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电脑手机 >

从三叶虫到泰坦(从三叶虫到泰坦免费阅读)

本文目录一览:

已经灭绝的史前动物有哪些?

地球的历史至少有46亿年了,而人类的历史只是其中的一小段,那么在人类出现以前的那段时间即史前时期,地球上有些什么动物呢?为什么曾一度称霸海洋的三叶虫会突然销声匿迹?为什么曾称霸陆地的恐龙也会突然灭绝?……让我们共同思考,在知识的海洋中徜徉。1.三叶虫:三叶虫最初出现在寒武纪初期(达约5.7亿年前),当时居海洋的统治地位,但到了中生代已完全灭绝,现在我们只能看到它们的化石。三叶虫的样子奇特,身体分成头、胸、腹三部分。贝壳则有3个叶体,二叶位于纵向轴叶的每一侧,因此被称为“三叶虫”。 2.甲胄鱼:甲胄鱼是最古老的脊椎动物。它们生活在距今4亿多年到5亿多年的古生代时期。他们中的大多数身体前段都包着坚硬的骨质甲胄,形似鱼类,但没有成对的鳍,,活动能力很差。3.猛犸象:猛犸象生活在距今20万年到一万年前的第四纪冰川地区外缘的冻土苔原地带。它们是适应寒冷气候的动物,全身覆盖着暗褐色的毛。4.始祖鸟:生活在距今1.44亿年前,科学家从化石上看到始祖鸟有清晰的羽毛印痕,而且分为初级和次级飞羽,还有尾羽。。它们的前肢进化成飞行的翅膀,后足有4个趾,3前1后,这些特征都与现代鸟类相似。

简述生命演化史的主要事件

1 冥古宙

2 太古宙

3 元古宙

4 显生宙

4.1 古生代

4.2 中生代

4.3 新生代

5 相关条目

6 参考书目

7 外部链接

冥古宙

主条目:冥古宙

时代

事件

45.7亿年前 地球从环绕早期太阳旋转的吸积盘之中形成。

45.33亿年前 依大碰撞假说,原始的地球与忒伊亚相撞,在原始地球周围产生一个环,这个环在数百万年之后形成月球。重力的拉扯使地球的自转轴倾斜,建立了地球生命的形成环境。[1]

41亿年前 地球表面温度降低使地壳得以凝固,大气与海洋形成。[2]

40亿年前

主条目:生命起源

最早生命的出现,可能是源于能够自我复制的RNA分子。这些生命的繁殖所需要的资源有限,所以不久之后便开始竞争。由于天择青睐在复制上更有效率的分子,因此DNA逐渐成为最主要的复制物。之后它们开始在膜内发展,这些膜拥有更稳定的物理与化学环境,形成了原始的细胞。此时大气中尚未有自由的氧气存在。

39亿年前 后期重轰炸期:地球、月球、火星及金星受到小行星及彗星(微行星)撞击的高峰期。连续的干扰可能诱发生命的演化(参胚种论),海洋被完全煮沸。[3]

细胞以及原核生物出现。这些都是化能生物:以二氧化碳为碳源及氧化无机物来抽取能量。后来原核生物演化了糖酵解,从如葡萄糖的有机物释出能量。糖酵解产生了现今所有生物都用到的三磷酸腺苷(ATP)分子来临时储存能量。

太古宙

主条目:太古宙

时代

事件

35亿年前 最后共同祖先出现,细菌及古细菌分裂。细菌发展了光合作用的原始模式,但最初不会产生氧。这些生物透过电化学梯度产生三磷酸腺苷。

33亿年前 能进行光合作用的蓝菌出现,它们以水为还原剂,并排出氧。氧首先将海洋中的铁氧化,产生铁矿石。氧在大气层的浓度上升,对很多细菌都有毒。

元古宙

主条目:元古宙

时代

事件

25亿年前 一些细菌演化到有能力去使用氧来有效的从有机物中抽取能量。差不多所有生物都用相同的三羧酸循环及氧化磷酸化来使用氧。"runaway icehouse"效应[4]造成休伦系冰期。[5]

21亿年前 更多复杂的细胞出现,包括有细胞器的真核生物。最接近的可能就是古细菌。大部分有细胞器的都可能是从共生细菌衍生而来:粒线体会用像现今立克次体般从有机物抽取能量,而叶绿体则从光及有机物合成能量。这是共同演化的例子。

12亿年前 出现有性生殖,引发更快的演化。[6]大部分的生命于海洋及湖中出现,一些蓝菌已经生活在湿润的泥土中。

10亿年前 多细胞生物出现,首先是生活在海洋中的藻及海苔。[7]

11-7.5亿年前 第一个超级大洲罗迪尼亚形成及重新分裂。[8]

