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生活百科 >

集安真的是摇滚之城吗(集安真的有摇滚公园吗)

吉林通化的集安市真的是摇滚之乡吗?还是电影《缝纫机乐队》杜撰的?

吉林通化的集安市并不是真的是摇滚之乡,不过破吉他乐队是真是存在,而缝纫机乐队是由电影需求杜撰的。电影的剧情为了戏剧效果,在真是事件的基础上夸大某些事情。

拓展资料

《缝纫机乐队》在2017年9月29日中国内地上映。由他城影业、儒意影业、青春光线、万达影业、乐合影业出品,由董成鹏执导,董成鹏、乔杉、古力娜扎、李鸿其、韩童生、曲隽希等主演的喜剧电影。

该片讲述了胡亮的家乡小镇集安,几个背景各异的小人物为了追寻共同的音乐梦想,组建了一支与众不同的摇滚乐队,大家在追逐梦想途中接连发生了一系列啼笑皆非的故事。

参考资料:百度百科—《缝纫机乐队》

吉安为什么叫摇滚之城

吉安不是摇滚之城;

集安不是摇滚之城。在电影《缝纫机乐队》里集安是一座城承载这年轻人梦想的希望之城,

而在电影之外,集安却是主演大鹏的家乡,一个旅游小城。《缝纫机乐队》被很多人看作是大鹏衣锦还乡之作,也让这座小城名声大振。

集安真的有个大吉他吗

集安的大吉他是为电影《缝纫机乐队》专门建造的,位于集安市的滨江广场上,电影拍摄之前是没有这个“大吉他”雕塑的,电影结束后,考虑到与当地城市形象不符而被拆除,所以现在去集安的滨江广场是看不到“大吉他”雕塑的。

扩展资料:

“大吉他”雕塑出现在大鹏自导自演的电影《缝纫机乐队》中,是为了电影专门建造的,从2017年三月份开始,在集安政府和当地民众的支持下,这个“大吉他”雕塑就开始紧锣密鼓地建造了。历时两个月,这座高22米,重约228吨的“大吉他”就在大鹏的故乡集安立起来了。

“大吉他”在电影中是重要的标志性建筑,是集安摇滚曾经辉煌的证据,是摇滚精神的象征,承载着很多摇滚人梦想的重量,是故事里热爱摇滚、努力生活的主人公们的精神图腾,大吉他不倒,集安的摇滚不死。虽然电影的最后大吉他被推到了,但摇滚精神却流传了下来。

破吉他乐队原型

破吉他乐队的原型是1962年出生在香港一个普普通通的老百姓家庭中的黄家驹。

吉林通化的集安市并不是真的是吉他之乡,也不是摇滚之乡,不过破吉他乐队是真是存在,原型是1962年出生在香港一个普普通通的老百姓家庭中的黄家驹,而缝纫机乐队是由电影需求杜撰的。电影的剧情为了戏剧效果,在真是事件的基础上夸大某些事情。

《缝纫机乐队》该片讲述了胡亮的家乡小镇集安,几个背景各异的小人物为了追寻共同的音乐梦想,组建了一支与众不同的摇滚乐队,大家在追逐梦想途中接连发生了一系列啼笑皆非的故事。

公众人物分类

自愿性公众人物是指在主观上追求或放任自己成为公众人物并在客观上成为公众人物的人。例如体育明星、影视明星、高级官员等人物,在主观上具有希望或放任自己被一般社会公众所熟知,在客观上已经为公众熟知,具有一定的知名度。

非自愿性公众人物,是指往往没有追求或放任出名或成为社会公众关注的结果的主观意图,而是由于具有新闻价值的重大事件的发生,经过新闻媒介的传播而成为公众熟知的与这件事件有联系或牵连的人。非自愿公众人物还可以具体划分为附属性公众人物、偶然性公众人物和转化性公众人物。

