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生活百科 >

东隅已逝桑榆非晚是什么意思(失之东隅收之桑榆是什么意思)

本文目录一览:

“东隅已逝,桑榆未晚”是什么意思?

解释:过去的时光虽然已经消逝,珍惜将来的日子还不算晚。这句话出自唐代王勃的《滕王阁序》。

原文

嗟乎!时运不齐,命途多舛。冯唐易老,李广难封。屈贾谊于长沙,非无圣主;窜梁鸿于海曲,岂乏明时?所赖君子见机,达人知命。

老当益壮,宁移白首之心?穷且益坚,不坠青云之志。酌贪泉而觉爽,处涸辙以犹欢。北海虽赊,扶摇可接;东隅已逝,桑榆非晚。孟尝高洁,空余报国之情;阮籍猖狂,岂效穷途之哭!

译文

唉!命运不顺,路途艰险。冯唐容易老,李广封侯难。把贾谊贬到长沙,并不是没有贤明的君主:梁鸿到海边隐居,难道不是在政治昌明的时代吗?不过是君子能够察觉事物的先兆,通达的人知道自己的命数罢了。

年纪大了应当更有壮志,哪能在白发苍苍时改变自己的心志?处境艰难反该更加坚强,不能放弃凌云之志。这样即使喝了贪泉的水。仍然觉得心清无尘;处在干涸的车辙中,还能乐观开朗、北海虽然遥远,乘着旋风还是可以到达;过去的时光虽然已经消逝,珍惜将来的日子还不算晚。孟尝品行高洁,却空有报国之心;阮籍狂放不羁,怎能效仿他在无路可走时便恸哭而返?

扩展资料:

《滕王阁序》是唐代文学家王勃创作的一篇骈文。

文章由洪州的地势、人才写到宴会,写滕王阁的壮丽,眺望的广远,扣紧秋日,景色鲜明;再从宴会娱游写到人生遇合,抒发身世之感;接着写作者的遭遇并表白要自励志节,最后以应命赋诗和自谦之辞作结。全文表露了作者的抱负和怀才不遇的愤懑心情。

全文以四六句为主,杂以六四句。七字句,六字句,四字句,三字句,二字句,乃至一字句,这些句式,根据表意的需要而交错运用,使节奏分明,内容起承转合。一般来说,二字句用于抒情(文中有两处:“嗟乎”“呜呼”)。三字句、四字句用于一个话题的开始或转折。六字句或七字句连用,为平实的叙述。四六句或六四句连用,为叙述或抒情的展开部分。仅有一个一字句“勃”,是自指兼表提顿。这样,全篇的行文,既起伏跌宕,又自然流转。

东隅已逝桑榆非晚的意思 东隅已逝桑榆非晚什么意思

1、东隅已逝,桑榆非晚:早年的时光虽然已经逝去,珍惜将来的岁月,还为时不晚。

2、唐·王勃《滕王阁序》:“北海虽赊,扶摇可接;东隅已逝,桑榆非晚。”

3、“东隅已逝,桑榆非晚”本是唐代诗人王勃的名作《滕王阁序》里的一句名言。原文接下去两句是:“孟尝高洁,空怀报国之情;阮籍猖狂,岂效穷途之哭?”抒发了古代文人虽然遭遇到“时命之穷”,仍然因之以自励的胸怀。

人生何处不迷雾 东隅已逝 桑榆非晚什么意思?

人生何处不迷雾,东隅已逝,桑榆非晚的意思是人生哪里都有迷茫的地方,就像太阳升起的地方,落日的余辉照在桑榆树梢上。早年的时光虽然已经逝去,珍惜将来的岁月,还为时不晚。

出处唐,王勃《滕王阁序》,北海虽赊,扶摇可接。东隅已逝,桑榆非晚。东隅已逝,桑榆非晚本是唐代诗人王勃的名作《滕王阁序》里的一句名言。原文接下去两句是,孟尝高洁,空怀报国之情。阮籍猖狂,岂效穷途之哭。抒发了古代文人虽然遭遇到时命之穷,仍然因之以自励的胸怀。

成年人的世界从来没有容易二字,面对生活的一地鸡毛,我们难免迷茫,焦虑,甚至惶恐。生和死都不难,难的是好好活下去,因为我们活着的时候会遇到各种坎坷,困难,挫折,当你内心不够强大时,你会被生活的磨难折磨得遍体鳞伤。

当你迷茫的时候去热闹的平凡的菜市场看看,你会明白,这世间,所有的人都在为生活而努力,没有一种生活是轻松的。与其迷茫焦虑,不如买点好吃的,家人爱吃的,尝试着用新煮法给生活增添点乐趣,让自己从郁闷的心情中解脱出来。为了生活,我们总得竭尽所力,尽管辛苦一些,但依然深深地热爱它吧。

人生是一场不易的修行,我们总是将自己困在执念和过去的伤害中,其实人生,除了生死,其他都是擦伤罢了。如果你正迷茫焦虑,不妨去到以上任意一个地方瞧瞧看看吧,然后整理心情,调整状态,带上希望,重新出发吧。

“东隅已逝桑榆非晚”什么意思?

