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电脑手机 >

杨利伟太空行走第一人(杨利伟太空行走第一人哪里人)

中国航天员在月球行走了吗?

中国目前还没有人登上月球,目前世界上第一个也是唯一一个曾经有宇航员登上月球的国家是美国。

嫦娥一号仅仅只是探月卫星而不是登月卫星。

<所说的只是一个争论,长达半世纪的争论,一直都有人在怀疑美国人是否登陆过月球,因为美国人的登月照片中有很多不合常理的事情以及美国人在月球上面插的那根旗子离奇失踪了。不过昨天我看完凤凰台播出的美国人登月的录像之后发现不大可能是造假的,因为录像中宇航员走路的时候扬起的月球灰尘掉落的速度比地球的慢,以当时的技术想要这样造假似乎不大可能。

中国进行载人航天研究的历史可以追溯到20世纪70年代初。在中国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东方红一号上天之后,当时的国防部五院院长钱学森就提出,中国要搞载人航天。国家当时将这个项目命名为“714工程”(即于1971年4月提出),并将飞船命名为“曙光一号”。然而,中国在开展了一段时间的工作之后,认为无论是在研制队伍、经验方面,还是在综合国力、工业基础方面搞载人航天都存在一定的困难,这个项目就搁到了一边。

20世纪70年代初,中国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东方红一号上天之后,开始了东方红二号、东方红二号甲、东方红三号等多颗通信卫星的研制工作。

进入80年代后,中国的空间技术取得了长足的发展,具备了返回式卫星、气象卫星、资源卫星、通信卫星等各种应用卫星的研制和发射能力。特别是1975年,中国成功地发射并回收了第一颗返回式卫星,使中国成为世界上继美国和前苏联之后第三个掌握了卫星回收技术的国家,这为中国开展载人航天技术的研究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1992年1月,中国政府批准载人航天工程正式上马,并命名为“921工程”。在“921工程”的七大系统中,核心是载人飞船,载人飞船则由中国空间技术研究院为主来进行研制。“921工程”正式上马时中央就提出了“争8保9”的奋斗目标, 即1998年要在技术上有一个大的突破,1999年要争取飞船上天。中国唐家岭航天城,为中国的载人航天工程完成载人航天的任务做了物质条件的保证。

1999年11月20日,中国第一艘无人试验飞船“神舟”一号飞船在酒泉起飞,21小时后在内蒙古中部回收场成功着陆,圆满完成“处女之行”。这次飞行成功为中国载人飞船上天打下非常坚实的基础。2001年1月10日,中国在酒泉卫星发射中心成功发射了“神舟”二号飞船。2002年3月25日,中国在酒泉卫星发射中心成功发射了“神舟”三号飞船。2002年12月30日,中国在酒泉卫星发射中心成功发射“神舟”四号无人飞船。

2003年10月15日9时整,我国自行研制的“神舟”五号载人飞船在中国酒泉卫星发射中心发射升空。9时9分50秒,“神舟”五号准确进入预定轨道。这是中国首次进行载人航天飞行。乘坐“神舟”五号载人飞船执行任务的航天员是38岁的杨利伟。他是我国自己培养的第一代航天员。在太空中围绕地球飞行14圈,经过21小时23分、60万公里的安全飞行后,他于16日6时23分在内蒙古主着陆场成功着陆返回。>>

2005年10月12至17日,我国成功进行了第二次载人航天飞行,也是第一次将我国两名航天员同时送上太空。

2008年9月25日,我国第三艘载人飞船神舟七号成功发射,三名航天员翟志刚、刘伯明、景海鹏顺利升空。 27日,翟志刚身着我国研制的“飞天”舱外航天服,在身着俄罗斯“海鹰”舱外航天服的刘伯明的辅助下,进行了19分35秒的出舱活动。中国随之成为世界上第三个掌握空间出舱活动技术的国家。 2008年9月28日傍晚时分,神舟七号飞船在顺利完成空间出舱活动和一系列空间科学试验任务后,成功降落在内蒙古中部阿木古朗草原上。

中国航天员目前还没有人登上月球,目前世界上第一个也是唯一一个曾经有宇航员登上月球的国家是美国。 嫦娥一号仅仅只是探月卫星而不是登月卫星。

中国航天员还没有在月球上行走。中国探月工程三步走:1、第一步为“绕”,即发射我国第一颗月球探测卫星,突破至地外天体的飞行技术,实现月球探测卫星绕月飞行。

2、第二步为“落”,时间定为2013年下半年。即发射月球软着陆器,突破地外天体的着陆技术,并携带月球巡视勘察器,进行月球软着陆和自动巡视勘测。

3、第三步为“回”,时间在在2014至2020年之间。即发射月球软着陆器,突破自地外天体返回地球的技术,进行月球样品自动取样并返回地球,在地球上对取样进行分析研究,深化对地月系统的起源和演化的认识。目标是月面巡视勘察与采样返回。

到目前为止,中国的航天员还没有在月球上行走过,因为根据我们国家的载人航天总体布局来看现目前我们目前主要的任务就是发射无人探测器,探测月球,对月球全面具体的了解,让探测器实现绕,落回三步目前已经进展到第三步了,到下一步可能就要开始发射火箭,发射宇宙飞船载人登月了

目前世界上只有美国实现了载人登月,中国航天技术虽然发展很快,但起步较晚,尚未能实现载人登月,自从2003年10月15日神五飞天,航天员杨利伟第一次飞上太空以来,我国已实现多次载人航天,并开始建造我们自己的空间站“天宫”,我国航天事业发展迅猛,相信不久的将来一定能实现载人登月。

沒有!但中国的载人登月计划已在稳步推进中!

