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生活百科 >

介子推的故事 寒食节介子推的故事

介巴伐利亚推明节的故事?

相传春秋时期,晋公子重耳为逃避迫害而流亡国外,流亡途中,在一处渺无人烟的地方,又累又饿,再也无力站起来。

随臣找了半天也找不到一点吃的,正在大家万分焦急的时候,随臣介子推走到僻静处,从自己的大腿上割下了一块肉,重耳渐渐恢复了精神,当重耳发现肉是介子推自己腿割下的时候,流下了眼泪。

即位后文公重重赏了当初伴随他流亡的功臣,唯独忘了介子推。很多人为介子推鸣不平,劝他面君讨赏,然而介子推最鄙视那些争功讨赏的人。

他打好行装,同悄悄的到绵山隐居去了。

晋文公听说后,亲自带人去请介子推 ,然而介子推已离家去了绵山。绵山山高路险,树木茂密,找寻两个人谈何容易,有人献计,从三面火烧绵山,逼出介子推。

大火烧遍绵山,却没见介子推的身影,火熄后,人们才发现背着老母亲的介子推已坐在一棵老柳树下死了。

晋文公见状,恸哭。装殓时,从树洞里发现一血书,上写道:“割肉奉君尽丹心,但愿主公常清明。”

为纪念介子推,晋文公下令将这一天定为寒食节。

第二年晋文公率众臣登山祭奠,发现老柳树死而复活。便赐老柳树为”清明柳“,并晓谕天下,把寒食节的后一天定为清明节。

介子推在历史上的地位?

介子推(—公元前636年),又名介之推、介推,后人尊为介子,春秋时期晋国人,因“割股奉君”,隐居“不言禄”之壮举,深得世人怀念。死后葬于介休绵山。晋文公重耳深为愧疚,遂改绵山为介山,并立庙祭祀,由此产生了“寒食节”(清明节前一天),历代诗家文人留有大量吟咏缅怀诗篇。

介子推清明节故事梗概?

介子推在落难公子流落他国时割股啖君,后公子上位后封官时忘了介子推,后想起要找介,介不愿做官,背着老娘上首阳山,有人出主意放火烧山,逼介下山,但介烧死也不下山,为纪念介子推,把他遇难的日子定为寒食节,全国不能动火做饭,后来演变为请明节。

相传春秋战国时代,晋献公的妃子骊姬为了让自己的儿子奚齐继位,就设毒计谋害太子申生,申生被逼自杀。申生的弟弟重耳,为了躲避祸害,流亡出走。在流亡期间,重耳受尽了屈辱。原来跟着他一道出奔的臣子,大多陆陆续续地各奔出路去了。只剩下少数几个忠心耿耿的人,一直追随着他。其中一人叫介子推。有一次,重耳饿晕了过去。介子推为了救重耳,从自己腿上割下了一块肉,用火烤熟了就送给重耳吃。十九年后,重耳回国做了君主,就是著名春秋五霸之一晋文公。

晋文公执政后,对那些和他同甘共苦的臣子大加封赏,唯独忘了介子推。有人在晋文公面前为介子推叫屈。晋文公猛然忆起旧事,心中有愧,马上差人去请介子推上朝受赏封官。可是,差人去了几趟,介子推不来。晋文公只好亲去请。可是,当晋文公来到介子推家时,只见大门紧闭。介子推不愿见他,已经背着老母躲进了绵山(今山西介休县东南)。晋文公便让他的御林军上绵山搜索,没有找到。于是,有人出了个主意说,不如放火烧山,三面点火,留下一方,大火起时介子推会自己走出来的。晋文公乃下令举火烧山,孰料大火烧了三天三夜,大火熄灭后,终究不见介子推出来。上山一看,介子推母子俩抱着一棵烧焦的大柳树已经死了。晋文公望着介子推的尸体哭拜一阵,然后安葬遗体,发现介子推脊梁堵着个柳树树洞,洞里好象有什么东西。掏出一看,原来是片衣襟,上面题了一首血诗:

清明节

割肉奉君尽丹心,但愿主公常清明。

柳下作鬼终不见,强似伴君作谏臣。

倘若主公心有我,忆我之时常自省。

臣在九泉心无愧,勤政清明复清明。

晋文公将血书藏入袖中。然后把介子推和他的.母亲分别安葬在那棵烧焦的大柳树下。为了纪念介子推,晋文公下令把绵山改为“介山”,在山上建立祠堂,并把放火烧山的这一天定为寒食节,晓谕全国,每年这天禁忌烟火,只吃寒食。

