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生活百科 >

关于故宫的简短小故事50字(关于故宫的民间故事50字)

北京故宫描写20字?

北京故宫,又名紫禁城。始建于1406年,建成于1421年,总共历时一十六年建造完成,其中八年准备材料,八年建造。是由明朝第三任皇帝明永乐皇帝修建的。

北京故宫是明清两代的皇家宫殿,也称紫禁城,始建于明成祖永乐年间,是以太和殿、中和殿、保和殿为中心,占地面积72万平方米。不仅前三殿,乾清宫,交泰殿,坤宁宫为后宫的中心。北京故宫也是世界五大宫之首,珍藏奇珍异宝180万余件,不定时会举办各种展览,这时会有很多知名文物与大家见面。

故宫又名紫禁城,位于北京市中心、天安门广场北1公里、景山南门对面,东西宽753米,南北长961米,面积达72万平方米,是世界上规模最大的宫殿建筑群。故宫外围是一条宽52米、深6米的护城河;河内是周长3公里、高近10米的城墙,城墙四面都有门,南有午门,北有神武门,东有东华门,西有西华门;城墙四角还耸立着4座角楼,造型别致,玲珑剔透。

北京故宫是中国明清两代的皇家宫殿,旧称紫禁城,位于北京中轴线的中心。北京故宫以三大殿为中心,占地面积72万平方米,建筑面积约15万平方米,有大小宫殿七十多座,房屋九千余间。

北京故宫于明成祖永乐四年开始建设,以南京故宫为蓝本营建,到永乐十八年建成。它是一座长方形城池,南北长961米,东西宽753米,四面围有高10米的城墙,城外有宽52米的护城河。紫禁城内的建筑分为外朝和内廷两部分。

关于故宫的简短小故事50字(关于故宫的民间故事50字)关于故宫的简短小故事50字(关于故宫的民间故事50字)


外朝的中心为太和殿、中和殿、保和殿,统称三大殿,是国家举行大典礼的地方。内廷的中心是乾清宫、交泰殿、坤宁宫,统称后三宫,是皇帝和皇后居住的正宫。为我国现存最大最完整的古建筑群。无与伦比的古代建筑杰作紫禁城占地72万多平方米,共有宫殿9000多间,都是木结构、黄琉璃瓦顶、青白石底座,饰以金碧辉煌的彩画。这些宫殿是沿着一条南北向中轴线排列,并向两旁展版开,南北取直,左右对称。这条中轴线不仅贯穿在紫禁城内,而且南达永定门,北到鼓楼、钟楼,贯穿了整个城市,气魄宏伟,规划严整,极为壮观。建筑学家们认为故宫的设计与建筑,实在是一个无与伦比的杰作,它的平面布局,立体效果,以及形式上的雄伟、堂皇、庄严、和谐,都可以说是上罕见的。它标志着我们祖国悠久的文化传统,显示着五多年前匠师们在权建筑上的卓越成就。

位于北京市中心的故宫,又名紫禁城,意为原皇宫。 北京故宫,又称紫金城。是明清两代的皇宫,为我国现存最大最完整的古建筑群,中国建筑的屋顶形式是丰富多彩的,在故宫建筑群中不同形式的屋顶就有十种以上,以三大殿为例,屋顶各不相同,主要殿以黄色为主,绿色用于黄子居住区的建筑,其它蓝、紫、黑、翠从及孔雀绿、全石蓝等五种色缤纷的琉璃,多用在花园或琉璃壁上。

北京故宫是明清两代的皇宫,又称紫禁城。

历代宫殿都“象天立宫”以表示君权“受命于天”。由于君为天子,天子的宫殿如同天帝居住的“紫宫”禁地,故名紫禁城。故宫始建于明永乐四年(1406年),永乐十八年(1420年)建成。历经明清两个朝代24个皇帝。故宫规模宏大,占地72万平方米,建筑面积15万多平方米,有房屋9999间,是世界上最大最完整的古代宫殿建筑群