中国航天员没有月球行走。因为他们没有上到月球上,中国研制的月球车隐登陆到了月球表面。

中国航天员还没在月球行走哩 以目前航天科技 很快能实现中国航天人的月球探索梦了

没有。登陆器叫玉兔。中国宇航员在太空行走了。

中国航天员目前还没有登上月球。中国载人航天技术发展到今天,已经基本具备了载人登陆月球的经济和技术条件,目前正在开展载人登月关键技术攻关和深化论证工作。用于载人登月的新一代飞船已实现首飞,新一代载人运载火箭正在加紧研制。

中国全部航天员岁数?

航天员聂海胜、刘伯明、汤洪波先后进入天和核心舱,标志着中国人首次进入自己的空间站。

聂海胜,男,57岁,1964年9月出生,湖北省襄阳市枣阳市人,现为中国人民解放军航天员大队特级航天员、航天员大队大队长、少将军衔,并且聂海胜是唯一一个三次登入太空的中国人。

2005年10月,与费俊龙执行神舟六号载人飞行任务,获得圆满成功。

2013年6月11日至26日,与航天员张晓光、王亚平(女)搭乘神舟十号执行神舟十号载人飞行任务,执行天宫一号与神舟十号载人交会对接任务,获圆满成功。

刘伯明,男,55岁,1966年9月出生,黑龙江省齐齐哈尔市人。现为中国人民解放军航天员大队特级航天员,正师职,少将军衔。2008年9月,执行神舟七号飞行任务时,他与翟志刚和景海鹏配合,共同完成我国首次太空出舱行走。这次他第两次登入太空。

汤洪波,男,46岁,1975年10月出生,湖南省湘潭市人。现为中国人民解放军航天员大队二级航天员,大校军衔,第一次进去太空。

细心一点的朋友就会发现,这三位宇航员的年龄有点偏大,聂海胜57岁、刘伯明55岁、汤洪波46岁,这3名航天员的平均年龄超过50岁,而且“中国航天第一人”杨利伟也仅仅小聂海胜1岁。

今日,载人航天办公室公布了明日将发射的神舟十二号乘组,57岁的聂海胜作为指令长,55岁的刘伯明和46岁的汤洪波作为乘组乘员。他们将是我国载人航天第6次飞行,将直径空间站建设的重要任务,将在我国空间站中驻留3个月的时间。负责设备安装、调试及一系列测试工作。

关于长征号有哪些新成就?

长征一号(CZ-1)是为发射中国第一颗人造卫星而研制的三级运载火箭,全长29.46米,最大直径2.25米,起飞质量81.5吨,近地轨道运载能力为300千克。

长征一号火箭于1965年开始研制。1969年11月,长征一号火箭首次试飞,由于第2级故障,未能入轨。

1970年4月24日,首次将中国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东方红一号成功送入太空。该火箭共进行三次卫星发射,成功率66.67%,第三次发射时间是1971年。

1、1970年我国用长征号运载火箭成功地发射了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东方红1号,成为继苏联、美国、法国、日本之后,世界上第五个能独立发射人造地球卫星的国家。

2、我国多次发射人造地球卫星和实用通信卫星,还成功地用一枚运载火箭,将三颗不同用途的卫星发射到太空。又多次发射返回式卫星,将卫星收回地面。

3、我国还用自己的运载火箭为外国发射卫星。1999年,我国成功发射第一艘无人飞船”;2003年10月15日,我国成功发射第一艘载人飞船”;2005年,中国成功发射。

4、我国在航空航天领域取得了很多伟大的成就,可以分别就人造卫星、宇宙飞船载人航天等作答.

5、我国研制发射了各种型号的卫星,气象卫星、北斗系列导航卫星、对地观察遥感卫星等;

6、从2003年起我国多次进行载人航天实验,杨利伟成为第一个飞入太空的中国人,翟志刚成为第一个在太空行走的中国人;

杨利伟太空行走第一人(杨利伟太空行走第一人哪里人)杨利伟太空行走第一人(杨利伟太空行走第一人哪里人)


7、月球探测,我国先后两次发射了嫦娥系列月球探测器,成功对月球表面进行了探测,在不久地将来,还会登上月球.

8、在2020年,我国航天发射依然会保持高强度的发射趋势,全年将会有多次重大的发生任务,因此发射的频率将会特比高,去年我国全年航天领域一共进行了34次发射任务,位例世界首位,并且由于近些年很多重大的航天事业已经接近末期,因此很多专家猜测今年我国的发射次数有望达到新高,超过40次,继续讲蝉联世界榜首。

神舟飞船发射历程?

