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生活百科 >

官方:中国总人口增速明显放缓 中国人口剧增

2020年我国总人口达14.1亿人约占全球总人口的百分之几?

从人口总量看,虽然增速放缓,但仍保持平稳增长。2020年我国总人口达到14.1亿人,约占全球总人口的18%,仍是世界第一人口大国。从人口质量上看,人口受教育水平明显提高,素质不断提升。15岁及以上人口的平均受教育年限从2010年的9.08年提高至9.91年。16岁至59岁劳动年龄人口平均受教育年限从2010年的9.67年提高至10.75年,文盲率从2010年的4.08%下降为2.67%。

2021年我国人口趋势?

自2002年以来,总人口数量整体增速持续放缓,2015年,全面放开二孩政策提议之后,人口增速出现短暂回升,2016年再次放缓。截止2019年末我国大陆总人口达到14.0亿人,比2018年末增加467万人,增速仅为0.36%。

2005年以来中国人口死亡人数整体增速下降,2019年,中国死亡人数998万人,同比增速0.5%,同比下降0.2个百分点。

正确认识我国人口问题启示?

中国人口有三大问题:

一是,人口多,办事难。人多力量大是利好,但人多办事难,牵一发而动全身。新西兰推广国家养老易,中国人多就难,一人一口14亿口。

二是,中国社会老龄化问题,劳动力市场供不应求。年轻化不愿生育,生育成本攀升,短期内难以使社会年轻化。只有降低生育成本才是上策。

三是,男多女少性别比例不平衡。要摒弃重男轻女传统观念,树立正确婚姻家庭观,引导青年人放弃独身主义。

一、人口问题系全局

1.人口问题是全局性、战略性问题

①人口问题事关国计民生

一方面,我国是全球超大规模最具潜力的大市场;另一方面,人口众多对经济发展、公共服务、自然资源和生态环境等造成巨大压力。

②人口问题事关重大政策规划的制定与执行

2.坚持不懈促进人口长期均衡发展

20世纪70年代开始推行计划生育

官方:中国总人口增速明显放缓 中国人口剧增官方:中国总人口增速明显放缓 中国人口剧增


新中国的人口发展历程给予我们三点重要启示

1)我国人口保持了一定水平的惯性增长

2)生育政策调整取得积极成效,少儿人口数量和比重上升

3)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医疗卫生条件大幅改善,我国年度死亡人口<出生人口

②人口对经济社会发展的压力不会根本改变

③人口与资源环境的紧张关系不会根本改变

二、人口发展新特点

1.看总量 性别结构有改善 年龄结构有变动

①人口性别持续改善

2020年,我国男性人口72334万人~51.24%,女性人口68844万人~48.76%,总人口性别比105.07

②人口年龄结构呈现“两升一降”态势

与2010年相比

0——14岁 ↑1.35%

15——59岁↓6.79%

60岁及以上↑5.44%

3.衡质量:水平提高 素质提升

受教育水平明显提高(看书上例子)

4.观分布:流动日趋活跃 焦聚效应显现

①城镇化水平加速提升

②人口流动依然活跃,人口焦聚效应进一步显现

三、人口形势辩证看

1.人口红利还有吗

未来中国经济仍在三方面具有与人口相关的红利

①我国生育率处于较低水平

②公共服务水平和经济社会政策

三胎政策、取消社会抚养费等制约措施、清理和废止相关处罚规定,配套实施积极生育支持措施。提高优生优育服务水平等等。

1、当前,人口问题是我国经济发展面临的重大挑战,人口老龄化会对我国潜在经济增长中枢形成一定程度的压制,收缩和削弱我国经济周期上行阶段的波长和峰值。

2、人口问题虽对我国经济发展形成了挑战,但整体看,我国经济发展仍处于并将长期处于重要战略机遇期,仍保有稳中向好、长期向好、高质量发展的经济基本面。同时,实施三孩生育政策及配套支持措施,优化生育政策、促进人口长期均衡发展更有助于促进我国经济高质量发展。

根据联合国《世界人口展望2019》报告预测,2026年中国老年人口将超过3亿人,2052年半将达到峰值4.9亿人。

人口出生率低,老龄化程度高,带来不不仅是劳动力缺口的问题,到那时可能都没有足够的养老金来供养这些退休的老人了。

未来我国的人口形势能否得到逆转,事实上即使生育政策从限制到鼓励,但人口下行的趋势短期恐怕难以逆转。

除了疫情因素带来的出生人口短期大幅下降外,育龄妇女减少、婚育成本上升,导致出生意愿下降等因素这仍然是我国出生人口下滑的主要因素。

人口关乎未来,以后凡是影响到生育的都在破除之列,这将是未来最重要的政策基本面之一了。

我国人口占世界人口比例?

