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生活百科 >

懿德太子墓是哪个朝代(懿德太子墓是哪个朝代的墓)

本文目录一览:

懿德太子墓是哪个朝代的

唐代。

懿德太子墓是中国唐代中宗长子李重润的墓。位于乾陵东南隅,在今乾县城西北约3公里的乾陵乡韩家堡村北面。1971年发掘 。地下由斜坡墓道、6个过洞、四对小龛、7个天井、前后甬道和方形前后砖室组成。

全长100.8米,葬具置于后室,为庑殿式石椁,外壁雕饰头戴凤冠的女官线刻图,墓壁满绘壁画,保留约40幅。墓道两壁以楼阙城墙为背景绘太子出行仪仗,过洞绘驯豹、架鹰、宫女、内侍等。第一、二天井绘列戟,为天子之制。

甬道及墓室壁面绘持物宫女、伎乐等宫廷生活画面。墓顶绘天象。该墓已遭盗掘,仍出土文物1000余件。有太子哀册、俑、三彩器和鎏金铜马饰等。

扩展资料:

懿德太子墓壁画:

懿德太子墓壁画450多平方米,石雕线刻画54平方米。墓内壁画比较完整的有40幅,分别绘在墓道、过洞、天井、前后甬道和前后墓室墙壁上。题材有仪仗队、青龙、白虎、城墙、阙楼、乐伎、男仆、宫女等,显示出李重润的显赫地位和特殊身份。

这些壁画内容丰富,色彩绚丽,生活气息浓郁,充分展现出盛唐皇室气势和环境,对研究唐代的历史和文化提供了极为重要的实物资料,也向人们展示了唐朝画师高超的艺术造诣和将近一千三百年前中国已高度发展的绘画水平。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懿德太子墓

贵族墓葬中规模最大的是哪个朝代

贵族墓葬中规模最大的是“唐代”的懿德太子墓。

懿德太子墓,位于陕西省乾县乾陵东南隅的韩家堡北,是乾陵的陪葬墓。现已在墓区建成博物馆,展出文物,开辟参与性旅游项目,供中外游人参观。

懿德太子墓整个陵园南北长256.6米,东西宽214.5米,陵园四角有夯土堆各一,南面有土阙一对。阙南有石狮一对,石人两对(一对只残留底座),石华表一对(已残,倒塌后埋入土中)。周围设围墙,南面有土阙、石狮、石小人、华表等。地下由斜坡墓道、6个过洞、7个天井、四对小龛、前后甬道和方形前后砖室组成。全长100.8米。

懿德太子墓是哪个朝代?

懿德太子墓是唐朝代的。唐高宗李治及武则天之孙,唐中宗李显和韦皇后长子李重润之墓。它是距乾陵最近的一座土陪葬墓,也是迄今为止所发掘唐代墓葬中规模大、规格高、属帝王级的陵墓。懿德太子李重润因与妹妹永泰公主、妹夫武延基窃议武则天晚年私生活,被杖杀于洛阳。

公元705年,唐中宗李显即位,追封为皇太子,谥曰懿德。公元706年将其灵柩由洛阳迁至陕西号墓为陵,以帝王礼陪葬乾陵。

历史沿革

中国唐代中宗长子李重润的墓。位于乾陵东南隅,在今乾县城西北约3公里的乾陵乡韩家堡村北面。1971年发掘。李重润于大足元年701与其妹永泰公主被武则天杖杀。神龙二年706,中宗复位后陪葬乾陵,并号墓为陵。

该墓地表有双层封土,呈覆斗形,南北长56.7米。东西宽55米,高17.92米。整个陵园南北长256.6米,东西宽214.5米,陵园四角有夯土堆各一,南面有土阙一对。阙南有石狮一对,石人两对一对只残留底座。

石华表一对已残,倒塌后埋入土中周围设围墙,南面有土阙、石狮、石小人、华表等。地下由斜坡墓道、6个过洞、7个天井、四对小龛、前后甬道和方形前后砖室组成。全长100.8米。葬具置于后室,为庑殿式石椁,外壁雕饰头戴凤冠的女官线刻图,墓壁满绘壁画,保留约40幅。

墓道两壁以楼阙城墙为背景绘太子出行仪仗,过洞绘驯豹、架鹰、宫女、内侍等。第一、二天井绘列戟,为天子之制。甬道及墓室壁面绘持物宫女、伎乐等宫廷生活画面。墓顶绘天象。该墓已遭盗掘,仍出土文物1000余件。有太子哀册、俑、三彩器和鎏金铜马饰等。

懿德太子墓是哪个朝代的贵族墓

懿德太子墓,位于乾县乾陵东南隅的韩家堡北,是乾陵的陪葬墓。懿德太子李重润,是唐中宗李显的长子。1971年7月至1972年5月,有关部门对其墓进行发掘。李重润于大足元年(701)与其妹永泰公主被武则天杖杀。神龙二年(706),中宗复位后陪葬乾陵,并号墓为陵。该墓地表有双层封土,呈覆斗形,南北长56.7米,东西宽55米,高17.92米。