9.5-7.8亿年前 斯图尔特冰期:这个时期是多重及接近全球性的冰期,反复的从雪球地球变为温室地球。

9亿年前 每年共有481日,每天18小时。地球的自转及公转因潮汐力逐渐变慢。

7.5-5.8亿年前 根据雪球地球假说,前寒武纪成冰纪的冰河时期非常严重,连海洋亦完全结冰,只有在热带的海水仍保持是液态。

6亿年前 多孔动物、刺胞动物、扁形动物及其他多细胞动物在海洋出现。(但亦有研究显示最早的动物生活在湖泊的环境中[9]。)刺胞动物及栉水母是最早有神经元的生物,神经元只是一个简单的网,没有脑部或中央神经系统。

6-5.4亿年前 第二个超级大陆潘诺西亚形成及分裂。[10]

5.8-5.4亿年前 氧气的累积使臭氧层可以形成。[11] 而臭氧层可阻挡太阳的有害辐射,使生命可以在陆地上发展。[11]

5.65-5.25亿年前 寒武纪大爆发产生了所有现今动物的主要的门,其成因仍然存疑。以三叶虫为主的节肢动物是最主要的门。脊索动物的皮卡虫可能是人类的祖先。奇虾是达2米长的猎食者,它的后代可能是海蜘蛛。[12][13][14]

显生宙[编辑]

主条目:显生宙

显生宙是距今5.7亿年以来有大量生物化石出现的时期。

显生宙表示在这个时期地球上有显著的生物出现。而那些看不到或者很难见到生物的时代被称做隐生宙。

古生代

主条目:古生代

时代

事件

5.30亿年前 第一个在陆地上的脚印。[15]

5.05亿年前 第一个脊椎动物甲胄鱼出现,与现今八目鳗及盲鳗纲有关。海口鱼属及昆明鱼都是没有颌的鱼类,或称无颔总纲。

4.88亿年前 在寒武纪至奥陶纪间发生第一次生物集群灭绝,是为寒武纪-奥陶纪灭绝事件。

4.8亿年前 西班牙巴伦西亚大学的考古学家,在萨拉戈萨南部的特鲁埃尔发现距今4.8亿年前的鱼类化石。这种新的物种鱼“葛氏刀刃棘鱼”大约生存在泥盆纪(Devonian)时期,也是属于已经绝种的早期鱼类。 [1]

4.75亿年前 第一个原始植物从绿藻演化[16]并移至陆地上[17],沿湖边生长。与它们一同的有真菌,可能植物与真菌是共生的,地衣就是共生的例证。

4.50亿年前 节肢动物的外骨骼可以支撑身体及阻止水分流失[18],是第一类移至陆地的动物。[19]最早的有多足亚门(马陆及蜈蚣),及后有蜘蛛及蝎子。

4.5-4.4亿年前 奥陶纪-志留纪灭绝事件发生,这是第二次的生物集群灭绝。

4亿年前 首类没有翅膀的昆虫,即蠹鱼、跳虫及缨尾虫出现。第一类鲨鱼亦出现。[20]首条腔棘鱼出现,在1938年发现活标本前它们被误以为是已经灭绝了很久,并被认为是活化石。

3.7亿年前 裂口鲨是高速的猎食者。[21]

3.65亿年前 晚泥盆纪灭绝事件发生,是第三次生物集群灭绝。昆虫在地上及淡水中从多足纲演化。一些淡水的肉鳍鱼类发展了脚及成为四足总纲。四足总纲(鱼石螈、棘螈及Pederpes finneyae)利用它们的脚走上陆地,可能是为了猎食昆虫。肺部及鱼鳔演化出来。两栖类今天仍保有很多早期四足总纲的特征。

3.6亿年前 植物演化了能保护植物胚体及容易快速生长的种子结构。伍德利坑及锡林扬环形坑出现。

3.6-2.86亿年前 鲨鱼的黄金时期。[22]

3.5-2.5亿年前 卡罗冰河时期在早石炭纪开始,于晚二叠纪完结。由于极移,大部分的冈瓦那大陆从亚洲及南美洲中心至印度及澳洲中心都冰封了。

3亿年前 盘古大陆形成及维持了1亿2千万年。这是地球上的大洲最后一次闭合在一起。羊膜卵的演化,产生了能在地上繁殖的羊膜动物与爬行动物。昆虫能够飞行,并出现了多个目(如古网翅目、Megasecoptera、透翅目及原直翅目),蜻蜓目代表了很多早期的昆虫。大部分石松纲、有节植物门及桫椤目的森林覆盖陆地,当它们衰化后变成了煤及原油。裸子植物开始广泛分化。苏铁门首次出现。

2.8亿年前 原蜻蜓目的巨脉蜻蜓是最大的昆虫,翅膀展开长达2呎。脊椎动物,包括两栖动物离片锥目、石炭蜥目及壳椎亚纲、早期的爬行动物无孔亚纲及下孔亚纲出现,例如基龙。

