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生活百科 >

民以食为天是谁提出来的(民以食为天这是谁说的)

自助餐节约标语大全?

民以食为天,食以俭为先;财富有限,节约无限;挥霍不是大方,节约不是小气;提昌消费,反对浪费;坚守勤俭美德,引领节约时尚;

一粒粮、一滴汗,节约浪费两重天;

节约不以微小而不为,浪费不以量少而为之;厉行节约、文明用餐,节约为荣、浪费可耻。

1、节约光荣,浪费可耻!

2、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

3、倒掉的是剩饭,流走的是血汗。

4、文明餐桌,从我做起!

民以食为天是谁提出来的(民以食为天这是谁说的)民以食为天是谁提出来的(民以食为天这是谁说的)


5、不剩饭、不剩菜!

6、即使饥肠辘辘,也要风度依然。

7、餐厅是我家,清洁靠大家。

8、学问勤中得,富裕俭中来。

9、米粒虽小不容易,莫把辛苦当儿戏。

10、吃多少,拿多少,食物在那跑不了。

11、俭、德之供也;侈,恶之大也。

12、吃多少,打多少!

13、倒掉的是米饭,丢掉的是修养!

14、天地“粮”心,珍食莫蚀。

15、从我做起,吃尽盘中餐!

16、小餐桌,大文明。

17、清盘行动,一扫而光。

18、倡导节约,文明用餐。

农民最大的资产是什么?

我来说一下我的想法吧!

我也是一个农民,而且是穷苦人家的农民,17岁出来打工,现在45岁了,今年回老家了。我在打工期间一直在挣资产,当时家里没房子,我就想一定要建房子,没有房子就取不上老婆,那时候房子就是最大的资产,98年房子也建好了,哥哥也取上媳妇了,O2年我也结婚了,我又使劲在外拼博,那时候就是想生一对儿女,才是最大的资产,o4年女儿出生了,o9年儿子出生了,我又抛妻弃子在外拼博希望在城里给他们有个家,到16年才在市里买了一套商品房,城里房子买了觉得乡下的房子旧了,又想在乡下建一栋自己的楼房,当年又在老家建了一栋小楼房,这时候觉得这些是农民最大的资产,能后再挣一二十万回家一家人在一起过田园生活。去年底终于鼓起勇气回农村了,以为资产有了,今年在家快一年了,人也晒黑了,瘦了,别人都说在外能挣到钱还死的老家种田,能有什么出息,一开始我也就呵呵!可是听多了,也经历了,再看到五一,十一,打工的,在外当老板的都是开轿车回来在家门囗一停,多气派,我又有想法了,觉得在农村唯一能撑得起面子的资产就数豪车了,不管你有多少地和房子,都没用。这就是人性的欲望。这就是我所经历的所见的。其实农村最大的资产就是知足常乐,一家人在一起开心快乐健康地活着,比什么资产都强。




农民最大的资产是自家的宅基地呗、然后就是牲畜啊等等一些值钱的东西。当然还有农民对土地的使用权!注意是土地使用权、土地已经不属于私人了但是你可以支配分给你的土地、这是很贵重的资产,就看你如何运用了!

农民最大的资产是什么?这个问题,首先要明白,什么样的人,才是农民,也许大家都知道,从事农业生产的人。

一代又一代的农民,都是依靠土地来生存,不仅是农民,包括全人类,都是靠土地生存。为什么这样说呢?你看,无论什么样的人,身份多么高贵,他每天都需要吃饭呀,吃的大米白面,五谷杂粮,哪一样不是土地生长出来的。

土地是农民最大的资产,也是全人类最大的资产。你看一看,人类发明创造的一切,样样都和土地息息相关。万丈高楼平地起,铁路公路川五湖。工厂企业千千万,没有土地不能办。

有人说寸土寸金,我看土地是无价之宝,有了土地才有了一切。有人说种地不挣钱,能创造多少财富,许多人走出农村,当了老板,在也不靠土地生活,并且过得更好更幸福,落叶归根,他们也没有忘记故乡的土地养育过自己。

