道,此时风力加大到了七、八级。

为了减轻跑步负荷,选手们的冲锋衣等防雨、保暖装备已在前一天被组织者运往了第6个打卡点,以为晚上才能用上。

现在尽管天气有了变化,选手们也只得穿着短衣短裤,硬着头皮冒着风雨往山上跑。越往上走,风雨越大,温度越低,身体失温会更加迅速。

沿途没有准备应急的冲锋衣等防寒保暖物资,失去了第二次避免悲剧发生的机会。

第3个打卡点位于靠近山顶的位置,车辆无法到达,这里没有食物、热水等补给物资,也没有遮风躲雨的地方。选手如果需要补给,也只能咬牙坚持到第4个打卡点,面临进退两难的境地。

11时50分,选手罗词华通过GPS定位设备第一个发出了求救信息,但未得到回应。

10分钟后,驻守赛道的蓝天救援队队员张伟申请撤回。随后陆续有申请退赛和求救的信息在比赛的微信群里出现。

此时,其它两个组别的比赛已经完成,如果组委会及时叫停100公里越野赛,迅速展开救援,组织选手返回,仍有机会避免悲剧发生的机会。

然而,组织者的麻木不仁错过了最后一次挽救生命的机会。

选手罗元发了一张照片到微信群,显示有10余人在抱团御寒,旁边已经有人躺在地上,口吐白沫,失去了意识。

下午1点,选手黄兴刚打通了“110”直接报警求救。下午2点,大批选手退赛。比赛已不可能再进行下去了,直到此时,组织者也没有宣布停赛。

下午3点,现场组织者发现无法展开救援工作,开始向县里求援。下午4点,县里开始向市里求援。

等到省里及武警、消防的救援力量赶到时,已经到了下午6点,浪费了最宝贵的救援时间。

5月23日,整个搜救行动结束。经过清点,21名参赛选手不幸遇难,8人受伤。人员损失之大,在世界 体育 史上都是极为罕见的。

大多数遇难者倒在2号到4号打卡点之间。遇难选手中,就包括001号选手梁晶和黄关军。 遇难人员都是因为失温导致器官功能衰竭而死亡,外没有保暖、防寒措施,内没有食物补充能量。