神舟一号中国飞船揭开神秘面纱发射:1999年11月20日6时30分7秒返回:1999年11月21日3时41分第一艘无人实验飞船神舟一号飞船在酒泉卫星发射场发射升空。经过21小时飞行,在完成预定的科学试验后成功着陆。作为中国自主研制的第一艘飞船,神舟一号考核了飞船重要的5项技术:舱段连接和分离技术、调姿和制动技术、升力控制技术、防热技术和回收着陆技术。神舟二号中国第一艘正样飞船发射:2001年1月10日1时0分03秒返回:2001年1月16日19时22分虽然也是无人飞船,却是中国第一艘正样飞船。神舟三号搭载特殊乘客“模拟人”发射:2002年3月25日22时15分返回:2002年4月1日16时54分飞船上搭载了一个特殊乘客——“模拟人”,可以模拟航天员在太空生活时的脉搏、心跳、呼吸、饮食、排泄等等多种重要生理参数,为把中国航天员送入太空打下了基础。神舟四号设计了8种救生模式发射:2002年12月30日0时40分返回:2003年1月5日19时16分是神舟飞船在无人状态下最全面的一次飞行试验。试验涉及测控与通信、飞船和火箭、发射场、主着陆场和备用着陆场、航天员、陆地和海上应急救生等系统。为了确保航天员的安全,共设计了8种救生模式,以确保在不同阶段若出现意外都能保证航天员安全返回,证明中国的载人航天技术已进入成熟期。神舟五号中国人首次进入太空发射:2003年10月15日09时00分返回:2003年10月16日6时28分航天员:杨利伟2003年10月15日,注定要载入历史的名册。这一天,中国成功发射了神舟五号载人飞船,实现航天员单人单天飞行。航天员杨利伟也成为第一位进入太空的中国人。当杨利伟经过21小时23分钟的太空行程返回陆地后,迈出舱门面对欢呼人群说出的第一句话就是:这是祖国历史上辉煌的一页,也是我生命中最伟大的一天。神舟五号的成功发射标志着中国成为继苏、俄、美之后,世界上第三个能够独立开展载人航天活动的国家。神舟六号实现多人多天飞行发射:2005年10月12日09时00分返回:2005年10月16日20时33分航天员:费俊龙、聂海胜是中国第二次载人航天飞行,也是中国第一次将两名航天员同时送上太空。航天员费俊龙和聂海胜执行本次航天飞行任务,在绕地球飞行76圈后返回。中国载人航天工程实现多人多天飞行。神舟七号中国人首次太空行走发射:2008年9月25日21时10分4秒返回:2008年9月28日17点37分翟志刚、刘伯明、景海鹏,又是一个令人难忘的时刻:像一个从水中慢慢上浮的潜水员,航天员翟志刚头先脚后,出现在太空中。2008年9月27日16时41分00秒,航天员翟志刚身穿中国研制的“飞天”舱外航天服,从神舟七号进入太空。“我已出舱,感觉良好。”这一刻太空留下中国人的足迹。中国成为继美、俄之后世界上第三个实现太空行走的国家,标志了中国突破空间出舱技术。中国人的第一次太空行走共进行了19分35秒。期间,翟志刚与飞船一同飞过9165公里。神舟八号首次空间交会对接发射:2011年11月1日5时58分10秒返回:2011年11月17日19点32分无人飞船成功发射并与天宫一号实施自动交会对接,这是中国首次空间交会对接试验,也是中国载人航天工程“三步走”战略中第二步突破交会对接技术的关键。神舟九号航天员“开”飞船发射:2012年6月16日18时37分24秒返回:2012年6月29日10点00分航天员:景海鹏、刘旺、刘洋2012年6月16日18时37分,神舟九号飞船承载着3名航天员在酒泉卫星发射中心发射成功。6月29日,天宫一号与神舟九号载人交会对接任务圆满成功,神九任务成功标志着我国已完整掌握空间交会对接技术。中国成为世界上第三个完整掌握空间交会对接技术的国家。“神舟九号”不仅为天上的目标飞行器送人送货,还将“天宫一号”上的部分物品带回来,是第一次全面实现天地往返运输。神舟九号之前的载人航天,从发射到返回都采用自动控制,不需要人手动干预,而“神舟九号”进行的是人控交会对接。如果说以前是航天员“坐飞船”的话,神九的航天员就是在“开飞船”了。航天员要掌握飞船姿态和轨道的控制权,就如同开车,既要控制方向,又要控制速度。神舟十号从“试运行”到“正常运营”发射:2013年6月11日17时38分航天员:聂海胜、张晓光、王亚平神舟十号任务和以前最大的区别是,这是神舟飞船第一次进行应用性飞行。所谓应用性飞行,有些类似美国航天飞机和俄罗斯联盟飞船,就是执行正常运输任务。神舟飞船已经基本定型,神舟十号没有新的大的技术变化,只做了一些小调整。据介绍,从神五首次载人到神九,主要任务都是为了验证飞船自身的技术,到神九突破和掌握了交会对接技术,具备了作为空间站的天地往返载人运输系统的能力。目前,神舟飞船的任务不再是试验自己,而是为天宫一号提供人员和物资运输保障,支持航天员在天宫一号进行科学试验。

空间站载人飞船还是神舟吗?