2.56亿年前 二硕齿兽、小头兽、二齿兽、雷塞兽、Dinogorgon及原犬鳄龙出现,它们是生存于南非及俄罗斯的众多兽孔目的一小群。锯齿龙科是大型的草食性动物。最初的初龙形动物出现。

2.5亿年前 二叠纪-三叠纪灭绝事件杀死约90%的所有动物,这是第四次及最严重的生物集群灭绝。灭绝过后,水龙兽是地表最常见的草食性动物。初龙类分开演化出其他的爬行动物。真骨总目从辐鳍鱼纲演化,最后成为主要的鱼类。大气层的氧含量下降至以往三分之一的10%,所有有气泡呼吸系统的动物生长理想。一些杆状菌菌株2-9-3的孢子被困在新墨西哥州的盐结晶中,于2000年重新活跃及分裂,现成为世界上最古老的生物。[23][24]

中生代[编辑]

主条目:中生代

时代

事件

2.2亿年前 气候非常干燥,适合这种气候的初龙类及裸子植物得益。初龙类分化成为鳄鱼、恐龙及翼龙目。在合弓纲中,演化出哺乳动物的首个先躯兽孔目,特别是真犬齿兽下目。最初它们都是细小的。所有哺乳动物幼时都有乳腺及能保持恒常体温。常染色体对中的一个得到SRY基因(从X染色体的SOX3基因衍生而来)成为Y染色体,长度亦缩短了。裸子植物(松柏门及苏铁门占大部分)是陆地上的主要植物。草食性动物成长为巨大的体型以消化这些植物。

2.08-1.44亿年前 鲨鱼的第二次主要扩展。[25]

2亿年前 第五次生物集群灭绝的三叠纪-侏罗纪灭绝事件发生。海中的爬行动物包括鱼龙类及蛇颈龙类兴盛。恐龙从灭绝事件中存活过来,并成长为巨大的体型,但槽齿类全面死亡。现今的两栖类,滑体亚纲包括无尾目、有尾目及蚓螈开始出现。联体病毒科可追溯至这个或更早的时期。[26]

1.95亿年前 目前已知最古老的哺乳动物吴氏巨颅兽出现。

1.83亿年前 1.83亿年前[27]发生的托阿尔阶灭绝事件对于海生生物的影响最大,尤其是菊石等软体动物。[28]

1.8亿年前 盘古大陆开始分裂为几个大陆,最大的是冈瓦那大陆,由现今的南极洲、澳洲、南美洲、非洲及印度组成,南极洲当时还是一片森林。北美洲及欧亚大陆当时仍然连接,是为劳亚大陆。

1.7亿年前至1.6亿年前 阿普第阶灭绝事件发生。根据地层中的证据,此事件对海洋生物造成较大的影响,对陆地生物则较小。[29]

1.64亿年前 最古老能游泳的哺乳动物近亲獭形狸尾兽出现,是现今如鸭嘴兽及针鼹等哺乳动物的直系祖先。[来源请求]

1.6亿年前 3米长的五彩冠龙在中国西北的新疆出现,是最早的暴龙超科。

1.5亿年前 巨大的恐龙甚为普遍及多样化,有腕龙、迷惑龙、剑龙、异特龙、细小的嗜鸟龙及奥斯尼尔龙。鸟类从兽脚亚目演化出来。始祖鸟是鸟类的祖先[来源请求],有爪及羽毛,但没有喙。

1.35亿年前 禽龙、林龙等新的恐龙在侏罗纪灭绝后出现。顾氏小盗龙在中国东北辽宁出现,身长77厘米,四翼上有类似鸟类的羽毛。

1.33亿年前 原始热河鸟在中国东北出现,它有大及强壮的翼,并保有像恐龙的长骨质尾巴。

1.30亿年前 被子植物演化出可以吸引昆虫及其他动物散播花粉的花朵。被子植物的革新引发动物的演化及共同演化;帝龙在中国满洲生活,有羽毛及体长1点6米[30]。

1.25亿年前 现今有胎盘哺乳动物的祖先攀援始祖兽出现,它像现今的睡鼠。鹦鹉嘴龙是后期有角恐龙的祖先。

1.23亿年前 千禧中国鸟龙有原始的羽毛但不是用作飞翔,其他有羽毛恐龙包括中华龙鸟及长城鸟,它们共同的祖先为始祖鸟。其他恐龙包括多刺甲龙及始暴龙出现。

1.20亿年前 只有25厘米阔的森林翼龙在中国辽宁出现。

1.10亿年前 8公吨重及12米长最大的鳄鱼帝鳄出现。肉食性恐龙包括驰龙科的恐爪龙及棘龙科,草食性恐龙包括波塞东龙、高吻龙及蜥结龙。

1.00亿年前 巨大兽脚亚目的鲨齿龙及南方巨兽龙出现。

8800万年前 印度及马达加斯加大陆分裂。

8000万年前 蜥脚下目、鸭嘴龙科、角龙科及兽脚亚目很多的恐龙种类出现,超过一半已知的恐龙都是在中生代的最后3千万年,被子植物生长后开始出现。印度开始移往欧亚大陆。