故宫建于明朝明太祖朱元璋年间,它位于北京中心,是明、清两朝皇帝和妃子还有太后住的宫殿。故宫面积非常大,在明末崇贞皇帝年间战火不断,故宫有些损坏。后来清兵越过长城,攻克了北京,中国开始了最后一个朝代清。清初顺治年间,继续修建故宫。从此后,大清每位皇帝全在那里居住办公。今年夏天,我有幸参观北京故宫。

说起北京的故宫那可是我们各族人民都十分想往的地方,到了天安门那肯定要去故宫里走一走看一看,走在故宫的青砖地面上感受一下历代皇帝所走过路,嘿!那可不是一般的感受……。

故宫建筑之美还体现在大殿内外。如果你仔细观察,你会大吃一惊。原来大殿房顶的瓦片个个都雕刻着复杂而美丽的图案,大殿的每根梁柱大小基本相同,汉白玉台的栏杆上都雕刻着精美的花纹,这体现了我国劳动人民的匠心独运。

走进故宫深处,你会发现很多花朵。初春时节,故宫的群芳还在等待春风,玉兰便悄然绽放,虽无绿叶映衬,淡淡的洁白无瑕的花瓣,也足以让你一见钟情。紧跟着玉兰花的脚步,粉红色的杏花也随之开放满园素白与粉红,雅到骨子里春意盎然。

说起故宫还有很多故事今天暂时介绍到这里,望众多友友们喜欢。

故宫又称紫禁城,为明、清两代的皇宫,有 24 位皇帝相继在此登基执政。 紫,是古人心目中的王者之星,紫薇,来自天上。 禁,是权力来自于人。 城,是这一片连绵殿宇在大陆上的辉煌建筑。 这里曾经是皇帝一个人的庭院,体现着天下一人的权威,古代帝王以无限的权力在他的 家国里俯仰天下。

故宫不单单是一座皇家宫殿,也不单单是中国最大的博物馆,而是将建筑、园林、文物、典籍、传统技艺、匠人精神等多种元素融合在一起的文化整体,承载着中国历史悠久的古代文明,可以说,故宫本身就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结晶。

北京故宫位于天安门的北侧。明朝和清朝的皇帝在这里生活。

故宫的历史背景,一百字?

故宫是明清所建,当时仿照南京宫殿而建,建有三大殿,房间有九千多间。前有护城河,是皇帝朝见大臣和居住的地方。建国后,党中央高度重视故宫的修善和保护工作,现在的故宫以崭新的雄姿迎接国内游客和全世界友好人士前来参观。

故宫的故事和传说100个字?

故宫曾经发生过一起盗宝案,嫌犯在闭馆之前藏到珍宝馆对面洗手间之间的夹缝里,到了职员下班后就才出来,先进入珍宝馆然后是钟宝馆,偷了不少东西。可没走多远就被巡查人员发现了。

发现的过程也挺离奇的,本来那个巡查人员没想抬头看,可心里就是有一个声音告诉他:有人在拿我的东西,他就在墙上。这个感觉一直在心头环绕,于是他就用手电筒往墙上照,真的发现疑犯。

这建九龙壁可不是一般的工程,讲究多、难度大。必须要找那些技艺高超的人才行。工部大臣选来选去,最后选中了一个叫马德春的工匠。这马德春烧制琉璃瓦十几年了,技术高超。他选几十位工匠,第三天就开工了。干活前,他向工匠们讲了烧制彩色琉璃瓦的要求。他说:“那烧制彩色琉璃瓦对材料的配比和火候的掌握,非常讲究,要是掌握不好分寸,烧制一件琉璃成品,就得有十来件废品作为代价。大伙要多留心,千万别出差错。”说完就带着大伙儿干了起来。他们费了九牛二虎之力,足足烧了七七四十九天,总算烧制成了。 安装这天,皇极殿门前人来人往,工匠们有条不紊地忙碌着。突然一声清脆的响声传来,吓了马德春一跳。他来到出事地点一看,一个小工匠呆呆地站在那儿,直勾勾地盯着摔碎的一片琉璃瓦。马德春小心翼翼地把碎琉璃瓦片拼凑在一起,仔细地看了看,低声对周围的工匠说:“这事儿对任何人都不能讲,谁要是吐露一个字,可有杀身之祸啊!”