天和核心舱

2021年4月29日,22.5吨重的中国空间站天和核心舱,从文昌航天发射场启程,由长征五号B运载火箭成功送入地球轨道。我国迄今为止最大航天器进驻太空,意味着中国空间站建造已进入实质性“施工”。对设计为3个舱段基本构型的空间站而言,核心舱作为空间站的主控舱段,既是空间站的管理和控制中心,也是航天员生活的主要场所,已有能力支持航天员长时间在太空生活。

空间站载人飞船还是神舟

4月29日,22.5吨重的中国空间站天和核心舱,从文昌航天发射场启程,由长征五号B运载火箭成功送入地球轨道。我国迄今为止最大航天器进驻太空,意味着中国空间站建造已进入实质性“施工”。对设计为3个舱段基本构型的空间站而言,核心舱作为空间站的主控舱段,既是空间站的管理和控制中心,也是航天员生活的主要场所,已有能力支持航天员长时间在太空生活。

我国载人航天工程从上世纪90年代初开始启动,规划了“三步走”战略,如今已进入第三步——“建造空间站,解决有较大规模的、长期有人照料的空间应用问题”。空间站是在近地轨道上运行的大中型载人航天器,能够让人长久在太空生活,靠货运飞船实现推进剂和消耗品的补充,可以通过航天员进行设备维修与更换而延长寿命或改变、扩充功能,堪称太空定居点。

从发射载人飞船将航天员送入太空,到太空出舱、发射空间实验室,中国载人航天工程先后用6艘载人飞船、5艘无人飞船、一艘货运飞船、一个目标飞行器和一个空间实验室,支持11名中国航天员、14人次完成多趟太空之旅。环环相扣,循序渐进,正是通过历次“神舟”和“天宫”飞行任务,先后突破掌握了天地往返、太空出舱、交会对接等关键技术,为空间站铺就了一条稳妥可靠的建造之路。

天地往返

为空间站运送航天员和物资,作为“救生船”长期停靠在空间站

2003年10月15日9时整,在震耳欲聋的轰鸣声中,神舟五号飞船乘着火箭拔地而起,载着首位中国航天员杨利伟飞向太空。环绕地球飞行14圈,历时21小时23分,杨利伟驾乘神舟五号飞船完成了中国首次载人航天飞行,把中国人的身影留在了浩瀚太空。

空间站并非是来回地球的航天器,要建空间站,就要先拥有用于运送人员的天地往返运输器。

航天专家介绍,飞船最重要的用途之一就是为空间站运送航天员和物资。此外,人在空间站内长期工作和生活,随时都可能出现危险,如航天员突发疾病,空间碎片或流星击穿航天员生活的压力舱舱壁等。这时就需要航天员马上撤离空间站,返回地面。由于飞船体积小、质量轻、成本低,因此很适宜作为“救生船”长期停靠在空间站。神舟载人飞船可支持3名航天员实现天地往返,在空间站停靠期间也作为“救生船”,用于航天员应急救生和返回。

从神舟一号无人飞船到神舟五号载人飞船的飞行都成功了,但成功并不意味着成熟,所以神舟六号、神舟七号飞船继续优化,进一步提高可靠性和安全性。有了第一次载人飞行经验,科研人员对飞船做了适当的改进,2005年神舟六号升空,已经能上两名航天员,飞行时间也延长至5天。

神舟系列飞船最大变化在神舟七号、神舟八号飞船两个阶段。神舟七号增加了出舱功能,神舟八号完成了交会对接。

中国载人航天工程总设计师周建平说,神舟飞船全都具备天地往返功能。神舟一号到神舟七号飞船的主要功能是把人送入近地轨道,人在飞船上生活和工作。从神舟八号开始,神舟飞船作为载人运输飞船基本定型,之后不再做大的改动。它可以和在轨运行的航天器对接上,然后把人员送到航天器里面去,航天员完成预定任务后再乘坐飞船返回地面。

神舟八号通过不载人实现了自动交会对接,神舟九号通过载人实现手动交会对接。与神舟八号、神舟九号功能一致的神舟十号飞船,进一步考核交会对接技术后完成了应用飞行任务。自此,作为状态稳定成熟的载人太空飞船,神舟系列飞船和长征二号F运载火箭组成了我国载人天地往返运输系统,将成为中国航天员往返空间站的太空交通工具。

当然,火箭是目前人类冲出大气层、去往太空的唯一交通工具,建设空间站尤其需要运力强大的运载火箭。长征五号B运载火箭承担着将空间站舱段送入轨道的重要任务。空间站“专列”长征五号B运载火箭,是在长征五号运载火箭基础上改进研制的新型火箭。

火箭专家说,长征五号B运载火箭属于按系列化、模块化、组合化思路研制的一款新型大型运载火箭,也是我国首个一级半构型的大型运载火箭,主要用于近地轨道大型航天器发射,承担起我国载人空间站舱段等重大航天发射任务。由于空间站舱段较以往的航天器要大不少,科研人员根据空间站任务要求新研制了大型整流罩,可以罩住空间站舱段,保护其在发射过程中的安全。

太空出舱

在太空组装、维修空间站,航天员出舱是重要手段

2008年9月25日21时10分,中国第三艘载人飞船——神舟七号把翟志刚、刘伯明、景海鹏3名航天员顺利送上太空,这3位都属马的中国航天员开始了太空旅行。仅仅用了两天适应陌生的太空环境后,翟志刚在刘伯明、景海鹏的密切配合下,完成首次太空出舱行走,在距地球343公里的太空轨道实现了中国人与宇宙的第一次直接握手,让茫茫太空多了一抹五星红旗的鲜艳。

神舟七号3名航天员首次成功实施空间出舱活动,意味着空间出舱关键技术已被突破,这为空间站建造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专家介绍,掌握太空出舱活动技术主要有四大用途:一是在太空组装、扩建大型空间站,二是在太空维修、维护、升级航天器,三是较方便地完成回收与释放卫星以及科研等任务,四是用于紧急太空救援。