以上资料参考百度百科—公众人物

缝纫机乐队在哪个城市拍的

电影《缝纫机乐队》大部分是在吉林集安市、北京市拍摄的,在影片中的大吉他雕塑在集安市的市中心滨江广场,据悉,该建筑是剧组在集安政府的支持下,历时两个月才建成的,该建筑高达22米,真实的还原了电影的重要场景,在电影中的摇滚之城集安是虚构出来的,在现实中并不存在,不过集安这个城市却是真真实实存在的,据悉,集安属于吉林通化,是县级市。

大鹏导演的第二部电影作品,讲述了在大鹏的家乡——集安,几个背景各异的小人物为追寻共同的音乐梦想组建了一支不同寻常的摇滚乐队,在梦想与现实的碰撞下发生的一连串啼笑皆非的故事。

集安作为大鹏导演的故乡,此次也是《缝纫机乐队》的主要取景地之一,集安是一座边陲小城,长白山脚下、鸭绿江畔,拥有宜人的气候、秀丽的边境风光和厚重的文化底蕴,也因其得天独厚的旅游资源被称为吉林的“小江南”。

理想很美好,现实很操蛋

以前总听人说: 理想很丰满,现实很骨感。 稍稍年纪小一点的时候就当个笑话听听,不会有太多的共鸣。现在出来工作了才真正懂得了这句话的意思。

理想,是我们凡人触不可及的东西,现实,才是你触手可及的东西。

1.理想很美,但现实太操蛋

今天看了大鹏导演的电影《缝纫机乐队》,没有去看的时候,朋友对我说,这是一部关于音乐的电影。看完以后才知道,这不是音乐,是理想。

很多时候,你以为的事情,跟你看到的并不是一个轨道,就像你心里的理想和你的现实一样。

《缝纫机乐队》讲述的是一个关于音乐梦想的故事。

大鹏饰演的经纪人程宫一开始为了挣钱养他的乐队,去摇滚小镇集安帮助从小有着摇滚梦的胡亮组乐队,去阻止政府拆集安的大吉他。因为大吉他是胡亮从小的信仰,也是整个吉安的代表,有了大吉他,才有了“摇滚小镇”吉安。

见到胡亮的时候,程宫是失望的,因为钱,他留下来了,决定帮胡亮组建乐队,后来有了杨双树,希希,建国,炸药,于是他们和胡亮一起组建了一个乐队——“缝纫机乐队”,整个乐队看着那么不和谐,上到五十多岁的大叔,下到十几岁的孩子,可他们的理想却是那么和谐,他们都想大吉他还在,理想还在。

我一直都觉得, 为理想而努力的人大概是这个世界上最勇敢而无法比拟的。

他们在各种地方演出,为了最后在大吉他下那一晚做铺垫,然而,就在政府邀请他们去演出的前一天,程宫单刀赴会建国的爸爸,他给了他很多钱,让他拒绝这场演出,因为不拆大吉他,建国爸爸就会损失很多。

建国爸爸说了一句话,我看到很多弹幕,褒贬不一,可都能看得出来那些话语中带着生活的痕迹。

他说:“ 钱可以救命,但理想不能 。”弹幕里最喜欢这句“理想很美,但现实太操蛋”。这句话大概可以和太多正在路上奋斗的年轻人产生共鸣吧。

后来,这件事情被揭穿了,程宫回了北京,大家的日子看似都回到了从前,仿佛从未有过为了大吉他而做出的那些努力,可实际上还是被改变了,大吉他倒下了,却重新建在了每个人的心里。

理想坚固起来,是无法磨灭,哪怕代表它的东西不在了,可理想还可以在 。

故事当然不能这么结束了,程宫又回来,他们决定和大吉他告别,虽然大吉他被拆了,可只要心里有摇滚,在哪儿都可以。

终于,演出很成功,而集安还是那个摇滚之城,没有了大吉他,却有了一个吉他学校,梦想还在,一切也都在延续,可他们的生活却是真的恢复到了平静。告别过去,各自生活,这大概也是和理想告别吧。

2.我没有理想啊,要说有,大概就是赚很多钱吧。

活着是为了什么?