走时,他伐了一段烧焦的柳木,到宫中做了双木屐,每天望着它叹道:“悲哉足下。”“足下”是古人下级对上级或同辈之间相互尊敬的称呼,据说就是来源于此。

第二年,晋文公领着群臣,素服徒步登山祭奠,表示哀悼。行至坟前,只见那棵老柳树死树复活,绿枝千条,随风飘舞。晋文公望着复活的老柳树,像看见了介子推一样。他敬重地走到跟前,珍爱地掐了一下枝,编了一个圈儿戴在头上。祭扫后,晋文公把复活的老柳树赐名为“清明柳”,又把这天定为清明节。

史记哪里介子推原文?

据《史记晋世家》,在重耳即将度过黄河回晋国的时候,手下有个叫狐偃的人,他是重耳的舅舅,在流亡的途中和重耳有过争执,估计是怕重耳继位以后翻旧账,就假意要离开。重耳也知道舅舅的心意,就对着河伯发誓,说绝对不会辜负舅舅。可是跟在身后的介子推觉得狐偃做的不对。他说公子能有今天,完全是上天的安排,可狐偃却当成了自己的功劳,还假模假样的请功,真不知道羞耻,我不愿意跟这样的人同朝为臣。而后介子推就自己过了黄河,回家了。

晋文公继位以后,开始安顿百姓,封赏功臣,因为有功的人实在太多,一时半会没封完。还没等封到介子推的时候,周天子那里出了点事情,来找晋文公帮忙,晋文公就先去忙周天子的事情了,介子推没有主动去要求封赏,也就暂时没有得到赏赐。

介子推跟母亲讲,晋献公一共有九个儿子,只有我们国君还健在,上天不想让晋国灭亡,就一定会指派君主,只能是我们国君延续晋国的烟火。可这些人居然把上天的功劳当成是自己的,拿别人的东西尚且是偷窃的行为,他们居然敢抢上天的功劳,真是自不量力啊!这当臣子的拿罪过当功劳,做国君的因为臣子奸诈而赏赐,我真的不耻与这些人为伍。

听儿子这么讲,介子推的母亲说,你心里这么不痛快,干脆也去要封赏好了,何必把气憋在肚子里。介子推摇摇头,他们这么干已经是犯罪了,我要是再学他们就是罪上加罪了。再说我一直在这里对国君口出怨言,怎么还能再吃他的俸禄。

母亲看儿子有点看不开,就试着开导他,就算你不是为了自己富贵,可总也该让国君知道一下真相吧!介子推还是摇头,说话这个东西,是一种表示自己存在的方式,现在我都不想让别人知道我的存在,又何必去吸引别人的注意!

介子推母亲听到这里,就对儿子讲,既然你心意已决,那我们一起隐居吧。从此母子二人就从熟人的圈子里消失,再也没有出现过。

【出典】《庄子·盗跖》:“介子推,至忠也,自割其股以食文公。文公后背之,子推怒而去,抱木而燔死。”

又,《左传·僖公二十四年》:“晋侯赏从亡者,介子推不言禄,禄亦弗及。……遂隐而死。”

又,《史记》卷三十九《晋世家》:“介子推从者怜之,乃悬书宫门曰:‘龙欲上天,五蛇为辅。龙已升云,四蛇各入其宇。一蛇独怨,终不见处所。’文公出,见其书,曰:‘此介子推也。吾方忧室,未图其功。’使人召之,则亡,遂求所在。闻其入绵上山中,于是文公环绵上山而封之,以为介推田。号曰介山,‘以记吾过,且旌善人。’”

介子推的故事 寒食节介子推的故事介子推的故事 寒食节介子推的故事


又《后汉书》卷六十一《周举传》:“太原一郡,旧俗以介子推焚骸,有龙忌之禁。”

唐·李善注引《新序》:“晋文公返国,介子推无爵,遂去而之介山之上。

文公求之不得,乃焚其山,推遂不出而焚死。”

介子推写给重耳的诗?