7500万年前 人类及老鼠的最后共同祖先出现。[31][32]

新生代

主条目:新生代

时代

事件

6600万年前 白垩纪-第三纪灭绝事件将差不多一半的动物物种(鸟类除外)消灭,可能是因小行星撞击扬起铱微尘覆盖整个地球,引起气候变冷所致。墨西哥的希克苏鲁伯陨石坑出现。没有了巨大及白天活动的恐龙,哺乳动物的多样性及体型得以增长。一些哺乳动物重回海洋,如鲸鱼、海牛目及鳍足亚目等,其他的亦开始演化成能飞行,如蝙蝠。一类细小、生活在夜间及栖息树上吃昆虫的统兽总目分支出灵长目、树鼩及蝙蝠。灵长目有双目视觉及抓东西的指,可以帮助从一颗树跳往另一颗。更猴就是一个例子,它于4500万年前灭绝。

6000万年前 古食肉目(可能是细齿兽类的祖先)在北半球出现,于520万年前灭绝。已知最大的蛇泰坦巨蟒生活在南美洲热带雨林。

5500万年前 澳洲从南极洲中分裂出来。最早的真灵长类首次于北美洲、亚洲及欧洲出现,例如美国怀俄明州的辛普森氏果猴及中国云南的亚洲德氏猴。尖吻鲭鲨可能是大白鲨的祖先。[33][34][35]

5000万年前 马由始祖马开始进行演化。鲸鱼及海豚的祖先游走鲸可能像海狮般在陆地上行走及像水獭在海中游泳,它的脚有蹼,并且是以耳朵听声音。Pezosiren portelli是现今海牛的祖先,像河马般在陆地上行走及像水獭在海中游泳。细齿兽类包括小古猫属是所有狗、猫、熊、浣熊、狐狸、土狼、狐狼及麝猫的祖先,是肉食性及像鼬鼠般可以爬树。现代的银杏出现。

4850万年前 冠恐鸟是1.75米高的肉食性鸟类,是顶级掠食者。

4650万年前 游走鲸后代的罗德侯鲸是鲸鱼的祖先,开始不再饮用淡水。

4300万年前 始祖象出现,有长的鼻,但没有象鼻或象牙。

4000万年前 灵长目分支成原猴亚目及简鼻亚目,简鼻亚目是白天活动及草食性的。

3700万年前 龙王鲸的后肢开始缩少及发现完好,听觉开始经下颚传至中耳。在埃及的鲸鱼谷当时是在水中,龙王鲸未有呼吸孔,要把头部伸出水面呼吸。原猴亚目的早期祖先Biretia fayumensis及Biretia megalopsis在埃及沙漠出现。[36]

3500万年前 禾本科从被子植物中演化出来。

3000万年前 简鼻亚目分支成阔鼻小目及狭鼻小目。阔鼻小目有卷尾及迁移至南美洲,雄性是色盲的。狭鼻小目留在非洲,其中一种祖先可能是埃及猿。Bugtipithecus inexpectans、Phileosimias kamali及Phileosimias brahuiorum像现今的狐猴是生活在巴基斯坦中部布格蒂丘陵的雨林中。所有猫的祖先原小熊猫生活在欧洲的树上,在2000万年前灭绝。

2750万年前 巨犀生活在蒙古。

2700万年前 长腿恐鹤在美洲,于15000年前灭绝。

2500万年前 狭鼻小目雄性可以看见颜色及失去了费洛蒙。[37]狭鼻小目分支成两个总科:猴总科及人型总科。猴总科并没有卷尾,有些甚至原全没有尾巴。所有人型总科都没有尾巴。

2200万年前 印度与亚洲碰撞,产生喜玛拉雅山及青藏高原。由于湿度被断绝,中亚洲成为了沙漠。恐象出现,于200万年前灭绝。部分像狗、熊及浣熊的Ursavus elmensis(所有熊的祖先)出现,其体型只有狐狸般大,以植物及昆虫来补足肉食。第一类猫熊亚科分支出来,当中只有大熊猫能生存至今。

2100万年前 像獴的生物乘坐植物造成的筏由马达加斯加漂浮至非洲,并成为所有当地肉食性哺乳动物的祖先。

2000万年前 非洲板块与亚洲碰撞。拟指犬是狗的祖先,第五爪缩短了,有现今狗的上爪的影子。它们的外表像现今的麝猫,脚及脚趾适合奔走。犬科及猫科开始分支。象的祖先嵌齿象出现。

1900万年前 大地懒出现,于8000年前灭绝。

1600万年前 鲛齿鲸显示鲸鱼的早期回声定位。巨牙鲨是巨大的鲨鱼,但突然于160万年前消失。[38]

