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电脑手机 >

心理健康的标准有哪些(小学生心理健康的标准有哪些)

健康的心理标准是什么

心理健康的标准主要有以下几点:

1、智力正常:比如智力发育水平和同龄人相比,在正常误差范围内,先天智力发育低下的孩子,心理健康无从谈起;

2、情绪良好:表示经常性的愉快、开朗、自信,善于从生活中寻求乐趣,对生活充满希望,一旦遇到挫折,能够及时调整过来;

3、人际关系和谐:乐于与人交往,因人际关系水平反映人的心理健康水平,人既要有稳定和相对广泛的人际关系,又要拥有知己、朋友。交往中既有自知之明,又不卑不亢,能够客观评价自己和他人等;

4、有良好的社会适应能力:拥有积极的处世态度,能够顺应社会的发展,与变革进步的趋势,勇于改造现实环境,达到自我进步和奉献社会的协调统一;

5、人格完整:人格包括性格、气质、能力等,简而言之是组成人格的各个心理要素,不存在明显的缺陷和偏差,以积极进取的人生观作为人格的核心。

所以一个心理健康的人,要有以上的几方面心理要素的协调统一,才能使情绪稳定,和环境保持良好的契合关系。

心理健康的主要标准是

心理健康的标准主要有智力正常、情绪协调、情绪稳定、主动地适应环境等方面。具体分析如下:

1、智力正常:智力正常是一个人的观察力,注意力,想象力,思考和实际行动的能力。智力水平的高低是一个人的最重要的精神状态,是一个人的精神状态。

2、情绪协调、情绪稳定:情绪是心理失常的关键因素,具备良好的情感稳定性。能够及时调整和控制自己的情感,使其与外界的动态平衡。

3、主动地适应环境:主动地适应和改变现实的生活,是一种非常积极的生活态度,与社会交往广泛,对当前的社会状况有比较明确的正确的理解,其心理行为能够顺应时代的发展潮流,敢于改变现实的环境。

心理健康有利于促进身心的健康发展,建议日常生活保持乐观、积极的心态,热爱生活。

如果你有心理问题或心理困惑可以多和老师和同学,家长沟通,在他们帮助不大的情况下,寻求专业心理咨询师的帮助,如果有心理障碍或者有轻度的神经症,可以直接求助于专业的心理咨询机构,接受专业的心理诊断,心理测验和心理咨询、心理治疗。

如果出现自我难于控制的心理异常或出现幻听幻视等精神疾病症状,建议去医院精神科接受诊断和治疗。总之,我们要应用心理健康的十大标准来不断提高和完善我们的心理素质,我们要根据心理健康的判断三原则,来预防心理疾病,促进身心健康。

心理健康的七个标准

心理健康的七个标准为:

有适度的安全感,有自尊心,对自我的成就有价值感。

适度地自我批评,不过分夸耀自己也不过分苛责自己。

在日常生活中,具有适度的主动性,不为环境所左右。

理智,现实,客观,与现实有良好的接触,能容忍生活中挫折的打击,无过度的幻想。

适度地接受个人的需要,并具有满足此种需要的能力。

有自知之明,了解自己的动机和目的,能对自己的能力作客观的估计。

能保持人格的完整与和谐,个人的价值观能适应社会的标准,对自己的工作能集中注意力。

心理健康

从一般来说,心理健康的人都能够善待自己,善待他人,适应环境,情绪正常,人格和谐。心理健康的人并非没有过多痛苦和烦恼,而是他们能适时地从痛苦和烦恼中解脱出来,积极地寻求改变不利现状的新途径。

他们能够深切领悟人生冲突的严峻性和不可回避性,也能深刻体察人性的阴阳善恶。他们是那些能够自由、适度地表达、展现自己个性的人,并且和环境和谐地相处。

他们善于不断地学习,利用各种资源,不断地充实自己。他们也会享受美好人生,同时也明白知足常乐的道理。他们不会去钻牛角尖,而是善于从不同角度看待问题。心理健康的人都拥有一个美好的生活。

评估心理健康的七个标准?

