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生活百科 >

地下室顶板配筋率 地下室顶板配筋图怎么看

请教大地下室顶板一般情况下活载取值多少?

恒载取覆土厚度x10,活载取10,当然还有一些特殊情况。

地下室顶板相当于一楼楼层的底板,地下室底板相当于基础底板,通常来说底板是特指最下面一层的地面(钢筋混凝土现搜索浇地坪)其余的楼层。

施工过程中难免会出现顶板做操作平台,顶板兼运载车辆通道等,所以顶板活载要充分考虑,无消防车位置,建议输施工活载10,室内空间可输5,存消防车首先要区分单双向板(无梁板依双向板),据跨度、覆土厚度依荷载规范求取,若消防车道未占据整个板块,可对消防车荷载等效再折减。

扩展资料:

地下室设计的注意事项:

1、高层建筑地下室设计必须综合考虑上部荷载、岩土压力以及地下水等不利影响因素。地下室外墙必须满足水压力、土压力以及地面其他荷载的侧压力作用的要求,外墙的水平及竖向的配筋率不得小于0. 3%,钢筋间距应小于15cm。

2、当地下室的顶板作为上部构筑物的嵌固端时,不得在地下室的顶板开设大的孔洞

3、高层建筑地下室不适宜设置变形缝,当超过伸缩缝最大间距时,应该每隔30 m-40 m设置一道贯通顶板、底部及墙板的施工后浇带,其宽度不得小于80cm,可以将后浇带设置于柱距三等分的中间范围及剪力墙附近。

4、由于主体结构厚板与地下室薄板交界处是应力较为集中的位置,因此必须适当的增大该处的截面尺寸及加强配筋。

5、有窗井的地下室,必须设置分隔墙,而且应该将分隔墙与地下室的内墙连接成为整体。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地下室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顶板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荷载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覆土深度

楼板配筋图怎么理解

K8是指同种直径相同间距的 是PKPM楼板自动配筋的一个选项的结果 你看看图纸上面有没有说明或者表格写着K8代表多少直径多少间距

红圈里面是HRB400 直径8 间距150防止的板底通长钢筋

不过一般不会用HRB400弄到楼板里面。。。CRB550差不多了。。。不排除是字体问题没显示出来

人防地下室板筋怎么计算?

人防板得计算其实和普通楼板计算方法一致,主要是输入荷载要仔细对照《人防规范》。

人防板需要注意的主要有板厚满足规范要求250mm(建筑尺寸,结构最小厚度200),板的最小配筋率为0.25%(砼C25~C35),还有就是结构板的拉结钢筋间距不应小于6@500。

地下室顶板作为嵌固端

(1)地下室顶板作为上部结构的嵌固部位时,应符合下列要求(《抗规》6.1.14):

1

地下室顶板应避免开设大洞口;地下室在地上结构相关范围的顶板应采用现浇梁板结构,相关范围以外的地下室顶板宜采用现浇梁板结构;其楼板厚度不宜小于180mm,混凝土强度等级不宜小于C30,应采用双层双向配筋,且每层每个方向的配筋率不宜小于0.25%。

2结构地上一层的侧向刚度,不宜大于相关范围地下一层侧向刚度的0.5倍;地下室周边宜有与其顶板相连的抗震墙。

3地下室顶板对应于地上框架柱的梁柱节点除应满足抗震计算要求外,尚应符合下列规定之一:

1)

地下一层柱截面每侧纵向钢筋不应小于地上一层柱对应纵向钢筋的1.1倍,且地下一层柱上端和节点左右梁端实配的抗震受弯承载力之和应大于地上一层柱下端实配的抗震受弯承载力的1.3倍。

2)

地下一层梁刚度较大时,柱截面每侧的纵向钢筋面积应大于地上一层对应柱每侧纵向钢筋面积的1.1倍;同时梁端顶面和底面的纵向钢筋面积均应比计算增大10%以上;

4地下一层抗震墙墙肢端部边缘构件纵向钢筋的截面面积,不应少于地上一层对应墙肢端部边缘构件纵向钢筋的截面面积。

(2)《建筑结构施工图设计文件审查常见问题分析》P94页“当满足下列要求时,地下室顶板仍可作为上部结构的嵌固部位:1.地下室顶板与室外地面的高差小于地下室层高的1/3,且不大于1.0m”

