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电脑手机 >

丑奴儿辛弃疾(丑奴儿辛弃疾拼音全诗注音)

本文目录一览:

丑奴儿辛弃疾原文翻译

丑奴儿辛弃疾原文翻译如下:

丑奴儿·书博山道中壁

辛弃疾 〔宋代〕

少年不识愁滋味,爱上层楼。爱上层楼,为赋新词强说愁。

而今识尽愁滋味,欲说还休。欲说还休,却道“天凉好个秋”!

译文及注释

译文

人年轻的时候不懂忧愁的滋味,喜欢登高远望。喜欢登高远望,为了写出新词,没有愁而硬要说有愁。

现在尝尽了忧愁的滋味,想说却说不出。想说却说不出,却说道:“好凉爽的一个秋天啊!”

注释

丑奴儿:词牌名。

博山:在今江西省广丰县西南。因状如庐山香炉峰,故名。淳熙八年(1181)辛弃疾罢职退居上饶,常过博山。

少年:指年轻的时候。不识:不懂,不知道什么是。

“为赋”句:为了写出新词,没有愁而硬要说有愁。

强(qiǎng):勉强地,硬要。

识尽:尝够,深深懂得。

欲说还(huán)休:表达的意思可以分为两种:1.男女之间难于启齿的感情。2.内心有所顾虑而不敢表达。

休:停止。

《丑奴儿》是什么意思啊?

《丑奴儿》只是一个词牌名,一个词牌名对应的就是一种曲。

出处南宋时期的辛弃疾,原文如下:

《丑奴儿·书博山道中壁》

少年不识愁滋味,爱上层楼。爱上层楼,为赋新词强说愁。

而今识尽愁滋味,欲说还休。欲说还休,却道天凉好个秋。

这首词的白话译文如下:

人年少时不知道忧愁的滋味,喜欢登高远望, 为写一首新词无愁而勉强说愁。

如今尝尽了忧愁的滋味,想说却说不出。想说却说不出,却说好一个凉爽的秋天啊!

扩展资料:

《丑奴儿》全词通过回顾少年时不知愁苦,衬托而今深深领略了愁苦的滋味,却又说不出道不出,写出两种截然不同的思想感情的变化。

上片说少年时代思想单纯,没有经历过人世艰辛,喜欢登上高楼,赏玩景致,本来没有愁苦可言,但是为赋新词,只好装出一副斯文样子,勉强写一些愁苦的字眼应景。上片生动地写出少年时代纯真幼稚的感情。

下片笔锋一转,写出历尽沧桑,饱尝愁苦滋味之后,思想感情的变化。识尽愁滋味概括了作者半生的经历,积极抗金,献谋献策,力主恢复中原,这些不仅未被朝廷重视,反而遭受投降派的迫害、打击。这愁郁结心头已久,是很想对人倾诉一番,求得别人的同情和支持的,但是一想到朝廷昏庸黑暗,投降派把持政权,说了也于事无补。只得回避不谈,说些言不由衷的话聊以应景。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丑奴儿

辛弃疾《丑奴儿·书博山道中壁》原文及翻译赏析

丑奴儿·书博山道中壁原文:

少年不识愁滋味,爱上层楼。爱上层楼。为赋新词强说愁。 而今识尽愁滋味,欲说还休。欲说还休。却道天凉好个秋。

丑奴儿·书博山道中壁翻译及注释

翻译 人年少时不知道忧愁的滋味,喜欢登高远望。喜欢登高远望,为写一首新词无愁而勉强说愁。现在尝尽了忧愁的滋味,想说却说不出。想说却说不出,却说好一个凉爽的秋天啊!

注释 丑奴儿:词牌名。博山:在今江西省广丰县西南。因状如庐山香炉峰,故名。淳熙八年(1181)辛弃疾罢职退居上饶,常过博山。少年:指年轻的时候。不识:不懂,不知道什么是。「为赋」句:为了写出新词,没有愁而硬要说有愁。强(qiǎng):勉强地,硬要。识尽:尝够,深深懂得。欲说还(huan)休:表达的意思可以分为两种:1.男女之间难于启齿的感情。2.内心有所顾虑而不敢表达。休:停止。