在回家的路上,马德春的心是七上八下,他想重新烧制那片琉璃瓦是来不及了,延误工期的罪名担当不起,可是另打主意来补救又要冒着欺君之罪的大险呀!眼看没几天就是交工期了,他把心一横,等死不如闯一闯。到家后,他茶不思饭不想,不管谁来也不见,一个人来到小仓房,把门窗挡严,悄悄地自制“琉璃瓦”。

九龙壁完工的消息,及时上奏了皇帝。第二天乾隆就带着几位大臣前往观看,刚一进锡庆门就赫然看到那座金碧辉煌的九龙壁。走近再一细看,那九条龙栩栩如生,就和真的差不多。乾隆皇帝顿觉满目生辉,不住赞叹。他走到壁前,仔细欣赏每一片琉璃瓦上的巨龙,从东到西,一条龙一条龙地观看。跟在人群后面的马德春心都快提到嗓子眼了,头上冒着汗,腿有些发软。那乾隆来回看了三遍,真是从心里喜欢,连连称赞马德春的手艺高超,并重赏了他五百两银子。送走了乾隆皇上,马德春那颗悬着的心才算落了下来。要问马德春为什么提着心呀,那是因为他移花接木巧补了九龙壁。

原来为了补上小工匠摔碎的那片琉璃瓦,马德春费尽了心机。他用了两天两夜的工夫,硬是用一块上好的楠木雕成了一条龙,并在乾隆带着王公大臣前往观看的头一天才匆匆忙忙地安装上,这要是让皇上知道了,就是欺君之罪呀!

而今你若有机会游览,来到九龙壁前,从东边数第三条白龙的身上有一块琉璃瓦就是当年马德春用楠木雕成的,您不妨仔细地瞧一瞧。

故宫的故事二:城墙与故宫的故事

都城一定有两样东西,城墙、皇宫。北京能看到的最早的城墙是元朝的,离现在800多年。在北三环外边,挺长一截,可惜没有元朝的时候那么高了,当时有16米高,现在也就6米左右,因为元朝的城墙是土做的,时间一长,不成样了。当时的城墙下边有24米宽,上面有8米宽,能跑马车的。

时间长了,很多东西会变样。北京有个后海,是一个小湖,周围是酒吧区,很热闹。跟后海连着还有一个特小的湖,太小,都快不能叫湖了,得叫池子。

这个池子在元朝的时候是大运河的最北头,这池子里的水,一直向南通到杭州。真要是哪条鱼有劲儿的话,它能从杭州游到这个池子来。

不管鱼来不来,船是要来的,这个小池子,在元朝叫西海。别看西海现在小,当年可不小,元朝的时候,是个大码头,往北京送粮食的船都停西海,都是大船,一艘一艘地排着,气派着呢。

后来有了汽车、火车,不用船运粮食啦,西海没什么用,气派劲儿就过去了。再后来修路盖房子,慢慢就把西海挤成小湖了,可惜吧?

还有更可惜的呢。西海北边现在是北二环,大宽马路,以前可不是路,是城墙,北京的古城墙。60年前,北京的一圈古城墙都还在呢,当时盖房子缺砖头,就拆城墙取砖,再后来修路,觉得城墙碍事,全给拆了,可惜死了。那可是重要文物,要是留着这一圈城墙,北京就更有古城味道了。

也不是一圈城墙全没了,有一小截留下来了。当时拆城墙的时候,拆到城墙的东南角,拆不下去了。这一截城墙不光是城墙,还是很多人家房子的墙。有些盖不起房子的人,就在城墙边,靠着城墙支棚子住着,拆城墙,就把人家住的棚子给拆了。

这一片城墙底下住的人太多,所以这截城墙居然就没拆。其实这一截城墙在当时不是最好的,要真想留一截,根本排不上它,还偏就是这一截,因为这个很奇怪的原因留下来了。

现在这一截城墙可值钱了,北京专门建了个明城墙遗址公园保护它,去这个公园,就是去看这一截古城墙。

这截城墙的边上,有个城楼,北京话叫“城门楼子”。当时北京不是被一圈城墙围着嘛,有城墙就得有门,一圈城墙开着好多门呢。

北京现在很多地方还叫门,什么安定门、永定门、朝阳门,西直门。这些门当时真的是门,城墙的门,有门的地方就有城门楼子,造城门楼子是为打仗用的,这儿派兵守着,敌人一来,把门关上,从上边放枪放箭,守住城门。