无论事业有多大,永远是农民的儿子。

农民最大的资产是土地!土地是生命的根,珍惜土地,保护土地,就是保护我们自己。

我是阿金。农民最大的资产是什么?土地!如果大家认为土地是国家所有的,那么我就改一改说法--土地承包权。

还有宅基地。

为什么这样说呢?农民有土地承包权,所承包的土地可以产生高价值,只要你承包的土地较多,只要你有过关的技术,过关的资本,过关的行动能力,靠农业致富是有可能的。

回家花了三年时间找信息,好不容易才获得了土地,花掉了所有的积蓄,才获得了土地承包权。对于普通农民来说,可能觉得自己家的土地赚不了什么钱,但是对于没有土地的人来说想获得土地,门槛很高。在我们这儿想租土地,旱田500一亩起步,水田800一亩起步。如果你靠租百八十亩来发展经营,你想想每年的租金就要多少。

关于农村宅基地,我们这边现在已经很难获得宅基地了,很多地方不允许私建房屋了。买两分田的宅基地,怎么也要花个5万10万,当然不是在深山老林里的那一种,是居民聚集区这边的宅基地。也许5万10万对于城市人来说是小钱,但城里人都有宅基地吗?

现在政府已经十分重视农村经济发展,但是农村还是跟城市有区别的地方。需要各部门组织完善农村工作制度。让在农村生活的人越来越幸福!

农村有很多城市没有的优势资源。比如原生态环境的青山绿水,还有新鲜空气。这些都是我们的优势资源。很重要。还有很多健康安全的第一农副产品。果子蔬菜和鱼鸡鸭啊等等等等。怎样才能将这些好的东西分给咱们各地的朋友,是咱们的当下最重要的事情。如果能实现产销平衡。也就没有太大的价格上面的竞争对手。同时最大收益的是消费群体。农村安心种植产品。养好家禽。销售不愁。实现财务自由和权利分配自由。这样才有更多的人选择在农村生活。也有利城市发展。

房子,土地



现在我认为当然是土地啦。现在国家开始重视农业发展啦。种地都有补贴啦。多数人都开始承包土地搞农业发展啦。我们农民的好日子开始啦

农民最大的资产,不言而喻肯定是农村土地,农民没有啦土地就等于没有生活来源的根本保障,由于城市的大量盲目扩张,农村土地越来越少,有些地方虽然给了土地与住房拆迁与补贴款,可农民大量的涌入城里,失业率也大大增加,没了土地的农民,以后怎么生活,这些都是大问题,所以作为农民,土地才是农民最大的无形资产

农民最大的资产,不用说肯定是土地了,民以食为天嘛,比如说村里60岁以上的老人,他们的全部资产一定是来自土地上的收入,因为60岁以上的老人如果打工的话,几本上是没人愿意雇佣他们了

所以土地才是农民最大的资产。

其实我想说最大的资产是儿孙满堂,传宗接代,但是怕有人说我三观不正,好吧,那我说其次肯定就是土地乡情了!农民最大的资产我个人认为是土地,土地是农民最大的资产表现在一下几个方面:一是收入的主要来源,国家将土地无偿分配给农民耕种,保障了农民的收入来源,虽然不能保证大富大贵,但能给持续稳定给农民带来收益,即使自己不种,租出去也有收益,东北一垧地八千至九千元左右,这也是千百年来农民维持生存的立命之本,不管是严重的自然灾害还是战争年代,只要土地有收成就不至于饿死,就能度过难关,今天我国经济飞速发展,农民的收入途径增多了,但是土地在农民心目中的地位是无法撼动的。二是土地给予农民强大的精神依靠。土地是农民的精神寄托,农民有了自己的土地才真正感受到当家做主的感觉,农民翻身解放了,不再受压迫了,不用给地主打长工了,自己就是土地主人,有强烈的自豪感和荣誉感,特别是国家土地确权之后,农民的权益得到了保障,农民的心更稳了,能够安心从事生产,或者出去打工,或者从事其他行业,为农民脱贫致富提供强大的精神动力。三是土地可以给农民提供其他保障,农民有宅基地可以建房子,有自己菜园子,种菜,也可以搞养殖,同时也可以利用房产、土地等财产做抵押办理贷款、保险等业务,总之,我认为土地是农民最大资产,农民有土地做后盾,生活更安稳,农民也有幸福感!