懿德太子墓是哪个朝代

中国唐代中宗长子李重润的墓。位于乾陵东南隅,在今乾县城西北约3公里的乾陵乡韩家堡村北面。1971年发掘 。李重润于大足元年(701)与其妹永泰公主被武则天杖杀。

神龙二年(706),中宗复位后陪葬乾陵,并号墓为陵。该墓地表有双层封土,呈覆斗形,南北长56.7米.东西宽55米,高17.92米。整个陵园南北长256.6米,东西宽214.5米,陵园四角有夯土堆各一,南面有土阙一对。阙南有石狮一对,石人两对(一对只残留底座)。

石华表一对(已残,倒塌后埋入土中)周围设围墙,南面有土阙、石狮、石小人、华表等。地下由斜坡墓道、6个过洞、7个天井、四对小龛、前后甬道和方形前后砖室组成。全长100.8米。葬具置于后室,为庑殿式石椁,外壁雕饰头戴凤冠的女官线刻图,墓壁满绘壁画,保留约40幅。

墓道两壁以楼阙城墙为背景绘太子出行仪仗,过洞绘驯豹、架鹰、宫女、内侍等。第一、二天井绘列戟,为天子之制。甬道及墓室壁面绘持物宫女、伎乐等宫廷生活画面。墓顶绘天象。该墓已遭盗掘,仍出土文物1000余件。有太子哀册、俑、三彩器和鎏金铜马饰等。

扩展资料

陪葬乾陵的懿德太子李重润,是中宗李显(哲)的长子,高宗李治和女皇武则天的长孙。唐高宗永隆二年(682)封为皇太孙。684年中宗失位,李重润被废为庶人。

武则天大足元年(7O1),为人谗构,与其妹永泰公主、主婿魏王武延基等窃议面首张易之兄弟“何得恣入宫中”,被武则天杀害,死时年仅19岁。李显复位后,于神龙元年(705)追封为“懿德太子”,神龙二年将其灵柩由洛阳迁到乾陵陪葬,特恩“号墓为陵”。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 -懿德太子墓

懿德太子墓是哪个朝代的贵族墓葬中规模最大的

公元705年,唐中宗李显复位,追封李重润为“懿德太子”,其灵柩也由洛阳迁到了今陕西乾县县城西北约3公里的乾陵镇韩家堡村北面。

这在《旧唐书》中有记载:“中宗继位,追赠(李重润)皇太子,谥曰‘懿德’,陪葬乾陵。仍为聘国子监裴粹亡女为冥婚,与之合葬”。

也就是说,唐中宗李显不仅追封李重润为太子,还心疼李重润未婚配便被打死,因而给他配了阴婚,即“冥婚”。让国子监裴粹死去的女儿与他合葬在一起。

懿德太子墓是距离乾陵最近的一座土陪葬墓。1971年7月至1972年5月,考古部门对懿德太子墓进行发掘,发掘出了非常有价值的陪葬品,在太子墓石椁中,也发现了一男一女两幅人骨架,而如今,李重润和裴氏的骸骨依然保存在西安医科大学。

“冥婚”之俗早在西周时代就已产生,是我国古代一种颇为特殊的婚姻形式,又叫“鬼婚”或“嫁殇”,就是替已死的男女结成婚姻关系并合葬在一起,是一种原始的鬼魂崇拜。在周代被看作是“乱人伦”的行为而以礼禁之,实际上这种风俗后来并未禁止,反被历代统治者所利用,蒙上了浓厚的政治色彩。唐代是我国封建文化发达、社会开放的昌盛时代,人们的文化素养相对来说比前代人更高,但却铲除不了这种陋习,在封建上层统治者中时有出现。在民间视“冥婚”为人的感情寄托所至,还可以理解,对于一个生前未曾婚娶,遭谗言被杀的皇太子,在迁葬时却享受了民间“冥婚”陋俗的礼遇,与“号墓为陵”的特恩,平反昭雪后显赫的政治地位和生前的特殊身份形成鲜明的对照,使人不难想象唐代统治者为了自己的政治利益的良苦用心。

“冥婚”仪典的同时,又出现了阴间“离婚”,史载,唐中宗时,韦皇后曾为自己的亡弟妆南王韦洵聘娶中书令萧至忠的亡女冥婚合葬。后来,李隆基发动玄武门政变,诛杀毒死中宗,准备临朝称制的韦皇后及其韦武党羽时,萧至忠怕株边自己,便掘开韦洵墓,抬回女儿的灵柩,表明两人“离婚”了。“冥婚”陋习成了封建时代人们政治生活的特殊产物。

懿德太子李重润,这位因为几句酒话而被祖母杖打而死的太子,从死后的墓葬形制、规模及随葬品、壁画等上来看,可以说是乾陵大大小小17座陪葬墓中最规模最大的一座。然而,再豪华,再有规模的墓葬,都是掩盖不了皇室为了皇位,骨肉相残的残忍事实,因而,也被后人认为是唐代最悲催的一个太子。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website.service08@gmail.com 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

联系我们

工作日:9:30-18:30,节假日休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