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电脑手机 >

湿地被称为地球之肾 为什么湿地被称为地球之肾

被誉为地球之肾的是

被誉为地球之肾的是湿地。

湿地,被称为“地球之肾”,与森林、海洋并列为全球三大生态系统类型,它是水陆相互作用形成的独特生态系统,具有季节或常年积水、生长或栖息喜湿动植物等基本特征,是自然界最富生物多样性的生态景观和人类最重要的生存环境之一。

我国幅员辽阔,地理环境多样,湿地分布广、类型丰富、面积大,从寒温带到热带,从沿海到内陆,从平原到高原山区,都有湿地分布。1992年,我国加入《关于特别是作为水禽栖息地的国际重要湿地公约》,成为公约第67个缔约方。目前,全国有64处国际重要湿地,600多处湿地自然保护区,1600多处湿地公园,湿地保护率超过50%。

湿地日主题

为了提高人们保护湿地的意识,1996年3月《湿地公约》常务委员会第19次会议决定,从1997年起,将每年的2月2日定为“世界湿地日”。每年开展纪念活动,每年有一个主题。从1997年以来历年湿地日的主题如下:

1997年世界湿地日主题:湿地是生命之源(Wetlands: a Source of Life)

湿地被称为地球之肾 为什么湿地被称为地球之肾湿地被称为地球之肾 为什么湿地被称为地球之肾


1998年世界湿地日主题:湿地之水,水之湿地(Water for Wetlands, Wetlands for Water)

1999年世界湿地日主题:人与湿地,息息相关(People and Wetlands: the Vital Link)

2000年世界湿地日主题:珍惜我们共同的国际重要湿地(Celebrating Our Wetlands of International Importance)

湿地生态系统为什么被称为地球之肾?

湿地被称为“地球之肾”是因为起到了降解和沉积、固定污染物的重要作用。

通过生物的和化学的吸收、分解、转化、固定后,使污水变成为清水,为人类提供清洁的淡水资源。因湿地是水域和陆地交错存在的生态环境而成为鱼类和水禽等生物的栖息、活动及繁衍的重要场所,是生物多样性极为丰富的区域,也是生物生产量巨大的区域,是自然生态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

湿地被称为什么

湿地被称为地球之肾,之所以这么称呼,是因为它对地球的重要性,湿地在地球表面上的覆盖面积仅仅只有6%,但是却有20%的已知物种生活在里面,因此它是非常重要的生态资源,我们必须着手保护保护起来。

湿地被称为地球之肾 为什么湿地被称为地球之肾湿地被称为地球之肾 为什么湿地被称为地球之肾


什么是湿地

学过地理或者是对地理有所了解的人,一定听说过湿地这个词,它在世界各地都有分布,且大部分的湿地里面都有非常多的野生动物资源,是鸟类动物的乐园,也是重要的生态系统之一。

湿地又被称为地球之肾,是一种非常独特的生态系统,一般季节性或者是永久被水覆盖,简单来说,湿地就是同时处于陆生生态系统以及水生生态系统之间的过渡地带,在这里有许多水生植物。

不过湿地资源是非常少的,它在地球表面仅仅只有6%的覆盖率,但是也就是这6%为地球上20%的已知生物提供了生活环境,所以说湿地是非常重要的生态资源,必须进行保护,而在1996的时候,《湿地公约》常委会决定从1997年起,将每年的2月2号定为世界湿地日。

湿地生态被称为什么

湿地生态系统被称为“地球之肾”。

广阔众多的湿地具有多种生态功能,蕴育着丰富的自然资源,被人们称为地球之肾,湿地生态系统生物群落由水生和陆生种类组成,物质循环、能量流动和物种迁移与演变活跃,具有较高的生态多样性、物种多样性和生物生产力。

湿地生态的特征

(1)系统的生物多样性。

由于湿地是陆地与水体的过渡地带,因此它同时兼具丰富的陆生和水生动植物资源,形成了其它任何单一生态系统都无法比拟的天然基因库和独特的生物环境,特殊的土壤和气候提供了复杂且完备的动植物群落,它对于保护物种、维持生物多样性具有难以替代的生态价值。

(2)系统的生态脆弱性。

湿地水文、土壤、气候相互作用,形成了湿地生态系统环境主要素。每一因素的改变,都或多或少地导致生态系统的变化,特别是水文,当它受到自然或人为活动干扰时,生态系统稳定性受到一定程度破坏,进而影响生物群落结构,改变湿地生态系统。

(3)生产力高效性。

湿地生态系统同其它任何生态系统相比,初级生产力较高。据报道,湿地生态系统每年平均生产蛋白质9gm-2,是陆地生态系统的3.5倍。

(4)效益的综合性。

湿地具有综合效益,它既具有调蓄水源、调节气候、净化水质、保存物种、提供野生动物栖息地等基本生态效益,也具有为工业、农业、能源、医疗业等提供大量生产原料的经济效益,同时还有作为物种研究和教育基地、提供旅游等社会效益。

湿地被称为地球之肾 为什么湿地被称为地球之肾湿地被称为地球之肾 为什么湿地被称为地球之肾


为什么湿地被称为“地球之肾”?

根据国际湿地公约的定义,广义的湿地是指天然或人工、长久性或暂时性的沼泽地、湿原、泥炭地或水域地带,带有或静止或流动、或为淡水、半咸水、咸水水体,包括高潮时水深不超过六米的水域。湿地的水文条件是湿地属性的决定性因素。水的来源、水深、水流方式,以及淹水的持续期和频率决定了湿地的多样性。湿地基本分五大类,即海滨、河口沙洲、沼泽、河间洼地、人工水面。

湿地被称为“地球之肾”,主要是因为:湿地能够吸收大量的二氧化碳气体,并放出氧气,具有调节大气的功能;湿地在蓄水、调节河川径流、补给地下水和维持区域水平衡中发挥着重要作用;沼泽湿地具有湿润气候、净化环境的功能,是生态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湿地还是众多动植物,特别是水禽生长的乐园,同时又向人类提供食物、能源、原材料和旅游场所,是人类赖以生存和持续发展的重要基础。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website.service08@gmail.com 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

联系我们

工作日:9:30-18:30,节假日休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