空间站任务对航天员的能力要求更多。过去航天员在太空做的大部分是舱内实验,将来空间站建造阶段,航天员大量的工作要在舱外空间进行。

周建平认为,人在太空中可以发挥自动化机器无法替代的作用。在近地轨道建设空间站,就意味着需要掌握大型空间设施的建造技术和运营管理技术,具备强大的维护维修升级能力。航天员出舱和利用机械臂,都是重要的手段。

神舟七号称得上是继中国航天员首次进入太空后,我国载人航天飞行的一座新里程碑。尤其是技术跨越比较大,为突破出舱技术,科研人员在短期内研制出了第一件舱外航天服,重新为飞船轨道舱增加了气闸舱功能,并在太空应用获得成功,验证了气闸舱的相关技术。气闸舱是航天人进出空间站的“安全中转舱”,神舟七号任务也为空间站气闸舱的研制奠定了基础。

空间交会对接

当今航天领域最为复杂的技术之一,是建设空间站必须走出的关键一步

2011年11月3日1时36分,一场曼妙的太空之舞在距地球343公里的轨道上演。两位“舞者”,是中国两个航天器:天宫一号目标飞行器和神舟八号飞船。12把对接锁准确启动,上千个齿轮和轴承同步工作,天宫与神舟牵手相拥,开始12天的“双人太空之舞”。中国成为世界上第三个掌握自动空间交会对接技术的国家。

2012年6月18日下午,在太空飞行的天宫一号迎来首批航天员访客。3位航天员乘坐神舟九号飞船通过自动交会对接入驻。6月24日,从天宫一号撤离的神舟九号,再向天宫一号追赶,最终由航天员刘旺手动控制,再次与天宫一号对接成功。这意味着载人航天三大基础性技术中的最后一项——空间交会对接技术已被全面掌握。

空间交会对接技术是当今航天领域最为复杂的技术之一,对接规模大、技术复杂、风险多,是建设空间站必须走出的关键一步。

“不突破和掌握空间交会对接技术,建设空间实验室、空间站的设想,都只能是空中楼阁。”周建平说。空间交会对接是开展载人航天活动必须突破的重要基本技术。载人飞船的主要用途是为空间站提供运输服务,所以必须攻克空间交会对接技术,这样才能把航天员和所需物资及设备运到空间站上,并让飞船长期停靠在空间站上。

按照“一次飞行验证的是方案的正确性,全面性一定要通过多次的飞行来验证”的要求,3艘飞船和目标飞行器被用来验证自动、人工的交会对接技术。通过神舟八号、神舟九号、神舟十号飞船3次飞行和天宫一号的多次交会对接,充分验证空间交会对接技术,保证未来空间站人员和物资的可靠运送、补给。

周建平说,从总体方案上讲,如果按照国外当时用的飞船和飞船对接,看起来简单,但是飞行成本高。做3次交会对接,需要发射6次飞船。我们研制了目标飞行器,要进行N次交会对接,我们发射N+1个航天器就行,减少发射次数,降低成本。让一个目标飞行器支持多次交会对接,这是中国独创。

这在技术上提出了新的挑战。例如目标飞行器要具备载人的能力,而且要具备在轨道上比较长时间飞行的能力。天宫一号的表现证明,这个挑战能够成功应对。天宫一号除了完成交会对接以外,与飞船相比,它可以给人提供访问、工作、生活的支撑能力。当飞船和目标飞行器对接以后,航天员可以进到这个目标飞行器里面生活和工作一段时间,包括进行科学实验。

专家介绍,就空间交会对接任务而言,从总体方案到具体实施,具体到交会对接机构、测量和控制技术,都是自主研发。例如,交会对接核心的对接机构相当复杂,由数百个传感器、上千个齿轮、数万个零件组成。当两个航天器上的对接机构互相牢牢锁紧,形成一体后,要在两个飞行器之间建立能供航天员通过的密不透气的通道。对接机构真正打通了航天员的生命通道,航天员通过这个通道进入天宫。

自此,天地往返、太空出舱、空间交会对接这三大载人航天活动基本技术,已被全部掌握,对中国航天员来说,已经能在近地轨道自由出入,建造空间站也具备了基本条件。

太空补给

空间站货物运输系统,解决了空间站建造和长期运营所需的太空货物运输问题

2017年9月22日,我国首艘货运飞船天舟一号在地面控制下,从300多公里高度的轨道逐渐下降并向地球接近,最终进入大气层烧毁,顺利完成了5个月的“太空快递”使命。

此前,天舟一号货运飞船发射成功后,与天宫二号空间实验室自动交会对接,并顺利完成首次“太空加油”;其后,天舟一号完成与天宫二号的绕飞和第二次交会对接试验……天舟一号飞行任务的完成标志着我国载人航天工程“三步走”规划“第二步”的实现,也将中国载人航天推进至空间站时代的大门。

重要的是,天舟一号飞行任务成功突破和验证了空间站货物运输、推进剂在轨补加等关键技术。此后,天舟货运飞船和长征七号运载火箭正式组成空间站货物运输系统,解决了空间站建造和长期运营所需的太空货物运输问题,使空间站建造具备了基本条件。货运飞船将为空间站运送航天员的生活物资、推进剂、载荷设备等补给物资,并收集空间站丢弃的废弃物和生活垃圾,随货运飞船返回进入大气层烧毁。