(3)《建筑结构设计常见及疑难问题分析》P126“(2)若由于地下室大部分顶板标高降低较多、开大洞、地下室顶板标高与室外地坪的高差大于本层层高的1/3或地下1层为车库(墙体较少)等原因,不能满足地下室顶板作为结构嵌固部位的要求时”

------据以上(2)、(3)地下室顶板与室外地面的高差是否小于地下室层高的1/3是能否作嵌固的标准之一。楼板开洞没有量化标准(可按开洞面积不大于30%),楼板错层没有量化标准(可按错层面积不大于30%)。6.1.14条文解释“一般可从地上结构(主楼、有裙房时含裙房)周边外延不大于20m”注意该“相关范围”与6.1.3条抗震等级“相关范围”的区别,后一个“相关范围”据其条文解释是“裙房与主楼相连的相关范围,一般可从主楼周边外延3跨且不小于20m”。

(4)《高规》3.5.2.2条“对结构底部嵌固层,该比值(侧向刚度)不宜小于1.5”

(5)《高规》5.3.7高层建筑结构整体计算中,当地下室顶板作为上部结构嵌固部位时,地下一层与首层侧向刚度比不宜小于2。条文解释:本条给出作为结构分析模型嵌固部位的刚度要求。计算地下室结构楼层侧向刚度时,可考虑地上结构以外的地下室相关部位的结构,“相关部位”一般指地上结构外扩不超过三跨的地下室范围。楼层侧向刚度比可按本规程附录E.0.1条公式计算(剪切刚度)。-----(4)、(5)矛盾,侧向刚度的比值按2取用。

(6)“地下一层柱上端和节点左右梁端实配的抗震受弯承载力之和应大于地上一层柱下端实配的抗震受弯承载力的1.3倍”的理解---据6.1.14条文解释。

(7)《建筑结构设计规范应用图解手册》P146~147

地下室顶板配筋要求是怎样的,地下室顶板配筋要求有哪些?

一般不配三排钢筋,因为PKPM计算中都是按as=60mm(两排钢筋)取值的,三排钢筋很容易超配筋率,建议增加梁宽,或者采用大直径的钢筋,实在一定要配三排,那么一定要手算复核三排钢筋配筋是否合适(这是审图提出的)。

【防震抗震知识】地下室抗震等级划分

地下室顶板配筋率 地下室顶板配筋图怎么看地下室顶板配筋率 地下室顶板配筋图怎么看


地下室设计抗震问题及对策措施有哪些?

地下室顶板配筋率 地下室顶板配筋图怎么看地下室顶板配筋率 地下室顶板配筋图怎么看


防震抗震知识:地下室如果设计不当,对整体抗震性能会产生较大影响,根据施工图审查要点,

对于半地下室的埋深要求应大于地下室外地面以上的高度,才能不计其层数,总高度才能从室外地面算起。地下室的墙柱与上部结构的墙柱要协调统一。地下室顶板室内外板面标高变化处,当标高变化超过梁高范围时则形成错层,未采取措施不应作为上部结构的嵌固部位,规范明确规定作为上部结构嵌固部位的地下室楼层的顶楼盖应采用梁板结构,地下室顶板为无梁楼盖时不应作为上部结构嵌固部位。结构计算应往下算至满足嵌固端要求的地下室楼层或底板,但剪力墙底部加强区层数应从地面往上算,并应包括地下层。

存在的常见问题如:半地下室埋深不够,房屋层数包括半地下室层已达8层,

层数和总高度超过要求,违反GB50011-2001第7.1.2条。地下室抗震等级为三级,而上部结构为二级,按GB50011-2001第6.1.3条地下室也应为二级等问题。

地下室结构的抗震等级划分

地下室顶板作为上部结构的嵌固部位的条件:A) 地下室顶板无大洞口;B) 采用现浇梁板结构(无梁楼盖应不能作为嵌固的条件);C) 楼板厚度不宜小于180,混凝土强度等级不宜小于C30,应采用双层双向配筋,且每层每个方向的配筋率不宜小于0.25%;D) 地下室结构的楼层侧向刚度不宜小于相邻上部楼层侧向刚度的2倍;E) 地下室柱截面每侧的纵向钢筋面积,除应满足计算要求外,不应少于地上一层对应柱每侧纵筋面积的1.1倍;F) 地上一层的框架结构柱和抗震墙墙底截面的弯矩设计值应符合抗规第6.2.3、6.2.6、6.2.7条的规定,