1500万年前 猿从非洲迁徙至欧亚大陆,成为了长臂猿及猩猩。人类祖先从长臂猿形成。猩猩、大猩猩及黑猩猩都是属于人科,人类则属人族。

1300万年前 人类祖先从猩猩祖先形成。猩猩的亲属开远禄丰古猿出现。加泰罗尼亚皮尔劳尔猿可能是人科及人类的共同祖先。

1000万年前 气候开始变得干燥,大草原及草原代替了森林。猴的数量激增,猿则减少。人类祖先从大猩猩的祖先形成。马的全盛期并开始扩展整个北半球。1000万年前它们因面对偶蹄目的竞争而衰减。Tomarctus是极之像狗的动物。

700万年前 最大的灵长目巨猿在中国、越南及北印度生活,于30万年前灭绝。

560万年前 地中海干涸,是为米辛尼亚期盐危机。

500万年前 火山爆发及产生很多细小的陆地连结了南北美洲。哺乳动物由北美洲往南迁徙,并造成当地的哺乳动物灭绝。人类祖先从黑猩猩祖先形成。最后共同祖先是乍得人猿。最早的人类分支是千年人。黑猩猩及人类的DNA有98%相似,在血红素中只有一个氨基酸不同。黑猩猩的一类可以在基因上比现今所有60亿人更多样化,但后来人类分支出现瓶颈。黑猩猩及人类的喉头重新移位至咽及肺部中间,可见共同祖先都有这个语言前身的特质。

480万年前 人族出现黑猩猩的大小的地猿,并且站立行走。

370万年前 一些南方古猿在肯雅的火山灰中留下脚印。

350万年前 大白鲨出现。

300万年前 双足的南方古猿在非洲大草原演化,并被恐猫属所猎杀。非洲南方古猿及鲍氏南方古猿,并其他包括肯尼亚平脸人的属出现。大猩猩在刚果河南岸消失。南北美洲连接,发生南北美洲生物大迁徙。现今的马属首次出现。恐象的下颚有向下的象牙。

250万年前 斯剑虎出现。

220万年前 大猩猩分裂成西部大猩猩及东部大猩猩。

200万年前 能人在坦桑尼亚使用原始石器工具,有可能与罗百氏傍人一同生活。布若卡氏区出现。人属的物种吃肉,而傍人则吃植物及白蚁。一些在刚果河南部的黑猩猩分支出倭黑猩猩,倭黑猩猩生活在雌性主导的社会。斯剑虎由北美洲前往南美洲。

180万年前 直立人在非洲演化,并迁徙至其他大洲,主要是南亚。

175万年前 格鲁及亚人有直立人及能人的特征。雕齿兽在秘鲁南部生活。

160万年前 巨型短面袋鼠在澳洲出现,于40000年前消失。像袋熊的丽纹双门齿兽在澳洲出现,于45000年前灭绝。

150万年前 猩猩分裂为婆罗洲猩猩及苏门达腊猩猩。袋狮在澳洲出现,于46000年前灭绝。

100万年前 犬属从Tomarctus分支出来。灰狐是现今最原始的犬属。

80万年前 灰狼迁移至北美洲极地。

78万年前 地球最后(最近一次)的地磁反转。

70万年前 人类与尼安德特人的共同遗传祖先出现。

50万年前 直立人使用木炭来控制火,但仍不懂如何生火。

40万年前 东部大猩猩分支为东部低地大猩猩及山地大猩猩。大角鹿出现,在9500年前灭绝。

35.5万年前 海德堡人在意大利南部的罗卡蒙菲纳火山留下脚印,是最早的人属脚印。

25万年前 北极熊从棕熊演化。

19.5万年前 埃塞俄比亚奥莫河的奥莫化石遗存是最早的人类。

16万年前 长者智人练习礼仪及宰杀河马。

15万年前 线粒体夏娃在非洲生活,她是所有现今人类的最后女性祖先。

13万年前 尼安德特人从海德堡人演化及住在欧洲及中东,开始埋葬尸体及照顾病人,有现今人类的舌骨及会使用矛。FOXP2基因出现。

10万年前 第一个人类从海德堡人演化及在非洲出现。人类生活在南非及以色列。人类经两个途径进入亚洲:经中东往北行,及从埃塞俄比亚往南走,经红海及阿拉伯南部(参单源论)。突变造成皮肤颜色的改变,以吸收最有效的紫外线。种族开始成立。非洲的人口基因仍然较为分化。