丑奴儿·书博山道中壁赏析二

这首词是作者带湖闲居时的作品。通篇言愁。通过「少年」时与「而今」的对比,表现了作者受压抑、遭排挤、报国无路的痛苦,也是对南 宋朝 廷的讽刺与不满。

上片写少年登高望远,气壮如山,不识愁为何物。无愁说愁,是诗词中常见的文人习气。下片写而今历尽艰辛,「识尽愁滋味」。「而今」二字,转折有力,不仅显示时间跨度,而且反映了不同的人生经历。在涉世既深又饱经忧患之余, 进入「识尽愁滋味」的阶段。 所谓「识尽」,一是愁多,二是愁深。这些多而且深的愁,有的不能说,有的不便说,而且「识尽」而说不尽, 说之亦复何益? 只能「却道天凉好个秋」了。比之少时的幼稚,这或许是老练成熟多了。其实「却道」也是一种「强说」。故意说得轻松洒脱,实际上也是难以摆脱心头的沉重抑塞。周济说辛词「变温婉,成悲凉」。读此词者,当能辨之。

全词构思新巧,平易浅近。浓愁淡写,重语轻说。寓 *** 于婉约之中。含蓄蕴藉,语浅意深。别具一种耐人寻味的情韵。

丑奴儿·书博山道中壁赏析

此词通过回顾少年时不知愁苦,衬托「而今」深深领略了愁苦的滋味,却又说不出道不出,写出两种截然不同的思想感情的变化。

词的上片,作者着重回忆少年时代自己不知愁苦,所以喜欢登上高楼,凭栏远眺。少年时代,风华正茂,涉世不深,乐观自信,对于人们常说的「愁」还缺乏真切的体验。首句「少年不识愁滋味」,乃是上片的核心。辛弃疾生长在中原沦陷区。青少年时代的他,不仅亲历了人民的苦难,亲见了金人的凶残,同时也深受北方人民英勇抗金斗争精神的鼓舞。他不仅自己有抗金复国的胆识和才略,而且认为中原是可以收复的,金人侵略者也是可以被赶出去的。因此,他不知何为「愁」,为了效仿前代作家,抒发一点所谓「愁情」,他是「爱上层楼」,无愁找愁。作者连用两个「爱上层楼」,这一叠句的运用,避开了一般的泛泛描述,而是有力地带起了下文。前一个「爱上层楼」,同首句构成因果复句,意谓作者年轻时根本不懂什么是忧愁,所以喜欢登楼赏玩。后一个「爱上层楼」,又同下面「为赋新词强说愁」结成因果关系,即因为爱上高楼而触发诗兴,在当时「不识愁滋味」的情况下,也要勉强说些「愁闷」之类的话。这一叠句的运用,把两个不同的层次联系起来,将上片「不知愁」的这一思想表达得十分完整。

词的下片,表现自己随着年岁的增长,处世阅历渐深,对于这个「愁」字有了真切的体验。作者怀着捐躯报国的志愿投奔 南宋 ,本想与 南宋 政权同心协力,共建恢复大业。谁知, 南宋 政权对他招之即来,挥之即去,他不仅报国无门,而且还落得被削职闲居的境地,「一腔忠愤,无处发泄」,其心中的愁闷痛楚可以想见。「而今识尽愁滋味」,这里的「尽」字,是极有概括力的,它包含著作者许多复杂的感受,从而完成了整篇词作在思想感情上的一大转折。接着,作者又连用两句「欲说还休」,仍然采用叠句形式,在结构用法上也与上片互为呼应。这两句「欲说还休」包含有两层不同的意思。前句紧承上句的「尽」字而来,人们在实际生活中,喜怒哀乐等各种情感往往相反相成,极度的高兴转而潜生悲凉,深沉的忧愁翻作自我调侃。作者过去无愁而硬要说愁,如今却愁到极点而无话可说。后一个「欲说还休」则是紧连下文。因为,作者胸中的忧愁不是个人的离愁别绪,而是忧国伤时之愁。而在当时投降派把持朝政的情况下,抒发这种忧愁是犯大忌的,因此作者在此不便直说,只得转而言天气,「天凉好个秋」。这句结尾表面形似轻脱,实则十分含蓄,充分表达了作者之「愁」的深沉博大。

辛弃疾的这首词,通过「少年」、「而今」,无愁、有愁的对比,表现了他受压抑排挤、报国无门的痛苦,是对南宋统治集团的讽刺和不满。在艺术手法上,「少年」是宾,「而今」是主,以昔衬今,以有写无,以无写有,写作手法也很巧妙,突出渲染一个「愁」字,并以此为线索层层铺展,感情真挚委婉,言浅而意深,将词人大半生的经历感受高度概括出来,有强烈的艺术效果。