民以食为天食以礼为先是谁的话?

“民以食为天”是郦食其说的。出自《汉书·郦食其传》:“王者以民为天,而民以食为天。”

什么是维护国家粮食安全的重要基石?

民以食为天,食以安为先。耕地是守护粮食安全的生命线,必须牢牢守住 18亿亩耕地红线。严格耕地保护、维护粮食安全是应对世界百年变局、复杂的国际形势的现实所需;是国家防范重大风险、战胜重大挑战的深厚底气;是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的有力支撑。

民以食为天是谁提出来的(民以食为天这是谁说的)民以食为天是谁提出来的(民以食为天这是谁说的)


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实行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为粮食产量连续 6 年超过1.3万亿斤提供了坚实基础。然而,由于种粮比较效益降低、城镇化社会效应驱动、监管不力、红线意识不强等因素,一些地方不时出现耕地非粮化、非农化、耕地“种树风”甚至耕地撂荒等问题,耕地保护形势日益严峻。

任何时候都不能松懈严格耕地保护这根弦,耕地是人类赖以生存的基本资源和条件,保证耕地资源面积不减少、质量不降低、生态不破坏是维护粮食安全的重中之重。为此,严格耕地保护,需要立体推进。

数量上抓“管”,要构建“长牙齿” 的耕地保护监管体系,加快推进《土地管理法实施条例》及相关法规的修订完善,明确违法违规占用耕地的处罚措施。通过典型案件传递落实“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强烈信号,促使地方党政领导形成主动保护耕地意识。

质量上抓“提”,要扭转耕地“只用不养”的观念,依托科技手段,建立耕地健康监测系统,实现耕地质量常态化“体检”,做到“早预防、早治疗”,通过轮作休耕、土壤改良、耕地保育等措施,提升耕地综合生产能力。

生态上抓“效”,要因地制宜调整耕地布局与产业结构,主动融入经济“双循环”,借势乡村振兴发展,瞄准市场需求,发展特色农业、生态农业、服务农业,提升产业附加值及整体效益,激发农户从事农业生产的内生动力。

民以食为天是谁提出来的(民以食为天这是谁说的)民以食为天是谁提出来的(民以食为天这是谁说的)


民为国基,谷为民命。粮食安全乃国之根本、民之命脉,只有保住耕地、用好耕地,才能筑牢国家粮食安全的基石,确保中国经济社会发展行稳致远。

食以民为天是谁说的?

民以食为天是汉语成语。

出自: 陆贾的《史记·郦生陆贾列传》。

原文:“王者以民人为天,而民人以食为天。”

中国历史哪位皇帝说过"民以食为天"这句话?

“民以食为天”出自《汉书.郦食其传》,云:“王者以民为天,而民以食为天。

”中国很早即进入农耕时代,在漫长的农业社会,由於生产力水平低下,社会人口相对较少,历史上天灾人祸频繁,使老百姓不得不对温饱问题给予更多的关注。

在古代,国家、江山被说成“社稷”,而这个“稷”在古代有的书上说是黍类,有的书上说是谷类,总之是一种粮食。

古代一直以稷为百谷之王,所以帝王都奉祀“稷”为谷神,进而以此指代国家。

朱自清论吃饭主要内容?

我们有自古流传的两句话:一是“衣食足则知荣辱”,见于《管子·牧民》篇,一是“民以食为天”,是汉朝郦食其说的。这些都是从实际政治上认出了民食的基本性,也就是说从人民方面看,吃饭第一。另一方面,告子说,“食色,性也”,是从人生哲学上肯定了食是生活的两大基本要求之一。《礼记·礼运》篇也说到“饮食男女,人之大欲存焉”,这更明白。照后面这两句话,吃饭和性欲是同等重要的,可是照这两句话里的次序,“食”或“饮食”都在前头,所以还是吃饭第一。