8.25万年前 人类在萨伊使用锋利的动物骨头捕鱼。

8万年前 人类在刚果制造鱼叉。

7.4万年前 多峇巨灾理论指多峇湖的超级火山爆发,人类人口只剩2000。6年没有夏天及紧接的1000年冰河时期。火山灰达5米深覆盖印度及巴基斯坦。

7万年前 最近的冰河时期,威斯康辛冰期开始。人类在南非布隆伯斯洞穴以骨头制造工具,及画壁画。他们亦收集贝壳及钻孔制作颈饰。巨水獭出现,在1万年前消失。

6万年前 Y染色体亚当在非洲生活,是人类男性Y染色体的最后祖先。

5万年前 人类由亚洲延伸至澳洲及欧洲。海岸线的延伸速度较内陆为快。披毛犀在不列颠群岛生活。

4万年前 克罗马侬人在法国绘画及捕猎猛犸象。他们有特别的认知能力,使他们成为食物链的顶端。澳洲巨大的有袋目灭绝。

3.2万年前 德国福格海德有第一个雕塑。法国有第一个用鸟骨制的笛。印尼有石器工具。

3万年前 人类从西伯利亚分几波进入北美洲,较后的经过白令陆桥进入,早期的可能是以跳岛战术经阿留申群岛进入。欧洲人越过大西洋到达北美洲。人类抵达所罗门群岛及前往日本。在撒哈拉使用弓箭,在摩拉维亚有首个陶瓷动物模型。

2.8万年前 在非洲那米比亚出现最古老的图画。[39]德国出现最古老的阴茎雕塑。[40]

2.7万年前 尼安德特人消失,人属只余下人类及佛罗勒斯人。捷克出现纺织。

2.5万年前 从猛犸象牙发明了标枪。

公元前2.4万年前到公元前2.2万年前 维伦多夫的维纳斯属于此段时期。[41]

2万年前 人类在青藏高原留下脚印及手印。从动物脂肪制造油灯。山顶洞人以骨针来缝制动物饰物。猛犸象骨头在俄罗斯建造房屋。

1.8万年前 佛罗勒斯人在遥远的印尼出现。

1.5万年前 最后的冰河时期完结,海水漫过全球,造成多个近岸地区水浸,将以往的大陆分成岛屿。日本从亚洲分开,西伯利亚与阿拉斯加分开,塔斯曼尼亚与澳洲分开,爪哇岛形成,砂拉越、马来西亚及印尼分隔。一些人类在中东的肥沃月弯开展农业,并且发展城市。因为生产食物及饲养动物,世界人口暴涨。拉斯考克山洞及加拉加斯出现石洞壁画。

1.4万年前 全新世灭绝事件开始,超过100种大型哺乳动物消失,可能是因世界人口暴涨所致。

1.15万年前 斯剑虎灭绝。

1.1万年前 佛罗勒斯人及猛犸象灭绝。人类首先畜养印度狼。所有现今的狗都是属于家犬。

1.04万年前 开始种植植物,在近东耕种。耶利哥人口有19000。

公元前8000年前 撒哈拉仍有河流、湖及季候风。日本绳文时代制造全世界最早的陶制容器。人类抵达南美洲的蓬塔阿雷纳斯。世界人口达500万[42]。

公元前6千年前 亚洲西南部、叙利亚、约旦、土耳其及伊拉克种植麦。

公元前4500年前 种植亚洲型稻及非洲型稻。

公元前1200年前 铁器出现在中东和东南欧,人类开始铁器时代。[43]

西元前1000年 世界人口达5000万。[44]

西元前500年 世界人口达1亿。[45]

西元1年 世界人口达2亿。[46]

公元1627年 最后一只原牛于1627年被波兰猎人射杀,宣告了原牛的灭绝。

公元1662年或1688年-1715年之间 渡渡鸟灭绝。

公元1815年 4月10日,印尼坦博拉火山喷发,它的火山灰几乎覆盖了世界的每个角落,全球温度下降了约5℃,引发了1816年著名的“无夏之年”。[47]

公元1835年 世界人口达10亿。

公元1952年 加勒比僧海豹灭绝——最后确定观察到加勒比僧海豹的纪录是于1952年的小塞拉纳岛。[48]西元2008年,美国政府宣布经过5年搜寻,认为它们已经灭绝。[49]

公元1969年 人类尼尔·阿姆斯壮在7月21日02:56 (世界时)正式在月球行走。[50]

公元2005年 亚马逊森林经历100年来最严重的干旱[51]

公元2008年 白鱀豚功能性灭绝;世界人口约6706993000人。[52]

公元2015年 世界人口超过70亿。全新世灭绝事件仍然继续,最近50年更有上升趋势。

请问:下面的几个照片里面的远古海洋生物叫什么名字??

1,巨眼鲸,现代须鲸的祖先

2 滑齿龙,也可能其他种类的上龙

3,邓氏鱼

4,一种三叶虫,

,5,一种三叶虫的化石

6,泰坦巨蟒或者叫泰坦蟒

7,这个是虎鱼,也就是我们说的食人鱼,不是古生物

6,乌葵虾

7,泥潭龙,这个东西也要乱入到海里么?

8,达尔文艺龙……好吧……

无脊椎动物的起源与进化是怎么样的?