2017年4月22日12时23分,天舟一号与天宫二号进行交会对接。在做好一系列推进剂补加试验相关准备工作后,在地面操作人员精确控制下,天舟一号与天宫二号共同配合完成了持续约5天的推进剂在轨补加。

在轨补加推进剂也就是补充燃料,这是空间站要使用的重要技术。在空间轨道上为航天器补加推进剂,非常复杂,是技术上要验证的重大技术。天舟一号任务突破和掌握推进剂在轨补加技术,填补了我国航天领域的空白,实现了空间推进领域的一次重大技术跨越,为我国空间站组装建造和长期运营扫清了能源供给上的障碍。

在空间站长期生活

保障航天员在太空的长期生活、工作和健康,对航天员和地面支持团队都是挑战

2016年,神舟十一号航天员景海鹏、陈冬在太空完成33天中期驻留,为后续的中国空间站建造运营奠定了更坚实的基础。

此前,神舟五号任务将杨利伟送入太空后,短短两年后,费俊龙、聂海胜执行危险性及难度系数均高出很多的神舟六号飞船任务,实现了载人航天飞行从“一人一天”到“多人多天”的重大跨越。到景海鹏、陈冬参加的神舟十一号任务,航天员在太空生活时间一个月,达到了中长期太空飞行的门槛。

按照规划,未来在空间站的常态化运行中,有3名航天员作为一个乘组长期飞行,乘组定期轮换。轮换期间,最多可有6名航天员同时在空间站工作,完成交接后,前一个乘组乘坐载人飞船返回地球。航天员在空间站的驻留时间将达3个月乃至半年之久。

保障航天员在太空的长期生活、工作和健康,对航天员和地面支持团队都是挑战。历次的神舟飞船载人任务,实际上也是对太空驻留保障的考验和验证。相比于此前我国载人航天飞行任务的频率,空间站建造和运营期间每年有多次发射,需要航天员的类型、人数会更多。

载人航天工程航天员系统专家介绍,11名航天员出色地完成了6次载人飞行任务,航天员队伍总体实力增强。“人是载人航天的主体,将来走出地球寻找新的家园也是人类,所以要持续关注人的健康保障问题。”

到2016年完成的神舟十一号任务为止,已实现航天员中期驻留目标,使得我国航天员在轨驻留时间大幅延长,相关生活、工作和健康保障以及航天员执行飞行任务的能力得到有效验证;初步建立起面向长期飞行任务的支持体系和保障机制,为建造和运营空间站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为空间站阶段长期有人参与开展空间应用和技术试验积累了宝贵经验。

周建平提及,往太空运送物资的成本非常高,进行物资循环利用并提高物资循环利用率,是世界载人航天关注的重大技术问题。

通过新的技术支持,中国航天员在空间站的补给将得到更好保障。此前航天员生存所必需的水和氧气由航天器直接带入太空。为了让航天员实现更久的在轨停留,空间站设计了完整的可再生生命保障系统,进一步提高对水和氧气的循环利用水平,既减轻太空运输系统的负担、降低成本,同时也使人类在太空的生存能力进一步提升。

正是在具备一系列关键技术和基本能力后,中国空间站打下了扎实的“太空地基”,从而初步实现了梦想。

记者手记

空间站 新起点

仿佛千里跋涉,一步一步执着前行,中国人在太空“筑巢”的梦想终于化为现实——中国空间站的核心舱已然在我们头顶环绕地球而飞。不久以后,还会有航天员入驻这个更新、更宽敞、更舒适、更强大的“太空之家”。不知道星光璀璨的“夜晚”,在深邃的太空酣然入梦,是怎样的一种体验?

能够徜徉太空,靠的是攻克一道道技术难关,靠的是好奇心与实干。空间站是中国载人航天工程“三步走”发展战略的第三步,看似水到渠成的每一步,背后则是一个个梦想与智慧、追求与勇气交织的故事。扎扎实实的每一步,背后是不甘人后、自立自强的进取精神。人们感叹前辈们的远见,感佩创新者的精神。

这是对几代人艰苦拼搏的回报和勉励,也将激发我们对更广阔世界的想象、对更辽远深空的探索。对无止境的宇宙探索来说,空间站是一个新起点,在追逐梦想的路上,让我们向着更美好的未来,继续奔跑!

空间站载大飞船还是神舟载人飞船

按照计划此次发射将是天宫空间站组建的第一步,后续将发射2个实验舱、神舟载人飞船和天舟货运飞船。在2022年前后完成天宫空间站的组建工作,而国际空间站将在2024年左右退役,届时中国的天宫空间站将成为世界上唯一一个空间站。让我们一起期待天和核心舱成功发射,天宫空间站早日建成,实现我们中国人的空间站梦。

空间站载人飞船还是神舟。

我国终于拥有了自己的空间站!

就在今天,由长征5号B运载火箭搭载的我国空间站“天和”核心舱顺利发射成功,自此我国拥有了自己的空间站,也是目前世界上第二个正在投入使用的空间站,我国的航天事业再一次取得了巨大的进步,后续还将发射“天舟”货运飞船和“神舟”载人飞船 ,从而组建起一个完整的空间站。

空间载人飞船当然还是神舟系例飞船。

不是,神舟是载人火箭,不是空间站。

中国太空空间站多大?