全国人口与2010年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的1339724852人相比,增加72053872人,增长5.38%,年平均增长率为0.53%

5月11日,在国新办新闻发布会上,国务院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领导小组副组长、国家统计局局长宁吉喆介绍,2020年,全国人口达到14.1亿人,约占全球总人口的18%,我国仍然是世界第一人口大国。

2020年我国总人口达到14.1亿人,约占全球总人口的18%,仍然是世界第一人口大国;

看人口质量,15岁及以上人口的平均受教育年限从2010年的9.08年提高至9.91年;看性别构成,总人口性别比为105.1,比2010年的105.2略有降低;看年龄构成,0-14岁少儿人口的数量比2010年增加3092万人,比重上升1.35个百分点;看人口迁徙流动,2020年人户分离人口达到4.93亿人,约占总人口的35%,其中流动人口3.76亿人,十年间增长近70%。

18%。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结果出炉,全国人口达到141178万人,10年来继续保持低速增长态势。十年来我国人口总量持续增长。

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领导小组副组长、国家统计局局长宁吉喆表示,十年来我国人口总量持续增长,尽管增速放缓,但仍然保持了平稳增长,10年间实现了13亿人到14亿人的跨越。当前我国人口占全球总人口的18%,仍然是世界第一人口大国。

21%。到2005年Ⅰ月6日

人口普查数据有什么预期?

人口增速放缓;

(2)人口老龄化愈加明显;

官方:中国总人口增速明显放缓 中国人口剧增官方:中国总人口增速明显放缓 中国人口剧增


(3)城镇化继续推进,但是推进速度放缓;

(4)城镇化向城市群化发展。

2021年人口老龄化发展趋势和政策?

日前,国家统计局公布2021 年末全国人口为141260 万人,比2020年末增加48 万人。2021 年末,60 岁及以上人口为26736 万人,占18.9%,其中,65 岁及以上人口为20056 万人,占14.2%……人口增速放缓,老龄化难逆转

2021 年人口自然增长率为0.34‰,比2020 年下降1.11 个千分点。

人口增长持续放缓主要受两方面因素影响:育龄妇女人数持续减少,2021 年15—49 岁育龄妇女比2020 年减少约500 万人;生育水平继续下降,受生育观念转变、初婚初育年龄推迟等多方面的影响,2021 年育龄妇女总和生育率继续下降。随着第二次生育高峰出生的“60 后”群体步入退休年龄,老年人口增长速度将明显加快,到2030 年占比将达到25%左右,其中80 岁及以上高龄老年人口增加幅度更加明显。

养老产业发展迫在眉睫

2021 年,我国65 岁以上老人占比已经达到14.2%。“十四五”期间,我国将从轻度老龄化社会进入到中度老龄化社会,未来一段时期将持续面临人口长期均衡发展的压力,为政府未来养老规划带来严峻挑战。

智慧养老成为数字经济新亮点

2020 年中国养老产业规模约为8.76 万亿元,同比增长15.1%,其中,2020 年智慧养老产业规模或突破4 万亿元。早在2015 年,智能养老就已经被列入国家工程。作为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的重要举措,智慧养老是人工智能、大数据、物联网等技术应用在养老上的新业态、新模式。日前国务院印发的《“十四五”数字经济发展规划》中也提到,要强化养老等民生领域供需对接,进一步优化资源配置。在“互联网+”

的时代背景下,智慧养老使养老服务信息数据化,打造更多快捷、高效、便利的适合产品,有望成为数字经济新亮点。

官方:中国总人口增速明显放缓 中国人口剧增官方:中国总人口增速明显放缓 中国人口剧增


风险提示

技术发展不及预期,政策推进不及预期。

一是人口老龄化程度继续提高,高龄化趋势明显。根据普查结果, 2020年中国60岁及以上人口为26402万人,占18.70%,其中,65岁及以上人口为19064万人,占13.50%。80岁及以上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为2.54%,比2010年提高了0.98个百分点;占60岁及以上老年人口的比重为13.56%,比2010年上升了1.74个百分点,高龄化趋势明显。老龄化的同时伴随高龄化,表明中国老年人口内部结构也在快速变化,养老服务和健康服务等需求将因为高龄化而以快于老年人口的增速增长,表现出结构效应。

二是人口老龄化速度明显加快。2010年-2020年,60岁及以上人口比重上升了5.44个百分点,65岁及以上人口上升了4.63个百分点。与上个十年相比,上升幅度分别提高了2.51和2.72个百分点。人口老龄化速度加快意味着应对人口老龄化的战略机遇期将快速逝去,政策准备期将大为缩短,“未备先老”问题将更加突出。