丑奴儿·书博山道中壁赏析三

全词通过回顾少年时不知愁苦,衬托「而今」深深领略了愁苦的滋味,却又说不出道不出,写出两种截然不同的思想感情的变化。

上片说,少年时代思想单纯,没有经历过人世艰辛,喜欢登上高楼(层楼),赏玩景致,本来没有愁苦可言,但是「为赋新词」,只好装出一副斯文样子,勉强写一些「愁苦」的字眼应景。上片生动地写出少年时代纯真幼稚的感情。「不识」写少年人根本「不知道」什么是「愁」,十分真切。

下片笔锋一转,写出历尽沧桑,饱尝愁苦滋味之后,思想感情的变化。「识尽愁滋味」概括了作者半生的经历,积极抗金,献谋献策,力主恢复中原,这些不仅未被朝廷重视,反而遭受投降派的迫害、打击。他这「愁」郁结心头已久,是很想对人倾诉一番,求得别人的同情和支持的,但是一想到朝廷昏庸黑暗,投降派把持政权,说了也于事无补,就不再说了。「欲说还休」深刻地表现了作者这种痛苦矛盾的心情,悲愤愁苦溢于言表。值得注意的是,「欲说还休」四字重复出现,用迭句的形式渲染了「有苦无处诉」的气氛,加强了艺术效果,使读者体会到,作者为国事忧愁,极端痛苦,竟至不能对人诉说,这是因为「恐言未脱口而祸不旋踵」(辛弃疾:《论盗赋札子》),作者实在有难言的苦衷啊!怎么办呢?只好「顾左右而言它」,「却道天凉好个秋」句,意思就是说作者无可奈何,只得回避不谈,说些言不由衷的话聊以应景!

此词构思巧妙,写少年时无愁「强说愁」和谙练世故后满怀是愁却又故意避而不谈,生动真切。此词上下片里的「愁」含义是不尽相同的。「强说」的是春花秋月无病 *** 的闲愁;下片说的是关怀国事,怀才不遇的哀愁。

在平易浅近的语句中,表现出作者内心深处的痛楚和矛盾,包含着深沉、忧郁、激愤的感情,说明辛词具有意境阔大,内容含量丰富的特色。

上片:描绘出少年涉世未深,纯真无知故作深沉的情态

下片:写出词人满腹愁苦却无处倾诉的抑郁,显示了词人深沉的愁苦

丑奴儿·书博山道中壁创作背景

此词是辛弃疾被弹劾去职、闲居带湖时所作,创作时间在公元1181年至1192年间。辛弃疾在带湖居住期间,常到博山游览,博山风景优美,他却无心赏玩。眼看国事日非,自己无能为力,一腔愁绪无法排遣,遂在博山道中一壁上题了这首词。

诗词作品: 丑奴儿·书博山道中壁 诗词作者:【 宋代 】 辛弃疾 诗词归类: 【宋词三百首】、【宋词精选】、【婉约】、【写人】、【少年】、【抒怀】、【愁苦】

丑奴儿原文及翻译注释

丑奴儿原文及翻译注释如下:

原文:

少年不识愁滋味,爱上层楼。爱上层楼,为赋新词强说愁。

而今识尽愁滋味,欲说还休。欲说还休,却道天凉好个秋。

翻译:

我人年少时不知道忧愁的滋味,喜欢登高远望。喜欢登高远望,为了能写出一首新词无愁而勉强说愁,现在尝尽了忧愁的滋味,但却想说却说不出。想说却说不出,却说只能出了好一个凉爽的秋天啊!

注释:

丑奴儿:词牌名。博山:在今江西省广丰县西南。因状如庐山香炉峰,因此得名博山。淳熙八年辛弃疾罢职退居上饶,常过博山。少年:指年轻的时候。不识:不懂,不明白不知道什么是。陈慥《无愁可解》写到,光景百年,看便一世,生来不识愁味。层楼:高楼,耸立的楼。

为赋句:为了写出新词,没有愁但却硬要说有愁。强(qiǎng):勉强地,硬要,非要,必须要。识尽:尝够,深深懂得。欲说还休:男女之间难于启齿的感情,内心有所顾虑而不敢表达。李清照《凤凰台上忆吹箫·香冷金猊》词写到,生怕闲愁暗恨,多少事欲说还休。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website.service08@gmail.com 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

联系我们

工作日:9:30-18:30,节假日休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