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生活百科 >

表里山河出自(表里山河出自什么书)

本文目录一览:

表里山河出自于哪里

表里山河出自《左传·僖公二十八年》。

夏四月戊辰,晋侯、宋公、齐国归父、崔夭、秦小子慭次于城濮。楚师背酅而舍,晋侯患之,听舆人之诵,曰:原田每每,舍其旧而新是谋。公疑焉。子犯曰:战也。战而捷,必得诸侯。若其不捷,表里山河,必无害也。

公曰:若楚惠何?栾贞子曰:汉阳诸姬,楚实尽之,思小惠而忘大耻,不如战也。晋侯梦与楚子搏,楚子伏己而监其脑,是以惧。子犯曰:吉。我得天,楚伏其罪,吾且柔之矣。——选自《左传·僖公二十八年》

翻译:

夏天四月初三,晋文公、宋成公、齐国大夫国归父、崔夭、秦国公子小子懿带领军队进驻城濮。楚军背着险要的名叫郄的丘陵扎营,晋文公对此很忧虑。他听到士兵们唱的歌辞说原野上青草多茂盛,除掉旧根播新种。

晋文公心中疑虑。狐偃说:打吧!打了胜仗,一定会得到诸侯拥戴。如果打不胜,晋国外有太行,内有黄河,也必定不会受什么损害。晋文公说:楚国从前对我们的恩惠怎么办呢?栾枝说:汉水北面那些姬姓的诸侯国,全被楚国吞并了。

想着过去的小恩小惠,会忘记这个奇耻大辱,不如同楚国打一仗。晋文公夜里梦见同楚成王格斗,楚成王把他打倒,趴在他身上吸他的脑汁,因此有些害怕。狐偃说:这是吉利的征兆。我们得到天助,楚王面向地伏罪,我们会使他驯服的。

表里山河一词出自于

表里山河出自《左传·僖公二十八年》:子犯曰:战也。战而捷,必得诸侯。若其不捷,表里山河,必无害也。

译文:子犯说:“打仗了。打了胜仗,一定要得到诸侯。如果他没有打赢,有山河天险作为屏障,一定没有关系。”

语法:偏正式;作定语;形容山势陡峭。

表里山河,汉语成语,出自先秦·左丘明《左传·僖公二十八年》:“子犯曰:‘战也。战而捷,必得诸侯。若其不捷,表里山河,必无害也。’”杜预注:“晋国外河而内山。”

指有山河天险作为屏障。 最早用于形容晋国(今山西)境内大山大河、地势险要,易守难攻(见:左传·僖公二十八年)。

近义词

山河表里:

解释:形容形势险要。

出自:语出《左传·僖公二十八年》:“楚师背酅而舍。晋侯患之,听舆人之诵曰:‘原田每每,舍其旧而新是谋。’公疑焉。子犯曰:‘战也!战而捷,必得诸侯;若其不捷,表里山河,必无害也。’”

译文:《左传·僖公二十八年》:“楚军背都就停。晋文公担心的,听取众人的讲道:“原田常常,丢开旧而新是阴谋。’你疑虑。子犯说:‘打仗了!打了胜仗,一定要得到诸侯;如果他不快,山河,一定没有关系。’”

语法:偏正式;作定语;形容山势险要。

表里山河一词出自什么

表里山河一词出自《左传·僖公二十八年》。

《左传·僖公二十八年》主要对晋楚城濮之战的描述,城濮之战是晋楚两个大国为争夺霸主地位在城濮所爆发的一场大战,最终晋国胜利。战争的主要经过有:

(1)宋人被楚所围而向晋国求救;晋争取齐、秦的支持,决心救宋,与楚交战;

(2)晋楚在交战前夕楚国君臣不和,意见不一,晋国则拉拢曹、卫以孤立楚国,以避退三舍,占取道义;

(3)晋楚交战,晋军士气旺盛,将帅用命,战术运用得当,取得了胜利,楚军则因子玉骄傲轻敌,导致失败。晋军的主要人物有:晋文公、先轸、子犯、栾贞子、胥臣、狐毛、栾枝、孤偃等,楚军的主要人物有:子玉、伯棼、宛春、斗勃等。

点评鉴赏:《晋楚城濮之战》主旨:城濮之战,是中国古代军事史上以弱胜强的著名战例。晋军之所以取得胜利的主要原因:

一是君臣协力,上下同心。虽在一些具体问题上有不同意见,但大家的目标是共同的,故能经过讨论取得一致。不像楚国楚成王与子玉各执己见,互相掣肘,抵消了力量。

二是晋国善于利用外交手段瓦解敌军的联盟,使楚国陷于孤立;同时采取克制态度,“退避三舍”,后发制人,使自己处于理直的地位。

三是晋国在交战时讲究战术,指挥有方,采用了避强击弱,佯败诱敌的巧妙战术。四是晋国君臣的个人素养也起到了作用,晋文公谨慎稳重,谋虑周全,善于听取部下意见,知人善任。先轸、子犯等人克尽其职,富有见识,善于谋略,作战英勇。

