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电脑手机 >

丑时是几点到几点钟(午时是几点到几点钟)

亥时三刻是几点钟?

亥时三刻是凌晨0点30分钟,因一小时一般分为四刻,一个时辰是2小时,所以一个时辰两个小时就是每刻达30分钟,为此亥时三刻度是凌晨0点30分钟,十二生肖:亥时猪、子时鼠、丑时牛、寅时虎、卯时兔、辰时龙、巳时蛇、午时马、未时羊、申时猴、酉时鸡、戌时狗。

1刻等于15分钟。亥时对应21点到23点。那亥时三刻应该是晚上9点45分

亥时三刻是现在的21时45分,亥时是现在的21时至23时。时辰是古代计时单位,古代人把一天划分为12个时辰,每个时辰是现在的两个小时。

几点钟是正辰时?

子时 ~01 01 ,寅时 ~05 05 ,辰时 ~09 09 ,午时 ~13 ~15 15 ,酉时 ~19 19 ,亥时 ~23 00正开始算是辰时了。

4更是指几点到几点?

、四更指的是凌晨一点到三点,这个时候仍处于黑夜,是人们睡的最沉的时候,相传很多贼人会趁机作乱。在五更交替之时,有专门的更夫会用梆子和锣鼓敲打出声音,提醒人们,也被称为打更。

2、古代将一天分为十二个时辰,其中夜晚一共有五个时辰,被称为一更、二更、三更、四更、五更。其中四更在丑时,名为荒鸡,指的是凌晨一点到三点这个时间段

凌晨1点到3点。汉代皇宫中值班人员分四个班次,开班、三次交班、收班,叫“五更”,因此,一夜有五更,两更之间的时间为2.4小时。戌初一刻为一更,亥初三刻为二更,子时整为三更,丑正二刻为四更,寅正四刻为五更。四更天指晚上1点到3点左右。

在古代四更是在丑正二刻,丑时为十二时辰的第二个时辰,名鸡鸣,又名荒鸡。四更天,在古代夜间五更记时法中属丁夜。

一天有二十四小时,一小时60分钟,一分钟60秒,从半夜过后就是新的一天开始,一天有五更从晚上2小时过一更,从19点到21点是一更天,21点到23点是二更天,23点到半夜的1点是三更天,半夜1点到3点是4更天,4点到6点是五更天,所以4更天是1点到3点钟。

丑时是几点到几点钟(午时是几点到几点钟)丑时是几点到几点钟(午时是几点到几点钟)


半夜三更是十一点到凌晨一点,四更就是凌晨一点到三点,凌晨三点到五点就是五更了

3更几点钟?

人们日常生活中常说半夜三更,其中三更又名子时,是十二时辰的第一个时辰。是古代的时间名词。既北京时间23时至01时。古代一昼夜分十二时辰或一百刻,其中完全属于夜晚的有四十刻,每十刻一段,连同首尾共五个节点。被称为五更。把晚上戌初一刻作为一更,亥初三刻作为二更,子时作为三更,丑正二刻为四更,寅正四刻为五更。

三更是夜间的23点。到第二天凌晨1点中之间,又名子时又名夜半。

答:三更天指在午夜后的3点。在古代,人们因没有掌握时间的工具,通常在村落内选拔一个中年男子(45岁~50岁),从子时开始,每一个时辰饶街敲锣並且连续吆喝叫更,比如叫“一更天了″,咣咣连敲锣声,在丑时敲过以后,寅时,三更天又复敲叫更,人们便知当时的时辰,到五~七点天逐渐渐亮,已是卯时。

一天第一个时辰是什么?

一天有12个时辰,一个时辰有两个小时,第一个时辰应该是子时。

1、子时(23时至01时)

夜半,又名子夜、中夜:十二时辰的第一个时辰。(23 00)。中国的十二时辰以子时为首,以23时起至夜1时为子时。公历零点以前为前一日,零点以后为次日。鼠在这时间最活跃 ,所以称之为子时。

一天12时辰,一个时辰两个钟

【子时】夜半,又名子夜、中夜:十二时辰的第一个时辰。(北京时间23时至01时)。

【丑时】鸡鸣,又名荒鸡:十二时辰的第二个时辰。(北京时间01时至03时)。

【寅时】平旦,又称黎明、早晨、日旦等:时是夜与日的交替之际。(北京时间03时至05时)。

【卯时】日出,又名日始、破晓、旭日等:指太阳刚刚露脸,冉冉初升的那段时间。(北京时间05时至07时)。

【辰时】食时,又名早食等:古人“朝食”之时也就是吃早饭时间,(北京时间07时至09时)。

【巳时】隅中,又名日禺等:临近中午的时候称为隅中。(北京时间09 时至11时)。

【午时】日中,又名日正、中午等:(北京时间11时至13时)。

【未时】日昳,又名日跌、日央等:太阳偏西为日跌。(北京时间13时至15时)。

【申时】哺时,又名日铺、夕食等:(北京时间15食至17时)。

【酉时】日入,又名日落、日沉、傍晚:意为太阳落山的时候。(北京时间17是至19时)。

【戌时】黄昏,又名日夕、日暮、日晚等:此时太阳已经落山,天将黑未黑。天地昏黄,万物朦胧,故称黄昏。(北京时间19时至21时)。

【亥时】人定,又名定昏等:此时夜色已深,人们也已经停止活动,安歇睡眠了。人定也就是人静。(北京时间21时至23时)。

---------------------------------------------------------------------------------