这截明城墙的边上,当时也有个门,叫东便门,东便门的城门楼子,跟城墙一起被保存下来了。不过不是整个的,是一部分,角楼,打仗时射箭用的,也叫箭楼。虽然只是个角楼,你去看看就会发现,就这角楼,也好几层呢,又高又威武。

这个角楼,当年八国联军攻过,角楼的墙上,还被八国联军士兵刻过字。谁谁谁,1900年几月几日,到过这里,英文的。这些字还在呢,玻璃封着,可以参观。

刚才说,都城必须有两样东西,一个是城墙,还有一个是什么?对,皇宫。讲北京,不能不讲故宫。明朝清朝,住过好几十个皇帝的故宫,紫禁城。

故宫相当大,以前、现在都是世界上最大的宫殿。有多大?900多个建筑。这些建筑有多少个房间?以前传言是9999间半,实际上后来专家去数,是8700多间,没找着那半间在哪。就是这8700多间,如果某个皇帝生下来就每天住一间的话,要都住一遍也得住到24岁。

故宫最有味道的地方,是它的中轴线。故宫里边有皇帝办公用的三大殿,皇帝睡觉用的后三宫,还有皇帝玩儿的御花园,包括前后两个大门,中央都在一条线上,直直的南北线,东西两边对称展开。有这么一条线,故宫就显得大气、严整。

这条线不光在故宫里,还南北延长,成为整个北京市的中轴线,天安门广场在这条线上,北边的安定门和南边的永定门也在这条线上。鸟巢和水立方建在这条线的两侧。北京城的大气、雄伟,靠的就是这条线。

描写太和殿位置样貌形状面积风格历史作用故事传说,200个字?

太和殿俗称金銮殿,高28米,面积2380多平方米,是故宫最大的殿堂。在湛蓝的天空下,那金黄色的琉璃瓦重檐屋顶,显得格外辉煌.殿檐斗拱,额枋,梁柱,装饰着青蓝点金和贴金彩画。

正面是12根红色大圆柱,金琐窗,朱漆门,同台基相互衬映,色彩鲜明,雄伟壮丽。

大殿正中是一个约两米高的朱漆方台,上面安放着金漆雕龙宝座,背后是雕龙屏。方台两旁有6根高大的蟠龙金柱,每根大柱上盘绕着矫健的金龙.仰望殿顶,中央藻井有一条巨大的雕金蟠龙。

从龙口里垂下一颗银白色大圆珠,周围环绕着6颗小珠,龙头,宝珠正对着下面的宝座。梁枋间彩画绚丽,有双龙戏珠,单龙翔舞,有行龙,升龙,降龙,多态多姿,龙身周围还衬托着流云火焰。

三大殿建筑在紫禁城的中轴线上,这条线也是北京城的中轴线,向南从午门到天安门延伸到正阳门,永定门,往北从神武门到地安门鼓楼,全长约8公里。

太和殿是举行重大典礼的地方。皇帝即位,生日,婚礼和元旦等都在这里受朝贺。每逢大典,殿外的白石台基上下跪满文武百官,中间御道两边排列着仪仗,皇帝端坐在宝座上。大殿廊下,鸣钟击磬,

乐声悠扬。台基上的香炉和铜龟,铜鹤里点起檀香或松柏枝,烟雾缭绕。

北京故宫的相关故事一百字?