【释义】东隅:指日出处,表示早年。桑榆:指日落处,表示晚年。早年的时光消逝,如果珍惜时光,发愤图强,晚年并不晚。

【拼音】dōng yú yǐ shì,sāng yú fēi wǎn

【出处】唐·王勃《滕王阁序》:“北海虽赊,扶摇可接;东隅已逝,桑榆非晚。”

“东隅已逝,桑榆非晚”本是唐代诗人王勃的名作《滕王阁序》里的一句名言。原文接下去两句是:“孟尝高洁,空怀报国之情;阮籍猖狂,岂效穷途之哭?”抒发了古代文人虽然遭遇到“时命之穷”,仍然因之以自励的胸怀。

东隅已逝,桑榆非晚什么意思

东隅已逝,桑榆非晚:早年的时光虽然已经逝去,珍惜将来的岁月,还为时不晚

“东隅已逝,桑榆非晚”是唐代诗人王勃的名作《滕王阁序》里的一句名言。公元675年,王勃去交趾探望自己的父亲王福畴,这篇骈文《滕王阁序》,就是王勃在路途江西南昌游览,有感而发的。

此时的王勃心境已经很平静了,对世态人情,官场之事看得很淡了。当他看到东方的太阳升起,西方的落日的光泽,散落在桑榆树端时,心情格外激动,说出了“东隅已逝,桑榆非晚”这句话。

人生思想:

“东隅已逝,桑榆非晚”思想境界的高度是珍惜,人生在世,要站在忘记过去,展望未来的人生高度。人活着,不是为了过去,而是要珍惜现在。在任何情况下,都要有“桑榆非晚”的心态,绝不能有悲观失望、妄自菲薄、意志消沉、自暴自弃的心理活动。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东隅已逝,桑榆非晚

东隅已逝桑榆非晚什么意思

释义:早年的时光消逝,如果珍惜时光,发愤图强,晚年并不晚。

出处:唐·王勃《滕王阁序》

原文(节选):冯唐易老,李广难封。屈贾谊于长沙,非无圣主;窜梁鸿于海曲,岂乏明时?所赖君子见机,达人知命。老当益壮,宁移白首之心?穷且益坚,不坠青云之志。酌贪泉而觉爽,处涸辙以犹欢。北海虽赊,扶摇可接;东隅已逝,桑榆非晚。

译文:冯唐容易老,李广封侯难。把贾谊贬到长沙,并不是没有贤明的君主:梁鸿到海边隐居,难道不是在政治昌明的时代吗?不过是君子能够察觉事物的先兆,通达的人知道自己的命数罢了。年纪大了应当更有壮志,哪能在白发苍苍时改变自己的心志?

处境艰难反该更加坚强,不能放弃凌云之志。这样即使喝了贪泉的水。仍然觉得心清无尘;处在干涸的车辙中,还能乐观开朗、北海虽然遥远,乘着旋风还是可以到达;过去的时光虽然已经消逝,珍惜将来的日子还不算晚。

扩展资料

一、创作背景

高宗时期,洪州都督阎某重修此阁,并于公元675年(上元二年)的重九日,在滕王阁上欢宴群僚和宾客。作者前往交趾看望父亲时路过这里,也参加了盛会,即席赋诗,并写了这篇序。

二、赏析

《滕王阁序》中多次出现的典故。且都用得恰当贴切,非但没有冗赘晦涩之感,还使文章显得富丽典雅,委婉曲折、情意真切。“冯唐易老,李广难封”,“屈贾谊于长沙”,“窜梁鸿于海曲”,这四个典故连用,隐喻作者命运坎坷、为沛王府修撰而受排斥打击和因作《檄英王鸡》文而被高宗逐出的遭遇,虽心怀愤懑之情,却含而不露,且无金刚怒目之嫌。

“北海虽赊,扶摇可接;东隅已逝,桑榆非晚”,这两个典故是隐喻目己不畏险阻、壮心不已的坚强信念。“等终军之弱冠”、“有怀投笔”、“慕悫意之长风”等典故。则隐喻自己“长风破浪”的浩气和积极进取的决心。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website.service08@gmail.com 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

联系我们

工作日:9:30-18:30,节假日休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