这吃饭第一的道理,一般社会似乎也都默认。虽然历史上没有明白的记载,但是近代的情形,据我们的耳闻目见,似乎足以教我们相信从古如此。例如苏北的饥民群到江南就食,差不多年年有。最近天津《大公报》登载的费孝通先生的《不是崩溃是瘫痪》一文中就提到这个。这些难民虽然让人们讨厌,可是得给他们饭吃。给他们饭吃固然也有一二成出于慈善心,就是恻隐心,但是八九成是怕他们,怕他们铤而走险,“小人穷斯滥矣”,什么事做不出来!给他们吃饭,江南人算是认了。

可是法律管不着他们吗?官儿管不着他们吗?干吗要怕要认呢?可是法律不外乎人情,没饭吃要吃饭是人情,人情不是法律和官儿压得下的。没饭吃会饿死,严刑峻罚大不了也只是个死,这是一群人,群就是力量:谁怕谁!在怕的倒是那些有饭吃的人们,他们没奈何只得认点儿。所谓人情,就是自然的需求,就是基本的欲望,其实也就是基本的权利。但是饥民群还不自觉有这种权利,一般社会也还不会认清他们有这种权利;饥民群只是冲动的要吃饭,而一般社会给他们饭吃,也只是默认了他们的道理,这道理就是吃饭第一。

三十年夏天笔者在成都住家,知道了所谓“吃大户”的情形。那正是青黄不接的时候,天又干,米粮大涨价,并且不容易买到手。于是乎一群一群的贫民一面抢米仓,一面“吃大户”。他们开进大户人家,让他们煮出饭来吃了就走。这叫做“吃大户”。“吃大户”是和平的手段,照惯例是不能拒绝的,虽然被吃的人家不乐意。当然真正有势力的尤其有枪杆的大户,穷人们也识相,是不敢去吃的。敢去吃的那些大户,被吃了也只好认了。那回一直这样吃了两三天,地面上一面赶办平粜,一面严令禁止,才打住了。据说这“吃大户”是古风;那么上文说的饥民就食,该更是古风罢。

但是儒家对于吃饭却另有标准。孔子认为政治的信用比民食更重,孟子倒是以民食为仁政的根本;这因为春秋时代不必争取人民,战国时代就非争取人民不可。然而他们论到士人,却都将吃饭看做一个不足重轻的项目。孔子说,“君子固穷”,说吃粗饭,喝冷水、“乐在其中”,又称赞颜回吃喝不够,“不改其乐”。道学家称这种乐处为“孔颜乐处”,他们教人“寻孔颜乐处”,学习这种为理想而忍饥挨饿的精神。这理想就是孟子说的“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善天下”,也就是所谓“节”和“道”。孟子一方面不赞成告子说的“食色,性也”,一方面在论“大丈夫”的时候列入了“贫贱不能移”一个条件。战国时代的“大丈夫”,相当于春秋时的“君子”,都是治人的劳心的人。这些人虽然也有饿饭的时候,但是一朝得了时,吃饭是不成问题的,不像小民往往一辈子为了吃饭而挣扎着。因此士人就不难将道和节放在第一,而认为吃饭好像是一个不足重轻的项目了。

伯夷、叔齐据说反对周武王伐纣,认为以臣伐君,因此不食周粟,饿死在首阳山。这也是只顾理想的节而不顾吃饭的。配合着儒家的理论,伯夷、叔齐成为士人立身的一种特殊的标准。所谓特殊的标准就是理想的最高的标准;士人虽然不一定人人都要做到这地步,但是能够做到这地步最好。

经过宋朝道学家的提倡,这标准更成了一般的标准,士人连妇女都要做到这地步。这就是所谓“饿死事小,失节事大”。这句话原来是论妇女的,后来却扩而充之普遍应用起来,造成了无数的惨酷的愚蠢的殉节事件。这正是“吃人的礼教”。人不吃饭,礼教吃人,到了这地步总是不合理的。