九龙壁可不是一般的工程,讲究多、难度大。必须要找那些技艺高超的人才行。工部大臣选来选去,最后选中了一个叫马德春的工匠。这马德春烧制琉璃瓦十几年了,技术高超。他选几十位工匠,第三天就开工了。干活前,他向工匠们讲了烧制彩色琉璃瓦的要求。他说:“那烧制彩色琉璃瓦对材料的配比和火候的掌握,非常讲究,要是掌握不好分寸,烧制一件琉璃成品,就得有十来件废品作为代价。大伙要多留心,千万别出差错。”说完就带着大伙儿干了起来。他们费了九牛二虎之力,足足烧了七七四十九天,总算烧制成了。 安装这天,皇极殿门前人来人往,工匠们有条不紊地忙碌着。突然一声清脆的响声传来,吓了马德春一跳。他来到出事地点一看,一个小工匠呆呆地站在那儿,直勾勾地盯着摔碎的一片琉璃瓦。马德春小心翼翼地把碎琉璃瓦片拼凑在一起,仔细地看了看,低声对周围的工匠说:“这事儿对任何人都不能讲,谁要是吐露一个字,可有杀身之祸啊!”

在回家的路上,马德春的心是七上八下,他想重新烧制那片琉璃瓦是来不及了,延误工期的罪名担当不起,可是另打主意来补救又要冒着欺君之罪的大险呀!眼看没几天就是交工期了,他把心一横,等死不如闯一闯。到家后,他茶不思饭不想,不管谁来也不见,一个人来到小仓房,把门窗挡严,悄悄地自制“琉璃瓦”。

关于故宫的简短小故事50字(关于故宫的民间故事50字)关于故宫的简短小故事50字(关于故宫的民间故事50字)


九龙壁完工的消息,及时上奏了皇帝。第二天乾隆就带着几位大臣前往观看,刚一进锡庆门就赫然看到那座金碧辉煌的九龙壁。走近再一细看,那九条龙栩栩如生,就和真的差不多。乾隆皇帝顿觉满目生辉,不住赞叹。他走到壁前,仔细欣赏每一片琉璃瓦上的巨龙,从东到西,一条龙一条龙地观看。跟在人群后面的马德春心都快提到嗓子眼了,头上冒着汗,腿有些发软。那乾隆来回看了三遍,真是从心里喜欢,连连称赞马德春的手艺高超,并重赏了他五百两银子。送走了乾隆皇上,马德春那颗悬着的心才算落了下来。要问马德春为什么提着心呀,那是因为他移花接木巧补了九龙壁。

故宫的传说及故事?

故宫,旧称紫禁城,位于北京中轴线的中心,是明清两个朝代二十四位皇帝的皇宫,占地面积72万平方米,建筑面积约15万平方米。明成祖朱棣永乐四年(1406年)开始营建,永乐十八年(1420年)落成。《明史》上说,修建这座世所罕见的巨大皇宫役使了10万最优秀的工匠和100万普通劳工,历时15年才最后完成。此后的明清皇帝又多次重建和扩建,但整体面貌并无多少改动。

故宫里一共居住过24位皇帝,第一位是明永乐皇帝朱棣,最后一位皇帝是清宣统皇帝溥仪。

太和殿、中和殿、保和殿三殿均建筑在8米 宽的巨大平台上,总面积约85000平方米。其中的太和殿最为高大、辉煌,它宽60.1米,深33.33米,高35.05米。皇帝登基、大婚、册封、命将出征等都要在这里举行盛大仪式,其时数千人山呼“万岁”,数百种礼器钟鼓齐鸣,极尽人间气派。太和殿后的中和殿是皇帝出席重大典礼前休息和接受朝拜的地方,最北面的保和殿则是皇帝赐宴和殿试的场所。

内廷包括乾清、交泰、坤宁三宫以及东西两侧的东六宫和西六宫,这是皇帝及其嫔妃居住的地方,一般称为 三宫六院”。在居住区以北还有一个小巧别致的御花园,是皇室人员游玩之所。明朝和清初的皇帝均住在乾清宫,皇后住坤宁宫,交泰殿则是皇后的活动场所。清朝中后期,皇帝和皇后都搬至西六宫等地去了,最著名的是养心殿,从雍正皇帝起,这里就成为帝王理政和寝居之所,慈禧太后也在此垂帘听政,时间长达40余年。

故宫房屋有9999间,每个门上的铜门钉也是横竖9颗。这种奇特的数字现 象和古代中国人对数字的认识有关。古代人认为“9”字是数字中最大的,皇帝是人间最大的,所以必须用对应的“9”。“9”的谐音为“久”,意为“永久”,所以又寓意为江山天长地久,永不变色。