表里山河一词出自

表里山河出处:《左传·僖公二十八年》:“子犯曰:‘战也。战而捷,必得诸侯。若其不捷,表里山河,必无害也。’指有山河天险作为屏障,形容山势陡峭

历史书籍:

《左传·僖公二十八年》相传为左丘明著,是中国古代一部叙事完备的编年体史书,主要是对晋楚城濮之战的描述,城濮之战是晋楚两个大国为争夺霸主地位在城濮所爆发的一场大战,最终晋国胜利。

成语解释:

表里,即内外。外有大河,内有高山。指有山河天险作为屏障。

成语出处:

先秦·左丘明《左传·僖公二十八年》:“子犯曰:‘战也。战而捷,必得诸侯。若其不捷,表里山河,必无害也。’”杜预注:“晋国外河而内山。”

成语用法:

偏正式;作定语;形容山势陡峭。

示例

宋·陈师道《和寇十一晚登白门》:“重门杰观屹相望,表里山河自一方。”

太平天国·刘盛培《建天京于金陵论》:“奠安宇宙,爱资天京之雄;表里山河,永系苞桑之固。“

成语典故:

原文

夏四月戊辰,晋侯、宋公、齐国归父、崔夭、秦小子憖次于城濮(1)。楚师背酅而舍(2),晋侯患之,听舆人之诵(3),曰:”原田每每(4),舍其旧而新是谋(5)。“公疑焉。子犯曰:"战也。战而捷,必得诸侯。若其不捷,表里山河(6),必无害也。"公曰:"若楚惠何?"栾贞子曰:"汉阳诸姬(7),楚实尽之,思小惠而忘大耻,不如战也。"晋侯梦与楚子搏(8),楚子伏己而监其脑(9),是以惧。子犯曰:"吉。我得天(10),楚伏其罪,吾且柔之矣(11)。"——选自《左传·僖公二十八年》

注释

(1)晋侯:指晋文公重耳。宋公:宋成公,襄公之子。国归父、崔夭:均为齐国大夫。秦小子懿(yin):秦穆公之子。城濮:卫国地名,在今河南陈留。

(2)背:背*着。郄(xi):城濮附近一个险要的丘陵地带。

(3)诵:不配乐曲的歌曲。

(4)原田:原野。每每:青草茂盛的样子。

(5)舍其旧:除掉旧草的根子。新是谋:谋新,指开辟新田耕种。

(6)表:外。里:内。山:指太行山,河:黄河。

(7)汉阳:汉水北面。

(8)搏:徒手对打,格斗。

(9)伏己:伏在晋文公身上。嘏(gu):吮吸。

(10)得天:面朝天,意思是得到天助。伏其罪:面朝地像认罪。

(11)柔之:软化他,意思是使他驯服。

成语翻译:

夏天四月初三,晋文公、宋成公、齐国大夫国归父、崔夭、秦国公子小子懿带领军队进驻城濮。楚军背着险要的名叫郄的丘陵扎营,晋文公对此很忧虑。他听到士兵们唱的歌辞说:“原野上青草多茂盛,除掉旧根播新种。”晋文公心中疑虑。狐偃说:“打吧!打了胜仗,一定会得到诸侯拥戴。如果打不胜,晋国外有太行,内有黄河,也必定不会受什么损害。”晋文公说:“楚国从前对我们的恩惠怎么办呢?”栾枝说:“汉水北面那些姬姓的诸侯国,全被楚国吞并了。想着过去的小恩小惠,会忘记这个奇耻大辱,不如同楚国打一仗。”晋文公夜里梦见同楚成王格斗,楚成王把他打倒,趴在他身上吸他的脑汁,因此有些害怕。狐偃说:“这是吉利的征兆。我们得到天助,楚王面向地伏罪,我们会使他驯服的。”

成语故事:

春秋时期,鲁国僖公二十八年(公元前632年),晋国和楚国展开著名的城濮(今山东鄄城西南)之战。

楚国的军队正在嶲地背后驻扎,晋侯(即晋文公)担心他们来偷袭晋国,因为听到童谣“原田每每,舍其旧而新足谋。”晋侯更加担心了。子犯进谏说:“战也!战而捷,必得诸侯;若其不捷,表里山河,必无害也。”晋侯决定依据地势而进攻。

成语延伸:

表里山河的说法最早出自于《左传》。根据记载,春秋时期晋国和楚国交战,晋国人自豪向楚人宣称:我们国内有太行山纵横,外面有黄河作为防守屏障。就算我们打不过楚国,也可以依靠“表里山河”守住。后来就被用来形容山西的地势险要、易守难攻。 山西的地势很有特点。山西的地形可以概括为高原,地貌复杂多样,境内有山地、丘陵、高原和盆地等,其中大部分为山地和丘陵,海拔基本上在1000米以上,与东部的华北大平原相对比,山西地形显示出突兀的隆起。 但仅仅从地形来说,山西似乎并不能独称为表里山河。中国三分之二的国土都是山地,不说新疆、西藏,大部分南方和西部的省份地形复杂程度都高于山西。我认为,山西最早被称为表里山河,而它能把这个称号独占到今天,更多的是因为历史的厚重。 在我国历史上的大部分时候,山西都是北方的边防重镇。从战国开始这里就是赵国和匈奴的主战场,李牧就是在山西大败匈奴主力。两汉时期,汉帝国在三晋大地上和匈奴展开了无数的战争,雁门关、云中郡(大同)历史的风霜就是山西保卫大汉的象征。 到了隋唐,山西的地位就更加的突出,李唐王朝的发源地就是在山西。安史之乱中,李光弼领导的太原之战,阻止了叛军战线的相连,为李唐顶住叛军的锋芒立下了汗马功劳。 五代十国时期,李克用依靠山西和朱温争霸天下,他的儿子李存勖也是依靠山西一统中原建立后唐。而赵匡胤到死也没有征服在山西立国的北汉,就是因为山西地形复杂、军队能战善战。明朝时期,山西是九边防御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蒙古人大多数的入侵都是从大同一线展开,可以说山西是明朝中期保卫北京的屏障。 到了近代,山西在抗日战场上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国民党军队在这片大地上与日军进行了忻口会战、中条山之战等,虽然失败但也可歌可泣。山西更是八路军的主要抗日根据地之一,也是八路军总部和三个主力师师部的驻地。李云龙、丁伟和孔捷就被称为晋西北铁三角。这里更是抗战第一次大胜利——平型关大捷的所在地。抗战期间,日军在山西制造的各种惨案的死亡百姓与国共两军抗日将士伤亡之和达300万人。 太行浩气传千古,留得清漳吐血花。在中国历史上,山西这片古老而厚重的土地见证了太多的历史沧桑,也铸就了太多的光辉热血的篇章。山西之所以被称为表里山河,是因为它是中华历史中辉煌而不可缺少的一部分,更是因为它数千年来对我们这个民族的守护。

表里山河出自哪里

一,问题解释:

《左传·僖公二十八年》“表里山河”一词出自《左传·僖公二十八年》,意思是外有大河、内有高山,指有山河天险作为屏障,形容山势陡峭

二,成语解释

1.拼音: [biǎo lǐ shān hé]   

2.释义: 表:外面。里:里面。山:太行山。河:黄河。外有黄河,内有高山。泛指有山河天险作为屏障,地势险要。

3.成语用法

偏正式;作定语;形容山势陡峭。

宋·陈师道《和寇十一晚登白门》:“重门杰观屹相望,表里山河自一方。

太平天国·刘盛培《建天京于金陵论》:“奠安宇宙,爱资天京之雄,永系苞桑之固。

4.成语辨析:【近义词】表里河山,比如山西太行山邮局名话叫做,表里山河话山西

三,成语典故

夏四月戊辰,晋侯、宋公、齐国归父、崔夭、秦小子憖次于城濮,楚师背酅而舍,晋侯患之,听舆人之诵,曰:”原田每每,舍其旧而新是谋。“公疑焉。子犯曰:"战也。战而捷,必得诸侯。若其不捷,表里山河,必无害也。"公曰:"若楚惠何?"栾贞子曰:"汉阳诸姬,楚实尽之,思小惠而忘大耻,不如战也。"晋侯梦与楚子搏,楚子伏己而监其脑,是以惧。子犯曰:"吉。我得天,楚伏其罪,吾且柔之矣。"   ——选自《左传·僖公二十八年》

表里山河一词出自于哪里

出自先秦·左丘明《左传·僖公二十八年》:“子犯曰:‘战也。战而捷,必得诸侯。若其不捷,表里山河,必无害也。’”杜预注:“晋国外河而内山。

成语解释:表里:即内外。外有大河,内有高山。指有山河天险作为屏障。

示例

宋·陈师道《和寇十一晚登白门》:“重门杰观屹相望,表里山河自一方。” [2]

太平天国·刘盛培《建天京于金陵论》:“奠安宇宙,爱资天京之雄;~,永系苞桑之固。“

故事:春秋时期,鲁国僖公二十八年(公元前632年),晋国和楚国展开著名的城濮(今山东鄄城西南)之战。

楚国的军队正在嶲地背后驻扎,晋侯(即晋文公)担心他们来偷袭晋国,因为听到童谣“原田每每,舍其旧而新足谋。”晋侯更加担心了。子犯进谏说:“战也!战而捷,必得诸侯;若其不捷,表里山河,必无害也。”晋侯决定依据地势而进攻。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website.service08@gmail.com 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

联系我们

工作日:9:30-18:30,节假日休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