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电脑手机 >

中庸的核心思想是什么?(中庸思想的理论核心是)

中庸之道的理论基础是什么?

孔子提倡的中庸之道的理论基础是天人合一的思想。春秋战国时期,是我国古代史上第一次思想解放时期,很多思想家在那个时候提出了自己先进的思想,孔子就提出了中庸之道。中庸之道,说的就是人们要自觉进行自我修养,形成完善的人格,创造出太平和合的境界,这种学说的基础就是天人合一。

& >是天人合一。中庸之道,亦即君子之道,是传统儒家修行的法宝。是由孔子提倡、子思阐发的提高人的基本道德、精神修养以达到天人合一、太平和合神圣境界的一整套理论与方法。

中庸之道的理论基础是老子学说,中庸之道是中国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中庸提倡的道是儒家之道吗?

中庸之道是儒家学派的思想。

孔子学说的学派。崇尚等级制度和用三纲五常来维护统治的学说。主张“礼、乐、仁、义”,提倡“忠恕”“中庸”之道。主张“德治”“仁政”,重视伦常关系。西汉以后,逐渐成为我国封建社会占统治地位的学派。

范文澜、蔡美彪等《中国通史》第一编第四章第九节:“孔子学说含有多面性,所以儒家学派总能适合整个封建时代各个时期的统治阶级的需要,从孔子学说中演绎出各种应时的儒家学说来。”

中庸的核心思想是什么?(中庸思想的理论核心是)中庸的核心思想是什么?(中庸思想的理论核心是)


儒家学说的根本:

儒家学说是由孔子(公元前551-公元前479年,名丘,字仲尼,春秋时期鲁国人,和子弟著有《论语》)创立,最初指的是司仪,后来逐步发展为以尊卑等级的仁为核心的思想体系,儒家的学说是中国影响最大的流派,也是中国古代的主流意识。

儒家的“礼治”主义的根本含义为“异”,即使贵贱、尊卑、长幼各有其特殊的行为规范。只有贵贱、尊卑、长幼、亲疏各有其礼,才能达到儒家心目中君君、臣臣、父父、子子的理想社会。国家的治乱,取决于等级秩序的稳定与否。

是的。

中庸之道也被孔子称为君子之道,是儒门弟子修身养性的至上法则。这一哲学思想由孔子提出,再由孔子的孙子子思加以阐述说明,最终得以形成一套天人合一的系统理论。天人合一理论可以分为天道和人道。所谓天道,就是自然,而人道,包括各种行为准则。

天人合一是指人类追循自然规律,并最终达到一种与天同在,与道同存,与万物同生的思想境界和心灵高度。反映到个人修为上,就是适应自然 变化 ,找出自己在自然中的合理定位,而后做到进退有据和行止有度。至于这里所提到的自然,实际上涵盖了人们在社会生活中所接触到的一切事物,而追寻自然,是指找出事物规律,然后改变自己去适应它,并最终得到自己想要得到的东西。

中庸的核心思想是什么?(中庸思想的理论核心是)中庸的核心思想是什么?(中庸思想的理论核心是)


子思在他的著述中具体阐述了中庸之道,其中一个重要思想就是致中和。子思认为,人只有在找准自己的合理定位之后,才能做出正确合理的行为,即静时中,动时和。所以,洞悉事物的规律,而后找准自己的定位,是做出正确决定的前提和基础。

中庸君子慎其独的中心思想?

慎独一这一原则要求人们在自我修养的过程中,坚持自我教育,自我监督,自我约束。《中庸》第一章就提出了这一原则,道也者,不可须臾离也,可离非道也。是故君子戒慎乎其所不睹,恐惧乎其所不闻,莫见乎隐,莫显乎微。故君子慎其独也

中庸齐家思想?

以孔子为代表的儒家所,提倡的“中庸”思想,就是以折衷、谦和的态度和手段,不走极端,认为处事应不偏不倚,无过无不及,事事恰到好处,人人各得其所,这样就无顾此失彼之弊。

千百年来,中庸之道作为中国人的生活处世法则,千百年已应用到生活的各个方面。之所以能把学问深入到普通百姓,就在于孔子认为“下学而上达”,日常生活中能够做到平易亲切,自然能上达。是人皆可以下学、可以与人共知的。只是认识水平不同,见识结果也各不相同。

中庸的精神实质可以概括为?

中庸思想是<论语>的重要思想之一,中庸思想的本质可以概括为"不偏不倚","无过无不及".在儒家思想统治中国的几千年里,"中庸"的思想在民族气质的建构,民族文化的传承上发现。

"中庸"思想是儒家思想的重要构成."中庸"思想一方面被继承传播,深刻地影响着中国人,一方面又常被误解误读甚至受到批判.细读《论语》,"中庸之道"其实是由三重内涵的统一构成其精神实质:它是和谐之道,又是平常之道,同时是权变之道

中庸积极意义?

