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电脑手机 >

封侯非我意但愿海波平(封侯非我意但愿海波平出自)

本文目录一览:

封侯非我意,但愿海波平.谁写的?

这是戚继光《韬钤深处》中的诗句。

原文:

韬钤深处

明代:戚继光

小筑暂高枕,忧时旧有盟。

呼樽来揖客,挥麈坐谈兵。

云护牙签满,星含宝剑横。

封侯非我意,但愿海波平。

译文:

我们现在的生活很舒适。但别忘了我们还有个邻国——日本。

客人来了,倒酒好好招待,同坐在酒桌边,比比划划共讨如何对付日本.。

又是兵书又是宝剑,这只是想为国杀敌.。

封侯与否无所谓,我只是想海上清静点。

扩展资料:

《韬钤深处》是明代军事家戚继光将军少年时所写的一首诗。该诗描写了作者自己习文练武就是为了抵御倭寇入侵,以使百姓早日过上安居乐业的生活。

“遥知夷岛浮天际,未敢忘危负年华。”表达了戚继光决心将自己的一生和抗倭事业结合起来,使自己处在时代激流的中心,为民族、为国家做出贡献的决心。戚继光能在国家危难之时立下远大志向,挺身而出,时刻以国家和民族安危为己任的高尚品质,值得我们学习。另外,“封侯非我意,但愿海波平”则更明确地表明戚继光为驱逐倭患、保卫海防、拯救百姓于水火,而并非追求个人功名的崇高品质。

参考资料:百度百科-韬钤深处

封侯非我意 但愿海波平的意思

意思是:升官封侯并非是我内心的真正志向,但愿我大明的沿海风平浪静,早日扫清倭寇才是我的愿望啊!

出自明代戚继光《韬钤深处》,原文为:

小筑暂高枕,忧时旧有盟。呼樽来揖客,挥麈坐谈兵。

云护牙签满,星含宝剑横。封侯非我意,但愿海波平。

译文:

小楼生活暂时是高枕无忧的,但别忘了虎狼在侧。倒酒招呼客人,坐下来挥麈谈兵。

看兵书一直看到天黑,书上密密麻麻地写满了看兵书的感想和体会,直到满天星辰,宝剑也是横放在身边,不敢有丝毫懈怠,随时准备上阵杀敌。升官封侯并非是我内心的真正志向,但愿我大明的沿海风平浪静,早日扫清倭寇才是我的愿望啊!

扩展资料

创作背景:

这首诗是戚继光任登州卫指挥佥事时所作,据说是写在一本兵书的空白处的。当时戚继光的生活十分平静,但是,他不甘心这种碌碌无为的生活,渴望做出一番事业,为边疆的安宁奉献一生。于是在兵书的空白处,他写下了这样的诗句。

思想主题:

这是一首言志诗。诗写作者领兵备倭驻守沿海之时,一夕忧时不能安枕,适有老朋友来访,便于帷幄深处,饮酒谈兵,推心置腹。自谓学书、学剑,献身边防,不为功名利禄,唯愿海疆和平。

该诗描写了作者自己习文练武就是为了抵御倭寇入侵,特别是“封侯非我意,但愿海波平”更是明确地表明戚继光为驱逐倭患、保卫海防、拯救百姓于水火,而并非追求个人功名的崇高品质。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韬钤深处

戚继光“封侯非我意,但愿海波平”诗全文

戚继光《韬铃深处》

小筑渐高枕,忧时旧有盟。

呼樽来揖客,挥尘坐谈兵。

云护牙签满,星含宝剑横。

封候非我意,但愿海波平。

译文:

我们现在的生活很舒适。但别忘了我们还有个邻国日本。

客人来了,倒酒好好招待,同坐在酒桌边,比比划划共讨如何对付日本。

又是兵书又是宝剑,这只是想为国杀敌。

封侯与否无所谓,我只是想海上清净点。

戚继光(1528-11-12-1588-01-05) 明代著名抗倭将领、民族英雄、军事家、武术家。字元敬,号南塘,晚号孟诸,汉族,山东登州人山东登州人(一说祖籍安徽定远)。