中国空间站的内部空间大约有110立方米。中国空间站整体呈T字构型,包括1个核心舱、2个实验舱。为了让航天员在太空中的长期生活更加舒适,核心舱在设计上有很大突破,供航天员工作生活的空间约50立方米,加上两个实验舱后,航天员活动空间整体达到110立方米。

核心舱

核心舱命名为“天和”,全长16.6米,最大直径4.2米,发射质量22.5吨,可支持3名航天员长期在轨驻留,是我国目前研制的最大航天器。它既是空间站的管理和控制中心,也是航天员生活的主要场所,还能支持开展少量的空间科学实验和技术试验。为了让航天员在太空中的长期生活更加舒适,核心舱在设计上有很大突破,供航天员工作生活的空间约50立方米,加上两个实验舱后,航天员活动空间整体达到110立方米。

中国空间站内部空间有多大

核心舱又包括节点舱、生活控制舱和资源舱三部分,有3个对接口和2个停泊口。停泊口用于连接两个实验舱,一起与核心舱组装形成空间站组合体。对接口用于载人飞船、货运飞船及其他飞行器访问空间站,另有一个出舱口供航天员出舱活动。其中,核心舱前端的两个对接口接纳载人飞船对接停靠,后端的一个对接口接纳货运飞船停靠补给。对接口可以支持其它飞行器短期停靠,并接纳新的舱段对接,扩展空间站规模。

实验舱

实验舱Ⅰ名为“问天”,主要任务是开展舱内和舱外空间科学实验和技术试验,也是航天员的工作生活场所和应急避难场所。实验舱Ⅰ配备了航天员出舱活动专用气闸舱,支持航天员出舱活动,配置了小型机械臂,可进行舱外载荷自动安装操作。实验舱Ⅰ有着核心舱部分关键平台功能,这意味着在需要的时候,它可以执行对空间站的整个管理和控制

中国空间站的内部空间大约有110立方米,中国空间站是中华人民共和国计划中的一个空间站系统。间站轨道高度为400~450公里,倾角42~43度,设计寿命为10年,长期驻留3人,总重量可达90吨,以进行较大规模的空间应用。

中国空间站包括核心舱、实验舱梦天、实验舱问天、载人飞船(即已经命名的“神舟”号飞船)和货运飞船(天舟一号飞船)五个模块组成。各飞行器既是独立的飞行器,具备独立的飞行能力,又可以与核心舱组合成多种形态的空间组合体,在核心舱统一调度下协同工作,完成空间站承担的各项任务。

天宫空间站这座太空家园有多大?以空间站核心舱为例,全长16.6米,最大直径4.2米,发射质量22.5吨,是人类近十几年来发射的最大吨位单体航天器,规模不亚于国际空间站任何一个舱段。

天宫空间站天和核心舱

单调的数字也许无法直观反映天宫之大,然而当神舟十二号载人飞船指令长航天员聂海胜打开节点舱舱门那一刻,天宫之大颠覆了很多人的想象,甚至我国首位进入太空的航天员杨利伟也感慨,太羡慕他们了,一进去之后这个家太大了。

航天员聂海胜进入核心舱节点舱

核心舱由节点舱、小柱段、大柱段三大结构组成,根据字面意思理解大柱段应当是核心舱最大的结构,然而事实上最能感受空间站之大的结构却是与小柱段同等直径的“节点舱”。

天和核心舱节点舱

这是因为大柱段被平台设备、再生生保设备、科研机柜等载荷占用了不少活动空间,但即便如此大柱段仍然可以并排站立3名航天员,且空间还有富余,足见核心舱整体之大。

神舟十二号航天员乘组在核心舱大柱段

那么,节点舱为什么也需要大尺寸呢?因为它肩负双重使命。

天和核心舱结构与分布

在天宫空间站关键技术验证阶段,节点舱是神舟十二号与神舟十三号两批航天员乘组执行太空行走任务的“气闸舱”。

太空出舱行走任务(神舟七号航天员翟志刚)

航天员在节点舱执行出舱任务时与核心舱小柱段相连的双向承压舱门关闭,内部密闭空间需要容纳至少两名航天员,他们要在这里穿脱厚重的舱外航天服,因此需要较大的活动空间。

气闸舱只能算是节点舱的兼职工作,待明年问天实验舱对接之后,天宫空间站将再添置一个人员专用气闸舱,届时节点舱的气闸舱功能将成为备份功能。

节点舱可保障至少两名航天员同时执行出舱任务

节点舱的本职工作顾名思义是作为天宫空间站的交通枢纽节点,人员与货物都将经此通达空间站各舱段。与我们日常生活中常见的十字路口、三岔路口不同,它是立体式的“六岔路口”。

直径2.8米的节点舱是一个球形舱体,总共有6个开口,分别是1个前向对接口、2个侧向停泊口、1个径向对接口,以及1个与核心舱小柱段相连的双向承压舱门开口。

红黄蓝框依次是:出舱口、双向承压门、侧向停泊口

那么,身处其中的航天员会不会“迷路”呢?即便是在地球,常人面对6个尺寸大致相同的开口也会迷路,但有两个开口是一定可以分辨的,那就是航天员出舱口与径向停泊口,因为在地球引力作用下可以轻松辨识上下两个方位。