当然是为了赚钱,生活啦。

那就没有什么有趣的事情可以做吗?

有啊,可是,有趣的生活有什么用呢?能养得起我自己吗?

这是我和朋友九尾很久以前的对话,那时的她已经毕业五年,而我才刚刚毕业。

刚认识她的时候,是我们搬到了她们家隔壁,透过窗户,可以看到她一个人穿着舞蹈衣,扎着长长的辫子,在窗边翩翩起舞,有时候还会边唱边跳,会跳舞的人天生自带气场,美的让人移不开眼睛,我就这样愣愣的看着她。

她发现我的时候冲我招招手,我就跑到了她窗户下面,她说,小不点,想不想学舞蹈啊。我记得我当时对学舞蹈是那么渴望,头点的和小鸡啄食一样。

那以后,她就开始教我唱歌,跳舞,直到她去外地上学,后来我考上大学,就很少再见她,最近一次见她还是我放假回家,她剪了短发,化了妆,穿着职业装,踩着高跟鞋,多了一分成熟和干练,有点不像我印象中那个让人着迷的单纯干净的姑娘。

我们在奶茶店坐了一下午,聊了很多关于梦想和生活的事情。

她和我说的有一段话我记得特别清楚,她说, 我没有理想啊,要说有的话,大概就是赚很多很多的钱吧。刚毕业那会儿带着对这个世界的不服,为了理想撞得头破血流,后来就想理想这东西可能不适合我。现在终于明白,没有什么适不适合,理想就是有钱人的东西,你没钱没本事没机会,就别谈理想,因为你没资本。

和她分别后我想了很久,理想到底是个什么东西呢?那么多人为了它头破血流最后又屈服于生活。

3.谁都有理想,到最后不过是个梦。

用朋友的一句话说,谁还没有个理想了? 年轻的时候可以为了它奋不顾身,年纪大了就不能了,因为已经没有了当初的那股冲劲了。所以,年轻真的很重要。

我一直都鼓励身边年轻的人去追梦,趁着年轻想做什么做什么,不然老了就没机会了。该吃吃该喝喝,睡觉睡到自然醒,花钱花到手发软。生活最完美的追求大抵就是这样了。

而我身边确实有很多人都在这么做了,但也有太多人做着做着就停下来了,因为 理想走的太慢,生活太快,以至于理想都淹没在了生活里。就像花钱花的太快,挣钱太慢一样。

再者,抛开现实不说, 理想是每个人最纯粹的东西,可能是从儿时一直陪伴着长大的东西,也可能是自己最坚定而梦寐以求的东西,以至于很多人都想实现它,往往理想都被残酷的现实杀死。

就像我一开始说的, 理想,不是我们凡人能够触及的,因为我们不够强大。

那些以理想为生的人,要么家财万贯要么足够坚强,如果你都没有,那就请你把理想放在心里,让他碎了还能拼成美好的梦。

玩不起的理想,不如就放一放吧,理想不能救命,但钱可以。理想很丰满,但生活更能让你体验人生百态。

集安真的是摇滚之城吗(集安真的有摇滚公园吗)集安真的是摇滚之城吗(集安真的有摇滚公园吗)


理想很美好,现实很操蛋

以前总听人说: 理想很丰满,现实很骨感。 稍稍年纪小一点的时候就当个笑话听听,不会有太多的共鸣。现在出来工作了才真正懂得了这句话的意思。

理想,是我们凡人触不可及的东西,现实,才是你触手可及的东西。

1.理想很美,但现实太操蛋

今天看了大鹏导演的电影《缝纫机乐队》,没有去看的时候,朋友对我说,这是一部关于音乐的电影。看完以后才知道,这不是音乐,是理想。

很多时候,你以为的事情,跟你看到的并不是一个轨道,就像你心里的理想和你的现实一样。

《缝纫机乐队》讲述的是一个关于音乐梦想的故事。

大鹏饰演的经纪人程宫一开始为了挣钱养他的乐队,去摇滚小镇集安帮助从小有着摇滚梦的胡亮组乐队,去阻止政府拆集安的大吉他。因为大吉他是胡亮从小的信仰,也是整个吉安的代表,有了大吉他,才有了“摇滚小镇”吉安。