故宫内的文华殿,收藏了明清两朝500余年的中央机关和地方机关档案,共74个卷宗,1000余万件,这是中国数量最大、价值最高的历史资料。文渊阁里则藏有完整的《四库全书》,囊括了中国古代最重要的学术著作,共有3503种,6304册。

紫禁城内现有10余个藏馆,包括历代艺术馆、工艺美术馆、绘画馆、清宫玩具馆、青铜器馆、陶瓷馆、钟表馆、珍宝馆、铭刻馆和明清家俱馆,共有珍贵藏品约100万件,其中一部分是孤品,惟在故宫方能看到。

故宫的善良故事?

农民捐宝者何刚的追思会在故宫博物院内的建福宫里开始。何刚的家属、文物专家、当地政府官员、媒体,陆续走进这座故宫最北边的殿堂。

32年前,何刚在自家院子里挖到19件宝物,全部上交给了故宫。32年后,54岁的何刚在打工中意外死亡,故宫为这位农民举办了这场特别的追思会。

跨越32年的交往,让原本冰冷的文物多了人情和感喟,也让世界看到中国农民的最朴实一面。

现场:故宫高规格追思农民何刚

在雨中,安排在建福宫花园里的何刚追思会如期举行。

建福宫原来是乾隆皇帝的一个藏宝地,后毁于火,重建后,现在是一个接待的地方,所以,它并不对外开放。

最近,何刚,这个名字进入公众的视线,引起关注,更多的就是源于这场特殊的追思会。32年前,何刚在自家院子里挖起一个大缸,里面有19件元代银器,他全部捐给了故宫。

30多年过去了,今年5月底,何刚在高铁工地上,因龙门吊倾覆意外,不幸遇难。6月16日,故宫发布官方消息称,要为何刚办一场追思会。这是这座昔日的皇宫、如今的国家博物院,首次给一名农民如此高规格的“礼遇”。网络铺天盖地的宣传和赞扬,让何刚,这位一直沉寂、打工为生的农民,在他死后,却出了名。

儿子:看看父亲捐献的宝物,是我的心愿

追思会是在下午3点开始的。延春阁里,32年前,何刚捐献的文物早已陈列在此,包括盛放文物的那口大缸。一张长桌子上,十余件元代银器一字排开,没有任何的防护措施,可以最亲密地看它们。这批文物第一次以这样的方式集体展出。虽然它们的捐献者何刚已经再也看不到了。

观看这些文物,是这场追思会的第一个程序。睹物思人,在众多的观看者中,何俊清的心情是最激动的。他仔细地观看每一件文物。几天前,他接到故宫博物院的电话,请他来北京参加其父亲的追思会。首次北京之行,他的最大心愿就是看看父亲捐献的那些文物。故宫有了这样的安排。这可以告慰死者,也是激励后人吧。

何刚捐宝那年,是1985年,何俊清还没出生,他的姐姐才一岁,父亲何刚就带着挖起的宝物,连夜坐火车赶到了北京,捐给了故宫博物院。那段人家讲得绘声绘色的传奇故事,这么多年来,一直只是在他的耳朵里。只是他没想到,第一次亲眼见到它们,会是在他父亲意外身故后的追思会上。

“终于看到了。”他这样说,“父亲的捐赠是他最宝贵的精神财富,家里再穷,也从未因当年捐赠文物而后悔。”

“这些文物从器型与纹饰来看,应该是当年贵族使用的盛酒器。”故宫博物院文物部主任吕龙龙给何俊清解说。

这批银器被定为二级甲文物1件、二级乙文物11件、三级文物5件、一般文物2件。吕龙龙介绍说,故宫博物院收藏的元代遗存银器较少,何刚所捐珍贵文物填补了此类藏品空白,在以后的展览中被多次使用。可见其珍贵。

何刚的名字也因此被镌刻在故宫博物院专门为捐献者设立的“景仁榜”之上,和王季迁等大收藏家并列。

关于故宫的简短小故事50字(关于故宫的民间故事50字)关于故宫的简短小故事50字(关于故宫的民间故事50字)