身体产生的热量远低于失去的热量,就产生了失温,失温在一些户外运动中经常出现。如不及时处理,严重时会危及生命。

事故发生后,引起了全国上下的震惊,中央领导人做出了批示。

联合调查组将此次事故定性为一起重大公共安全责任事件。主要原因是管理不到位、运营组织不规范,教训极其深刻。保险公司为每名遇难者赔偿了95万元。

晟景公司的5名工作人员被逮捕,追究刑事责任,一大批政府官员被行政处分。

可是,21条鲜活的生命在“天灾人祸”中再也回不来了,留给亲人们无限的悲痛。

在这次甘肃山地马拉松事故中,参赛选手可谓经历了人生中最艰难的时刻。生命面临着严重的威胁,随时可能消失。

正在无助绝望的时刻,牧羊人朱可铭挺身而出,在风雨中展开了救助,挽救了6名选手宝贵的生命,成为了这起悲剧事件中一道亮眼的光芒。

朱可铭是景泰县常生村村民,刚过49岁。

他也打算过报名参加21公里组的越野赛,因为那条山路他太熟悉了,几乎每天都要赶着羊群走个来回。因为妻子认为参赛是“不务正业”而作罢。

5月22日比赛当天,朱可铭和往常一样上山放羊。

风雨刚起时,他还没有在意,因为他已经习以为常了。到了中午,风力突然加大,刮起的沙石让人睁不开眼,雨点打在脸上十分疼痛。

朱可铭见势不妙,将羊群赶到山腰上的一处背风的窑洞前,自己进入窑洞内避雨,打算等风雨小点后再下山。

因为衣服有些湿了,他用之前存放在窑洞里的木头生起了火。 窑洞里渐渐暖和了起来,朱可铭也就迷迷糊糊睡着了。

大约过了一个多小时,朱可铭隐约听到外面有呼救声。他起来往外一看,外面风雨依旧,只见窑洞前10多米的地方似乎站着一个人。

朱可铭迅速冲出窑洞,发现求救者是一名参赛选手,他在雨中被冻得全身瑟瑟发抖,手脚几乎僵硬,已经无法行动。

他可能看到了路旁窑洞里的火光,用尽最后的力气发出了求救声。

朱可铭急忙将他搀扶进窑洞,靠近火堆取暖,并为他按摩冻僵了的手脚,以免血管坏死。

不一会儿,又有从山上撤离的选手找到了这个窑洞,陆续进来了4个人。他们神情呆滞,衣服都已经湿透,冷得说不出话来。 朱可铭连忙添加了柴火,让他们脱下湿衣服烤干。

这些选手告诉朱可铭,不少选手已经晕倒在路上,生死未卜。朱可铭没想到事情会这么严重,他心急如焚,再次冲进雨中去搜寻遇险的选手。

外面风急雨骤,可以说是寸步难行。好在朱可铭熟悉地形方位。

在艰难地往上山方向行进了约两公里后,朱可铭发现了三名趴在地上的选手,伸手一探,两人身子已经冰凉,没有了呼吸。

还有一名叫小涛的男子已不能动弹,用微弱的声音在喊着: “我快不行了,救命!” 朱可铭将小涛扶起来,放在背上,深一脚、浅一脚地往山下走去。

然而,背上的小涛体重不轻,在湿滑泥泞的山路上走得太缓慢。

朱可铭担心该小涛熬不住,于是将他放下来,靠在一个土坡旁,自己跑回窑洞叫人来帮忙。

窑洞里面有一名选手缓过来了一点劲,于是他们两人一左一右架着小涛回到了窑洞,朱可铭又成功地从“鬼门关”上抢救回一条生命。

半小时后,大批救援人员开始上山,他们带走了获救的6名选手,并继续搜救遇险失踪其他选手。

他对那么多选手发生意外感到难过。朱可铭也后悔自责,认为自己不该睡着了,如能早点上山,兴许还能多救下来几个人。

在救援人员没有到达前,温暖的窑洞就是遇险选手的“诺亚方舟”。在风雨中救人的朱可铭是他们眼前的一盏明灯。他不仅挽救了6条生命,也给6个家庭带留下了希望。

朱可铭的壮举迅速在网络上传播开来,就连《华尔街邮报》也称呼他为“英雄”。朱可铭成为了“网红”,被网友们称为“最美牧羊人”。

面对网上铺天盖地的信息,朱可铭有些不知所措。 他发现有些信息是鱼龙混杂,容易误导不明真相的群众。

在女儿的帮助下,朱可铭用手机在社交媒体上注册了署名为“牧羊人”的个人帐号。并通过平台认证了“甘肃马拉松救六人”的身份。

5月24日,朱可铭首次在平台上发声,对大家的关注表示了感谢,表示自己只是普通人做了一件很普通的事情而已。同时也对没能把另两名选手救回表示了歉意。

5月27日,朱可铭再次在自媒体发声,告诉大家,这几天有许多公司联系他做直播,承诺签约付工资。

他救人并不是为了图什么回报,大家不要打赏或者捐款。他还需要放羊、种地维持生活,不希望被过多打扰。