理解“中庸”是理解儒学乃至中国哲学的重要一环。在谈及“中庸”时,人们常常将其与“进取”对立起来。“中庸”与“进取”能否共存的问题,是一个不容忽视的问题。对这一问题的回答,理论上关乎传统哲学的准确解读,实践上关乎现代价值的合理建构。

1中庸是“万物并育”的宇宙理想

澄清中庸与进取的关系,首先应准确理解中庸。儒家之“中庸”,不仅是思想与行动的规范,而且是一种宇宙理想。

人们通常以“无过无不及”界定“中庸”,但要准确理解中庸,必须明确中庸究竟是无过无不及于“什么”。在中庸无过无不及于什么的问题上,学者们有不同的观点。有人认为,中庸是无过无不及于“礼”。无过无不及于礼的中庸,是一个伦理学、政治学的范畴,昭示着人与人达于和谐的理想。有人认为,中庸是无过无不及于“度”。无过无不及于“度”的中庸,是一个认识论层面的范畴,昭示着实践之主、客体达于和谐的理想。也有人认为,中庸是无过无不及于“三”。无过无不及于“三”的中庸,是一个方法论层面的范畴,昭示着对立之“一”与“二”达于和谐的理想。上述观点,从不同方面对中庸理想进行了刻画,但这些刻画并不完全。就《中庸》的文本来看,中庸不仅是一个伦理学、政治学的范畴,也不仅是一个认识论、方法论层面的范畴,它是一个宇宙论层面的范畴。宇宙论层面的中庸,关乎儒家对理想宇宙秩序的设想。它不限于无过无不及于“礼”,不限于无过无不及于“度”,也不限于无过无不及于“三”,从根本上说,它是无过无不及于“性”。

“无过无不及于性”中的“性”,是《中庸》所谓“天命之谓性”之性。“天命之谓性”中的“性”何解?有人将其理解为“善”,有人将其理解为“理”,有人将其理解为“情”,而从《中庸》的创作年代来看,“天命之谓性”之“性”,理应是“生”。以“生”解“性”,在郭店竹简以及告子的思想中都可以看到端倪。有论者认为,先秦遗文中没有独立的“性”字而只有“生”字,后人所谓“性”的意思,在孟子那里才得到充分发展。如果“天命之谓性”确为子思的主张,那么,其所谓性,当理解为“生”。

以“生”解“性”,“天命之谓性”的意思就是天将“生”命于物。但是,天所命之“生”,不是一物之生,而是万物之生;不是独生,而是“共生”。如果性是“共生”之生,那么“率性”就是遵循“共生”原则,“尽性”就是无过无不及于“共生”原则。率性、尽性的终极结果,是合于中庸之道,所以中庸之无过无不及,从根本上说,是无过无不及于性,是无过无不及于“共生”的原则。

无过无不及于“共生”原则的中庸,昭示着的是一种“万物并育”的理想。符合这一理想的宇宙,是发育万物的宇宙;符合这一理想的社会,是鳏寡孤独皆有所养的社会;符合这一理想的个体,是喜怒哀乐“发而皆中节”的个体。

2中庸蕴含着改造世界的积极进取力量

中庸以万物并育为其宇宙理想,这一理想与进取精神有何关联?要回答这一问题,必须明确进取精神的有无、大小取决于什么。进取精神的有无、大小,从根本上说,取决于理想与现实之间的张力。进取精神产生于人类改造世界的实践,离开实践,所谓进取精神就是无源之水,无本之木。人类的实践是有目的的活动,这个目的,常常以“理想”的形态表现自身。如果理想与现实没有差距,进取精神就缺少生长的土壤;如果理想与现实的差距较小,进取的动力就较弱;如果理想与现实的差距较大,进取的动力就较强。例如,在西方社会由传统到现代的转进中,清教徒被认为具有典型的进取精神,这种进取精神由何而来?德国学者马克斯·韦伯认为,清教徒的进取精神,源于其个体救赎的理想与现实生活的巨大差距。