反思:应为文物捐赠创造更好的条件

昨天下午3点半,室内的投影大屏幕上打着:“何刚同志追思会。”

和父亲一样,何刚的儿子何俊清不善言辞,他说,父亲虽然去世了,但父亲的教诲还在、精神还在,他一定以父亲为榜样,做一个正直、善良和有奉献精神的好人。

在故宫博物院院长单霁翔看来,这次追思会意义深远。

“今天我们不仅是哀悼他的不幸遇难,也不仅是感恩他为故宫博物院做出的贡献,更多的是希望将他这种身在困境中还能恪守原则、淡泊名利的精神宣扬出去,用他保护文物的赤子之心去感染更多的人,进而影响和带动更多的民众来关注、参与文化遗产的保护。”这是很多人的愿望。

“但是,我认为除了追思,还要反思。”一位文化界人士这样直言不讳地告诉钱江晚报记者。“何刚是一个悲剧,捐了这么多文物,最终自己还是倒在了工地里。”他说,“政府和有关单位给他在老家找个工作总不难吧。如果不是他意外死亡,故宫给他开追思会,又有多少人知道他呢?”

这30多年来,何刚一家可谓多灾多难,过着极为凄苦的生活。他的两任妻子先后去世,他的父亲患病,他常年在外打工为生,直到意外死在工地上。

据了解,这么多年来,故宫对何刚伸出过三次援手。

第一次是捐宝当年,奖励了何刚8000元;第二次是,2003年,何刚的妻子患尿毒症,向故宫求助,故宫援助了5万元;第三次是,2006年,何刚父亲生病,向故宫求助,故宫援助了5万元。昨天的追思会上,故宫表示,再向何刚家提供10万元困难补助。

这几年,何刚的儿子在外打工,在何刚去世前,他在江苏做保安,这次因为回家料理后事被辞退。最近,何刚的事迹感动了很多人,当地政府组织上门慰问,为何刚的儿子解决工作问题。

“应该根据实际情况,给主动上交文物的人,特别是底层的农民,一些实际的帮助,这样才能激励更多的人去守护文物。”上述人士说。对这一问题,故宫博物院表示:中国现有法律对于主动上交文物者应享有的精神奖励和物质奖励,缺乏明确标准,这样确实很难调动民众的积极性。因此,故宫博物院给予何刚“捐赠者”的身份,是对守法者的一种更大鼓励和认同,其实也是一种有益的探索。

追思会上,故宫博物院原文物管理处处长梁金生也谈到:“作为接受捐赠的单位,政府应该有这方面的资金,但是现在资金都缺,给何刚的第一次奖励的钱都是从故宫博物院的福利费里出的,现在还没有奖励机制来说明当捐赠者遇到困难需要帮助的时候钱从哪儿出,所以呼吁政府出台相应的文件,希望我们能主动关怀人家。”昨天参会的国家文物局副局长顾玉才表示,会健全相关规章制度,为文物捐赠创造更好的条件,以期有越来越多的珍贵文物能够进入博物馆。

不能遗忘保护和捐赠国宝的人

绵绵细雨中,这座拥有近600年历史的皇家宫殿,第一次举行仪式对一位普通农民的逝去表达哀思。

如果仅凭想象,我们脑海中的文物捐赠者大概非富即贵、衣食无忧。然而,何刚一生清贫,今年54岁的他意外身故在打工的高铁工地上。正是他的选择,一批珍贵文物得以更好地保存,先人留下的遗产能够代代传承;也正是他捐赠文物的义举,让我们看到,生活中仍然有何刚这样的人——他们没有太高的学历,没有傲人的身世,没有殷实的家底,但他们心怀尊重文物、尊重历史的朴素信念和高尚情操,值得整个社会致以敬意。

我们呼唤更多的何刚,让30多年前的义举变成今后社会公众的自觉选择。

最近,何刚的事迹感动了很多人,当地政府组织上门慰问,为何刚的儿子解决工作问题。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website.service08@gmail.com 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

联系我们

工作日:9:30-18:30,节假日休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