时辰———十二地支纪一昼24小时为十二时辰:

前半夜11时至1时为“子时”,午夜1时至3时为“丑时”,后半夜3时至5时为“寅时”,早上5时至7时为“卯时”,上午7时至9时为“辰时”,9时至11时为“巳时”,11时至下午1时为“午时”,中午1时至3时为“未时”,晚上7时至9时为“戌时”,9时至11时为“亥时”。每个时辰各占两个钟头。可见“从巳时直杀到未时”相当于现在的“从上午9时直杀到下午3时”。

更点———古代把晚上戌时作为一更,亥时作为二更,子时作为三,丑时为四,寅时为五更。

把一夜分为五更,按更击鼓报时,又把每更分为五点。每更就是一个时辰,相当于现在的两个小时,即120分钟,所以每更里的每点只占24分钟。由此可见“四更造饭,五更开船”相当于现在的“后半夜1时至3时做饭,3时至5时开船”。“五更三点”相当于现在的早晨5时又72分钟,即6时12分,“三更四点”相当于现在的午夜1时又96分钟,即2时36分。

刻———古代用漏壶计时。

漏壶分播水壶和受水壶两部。播水壶分二至四层,均有小孔,可滴水,最后流入受水壶,受水壶里有立箭,箭上刻分100刻,箭随蓄水逐渐上升,露出刻数,以显示时间。而一昼夜24小时为100刻,即相当于现在的1440分钟。可见每刻相当于现在的14.4分钟。所以“午时三刻”相当于现在的中午1时43.2分天干地支是早在公元前二千六百九十七年,於中华始祖黄帝建国时,命大挠氏探察天地之气机,探究五行(金木水火土),始作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等十天干,及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等十二地支,相互配合成六十甲子用为纪历之符号。

我国历法以月球绕地球一周的时间(29.5306天)为一月,以地球绕太阳一周的时间( 365.2419 天)为一年,为使一年的平均天数与回归年的天数相符,设置闰月。据记载,西元前六世纪中国开始采用十九年七闰月法协调阴历和阳历。

天干地支,是过去人建历法时,为了方便做60进位而设出的符号。对古代的中国人而言,天干地支的存在,就像阿拉伯数字般的单纯,而且后来更开始把这些符号运用在地图、方位及时间(时间轴与空间轴)上,所以这些数字被赋於的意思就越来越多了。

古人(一说黄帝)观测朔望月,发现两个朔望月约是59天的概念。12个朔望月大体上是354天多(与一个回归年的长度相近似),古人因此就得到了一年有12个月的概念。在搭配日记法(十天干),产生阴阳合历,发展出现在的天干地支;较为成熟时应该是在夏商周这几个朝代。

天干地支简称干支,是夏历中用来编排年号和日期用的。

历法用天干、地支编排年号和日期,天干共十个字,因此又称为「十干」,其排列顺序为: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地支共十二个字,排列顺序为: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其中甲、丙、戊、庚、壬为阳干,乙、丁、己、辛、癸为阴干。子、寅、辰、午、申、戌为阳支,丑、卯、巳、未、酉、亥为阴支。

以一个干和一个地支相配,排列起来,天干在前,地支在后,天干由甲起,地支由子起,阳干对阳支,阴干对阴支(阳干不配阴支,阴干不配阳支)得到六十年一周期的甲子回圈。称为“六十甲子”或”花甲子”。我国人民过去就是以六十甲子循环来纪年、纪月、纪日、纪时的。

天干地支这共二十二个的符号错综有序,充满圆融性与规律性。它显示了大自然运行的规律,即时(时间)空(方位)互动,和「阴」与「阳」的作用结果。中国历法包含了阴阳五行的思想和自然回圈运化的规律。

丑时是几点到几点钟(午时是几点到几点钟)丑时是几点到几点钟(午时是几点到几点钟)


年:每个干支为一年,六十个干后,又从头算起,周而复始,循环不息。由甲子开始,满六十年称做一甲子或一花甲子。称为干支纪年法。

月:正月是由寅开始,每个月的地支固定不变,然后依次与天干组合;由第一年的正月丙寅月、二月是丁卯月、三月是戊辰。从甲子月到癸亥月,共六十甲子,刚好五年。

日:由甲子日开始,按顺序先后排列,六十日刚好是一个干支的周期。

时:由甲子时开始,但记时的地支固定不变,每天十二个时辰。

补充典故:

相传黄帝时代,因有蚩尤神扰乱,黄帝忧民之若,遂与蚩尤大战於涿鹿之野,流血百里不能治之,黄帝於是斋戒沐浴、筑坛祀天、方丘礼地。天乃降十干(即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十二支(即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帝乃将十干圆布像天形,十二支方布像地形,始以干为天,支为地,然后乃能治之。后有大挠氏将十天干、十二地支分配成六十甲子,并以黄来开国日定为甲子年、甲子月、甲子日,甲子时。此为天干地支之由来

十二甲子时辰表?