朱可铭有三个孩子,分别在大学、高中、初中上学。每年的学费、生活费开支很大。他和妻子两人靠着种地、养羊辛勤劳作,勉强维持全家的生活。

尽管家里十分需要金钱,但朱可铭夫妻俩没想过靠着救人的热度去一夜暴富,不想变成“山东拉面哥”那种网红。

他们更愿意脚踏实地挣钱,孩子争气,家里没有外债,他们就已经很满足了。

因此,对于那些上门洽谈合作的商家,或者是蹭流量的直播,他们都一一拒绝了。

但朱可铭还是热情接待了一个客人,那就是小涛。 小涛获救回到河南老家后,一直惦记着救命恩人朱可铭。

金秋时刻,他来到了常生村朱可铭家。此时正值苹果采摘时节,当地苹果纯天然,又大又甜,但因地处偏僻,销路不畅,村民是增产不增收。

小涛来到村里后,除了下地帮朱可铭采摘苹果,还教他学会了拍视频、自己开网店,做直播,向外界推介村里的苹果和羊等土特产。

虽然朱可铭说话有点结结巴巴,但他真诚、纯朴的表现赢得了消费者的认可,订单络绎不绝。

小涛在村里呆了20来天,帮助乡亲们卖出了数万斤苹果。

小涛的到来为朱可铭打开了另一扇窗。他的观念有了巨大的变化,也对网络等新生事务有了新的认识。到2021年底,他已经做了近40场直播。

朱可铭的下一个目标是成立公司,注册“可铭”牌商标,将家乡的土特产销售到全国各地。 同时,他每天都坚持跑步10公里,打算明年去小涛的家乡参加马拉松比赛。

马拉松比赛本是一项很好的群众性 体育 活动。但在每年上千亿的巨大利益面前,有些商家唯利是图,将其当成了摇钱树,而漠视了生命的安全。

地方政府的麻痹大意、缺乏组织和监管。最终导致了甘肃山地马拉松事故的发生。

同样在利益诱惑面前,救人的英雄朱可铭却做出了不同的选择,展现出了人性的善良和光辉。我们希望类似的悲剧不要再发生,也祝愿朱可铭等好人一生平安!

《“白银马拉松事故”调查报告全文发布》,新京报,2021年6月26日;

石伟、张奕丹,《连救6人走红的牧羊人朱可铭:直播比干活累,每天训练10公里》,人民资讯,2021年12月16日;

马骏,《妻子谈朱可铭走红:就想平平常常,不想他成“拉面哥”》,新京报,2021年12月14日.

甘肃马拉松(甘肃山地马拉松事故21人遇难)

body ◎科技日报记者 陈曦

5月22日,甘肃白银山地马拉松比赛途中,突遇极端天气,局地出现冰雹、冻雨、大风,气温骤降,参赛人员出现身体不适、失温等情况。

截至23日目前,共搜救接回参赛人员151人,其中8人轻伤,在医院接受救治。21名参赛人员找到时已失去生命体征。

夺去这21人生命的是被称为两大户外杀手之一的“失温”。

图源:封面新闻

“失温”到底有多可怕?

“失温也叫‘意外低温’,在临床上是低温综合征的一种,是寒冷环境引起的体温自发下降至低于35℃。”天津市泰达医院重症医学科主任医师王一旻介绍,此时体温调节中枢是正常的,只是因为产生的热量不足以满足身体的需要,导致身体深部体温也就是核心体温(指大脑和心、肺等维持生命的主要器官的体温)的明显下降,从而引起所有器官功能都不正常,最终导致死亡。

在日常生活中,寒冷会刺激体温调节中枢,通过肾上腺素能交感神经使体表血管收缩以保持体温,并通过运动神经增加肌肉张力和抖动来产生热量。“人体就是靠产生热量和散失热量的平衡来维持正常体温的。”王一旻说。

“虽然选手们在进行马拉松越野赛,但是对于着装保暖不足,又遇到极端天气的情况下,再剧烈的运动,也并不一定能抵消选手们的体温丧失。”王一旻分析,当产热速度低于热量丧失速度,就会让体温逐渐降低,核心体温低于35℃时,就会导致器官功能的降低和异常。如果体温仍持续下降,就会引起死亡。

之所以失温会对人体造成这么严重的影响,是因为低温降低了整个酶活性,并使外周血管扩张以及对需氧代谢的影响,因此低温事实上影响到身体的每个系统。

所以,失温者在受寒冷初期有头痛、不安、四肢肌肉和关节僵硬、皮肤苍白冰冷、心跳和呼吸加快、血压升高等症状。

当体温持续下降,患者由嗜睡陷于精神错乱状态。

体温低于32.2℃时,患者心跳、呼吸减慢,脉搏细弱,并有心律失常,患者出现幻觉、好战、拒绝救助,进一步进展至木僵和昏迷。

此时,寒冷的心脏经受不起刺激,任何刺激都可引起室颤。如体温继续下降至29~24℃C,则将因心脏停搏或室颤致死。

户外运动遇到失温怎么办?