无脊椎动物,是背侧没有脊柱的动物,其种类数占动物总种类数的95%。它们是动物的原始形式,是动物界中除原生动物界和脊椎动物亚门以外全部门类的通称。

一切无脊柱的动物,占现存动物的90%以上。分布于世界各地,在体形上,小至原生动物,大至庞然巨物的鱿鱼。一般身体柔软,无坚硬的能附着肌肉的内骨骼,但常有坚硬的外骨骼(如大部分软体动物、甲壳动物及昆虫),用以附着肌肉及保护身体。除了没有脊椎这一点外,无脊椎动物内部并没有多少共同之处。无脊椎动物这个分类学名词以前用于与脊椎动物(该词至今仍为一个亚门的名称)相对,但在现代分类法上已经不用。

海豆芽

地球上无脊椎动物的出现至少早于脊椎动物1亿年。大多数无脊椎动物化石见于古生代寒武纪,当时已有节肢动物的三叶虫及腕足动物。随后发展了古头足类及古棘皮动物的种类。到古生代末期,古老类型的生物大规模绝灭。中生代还存在软体动物的古老类型(如菊石),到末期即逐渐绝灭;软体动物现代属、种大量出现,到新生代演化成现代类型众多的无脊椎动物;而在古生代盛极一时的腕足动物至今只残存少数代表,如海豆芽。

笔石

无脊椎动物笔石是奥陶纪最奇异而特殊的类群,自早奥陶世开始,即已兴盛繁育,广泛分布,有的固着,有的匍匐,有的游移,有的漂浮。奥陶纪的笔石主要是正笔石目的科属,如对笔石、叶笔石、四笔石、栅笔石等。

三叶虫是节肢动物的一种,全身分为头、胸、尾3节,又有1条凸起的中轴贯穿在头尾之间,横看竖看都可分出3个部分。在它的身上长有甲壳,起保护作用。三叶虫一般长约数厘米,这在当时是个儿大的动物,它们大多栖息在海底,也有少数钻到泥沙中居住或在水里漂游。

在动物分类学上,三叶虫属于脊椎动物门、三叶虫纲。它们生活在远古的海洋中,主要出现在寒武纪,到寒武纪晚期时发展到顶点。此后,三叶虫从极盛的高峰走向衰退,延续到二叠纪末期时绝灭,没有进入中生代。三叶虫在整个古生代3亿多年的漫长地质历程中生生不息,繁衍出了众多的类群和巨大的数量,总计有1500多个属,1万多个种,其中发现于我国的有大约500个属。

三叶虫

三叶虫的形状大多为卵圆形或椭圆形,个体大小相差却很悬殊。发现于葡萄牙奥陶纪地层中的乌拉裂肋虫是最大的三叶虫之一,长达70厘米。而古盘虫、球接子之类的微小三叶虫却只有不到6毫米。常见的三叶虫一般长度都在3~10厘米,宽度在1~3厘米。超过20厘米的就算大型的了。在我国昆明寒武纪早期地层中曾经发现过长度为30厘米的莱得利基虫。

三叶虫化石广泛地分布在世界各地,因而对划分地层非常重要。但同时,许多三叶虫的属种又具有地方性特色,因而它们又对划分当时的海域分区,进而恢复当时的生物地理区系具有重要意义。

三叶虫生活的年代距今虽然遥远,但是科学家对它的形态、构造等特征的了解是相当充分的,主要的原因有以下几点:①三叶虫身体表面披有坚固的甲壳,在个体发育过程中经历多次脱壳生长,所以它们在地层中遗留下的化石数量比其他生物要多;②寒武纪海洋中很少有比三叶虫更大、更凶暴的动物和它生活在一起,因此它们能够迅速繁衍,广泛分布;③三叶虫化石大多保存在质地细致的石灰岩或页岩中,因此,不仅外壳的特征能够被观察得很清楚,而且有时其内部构造也能被看得很清晰。

三叶虫的主要特征表现在它的背壳构造,其头部中央有1个突起的“头鞍”,可能是安置脑的处所。头鞍的表面有的光滑无饰,有的瘤斑点缀,还有的具有为数不等的横沟。这些横沟被称为“头鞍沟”。头鞍两侧,一般有成对的眼睛。沿眼睛的前后有一条沟,称为“面线”,这是三叶虫成长过程中借以脱壳钻出身体的地方。头部腹面的前端有1对分节的触须,既是行动器官,又是感觉器官。触须的后面是摄食的口,通常盖着“唇瓣”。口两侧有许多细小而分节的行动器官——附肢,附肢上有细密的纤毛,大概可以起到呼吸的作用。

三叶虫的胸部分节,多者达十几节,少者只分2节。各节之间以覆瓦状(即像房顶的瓦片一样一片覆叠在另一片的上面)关联起来,便于卷曲活动。三叶虫腹面两侧有为数众多的分节附肢,附肢上具有纤毛,因此这些附肢也肩负行动和呼吸之用。三叶虫的尾部和胸部一样,纵向上分为中轴及其两侧的肋叶部,其形态多样;尾部的边缘有的带刺,有的不带刺。