士人对于吃饭却还有另一种实际的看法。北宋的宋郊、宋祁兄弟俩都做了大官,住宅挨着。宋祁那边常常宴会歌舞,宋郊听不下去,教人和他弟弟说,问他还记得当年在和尚庙里咬菜根否?宋祁却答得妙:请问当年咬菜根是为什么来着!这正是所谓“吃得苦中苦,方为人上人”。做了“人上人”,吃得好,穿得好,玩儿得好;“兼善天下”于是成了个幌子。照这个看法,忍饥挨饿或者吃粗饭、喝冷水,只是为了有朝一日可以大吃大喝,痛快的玩儿。吃饭第一原是人情,大多数士人恐怕正是这么在想。不过宋郊、宋祁的时代,道学刚起头,所以宋祁还敢公然表示他的享乐主义;后来士人的地位增进,责任加重,道学的严格的标准掩护着也约束着在治者地位的士人,他们大多数心里尽管那么在想,嘴里却就不敢说出。嘴里虽然不敢说出,可是实际上往往还是在享乐着。于是他们多吃多喝,就有了少吃少喝的人;这少吃少喝的自然是被治的广大的民众。

民众,尤其农民,大多数是听天由命安分安己的,他们惯于忍饥挨饿,几千年来都如此。除非到了最后关头,他们是不会行动的。他们到别处就食,抢米,吃大户,甚至于造反,都是被逼得无路可走才如此。这里可以注意的是他们不说话;“不得了”就行动,忍得住就沉默。他们要饭吃,却不知道自己应该有饭吃;他们行动,却觉得这种行动是不合法的,所以就索性不说什么话。说话的还是士人。他们由于印刷的发明和教育的发展等等,人数加多了,吃饭的机会可并不加多,于是许多人也感到吃饭难了。这就有了“世上无如吃饭难”的慨叹。虽然难,比起小民来还是容易。因为他们究竟属于治者,“百足之虫,死而不僵”,有的是做官的本家和亲戚朋友,总得给口饭吃;这饭并且总比小民吃的好。孟子说做官可以让“所识穷乏者得我”,自古以来做了官就有引用穷本家穷亲戚穷朋友的义务。到了民国,黎元洪总统更提出了“有饭大家吃”的话。这真是“菩萨”心肠,可是当时只当作笑话。原来这句话说在一位总统嘴里,就是贤愚不分,赏罚不明,就是糊涂。然而到了那时候,这句话却已经藏在差不多每一个士人的心里。难得的倒是这糊涂!

第一次世界大战加上五四运动,带来了一连串的变化,中华民国在一颠一拐的走着之字路,走向现代化了。我们有了知识阶级,也有了劳动阶级,有了索薪,也有了罢工,这些都在要求“有饭大家吃”。知识阶级改变了士人的面目,劳动阶级改变了小民的面目,他们开始了集体的行动;他们不能再安贫乐道了,也不能再安分守己了,他们认出了吃饭是天赋人权,公开的要饭吃,不是大吃大喝,是够吃够喝,甚至于只要有吃有喝。然而这还只是刚起头。到了这次世界大战当中,罗斯福总统提出了四大自由,第四项是“免于匮乏的自由”。“匮乏”自然以没饭吃为首,人们至少该有免于没饭吃的自由。这就加强了人民的吃饭权,也肯定了人民的吃饭的要求;这也是“有饭大家吃”,但是着眼在平民,在全民,意义大不同了。

抗战胜利后的中国,想不到吃饭更难,没饭吃的也更多了。到了今天一般人民真是不得了,再也忍不住了,吃不饱甚至没饭吃,什么礼义什么文化都说不上。这日子就是不知道吃饭权也会起来行动了,知道了吃饭权的,更怎么能够不起来行动,要求这种“免于匮乏的自由”呢?于是学生写出“饥饿事大,读书事小”的标语,工人喊出“我们要吃饭”的口号。这是我们历史上第一回一般人民公开的承认了吃饭第一。这其实比闷在心里糊涂的骚动好得多;这是集体的要求,集体是有组织的,有组织就不容易大乱了。可是有组织也不容易散;人情加上人权,这集体的行动是压不下也打不散的,直到大家有饭吃的那一天。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website.service08@gmail.com 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

联系我们

工作日:9:30-18:30,节假日休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