“虽然说失温是户外运动常见的危险之一,但是在进行户外运动前,做好预判,并准备好相应的装备,这种风险还是可以防患于未然的。”中国登山协会营地指导员、国家高级拓展培训师、中国探险协会探险领队李崇说。

选手在比赛中。图源:白银日报

“不过此次山地马拉松百公里越野赛举办的时间为初夏,温暖炎热的天气让人很容易忽视温差,从而掉以轻心。”李崇分析,而且一般来说,参加越野马拉松比赛不同于单纯的户外徒步、野外生存,追求的是速度,因此选手们都是轻装上阵,装备一般只带水、维生素和功能饮料等。因此当遇到极端天气的时候,才可能会出现应对不足的情况。

从事户外的人都知道,失温主要是温度、湿度、风力等几个主要因素相互作用导致,因此在准备户外装备的时候,这三方面的准备要格外精心。

“进行户外运动,保暖三件套必不可少。”李崇介绍,外层的冲锋衣、羽绒服等,要选择防雨、防风的材质,中层的软壳、抓绒要注重保暖,内层着装快干内衣裤必不可少,一旦身上的衣物被汗水、雨水、河水打湿,可以有备用,而不用穿着潮湿的内衣导致失温发生。

“头部的保暖防护非常重要,因为暴露在外,很容易引起快速失温。”李崇强调,一定要准备保暖的帽子、手套、围脖、防风衣、厚袜子、防风面罩、甚至是风镜等都是大风寒冷天气出行的必备物品。暴露在外的身体器官过多,面临的风速越大,身体热量也就会相应的加速散失。

山区温度比城区温度低,特别是高海拔地区,天气更是变幻莫测。因此在户外活动过程中,预防失温症除了选择适当的御寒衣物外,掌握一些科学知识及自我保护措施很关键。

“人体体温在环境影响下,通过蒸发、辐射、对流、传导而降低。”李崇提醒,失温是长期暴露在寒冷的环境下,而不是极度严寒引起的。因为流动的空气不断把热量由体表移走,这种“风冷效应”使体感温度在有风时较实际气温更低,因此应避免暴露在寒风中。户外运动爱好者在户外如遭遇失温现象,要学会就地取材,例如大塑料袋也能短暂地防风防雨。

此次白银山地马拉松越野赛多名选手就是找到了一隅稍避风的地方抱团取暖等救援,最终平安获救。

抢救失温者不可急骤升温

如果在户外已经发生失温现象,要抓紧时间对患者进行急救。

“对于失温者的救助千万不能进行烤火等急骤升温,需要进行缓慢回温。”王一旻表示,因为较严重的失温患者身体严重脱水,体液和细胞液浓度升高,身体内的生化环境产生了巨大的变化以适应低温环境,如果复温过于猛烈,可能会剧烈扩张血管,导致低血压,进一步降低核心体温,造成复温休克。

因此,在救助失温者时最好的办法就是脱离低温环境和加强保温。

救援现场。甘肃消防供图

首先需要做的是让失温者不再暴露在寒冷中,如果是湿衣服,一定及时换掉,避免散发更多热量。

“在医院,我们会给失温患者使用37℃的复温毯,如果现场条件不允许,可以用衣物或者睡袋对失温者进行包裹。”王一旻介绍,对失温患者的体外复温,应集中在对核心部位,例如脖子、腋窝、腹股沟。四肢只需要做好被动保暖防止结冰。另外回温时要用布包裹热水瓶,防止回温过快。