如果说理想与现实的张力是进取精神的源头,那么“中庸”与“进取”就不是对立的,因为中庸所崇尚的宇宙理想与现实之间存在着巨大的张力。杜维明认为,“儒家的理想与这个世界有很大距离。所以它有转化的力量,而且它的力量绝对不比清教转化的力量要弱”。“中庸”以“万物并育而不相害”为理想的宇宙秩序,这一理想与现实之间存在着强烈的反差。如果我们冷静地观察现实世界,就会发现,这个世界,是一个有生有死、万物相争的世界。人与自身、人与人、族与族、国与国、人与物、物与物的相争与对抗,是普遍存在的现象。与万物相争的现实相比,“万物并育而不相害”是一个极其高远的理想,所以,秉持这一理想的儒家,必然要强调刚健有为,必然要储备极大的力量来改造这个世界。这意味着,以“万物并育”为理想的“中庸”,绝不是一种“乡愿”,绝不是一种折衷,它蕴含着一种积极进取的力量,蕴含着一种“虽千万人,吾往矣”的改造世界的勇气。

3中庸之“进取”有独特的价值指向

中庸以“万物并育”的宇宙秩序为其理想,这一理想决定了它所蕴含的进取精神,具有不同于一般进取精神的价值指向。

首先,以万物并育为理想的进取,是重视“秩序”的进取,是强调“关系”的进取。中庸所蕴含的进取精神,不是以个体为中心的,也不是以群体为中心的。它的重心在个体间、团体间、万物间。但是,它也不是压制个体、压制团体、压制人类的。它所要求的秩序,是万物“并生”的秩序,是万物“各正性命”的秩序。而肯定万物之生、肯定万物“各正性命”的合理性,必然要给予万物自然生长的空间。

其次,以万物并育为理想的进取,是重视“生存”“发展”权利、推崇“和平”手段的进取。“万物并育”以万物之生为前提,没有万物之生,其他权利就将陷入“皮之不存,毛将焉附”的境地。基于万物之生的,首先是其发展的权利,其他权利,是在万物发展过程中不断增长的权利。没有发展的权利,其他权利也无由产生。以生存和发展为基本权利的中庸,必然以“和平”为主要手段,因为冲突与争斗,首先冲击的就是生存和发展的基本权利。

最后,以万物并育为理想的进取,是重视“平等”与“仁爱”的进取。肯定万物并育,就会肯定万物在拥有生存和发展之基本权利方面的平等性;肯定万物并育,就会肯定“生生”的价值。“生生”在儒家看来,是“仁”的最基本的表现。儒者之仁,不限于“爱人”,还包括“赞天地之化育”。圣人“峻极于天”的作用,就是发育万物,这是“仁”的最普泛的表现。

不骄不躁,不锋芒毕露。

中庸能很好的掌握事情的度。

中庸之道的精髓和感悟?

中庸之道就是保持中正的立场的规律和方法,是人修为的一种最高境界。 简单地说,就是要自我管理,顺应自然规律,时刻保持克制和正气。 并非现代人所普遍理解的中立、平庸。 更通俗地说吧:就是和谐。 保持自我心态的和谐、与环境的和谐。 这是无人能及的理想境界。 中者,天下之正道。 庸者,天下之定理。 中庸之道,意为不偏不倚,折中调和的处世态度。 中庸之道,精髓在于“诚”,即“真诚之道”。 真诚,是心之至诚,以诚待人、处事、立业、待人。 中庸之道是中国古代唯心主义哲学观点论,出自儒家文化的《中庸》。 中庸之道是人生的大道,事业成功、生活与健康的根本理论,基本包含三层理论:

中庸的核心思想是什么?(中庸思想的理论核心是)中庸的核心思想是什么?(中庸思想的理论核心是)


理论:中不偏,庸不易。 是指人生不偏离,不变换自己的目标和主张。 这就是一个持之以恒的成功之道。 孔子有曰:“中庸之为德也,其至矣乎! 民鲜久矣。”

理论:指中正、平和。 人需要保持中正平和,如果失去中正、平和一定是喜、怒、哀、乐太过,治怒唯有乐,治过喜莫过礼,守礼的方法在于敬。 只要保持一颗敬重或者敬畏的心,中正、平和就得以长存,人的健康就得以保障。

中就是内在的,和是中的一种表现。中的状态是天下人的共同基础,和的状态是天下人通行的正路。中是本质,和是正路。天下人完全做到了中与和,天地就各安其位,万物就可以生生不息。中与和的关系,跟道家思想的“道”和“德”的关系有点类似,老子说:“孔德之容,惟道是从”,“ 从事于道者,同于道;德者,同于德”,道是内在的本质,而德是道的外在表现。

就像《中庸》里面说,和是中的外在表现一样,中才是本质。表现出“和”就是说明你遵循了“中”,就像一个人表现出“和”,平静,淡定,谦和,这说明内心“持中”,一个社会也是一样,如果总是动荡不安,这就是失去了“和”,也就没有“持中”。中与和其实都蕴含这一种对“秩序感”的追求,是一种万物本质的精神追求,这个我们后面展开。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website.service08@gmail.com 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

联系我们

工作日:9:30-18:30,节假日休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