见到胡亮的时候,程宫是失望的,因为钱,他留下来了,决定帮胡亮组建乐队,后来有了杨双树,希希,建国,炸药,于是他们和胡亮一起组建了一个乐队——“缝纫机乐队”,整个乐队看着那么不和谐,上到五十多岁的大叔,下到十几岁的孩子,可他们的理想却是那么和谐,他们都想大吉他还在,理想还在。

我一直都觉得, 为理想而努力的人大概是这个世界上最勇敢而无法比拟的。

他们在各种地方演出,为了最后在大吉他下那一晚做铺垫,然而,就在政府邀请他们去演出的前一天,程宫单刀赴会建国的爸爸,他给了他很多钱,让他拒绝这场演出,因为不拆大吉他,建国爸爸就会损失很多。

建国爸爸说了一句话,我看到很多弹幕,褒贬不一,可都能看得出来那些话语中带着生活的痕迹。

他说:“ 钱可以救命,但理想不能 。”弹幕里最喜欢这句“理想很美,但现实太操蛋”。这句话大概可以和太多正在路上奋斗的年轻人产生共鸣吧。

后来,这件事情被揭穿了,程宫回了北京,大家的日子看似都回到了从前,仿佛从未有过为了大吉他而做出的那些努力,可实际上还是被改变了,大吉他倒下了,却重新建在了每个人的心里。

理想坚固起来,是无法磨灭,哪怕代表它的东西不在了,可理想还可以在 。

故事当然不能这么结束了,程宫又回来,他们决定和大吉他告别,虽然大吉他被拆了,可只要心里有摇滚,在哪儿都可以。

终于,演出很成功,而集安还是那个摇滚之城,没有了大吉他,却有了一个吉他学校,梦想还在,一切也都在延续,可他们的生活却是真的恢复到了平静。告别过去,各自生活,这大概也是和理想告别吧。

2.我没有理想啊,要说有,大概就是赚很多钱吧。

活着是为了什么?

当然是为了赚钱,生活啦。

那就没有什么有趣的事情可以做吗?

有啊,可是,有趣的生活有什么用呢?能养得起我自己吗?

这是我和朋友九尾很久以前的对话,那时的她已经毕业五年,而我才刚刚毕业。

刚认识她的时候,是我们搬到了她们家隔壁,透过窗户,可以看到她一个人穿着舞蹈衣,扎着长长的辫子,在窗边翩翩起舞,有时候还会边唱边跳,会跳舞的人天生自带气场,美的让人移不开眼睛,我就这样愣愣的看着她。

她发现我的时候冲我招招手,我就跑到了她窗户下面,她说,小不点,想不想学舞蹈啊。我记得我当时对学舞蹈是那么渴望,头点的和小鸡啄食一样。

那以后,她就开始教我唱歌,跳舞,直到她去外地上学,后来我考上大学,就很少再见她,最近一次见她还是我放假回家,她剪了短发,化了妆,穿着职业装,踩着高跟鞋,多了一分成熟和干练,有点不像我印象中那个让人着迷的单纯干净的姑娘。

我们在奶茶店坐了一下午,聊了很多关于梦想和生活的事情。

她和我说的有一段话我记得特别清楚,她说, 我没有理想啊,要说有的话,大概就是赚很多很多的钱吧。刚毕业那会儿带着对这个世界的不服,为了理想撞得头破血流,后来就想理想这东西可能不适合我。现在终于明白,没有什么适不适合,理想就是有钱人的东西,你没钱没本事没机会,就别谈理想,因为你没资本。