然而在太空,航天员身处微重力环境中无法依靠人体前庭觉与本体觉分辨方位的上与下,这就会导致方位感知的错乱。为此设计人员专门在节点舱的每个开口设置了标示方位的“路标”,为航天员辨别方位提供直接的线索依据。

节点舱前向对接口路标

节点舱路标并不是恒定不变的,比如在航天员轮换期间会有两艘神舟载人飞船分别对接前向对接口与径向对接口。再比如,前向对接口进行推进剂在轨补加任务时,节点舱还将同时停靠一艘神舟载人飞船与一艘天舟货运飞船,航天员会根据任务动态情况适时更换路标。

中国空间站包括核心舱和实验舱,核心舱18.1米,最大直径4.2米,发射质量20-22吨。

实验舱14.4米,最大直径约4.2米,发射质量约20-22吨。

杨利伟太空行走第一人(杨利伟太空行走第一人哪里人)杨利伟太空行走第一人(杨利伟太空行走第一人哪里人)


航天员驻留太空排名?

上过太空航天员数量排在第一位的是美国,山姆大叔总共将多达346名航天员送上过太空,展现出了头号太空强国的实力。早在上世纪50年代,美国便开展了对太空领域的探索,于1958年成功发射了本国第一颗人造卫星“探险者1号”。六十到八十年代是美国太空技术突飞猛进的时代,历史性的实现了人类首次也是迄今唯一一次载人登月的壮举,先后制造出了5架航天飞机,率先完成了对载人航天器的迭代。载人航天技术的发达,也让美国送上了数百位航天员到太空,完成空间站实验、太空行走以及登月考察等太空任务。值得一提的是,美国当时之所以取得如此大的太空探索成就,主要是得益于跟前苏联开展激烈的太空博弈。

第二个国家为俄罗斯,包括其前身苏联在内,俄罗斯迄今一共有125名航天员上过太空。前苏联是20世纪唯一一个能跟美国抗衡并在很多方面不落下风的太空强国,它于1957年抢先发射人造卫星成功,在1961年又领先于美国成功发射载人宇宙飞船并率先实现了航天员的太空行走。进入60年代后,苏联在太空领域全方位开花,发射了全世界国家中最多的2000多个各类航天器,多次对包括金星在内的近地天体进行登陆探索,自然也将大批航天员送入了太空。俄罗斯师承其航天衣钵后,因经济衰落和美国的各种制裁,在探索太空上显得非常吃力,至今仍旧以吃前苏联的航天老本为主。

拍第三的为我国和日本,各自均送上了12名航天员到太空。日本虽然在航天员数量上持平了我国,甚至上太空的时间更早于我们,但却在航天技术方面要落后我国一大截。大家都知道2003年我国成功发射了首艘载人飞船神舟五号,将首位航天员杨利伟送上了太空。接下来的神六、神七到今年的神舟十二号,用自主研发的国产载人飞船累计将12名航天员送上过太空。然而日本并不具备载人航天的能力,它的12名航天员全部是搭乘美国载人航天器升入的太空,所以不仅无法代表日本航天技术的段位,更加不能同十多次成功发射载人飞船探索太空的我国相比。

排名第四的国家是德国,一共有11名航天员上过太空,而紧随其后并列第五的则为法国和加拿大,各自有着10名航天员进入过太空。这三个欧美国家的情况跟日本较为类似,都是借助美国和俄罗斯的载人航天器完成的太空探索。德国、法国、加拿大、日本和俄罗斯等十多个西方国家加入了由美国所主导的国际空间站计划,其中每个国家在国际空间站都拥有供自己研究的太空舱。而目前全世界仅美国、俄罗斯和中国三个国家能自主发射载人航天器,所以德国和法国这些国际空间站成员的航天员要进入太空进行探索,就只能借助其带头大哥美国的载人航天飞机升空了。因此目前世界上处在太空强国第一梯队无可争议的只能是中国、美国和俄罗斯。

2008年9月25日到9月28日神舟七号载人飞船发射中国航天员杨利伟首次出舱活动?

错误的。

2008年9月25日21时10分04秒,中国酒泉卫星发射中心用长征二号F火箭将神舟七号载人飞船发射升空,翟志刚、刘伯明、景海鹏3名航天员搭乘神舟七号飞船进入太空。

2008年9月26日,神舟七号完成变轨工作,进入高度约343千米的圆型轨道。

2008年9月27日,神舟七号航天员进行出舱活动,完成中国人首次太空行走。

2008年9月28日,神舟七号进入返回程序,返回舱安全着陆于内蒙古预定区域,完成载人航天飞行任务。

不是杨利伟。2008年9月27日神舟七号载人飞船进行出舱活动,中国人翟志刚完成了首次太空行走。

杨利伟太空行走第一人(杨利伟太空行走第一人哪里人)杨利伟太空行走第一人(杨利伟太空行走第一人哪里人)


2008年9月25日21时10分,长征二号F型运载火箭点火,神舟七号载人飞船在酒泉卫星发射中心升空。

神舟七号搭载三名中国航天员:翟志刚、刘伯明和景海鹏,展开近乎完美的太空之旅,实现了中国人漫步苍穹的飞天梦想。五载光阴,三度跨越,从神舟五号到神舟七号,从中国人首次问天到首次漫步苍穹,中国成为世界上第三个掌握太空出舱技术的国家。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website.service08@gmail.com 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

联系我们

工作日:9:30-18:30,节假日休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