介之推留下一首诗,晋文公惭愧不已。

众所周知,清明节是中国的传统节日,最早可以追溯到西周时期,其实在清明节之前还有一个节日叫寒食节,两个节日时间相近,相差只有一两天,而且寒食节一般要禁火三天,延续到了清明节,因此在古代时两个节日是一块过的。而且唐宋时期,寒食节放假七天,把清明包含进去了,导致到了后来,人们都不加区分,认为两个节日是一个节。

比如白居易的《寒食野忘吟》有一句:“丘墟郭门外,寒食谁家哭。”,提到了寒食节祭奠亲人,这显然是把寒食节和清明节混为一谈了,寒食节仅仅是禁火,清明节才是祭奠亲人。

介子推的故事 寒食节介子推的故事介子推的故事 寒食节介子推的故事


关于寒食节和清明节的来历相传都和一个人介之推有关。相传春秋战国时期,晋国晋献公有一个宠妃骊姬,晋献公被他迷得五迷三道,言听计从。骊姬为了让自己的儿子奚齐继位成为晋国之主,心生毒计,逼死了晋国的太子申生。申生的弟弟重耳就成为了奚齐的最大威胁。

重耳为求自保,逃出了晋国。他的追随者们陪着重耳四处流浪,辗转求生,最后看着渺无希望,追随者慢慢的离开,最后就只剩下几个铁杆的追随者。

有一天重耳饥饿难耐,几乎晕厥,大家找不来吃的,束手无策,最后介之推走了出去,从自己的腿上割了一块肉混合着野菜给重耳煮了吃了,救了重耳一命。

过了很多年,重耳重返晋国,继承大统,也就是后来的晋文公。重耳新君上任,大肆封赏群臣,但是却忘了介之推,后来有人提醒他还有介之推美誉封赏。晋文公猛然想起了自己竟然忘了有功之臣,再去封赏介之推的时候,介之推却避而不见,背着母亲去了绵山隐居。

晋文公命令手下,在绵山寻找介之推母子,但是莽莽群山,深林茂密,如大海捞针。后来有人想出一个策略,不如放火烧山,逼介之推出来,结果火势很大,介之推还是没有出来。最后大火烧了三天三夜,火势熄灭,大家上山寻找,发现介之推和母亲抱着一颗大柳树,双双被烧死了,晋文公看到自己竟然烧死了介之推,放声大哭。收敛的时候,发现介之推后面的柳树树洞里,有一片衣襟,上面写了一介之推的一首遗作:割肉奉君尽丹心,但愿主公常清明。柳下作鬼终不见,强似伴君作谏臣。倘若主公心有我,忆我之时常自省。臣在九泉心无愧,勤政清明复清明。劝晋文公勤政清明,晋文公惭愧不已。

晋文公为了纪念介之推,把绵山改为介山,并把这天定为了寒食节,举国在此日不得举火,只吃寒食。临走

介子推的故事 寒食节介子推的故事介子推的故事 寒食节介子推的故事


介子推宁愿被火烧死也不做官的目的是什么?

目的是为了保持自己的一世英名!可能他深知"伴君如伴虎"和兔死狗烹、鸟尽弓藏的深刻道理,为避免自己遭遇冤枉的无奈之选!

介子推作为古代人,有着朴素的唯心封建“天命观”,认为晋文公有老天保佑,当国君是命中注定的,自己做的只是臣子的的本分,类似于“达则兼济天下、退则独善其身”的传统思想,不居功更不自傲,功成身退,于是逃赏。

介子推的血书含义?

意思是以此事为鉴,愿晋文公做一个明主,“勤政清明复清明”为介子推本意。

晋公子重耳被迫流亡国外。在一处渺无人烟的地方,又累又饿,再也无力站起来。随臣介子推从自己的大腿上割了一块肉,煮了给重耳吃。当重耳知道内情后,流下了感激的眼泪。

十九年后,重耳作了国君(晋文公),他重赏了当年的随臣,惟独忘了介子推。大家为介子推鸣不平,劝他面君讨赏,然而介子推最鄙视那些争功讨赏的人。他和母亲悄悄地到绵山隐居去了。

晋文公听说后,羞愧莫及,亲自去请介子推,可山高路险,树木茂密,寻找两个人谈何容易。于是有人献计,三面火烧绵山,逼出介子推,却没有出现。火熄后,才发现背着老母亲的介子推已坐在一棵老柳树下死了。

晋文公见状,大哭。在树洞里发现一封血书,上写道:

割肉奉君尽丹心,但愿主公常清明。

柳下作鬼终不见,强似伴君作谏臣。

倘若主公心有我,忆我之时常自省。

臣在九泉心无愧,勤政清明复清明。

为纪念介子推,晋文公下令将这一天定为寒食节。

第二年,晋文公率众臣登山祭奠,发现老柳树竟然死而复活,便赐老柳树为“清明柳”,并晓谕天下,把寒食节的后一天定为清明节。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website.service08@gmail.com 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

联系我们

工作日:9:30-18:30,节假日休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