戚继光生于山东济宁。父戚景通,世代为官,嘉靖17年,戚继光10岁继承其父爵,官居四品。嘉靖28年(1549)参加武举,在考试时庚戍之变发生,于是戚继光被分配到蓟门。与鞑靼军战斗后写下了《备俺答册》。于闽、浙、粤沿海诸地抗击来犯倭寇,历十余年,大小八十余战,终于扫平倭寇之患。少时好读书,通经史大义。

封侯非我意但愿海波平是什么意思 封侯非我意但愿海波平的含义

1、“封侯非我意,但愿海波平”,出自明代戚继光的《韬钤深处》。大致意思是“升官封侯并非是我内心的真正志向.,但愿我大明的沿海风平浪静,早日扫清倭寇才是我的愿望”。

2、这句话明确地表明戚继光为驱逐倭患、保卫海防、拯救百姓于水火,而并非追求个人功名的崇高品质,告诉我们应该是我们要具有保家卫国、不慕荣利等良好品质。

“封侯非我愿,但愿海波平”是谁的诗句?

【出自】明代军事家戚继光将军少年时所写的一首诗《韬钤深处》。

【全诗】

小筑暂高枕,忧时旧有盟。

呼樽来揖客,挥麈坐谈兵。

云护牙签满,星含宝剑横。

封侯非我意,但愿海波平。

【注释】

①小筑:小楼。

②挥麈(zhǔ):挥动麈尾。晋人清谈时,常挥动麈尾以为谈助。后因称谈论为挥麈。

③韬铃:即《六韬》和《玉钤》,皆是兵书。后来称用兵的谋略为"韬钤"。

④云护:云层遮掩,即天黑。

⑤牙签:即书签,代指书籍。如孔尚任《桃花扇》:"堂名二酉 ,万卷牙签求售"。

【翻译】

我自己在小楼之上可以享受一时的高枕无忧的生活,只不过担忧现在的邻居,我们过去的老朋友--倭奴,侵扰海疆的事情。

要是有志同道合的好友来了,就赶紧拿出酒杯,斟满酒,掸净浮尘,坐下共同探讨抗敌大计。

每天读书习武都到很晚,

但并不是为了将来立功封侯,而只是希望百姓过上安居乐业的日子,不再受倭寇的侵扰。

【赏析】"遥知夷岛浮天际,未敢忘危负年华。"表达了戚继光决心将自己的一生和抗倭事业结合起来,使自己处在时代激流的中心,为民族、为国家做出贡献的决心。戚继光能在国家危难之时立下远大志向,挺身而出,时刻以国家和民族安危为己任的高尚品质,值得我们学习。另外,"封侯非我意,但愿海波平"则更明确地表明戚继光为驱逐倭患、保卫海防、拯救百姓于水火,而并非追求个人功名的崇高品质。

【作者简介】戚继光(1528-11-12-1588-01-05) 明代著名抗倭将领、民族英雄、军事家、武术家。字元敬,号南塘,晚号孟诸,汉族,山东登州人(一说祖籍安徽定远)。戚继光生于山东济宁。父戚景通,世代为官,嘉靖17年,戚继光10岁继承其父爵,官居四品。嘉靖28年(1549)参加武举,在考试时庚戍之变发生,于是戚继光被分配到蓟门。与鞑靼军战斗后写下了《备俺答册》。于闽、浙、粤沿海诸地抗击来犯倭寇,历十余年,大小八十余战,终于扫平倭寇之患。少时好读书,通经史大义。嘉靖二十三年(1544)依例袭父职为登州卫指挥佥事。三十二年,任都指挥佥事,备倭山东。三十四年,调任浙江都司佥事。旋进参将。分守宁波、绍兴、台州(今浙江临海)三府。三十六年以劾免官,旋以平汪直功复官,改守台州、金华、严州(今浙江建德东北)三府。时浙江多被倭患,而旧军素质不良。戚继光招募农民和矿徒,组成新军。严明纪律,赏罚必信,并配以精良战船和兵械,精心训练;他还针对南方多湖泽的地形和倭寇作战的特点,审情度势,创造了攻防兼宜的"鸳鸯阵"战术,以十一人为一队,配以盾、矛、枪、狼筅、刀等长短兵器,因敌因地变换队形,灵活作战。每战多捷,世人称为"戚家军"。戚继光与俞大猷齐名。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website.service08@gmail.com 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

联系我们

工作日:9:30-18:30,节假日休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