和她分别后我想了很久,理想到底是个什么东西呢?那么多人为了它头破血流最后又屈服于生活。

3.谁都有理想,到最后不过是个梦。

用朋友的一句话说,谁还没有个理想了? 年轻的时候可以为了它奋不顾身,年纪大了就不能了,因为已经没有了当初的那股冲劲了。所以,年轻真的很重要。

我一直都鼓励身边年轻的人去追梦,趁着年轻想做什么做什么,不然老了就没机会了。该吃吃该喝喝,睡觉睡到自然醒,花钱花到手发软。生活最完美的追求大抵就是这样了。

而我身边确实有很多人都在这么做了,但也有太多人做着做着就停下来了,因为 理想走的太慢,生活太快,以至于理想都淹没在了生活里。就像花钱花的太快,挣钱太慢一样。

再者,抛开现实不说, 理想是每个人最纯粹的东西,可能是从儿时一直陪伴着长大的东西,也可能是自己最坚定而梦寐以求的东西,以至于很多人都想实现它,往往理想都被残酷的现实杀死。

就像我一开始说的, 理想,不是我们凡人能够触及的,因为我们不够强大。

那些以理想为生的人,要么家财万贯要么足够坚强,如果你都没有,那就请你把理想放在心里,让他碎了还能拼成美好的梦。

玩不起的理想,不如就放一放吧,理想不能救命,但钱可以。理想很丰满,但生活更能让你体验人生百态。

你如何评价《缝纫机乐队》?

对一个有才气的导演,我们的期待,只会越来越高。

尤其是当他的前几部作品,没能发挥出他更多本领的时候。

我们渴望他的新作,早日发生“质变”的提升。

可惜[缝纫机乐队],暂时满足不了这份渴望。

作为一个“三片一律”的导演,我们对他的下一步片子应该抱有什么样的态度。

小编在知乎上看到了大鹏对自己的电影《缝纫机乐队》的评价,以下是原答案:

《缝纫机乐队》导演大鹏:有意思的是,面对这个问题,我可能是全世界最有资格以及最没资格回答的人了吧。说最有资格,是因为,我是这部电影的导演,《缝纫机乐队》从脑海中闪现的一个念头,到呈现在各位眼前的世界,每一个环节,我都最熟悉;说最没资格,是因为,评价电影是很主观的事情,作为创作者,比起传递,我更在乎的是到达。

观影是一种互动体验,导演一部电影,属于传递,而评价,则是到达以后的事情。

所以我喜欢看大家的回答,任何角度的讨论,即使我认为有偏差,也都只是“我认为”的,这很有趣,也是“评价”的意义。我看到有人说,《煎饼侠》是华语片领域最具争议的成功,《缝纫机乐队》则是华语片领域最具争议的失败。

我一共就导演过两部电影,若真的如此评价,也是很幸运的。然而《缝纫机乐队》在我自己的体系里并没有失败,虽然它的票房在刚刚过去的国庆档遭到多部电影的碾压,但这背后有一些叠加因素,是另外一个话题。

2015年10月,我因为工作关系去到美国,在一个混音棚,我看到了一部音乐电影的开场表演,来自大银幕上的视觉与听觉的刺激,让我萌生了拍摄一部中国音乐电影的想法。在我看来,《缝纫机乐队》有一个很重要的意义,是填补了国产同类型电影的空白。

在认知范围内,这应该是我看到的第一部如此大规模展现摇滚音乐现场的国产电影。当然,我也看到过一些剧情里有乐队表演的电影,假弹假唱者众多,吉他手的左手没换过和弦,右手机械的上下拨弄着。《缝纫机乐队》里所有的乐器演奏,没有任何一个小节,是声音与画面不同步的。为此演员们进行了长期的乐器培训,其中时间最久的,是年纪最小的希希,她是在2015年电影还没有剧本的时候就定下来的演员,那时候她6岁,电影开机的时候8岁。乔杉和李鸿其,之前都组过乐队,娜扎和韩童生老师,都是从零基础开始学的。