三是人口老龄化城乡差异快速扩大。普查结果显示,从全国看,乡村60岁、65岁及以上老人的比重分别为23.81%、17.72%,比城镇分别高出7.99、6.61个百分点。与2010年相比,60岁、65岁及以上老年人口比重的城乡差异分别扩大了4.99和4.35个百分点。城乡差异扩大将进一步凸显应对农村人口老龄化的紧迫性。当前农村经济发展水平、社会服务水平等都严重滞后,农村人口老龄化必将带来更为严峻的挑战,将严重影响脱贫攻坚成果的巩固和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

四是人口老龄化地区差异加大。普查数据显示,65岁及以上老年人口比重最高的地区和最低地区之间相差接近12个百分点,与2010年相比,扩大了5.28个百分点。从整体差异看,人口老龄化地区差异指数从2010年的0.14上升至2020年的0.17。人口老龄化地区差异的扩大反映了中国应对人口老龄化的复杂性。

五是人口老龄化程度与经济发展水平出现一定程度的背离。理论上经济发展水平高的地区因为人口转变发生更早一般会拥有更高的人口老龄化程度。但由于发达地区吸引大量劳动年龄人口流入,延缓了人口老龄化发展速度,造成中国各地区人口老龄化程度与经济发展水平出现了很大程度的背离。2020年各地区65岁及以上人口比例排名与人均地区生产总值(GDP)排名之间的相关系数仅为0.310,而65岁及以上人口比例和人均地区生产总值之间的相关系数则仅为0.250。

老年人口增速加快,峰值将接近5亿;人口老龄化程度深,将超过发达国家平均水平;高龄化特征愈发凸显,失能人数增加;老年人口受教育水平高,老年人力资源禀赋提升;老年人口的经济收入更有保障,消费观念升级。

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国家战略是一项全局性、综合性战略。战略目标是实现积极老龄化、人口长期均衡发展和可持续发展,现阶段表现为追求高质量发展。根本任务是努力创造一个有利于实现高质量发展的人口条件,以及形成与人口老龄化相适应的经济发展模式和社会环境。“十四五”时期是实施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国家战略的开局时期,重点应做好政策准备工作。在“十四五”时期应继续系统推进经济转型升级、积极落实三孩政策、推动养老金制度改革和社会养老服务体系建设,为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建立有效的制度机制。

2022年我国人口总人数?

2022年我国净增人口只有48万,相比三孩而言,我觉得让年轻人生一孩更实在一些。

1月17日国家统计局公布了2021年经济运行的一些数据,2021年,我国出生人口1062万人,人口出生率为7.52‰;死亡人口1014万人,人口死亡率为7.18‰;人口自然增长率为0.34‰,净增人口只有48万,这个下降是非常明显的。

我们来对比一下最近5年时间我国每年净增人口的具体情况就知道。

2016年,我国净增人口较上一年增长906万,2017年下降到779万,2018年下降到530万,2019年下降到467万,2020年下降到204万,2021年更是直接下跌到48万。

尽管大家都知道我国人口增速放缓是不可避免的一个局势,但净增人口一下从204万下降到48万,这还是有点出乎大家意料的。

按照目前我国人口增速来看,很多人都担心2022年我国净增人口有可能为负数。

为了减缓人口增速下降的趋势,我国在2021年全面放开了三孩,但放开三孩能否减缓人口增速,甚至带来人口的增长,目前一切都是未知数。

因为目前大家之所以不愿意生孩子,更多的并不是生育政策的问题,而是综合考虑各种问题的结果。

比如现在在一些大城市,有很多年轻人就不结婚不生子,像深圳这种城市,30岁以上不结婚仍然属于单身的男女一抓一大把。

而大城市的单身男女之所以不愿意结婚生子,这里面有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就是房价太高,很多人都买不起房,所以根本就不敢结婚生子。

如果能够推出相应的政策鼓励这些还没结婚的单身男女尽快结婚生子,这或许能够在某种程度上减缓人口下降的趋势,而且这种针对单身男女的生育政策鼓励,我觉得有可能比鼓励三孩效果更明显。

比如对一些大城市的单身男女,结婚生孩子之后,可以直接给予一定的现金奖励,另外在他们购房的时候在现金补贴,税收,房贷利率等方面给予一定的优惠,这或许能够激起这些年轻人生孩子的意愿。

国家统计局:未来一段时期我国人口总量将保持在14亿人以上

人口基数越大,增长速率也就越快。按照目前的人口增长速度来看的,2022年中国人口将会达到14.24亿人,而同时印度人口将会达到14.32亿人。也就是说,2022年,印度将会成为人口最多的国家。而如果中国人口增长速度持续变慢,印度人口数量将更早超过中国。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website.service08@gmail.com 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

联系我们

工作日:9:30-18:30,节假日休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