位于地下室顶板的梁柱节点左右梁端截面实际受弯承载力之和不宜小于上下柱端实际受弯承载力之和。

抗规第6.2.3: 一、二、三级框架结构的底层,柱下端截面组合的弯矩设计值,应分别乘以增大系数1.5、1.25 和1.15。底层柱纵向钢筋宜按上下端的不利情况配置。

注:底层指无地下室的基础以上或地下室以上的首层。

抗规第6.2.6: 一、二、三级框架的角柱,经抗规第6.2.2、6.2.3、6.2.5、6.2.10条调整后的组合弯矩设计值、剪力设计值尚应乘以不小于1.10的增大系数。

抗规第6.2.7: 抗震墙各墙肢截面组合的弯矩设计值,应按下列规定采用:

1 一级抗震墙的底部加强部位及以上一层,应按墙肢底部截面组合弯矩设计值采用;其他部位,墙肢截面的组合弯矩设计值应乘以增大系数,

其值可采用1.2。

2 部分框支抗震墙结构的落地抗震墙墙肢不宜出现小偏心受拉。3 双肢抗震墙中,墙肢不宜出现小偏心受拉;当任一墙肢为大偏心受拉时,另一墙肢的剪力设计值、弯矩设计值应乘以增大系数1.25。

各结构类型的抗震等级有哪些修订?

(1) 确定抗震等级的高度分界。将框架结构的30m高度分界改为24m;对于7,8,9 度时的框架-抗震墙结构、抗震墙结构以及部分框支抗震墙结构,增加将24m作为一个高度分界,其抗震等级比2001规范降低一级,四级不再降低,框支层框架的抗震等级不降低。(2) 框架-核心筒结构的高度不超过60m、按框架-抗震墙结构的要求设计时,按框架-抗震墙结构确定其抗震等级。(3) 将“大跨度公共建筑”改为“大跨度框架”,

并明确其跨度不小于18m。(4)设置少量抗震墙的框架结构的抗震等级。由框架和抗震墙组成的结构,在规定的水准力作用下,底层框架部分承担的地震倾覆力矩大于结构总地震倾覆力矩的50% 时,为设置少量抗震墙的框架结构,简称少墙框架结构。其框架的抗震等级按框架结构确定,抗震墙的抗震等级与其框架的抗震等级相同。删除了2001 规范“最大适用高度可比框架结构适当增加”的规定。(5) 甲、乙类建筑的抗震等级。甲、乙类建筑按提高一度查表6. 1. 2确定抗震等级。对任一结构类型,都有可能出现提高一度后其高度超过表6. 1. 1规定的适用的最大高度,不能由表6. 1. 2 确定其抗震等级。这种情况下,应采取比一级更有效的抗震构造措施, 即:内力调整不提高,抗震构造措施“高于一级”,大体与《高层建筑混凝土结构技术规程》( JGJ32002) 特一级的抗震构造措施相当。(6) 明确主楼与裙房相连接时,裙房的抗震等级除按裙房本身确定外,裙房与主楼的相关范围不应低于主楼的抗震等级,相关范围一般可取从主楼周边向外延3 跨且不小于20m,当裙房偏置时应适当扩大相关范围,并采取加强措施。(7) 明确嵌固部位以下地下室抗震等级应逐层降低。

各抗震设防类别的高层建筑结构

1)甲类、乙类建筑:当本地区的抗震设防烈度为6~8度时,应符合本地区抗震设防烈度提高一度的要求;当本地区的设防烈度为9度时,应符合比9度抗震设防更高的要求。当建筑场地为Ⅰ类时,应允许仍按本地区抗震设防烈度的要求采取抗震构造措施;

2)丙类建筑:应符合本地区抗震设防烈度的要求。当建筑场地为I类时,除6度外,应允许按本地区抗震设防烈度降低一度的要求采取抗震构造措施.按建筑类别及场地调整后用于确定抗震等级烈度,按调整后的抗震等级烈度。

3)抗震设计时,多高层建筑钢筋混凝土结构构件应根据设防烈度、结构类型和房屋高度采用不同的抗震等级,并应符合相应的计算和构造措施要求。A级高度丙类建筑钢筋混凝土结构的抗震等级应按表3.11确定。当本地区的设防烈度为9度时,A级高度乙类建筑的抗震等级应按本节第9条规定的特一级采用,甲类建筑应采取更有效的抗震措施。注:本规程“特一级和一、二、三、四级”即“抗震等级为特一级和一、二、三、四级”的简称。