1946年国际卫生大会统一了心理健康的四大标准:

1)身体、智力与情绪的协调统一;

2)能适应所处环境,维持良好的人际关系,会合理谦让;

3)内心有充足的幸福感;

4)能高效工作,工作能发挥自己的能力,适应工作压力。

国内学者许又新提出了评估心理健康的三个标准:

1)体验标准:观察个体主观体验及内心状态;

2)发展标准:纵向观察个人心理发展情况;

3)操作标准:观察及测验心理活动过程及反应

国内学者郭念锋提出心理健康10标准:

1)心理强度:对强大精神刺激的抵抗能力;

2)心理耐受力:承受长期漫长精神刺激的能力;

3)节律性:心理活动保持正常的周期性形式和效率;

4)意识水平:具有较好的注意力品质能力;

5)暗示性:抵抗无关环境因素引起情绪及思维波动;

6)康复力:从创伤刺激状态回归正常状态的能力;

7)自控力:情绪、思维及行为自我控制能力;

8)自信心:准确认知及评估自己的能力,不明显低估自己能力;

9)社会交往:可以进行正常社交活动;

10)适应环境:环境变化时能及时调整适应新环境,建立新的平衡。

心理健康的标准有哪些(小学生心理健康的标准有哪些)心理健康的标准有哪些(小学生心理健康的标准有哪些)


心理健康的七大标准是什么?

1、了解自我、悦纳自我。

对自己的能力、性格、情绪和优缺点能做出恰当、客观的评价。

2、接受他人,善与人处。

能认可别人存在的重要性作用。能与他人相互沟通和交往,人际关系协调和谐。

3、热爱生活,乐于工作和学习。

在生活中尽情享受人生的乐趣。把工作、学习看作是乐趣而不是负担。

4、能够面对、接受并能够主动地适应现实,进一步地改造现实,而不是逃避现实。

既有高于现实的理想,又不会沉湎于不切实际的幻想与奢望。

5、 能协调与控制情绪,心境良好。

虽然也会有悲、忧、愁、怒等消极的情绪体验,但能适当地表达和控制自己的情绪。

6、 人格和谐完整。

人格结构包括气质、能力、性格和理想、信念、动机、兴趣、人生观等各方面能平衡发展。

7、 心理行为符合年龄特征。

具有与同年龄段大多数人相符合的心理行为特征。

心理健康的标准

前面几篇文章,我和大家谈论了大学生的一些心里健康问题和问题处理方式,那我们又该怎样来评判我们的心理是否健康呢?它的标准又是什么呢?

每当我们在衡量一个人的心理健康水平时,仅仅把握它概念是远远还不够,还需要具体了解心理健康的标准。那么,心理是以什么作为健康的标准呢?这是一个非常复杂的问题。心理不是一个固定不变的状态,它不像躯体的其他生理活动那样明显,如体温、脉搏、血压、肝功能等这些都是明显可以经过各种医学检查,把结果综合分析一下就知道人的健康状况的东西。心理健康在很大程度上是一种主观自感状态,受特定时代、社会群体、特定文化背景等很多因素的影响,是一个不断地调整、变化、发展和完善的动态过程。所以说心理健康和心理不健康之间并没有一个绝对的界限,也没有一个公认的、一致的标准。所以一直以来都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每个人对于它都有不同的看法。

1946年,第三届国际心理卫生大会明确提出了心理健康的具体标准:身体、智力、情绪十分协调;适应环境,人际关系良好;有幸福感;在生活、工作中,能充分发挥自己的能力,过高效率的生活。

1951年,美国著名的人本主义心理学家马斯洛和米特尔曼提出了正常人健康心理的十条标准,受到了心理卫生界的普通重视,并被广泛引用。以下是这十条标准:

①有足够的自我安全感。

②能充分了解自己,并能恰当评价自己的能力。

③自己的生活理想和目标切合实际。

④与周围的环境保持良好的接触。

⑤能保持人格的完整和谐。

⑥具备从经验中学习的能力。

⑦能保持适当和良好的人际关系。

⑧能适度地表达和控制自己的情绪。

⑨在集体允许的前提下,能有限度地发挥自己的个性。

⑩在不违背社会规范的前提下,能适度地满足个人的基本需求。

美国学者坎布斯认为,成为一个人格健全、心理健康的人应该具有以下四种特质:

①积极的自我观。

②恰当地认同他人。

③面对和接受现实。

④主观经验丰富,可供取用。

我国学者王效道提出了判断心理健康的以下三项原则:

第一,心理与环境的同一性;

第二,心理与行为的整体性;

第三,人格的稳定性。

他还提出了心理健康水平的七条评估标准,即适应能力、耐受力、控制力、意识水平、社会交往能力、康复力、道德愉快胜于道德痛苦。

学者马建青于1992年从临床表现方面考察,提出了关于心理健康的以下七条基本标准:①智力正常。

②情绪协调,心情良好。

③具备一定的意志品质。

④人际关系和谐。

⑤能动地适应环境。

⑥保持人格完整。

⑦符合年龄特征。

台湾地区学者黄坚厚的标准则是:

其一,乐于工作,能在工作中发挥智慧和能力,以获取成就和满足;

其二,乐于与人交往,建立良好的关系,正面态度常多于负面态度;

其三,对自己应有适当的了解和悦纳的态度;

其四应能和环境有良好的接触,并能运用有效的方法解决所遇到的问题。

以上就是各个著名学家提出的关于心理健康的标准。

而我的标准则是,我可以正常和人交往、相处,在日常的生活、工作、学习中不要太悲观,也不要太乐观,但要一直有一种积极向上的态度 。

那么,你心里的关于心理健康的标准又是什么呢?

心理健康的标准

2014心理健康的标准

心理健康标准有不同的解释,但是原则不变

现在对心理健康的标准是这样定义的:

一、具有充分的适应力;

二、能充分地了解自己,并对自己的能力做出适度的评价;

三、生活的目标切合实际;

四、不脱离现实环境;

五、能保持人格的完整与和谐;

六、善于从经验中学习;

七、能保持良好的人际关系;

八、能适度地发泄情绪和控制情绪;

九、在不违背集体利益的前提下,能有限度地发挥个性;

十、在不违背社会规范的前提下,能恰当地满足个人的基本需求;

中国大陆的学者王登峰等根据各方面的研究结果,归纳起来,提出了有关心理健康的几条指标:

1、了解自我、悦纳自我。

一个心理健康的人能体验到自己的存在价值,既能了解自己,又能接受自己,具有自知之明,即对自己的能力、性格、情绪和优缺点能做出恰当、客观的评价,对 自己不会提出苛刻的非份期望与要求;对自己的生活目标和理想也能定得切合实际,因而对自己总是满意的,同时,努力发展自身的潜能、即使对自己无法补救的缺 陷,也能安然处之。一个心理不健康的人则缺乏自识之明,并且总是对自己不满意,由于所定的目标和理想不切实际,主观和客观的距离相差太远而总是自责、自 卑;总是要求自己十全十美,而自己却又总是无法做得完美无缺,于是就总是和自己过不去,结果是使自己的心理状态永远无法平衡,也无法摆脱自己感到将会面临 的心理危机。

   2、接受他人,善与人处。

心理健康的人乐于与人交往,不仅能接受自我、也能接受他人,悦纳他人,能认 可别人存在的重要性作用。他能为他人所理解。为他人和集体所接受,能与他人相互沟通和交往,人际关系协调和谐,在生活小集体中能融为一体,乐群性强,既能 在与挚友间相聚之时共欢乐,也能在独处沉思之时而无孤独之感。在与人相处时,积极的态度(如同情、友善、信任、尊敬等)总是多于消极的态度(如猜疑、嫉 妒、敌视等),因而在社会生活中是较强的适应能力和较充足的安全感。一个心理不健康的人,总是自别于集体,与周围的环境和人们格格不入。

   3、热爱生活,乐于工作和学习。

心理健康的人珍惜和热爱生活,积极投身于生活,在生活中尽情享受人生的乐趣。他们在工作中尽可能地发挥自己的个性和聪明才智,并从工作的成果中获得满足 和激励,把工作看作是乐趣而不是负担。他能把工作中积累的各种有用的信息,知识和技能贮存起来,便于随时提取使用,以解决可能遇到的新问题,能够克服各种 困难,使自己的行为更有效率,工作更有成效。