1、子时23 00

丑时是几点到几点钟(午时是几点到几点钟)丑时是几点到几点钟(午时是几点到几点钟)


夜半,是今明两天的临界点。又称为子时,意为孕育。此时的天空,像婴儿的眼眸,黑得纯粹。人早已歇下,老鼠会悄悄出洞活动。

2、丑时1 00

丑是“扭”的本字,此时天地间似有一双大手,正把夜幕与白天互相扭转。守时的公鸡发出清啼,棚户里的牛正在咀嚼着青草。人也正在熟睡中,身体处在一天中最慢的时刻。

3、寅时3 00

太阳虽还未出地平线,但遥远的天际处早已显现一线生机。老虎也蠢蠢欲动,是为寅时。

4、卯时5 00

先民们告诉我们,要日出而作。在古代,这会儿,官员们要上早朝、清点人数,称为“点卯”,也就是上班报到了。

5、辰时7 00

这是吃早餐的时候。秦汉时期,人们一天只吃两顿饭,早上这一顿是主餐。辰时,也是神话中的群龙行雨时。

6、巳时9 00

临近中午,艳阳当空,蛇正潜伏在草丛中,是为巳时。

7、午时11 00

太阳正运行到天宇之中,光线最强烈。阳气达到顶点,阴气将慢慢增加。相传这时候,动物们都躺着休息,只有马还是站着的,所以午时是属于马的。

8、未时13 00

过了正午,太阳开始偏西了。这时的太阳位置,与隅中是相对的。

9、申时15 00

对于古人来说,这是第二次吃饭的时候。据说这时猴子的叫声最为清亮,是为申时。

10、酉时17 00

太阳落山了,所以称为日入、日没。这是白天进入黑夜的标志。人们开始收工返家,飞鸟也回到了丛林里的窝。

11、戌时19 00

太阳已淹没在群山后,天地一片朦胧,眼中所见,仿佛都镀上了温柔的滤镜。黑夜降临,狗要看家了。

12、亥时21 00

这是一昼夜的最后一个时辰。据说这时候猪睡得最香甜,发出鼾声最响亮,是为亥时。

1时等于凌晨几时?

以前我们国家都是使用时辰来计算时间的,时辰的时间是一天十二个时辰,每个时辰相当于现在的两个小时。时辰时从凌晨的子时时辰、丑时时辰开始到晚上的亥时时辰结束。而现在我们都是使用时钟来计算时间的,时钟的时间是从凌晨零点、一点、两点开始到晚上的二十四点结束一天。1时等于凌晨的一点钟。

这道题的正确答案应该是凌晨1时。因为从严格意义上来讲,1时就是凌晨一时。虽然一天二十四小时中有两个1时。但是,白天当中下午的1时标准的说法为13时。只有凌晨一点的1时才是标准的1时。只是我们在日常生活中很多时候,很容易的把这两个1时并没有解释清楚而统一的叫1时的时候,听的那个人能够理解而已

1时就是凌晨一点,时间是这样规定的:一天有24个小时,夜里十二点或者二十四点,此时也叫零点,从这时候开始往后推就是一点两点直至中午十二点,从十二点往后也可以说是下午一点两点直至夜里十二点,也可以说是十三点十四点直至二十四点 。

晚上是什么时辰?

时辰是中国古代用于衡量时间的算法,中国文化博大精深,古代把一天一夜分为一十二个时辰,每个时辰是两个小时。古人一天的时间从子时算起,子时是从晚上十一点开始到凌晨一点钟,算第二天的第一时间。从现在天黑和天亮的时间算的话,晚上就是从19点天黑开始至第二天的六点天亮都是黑夜。也就是酉时到卯时都是夜晚。

中国古时把一天划分为十二个时辰,每个时辰相等于现在的两小时。相传古人根据中国十二生肖中的动物的出没时间来命名各个时辰。十二时辰制。西周时就已使用。汉代命名为夜半、鸡鸣、平旦、日出、食时、隅中、日中、日昳、晡时、日入、黄昏、人定

1、指日落以后到第二天日出;

2、指下午19时至第二天5时。在中国古代的十二时辰制里,晚上被划分为五更,一更为戌时,即二十四小时制的19时至21时,二更为亥时,即21时至23时,三更为子时,即23时至凌晨1时,四更为丑时,即1时至3时,五更为寅时,即3时至5时

今天分为12个时辰,那要看你是晚上的什么阶段 , 几点到几点,两个小时为一个时辰

晚上就是睡觉休息的时辰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website.service08@gmail.com 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

联系我们

工作日:9:30-18:30,节假日休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