在电影开机之前,我曾和迷笛音乐学校的校长张帆聊过一次,因为要拍摄结尾千人合奏的大场面,我希望得到迷笛的支援。

张帆校长说,看过一些电影,音乐现场不真实,除了表演者,更多的是台下的气氛做得不好,这让我很有压力。《缝纫机乐队》最多的时候,有5000名群众演员配合我们表演,最后呈现在电影里的演出气氛,也是我们作为主创的一种很特别的成就感。这部电影的剧本,依然是由《屌丝男士》和《煎饼侠》的编剧苏彪执笔,我们一开始构建这个故事的时候,缝纫机是一个具体的道具。最初的故事,讲的是一个很成功的摇滚歌手,写了一首诋毁自己家乡的歌曲,结果成为那座城市的仇人,但是对于他很有意义的一台缝纫机落在了老家,他只好派自己的一个手下回到那座城市去把缝纫机偷出来。在漫长的修改过程中,《缝纫机乐队》变成了现在大家看到的样子,除了“缝纫机”这三个字,和最初的故事已经没有任何关系了。

插播一个小话题,估计会有一部分朋友觉得,刚刚讲的这个故事分明更吸引人啊,这就和许多人说“彩蛋那么精彩为什么不放进正片里”是类似的。我觉得,正餐有正餐的衡量标准,甜点有甜点的衡量标准。期待值是个很有意思的事情。继续说回这部电影,很想分享一个体验,就是作为创作者,我每天都在微博私信和微信里收到大量的观后感,这是我从来没有经历过的事情。以前的作品,大家看完了以后,要么就说“太好看了!”,要么就说“太烂了!”,至于怎么好看和怎么烂的,具体去描述感受的比较少。这部电影让大家有想要表达的冲动,我收到很多大段大段的文字,无论那些观感正面的还是负面的,大家愿意花笔墨在这件事情上,说明引发了思考。

韩寒前几天还为《缝纫机乐队》写了一段,我很感激他。他提到了自己的一些看法,包括认为结尾的《不再犹豫》是有些遗憾的,他觉得一部乐队电影,高潮必须得是这支乐队的原创歌曲。我剧组的许多核心成员,和韩寒都是同样的看法,我们在拍摄和剪辑的过程中,有过很多次讨论,甚至上升到争论。这也导致在某一个剪辑版本里,是不存在《不再犹豫》这首歌的,乐队唱完了《塑料袋》以后,电影就结束了。但是我最终还是把《不再犹豫》放在了电影里,我觉得程宫和胡亮其实是一个人,《塑料袋》让胡亮在故事里完整了,程宫也一定要上台,而且一定要唱影响了他的那首歌。

创作者在计算和任性上的平衡,决定了作品最终呈现时的工整程度和风格特点。无论大家认为我是计算还是任性,愿意来讨论这些,本身就是一件积极的事情。在大家各种角度的讨论中,我觉得有一件事情被忽视了,那就是《缝纫机乐队》假定性的营造成功。我们不是英国,也不是美国、日本,把摇滚的影响做到现在这样,从政府到百姓,从二十年前到现在,从北京到集安,非常难,也不现实。但是大家走进这个故事之后,愿意相信“摇滚之城”是真实存在的,这就是一种成功。当然,也没有什么人在这上面挑毛病,就是说明问题的。

《缝纫机乐队》是我作为导演拍摄的第二部电影,距离拍摄《煎饼侠》,已经有三年时间。大家对于这部戏的所有讨论和批评,都是我继续进步的空间,正如《煎饼侠》时期一样。同时这一次也总结出许多经验和教训,不仅自己受用,也为同行们打了样。略有不甘心的是,等到下一次弥补这些遗憾,向观众们证明自己,要再等个两三年以后了。

作者:大鹏

链接:http://www.zhihu.com/question//answer/

来源:知乎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商业转载请联系作者获得授权,非商业转载请注明出处。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website.service08@gmail.com 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

联系我们

工作日:9:30-18:30,节假日休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