4)抗震设计时,B级高度丙类建筑钢筋混凝土结构的抗震等级应按表3-12确定。

5)建筑场地为Ⅲ、Ⅳ类时,对设计基本地震加速度为0 15G和O.30G的地区,宜分别按抗震设防烈度8度(0.20G)和9度(0.40G)时各类建筑的要求采取抗震构造措施。

6)抗震设计的多高层建筑,当地下室顶层作为上部结构的嵌固端时,地下一层的抗震等级应按上部结构采用,地下一层以下结构的抗震等级可根据具体情况采用三级或四级,地下室柱截而每侧的纵向钢筋面积除应符合计算要求外,不应少于地上一层对应柱每侧纵向钢筋面积的1.1倍;地下室中超出上部主楼范围且无上部结构的部分,其抗震等级可根据具体情况采用三级或四级。

9度抗震设计时.地下室结构的抗震等级不应低于二级。

7)抗震设计时、与主楼连为整体的裙楼的抗震等级不应低于主楼的抗震等级;主楼结构在裙房顶部上、下各一层应适当加强抗震构造措施。

8)房屋高度大、柱距较大而柱中轴力较大时,宜采用型钢混凝土柱、钢管混凝土柱,或采用高强度混凝土柱。

9)高层建筑结构中,抗震等级为特一级的钢筋混凝土构件,

应允许仍按本地区抗震设防烈度的要求采取抗震构造措施;

2)丙类建筑:应符合本地区抗震设防烈度的要求。当建筑场地为I类时,除6度外,应允许按本地区抗震设防烈度降低一度的要求采取抗震构造措施.按建筑类别及场地调整后用于确定抗震等级烈度,按调整后的抗震等级烈度。

3)抗震设计时,多高层建筑钢筋混凝土结构构件应根据设防烈度、结构类型和房屋高度采用不同的抗震等级,并应符合相应的计算和构造措施要求。A级高度丙类建筑钢筋混凝土结构的抗震等级应按表3.11确定。当本地区的设防烈度为9度时,A级高度乙类建筑的抗震等级应按本节第9条规定的特一级采用,甲类建筑应采取更有效的抗震措施。注:本规程“特一级和一、二、三、四级”即“抗震等级为特一级和一、二、三、四级”的简称。

4)抗震设计时,B级高度丙类建筑钢筋混凝土结构的抗震等级应按表3-12确定。

5)建筑场地为Ⅲ、Ⅳ类时,对设计基本地震加速度为0 15G和O.30G的地区,宜分别按抗震设防烈度8度(0.20G)和9度(0.40G)时各类建筑的要求采取抗震构造措施。

6)抗震设计的多高层建筑,当地下室顶层作为上部结构的嵌固端时,地下一层的抗震等级应按上部结构采用,地下一层以下结构的抗震等级可根据具体情况采用三级或四级,地下室柱截而每侧的纵向钢筋面积除应符合计算要求外,不应少于地上一层对应柱每侧纵向钢筋面积的1.1倍;地下室中超出上部主楼范围且无上部结构的部分,其抗震等级可根据具体情况采用三级或四级。

9度抗震设计时.地下室结构的抗震等级不应低于二级。

地下室顶板配筋率 地下室顶板配筋图怎么看地下室顶板配筋率 地下室顶板配筋图怎么看


7)抗震设计时、与主楼连为整体的裙楼的抗震等级不应低于主楼的抗震等级;主楼结构在裙房顶部上、下各一层应适当加强抗震构造措施。

8)房屋高度大、柱距较大而柱中轴力较大时,宜采用型钢混凝土柱、钢管混凝土柱,或采用高强度混凝土柱。

9)高层建筑结构中,抗震等级为特一级的钢筋混凝土构件,

地下室顶板算不算迎水面,建筑上应考虑厚度为多少?

地下室顶板算迎水面,建筑上应考虑厚度为150-180mm;最终以结构设计要求来确定。

详见《建筑抗震设计规范》

6.1.14条地下室顶板作为上部结构的嵌固部位时,应符合下列要求:

1

地下室顶板应避免开设大洞口;地下室在地上结构相关范围的顶板应采用现浇梁板结构,相关范围以外的地下室顶板宜采用现浇梁板结构;其楼板厚度不宜小于180mm,混凝土强度等级不宜小于C30,应采用双层双向配筋,且每层每个方向的配筋率不宜小于0.25%。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website.service08@gmail.com 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

联系我们

工作日:9:30-18:30,节假日休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