三叶虫的生活习性是多种多样的,化石中最多的一类是保存在石灰岩或页岩中,可见当时它们大多生活在浅海底或游移于淤泥之上。它们有的稍能游泳,有的随水漂流。志留纪中期的齿虫类,整个身体几乎被密密的长刺包围,这些长刺对于它们在水里游泳来说是一种强有力的推进器,因此可以推测它们是游泳的能手;同时,这些长刺也是抵御天敌的有效武器。这种类型的三叶虫主要是出现于奥陶纪到泥盆纪时期,当时与它共生的鹦鹉螺类、板足鲎类和鱼类都是三叶虫的劲敌,如果三叶虫不增强它的游泳能力和御敌的武器,它们怎样在那个竞争激烈的环境中继续生存繁衍呢?

奥陶纪的某些三叶虫,如宝石虫、斜视虫、隐头虫等还发展了卷曲的能力,它们的头部和尾部可以完全紧接在一起,仅将背部的硬壳暴露在外;它们还可以钻进淤泥以保护其柔软的腹部器官,这样,一方面便于御敌,另一方面也可以以类似于尺蠖那样的伸曲的方式推动身体前进。

对于三叶虫的个体发育过程,科学家通常是通过采集同一层位中同一种个体的不同生长阶段的标本来研究的。三叶虫的个体发育,大致划分为3个时期——幼年期、中年期和成年期:①幼年期虫体头部和尾部尚不分明,也没有胸节,直径大约为0.24~1.3毫米。②中年期虫体头部和尾部已经分开,胸节也已经发育,但是节数比成年期少1节。③成年期虫体的胸部与尾部节数增加到了极限,虫体增大,壳上的刺、瘤等附加物均出现了。

三叶虫自从在寒武纪早期出现以后,在整个系统演化中各部主要构造特点也逐渐发生相应的变化,这些变化规律主要有下列几方面:①头鞍形态的变化。寒武纪早期的原始三叶虫的头鞍形态多为长圆锥形,凸起也不显著。往后到了寒武纪中期以后,头鞍逐渐缩短,两侧趋向平行,成为圆柱形,甚至有的成为了球形。到了寒武纪晚期及以后的三叶虫,甚至头鞍与其两侧的颊部分界也不清楚了。②面线后支所在位置的变化。早期三叶虫的面线后支(即眼睛之后的那段面线)终点常与头部的后边缘或两颊角相交;往后到了奥陶纪以后的类型,则常与头部的两旁侧缘上相交。③眼的变化。某些三叶虫的眼睛,早期是新月形的,随后逐渐变小,最后消失。另一类复眼比较发达的三叶虫,眼睛则由小变大,最后会出现眼柄,眼睛则长在高高耸起的眼柄顶端上。志留纪的许多三叶虫就属于这一类。④身体周围长刺的变化。寒武纪和奥陶纪的三叶虫很少长刺,而志留纪及其以后的类型长刺较为多见,而且刺比以前的也更加复杂。⑤胸节由多变少,尾部由小变大,头鞍上的横沟由多到少等等趋势也在许多类型的三叶虫中显示出来。

寒武纪后期,是三叶虫鼎盛的时期,到奥陶纪时,三叶虫的数量仍不少,但海中已出现了比它更厉害的动物。这种动物是一种软体动物,它有锥状的硬壳,在锥体开阔的一端,即它的头部,长有环状的触手,用它捕捉食物和爬行、游泳。它们的个儿大,一般长达几十厘米,行动迅速,口腔坚硬,因此三叶虫不是它们的对手,这些软体动物是章鱼、乌贼的远亲,但大部已绝灭了,只是在岩层中留下了它们的一些锥形硬壳变成的化石,这种化石被称作“角石”,而其中被称为“鹦鹉螺”的这一种,居然还见之于今天的海洋里。

海绵震旦纪时,藻类植物大发展,给海洋增添了新的色彩。此时,海洋中还生活着单细胞生物和一些多细胞动物,如海绵、腔肠动物等。

微小的单细胞就是所有动物和植物的开始。它们的形状和现在的藻类以及细菌很相似,在以后漫长的进化过程中,单细胞逐渐演化成大得多的生物,例如水母;再后来,又产生了带有硬壳的动物。

生命在海洋中产生,在海洋中发展壮大。在4亿多年前的志留纪,水域中的生物千姿百态,热闹非凡,植物已发展到大海藻,动物发展到低等的脊椎动物鱼类。而陆地上的生命却十分罕见,几乎到处是荒山秃岭,一片荒凉。末期,由于地壳剧烈运动,地球表面普遍出现了海退现象,不少水域变成了陆地,有的海底崛起了高山。沧海巨变,对水中的生物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website.service08@gmail.com 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

联系我们

工作日:9:30-18:30,节假日休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