需要注意的是,对于严重失温者来说,在野外无法复温到正常状态,复温只能拖延死亡,因此必须立即转到医院救治。

在搬运失温患者的时候也一定要小心,以免搬运过程中,使失温者让大量的冷血液从表皮回流到心脏,引起心律失调。

快评丨甘肃白银马拉松事故21人遇难:做不到万无一失就一失万无

22日,在甘肃省白银市景泰县黄河石林景区举行的黄河石林山地马拉松百公里越野赛遭遇极端天气,截至23日8时,共搜救接回参赛人员151人,其中8人轻伤,在医院接受救治。21名参赛人员找到时已失去生命体征。

比赛线路图,危险情况主要发生在CP2与CP3之间的赛道。 图据网络

21人遇难,已构成特别重大的运动赛事安全事故。如此严重的后果,打了赛事组织、承办方一个措手不及,也让外界倍感突然而震惊。突如其来的极端天气具有很强的破坏力,据指挥部介绍,当天中午1点左右,高海拔赛段遭受突变极端天气影响,局地出现冰雹、冻雨、大风等灾害性天气,气温骤降,参赛人员出现身体不适、失温等情况,部分参赛人员失联。

原因还有待调查,责任也有待厘清。高海拔地形地貌复杂,天气变化多端,这是可以预见的情况,因而也应做好相应的应急和处突准备,以万全之策迎接各种风险和考验。一项赛事的筹备,天气预报和极端天气应对是基本要素,马拉松赛事本来就充满着各种意外,越野马拉松更具挑战性,对参赛选手和赛事组织方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比如对于选手来说,因为越野跑专业性很强,前期投入较大,除了舒适的越野鞋,性能良好的冲锋衣,贴身合体的越野背包,头灯手掌等参赛装备,还要具备较强的自补给和防护能力,而不能盲目参加。

赛事组织方和承办方更要做到万无一失,否则在赛事安全上就可能“一失万无”。 越野马拉松赛事风险相对更高,在高海拔地段组织比赛更要谨小慎微,预防一切可能性情况发生。虽然天气预报不会百分之百准确,但在高海拔地段做好一切极端天气的可能性准备,这是赛事安全性的应有之义,也是对专业赛事组织的基本要求。如在整个赛事的高风险地段,多准备一些CP点和补给站,组织方和承办方组织专业的救护队跟在比赛队伍后面,进行全程跟踪,沿途多设一些救护施备和人员,完全可以做到有效预防、及时救治和果断处置。

退求其次,即便囿于赛事成本等因素的考虑,无法做到高风险地段的全程性覆盖式预控,但针对可能出现的冰雹、冻雨、大风等灾害性天气,以及气温骤降对身体不适带来的影响,要求参赛选手准备好设施、药品和装备等物品,对参赛选手的专业能力进行必要的把关,也能最大限度控制好风险隐患,出现意外时也能有效应对。此次事件不管怎么看,赛事组织方都显得“特别业余”。

是经验不足,还是预料不到?面对如此严重的后果,一切辩解都苍白无力,既暴露出赛事组织上的专业缺失,又暴露出马拉松赛事井喷化增长的态势下,整个行业粗放型发展的弊端,并由此酿成了运动安全事故。 马拉松赛事作为全民健身的重要载体,按理“多多益善”,不过大型群众赛事的举办又需要高度的责任和专业素养,基于安全防控应以“宁缺勿滥”为基本原则。离开了专业性、精细化和审慎性为基础,各种意外难免就会发生。

数据显示,2017年在 体育 总局登记注册的赛事场数达到1102场,参赛规模达到498万人次。与此对比,2015年全国赛事数量134场,2014年仅为51场。不过4年间,增长20倍有余,并保持着旺盛而强大的后劲。时下的各级马拉松赛事,多采取的政府主办、专业机构实施等运作模式,不过在随着全民“办马”的风潮兴起,行业发展粗放型状况未得到改善,没有专业性作为保障,赛事组织就无法做到规范,出现各种意外就在所难免。21人遇难,再一次表明狂热的马拉松该降点温了。

作者 堂吉伟德

编辑 黄静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website.service08@gmail.com 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

联系我们

工作日:9:30-18:30,节假日休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