   4、能够面对现实、接受现实,并能够主动地去适应现实,进一步地改造现实,而不是逃避现实。

对周围事物和环境能作出客观的认识和评价并能与现实环境保持良好的接触,既有高于现实的理想,又不会沉湎于不切实际的幻想与奢望。他对自己的能力有充分 的信心,对生活、学习、工作中的各种困难和挑战都能妥善处理,心理不健康的人往往以幻想代替现实,不敢面对现实,没有足够的勇气去接受现实的挑战,总是抱 怨自己"生不逢时",或者责备社会环境对自己不公而怨天忧人,因而无法适应现实环境。

5、 能协调与控制情绪,心境良好。

心理健康的人愉快、乐观、开朗、满意等积极情绪状态总是占据优势的,虽然也会有悲、忧、愁、怒等消极的情绪体验,但一般不会长久。他能适当地表达和控制 自己的'情绪,喜不狂、忧不绝、胜不骄、败不馁、谦逊不卑,自尊自重,在社会交往中既不妄也不畏缩恐惧,对于无法得到的东西不过于贪求,争取在社会规范允许 范围内满足自己的各种需求,对于自己能得到的一切感到满意,心情总是开朗的、乐观的。

6、 人格和谐完整。

心理健康的人、其人格结构包括气质、能力、性格和理想、信念、动机、兴趣、人生观等各方面能平衡发展,人格在人的整体的精神面貌中能够完整、协调、和谐地表 现出来。思考问题的方式是适中和合理的,待人接物能采取恰当灵活的态度,对外界刺激不会有偏颇的情绪和行为反应,能够与社会的步调合拍,也能与集体融为一 体。

   7、 智力正常。

智力正常是人正常生活最基本的心理条件,是心理健康的重要标准,智力是人的观察力、记忆力、想象力、思考力、操作能力的综合。一个人智力低下的话,也不能算心理健康。

8、 心理行为符合年龄特征。

在人的生命发展的不同年龄阶段,都有相对应的不同的心理行为表现,从而形成不同年龄独特的心理行为模式。心理健康的人应具有与同年龄段大多数人相符合的心理行为特征。如果一个人的心理行为经常严重偏离自己的年龄特征,一般都是心理不健康的表现。

一般而言我们可参照上述标准检视自己的心理健康状况。严格意义上的心理健康则要求助于临床心理学家的测查与诊断,不能随意给自己和他人胡乱下结论。

;

心理健康的标准有哪些

心理健康的标准有哪些

人们对于健康的理解随着社会的发展也在不断的发展。最近,世界卫生组织(WHO)对健康有个定义:健康是一种身体的、心智的'和社会道德的完全状态,而不仅仅是没有疾病。随着现代社会的发展,人们越来越注重心理健康。下面我为大家整理了关于心理健康的标准,希望对你有所帮助。

1、充分的安全感。

如果惶惶不可终日,人会很快衰老。抑郁、焦虑等心情,会引起消化系统功能的失调。

2、充分了解自己,

对自己的能力做出恰如其分的判断。如果勉强去做超过自己能力的工作,就会显得力不从心。

3、生活目标切合实际。

如果生活目标定得太高,必然会产生挫折感,不利于身心健康。

4、与外界环境保持接触。

一方面可以丰富自己的精神生活,另一方面可以及时调整自己的行为,以便更好地适应环境。

5、保持个性的完整与和谐。

能力、兴趣、性格与气质等各个心理特征必须和谐而统一。

6、具有一定的学习能力。

必须不断学习新的东西,使生活和工作能得心应手。

7、保持良好的人际关系。

人际关系的协调与否,对人的心理健康有很大的影响。

8、能适度地表达与控制自己的情绪。

不愉快的情绪必须释放,但不能发泄过分。

9、有限度地发挥自己的才能与兴趣爱好。

人的才能和兴趣爱好应该充分发挥出来,但不能妨碍他人利益。

10、在不违背社会道德规范下,个人的基本需要应得到一定程度的满足。

;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website.service08@gmail.com 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

联系我们

工作日:9:30-18:30,节假日休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