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电脑手机 >

端午节的来历20字(端午节来源20字)

端午节的由来40字左右?

春秋战国时期,楚国的士大夫屈原眼看着自己的国家处于危难中,多次谏言而又无果,后还被楚王流放。他看着自己国家的百姓生活在水生火热中而自己却无能为力,不能为祖国效力,于是在农历五月初五这天投汨罗江自尽。后来老百信们为了纪念屈原,就把这一天定为"端午节"。

端午节的由来50字?

闻一多在《端午考》和《端午的历史教育》中认为,五月初五是古代吴越地区“龙”的部落举行图腾祭祀的日子。

一是端午节两个最主要的活动吃粽子和竞渡,都与龙相关:粽子投入水里常被蛟龙所窃,而竞渡则用的是龙舟。

二是竞渡与古代吴越地方的关系尤深,况且吴越百姓还有断发纹身“以像龙子”的习俗。三是古代五月初五日有用“五彩丝系臂”的民间风俗,这应当是“像龙子”的纹身习俗的遗迹。

扩展资料

端午节,本是南方吴越先民创立用于拜祭龙祖的节日。因传说战国时期的楚国诗人屈原在五月五日跳汨罗江自尽,后来人们亦将端午节作为纪念屈原的节日;也有纪念伍子胥、曹娥及介子推等说法。

总的来说,端午节起源于上古先民择“龙升天”吉日祭龙祖,注入夏季时令“祛病防疫"风尚,把端午视为“恶月恶日”起于北方中原,附会纪念屈原等历史人物纪念内容。端午风俗形成可以说是南北风俗融合的产物。

端午节的来历有几种说法?

端午节的来历说法

说法一:纪念屈原

端午节又名端阳节、,据说是屈原投汩罗江殉国的日子。两千多年来,每年的农历五月初五就成为了纪念屈原的传统节日。史料记载,楚国大夫、爱国诗人屈原听到秦军攻破楚国都城的消息后,悲愤交加,心如刀割,毅然写下绝笔作《怀沙》,抱石投入汨罗江,以身殉国。沿江百姓纷纷引舟竞渡前去打捞,沿水招魂,并将粽子投入江中,以免鱼虾蚕食他的身体。

说法二:纪念孝女曹娥

此说出自东汉《曹娥碑》。曹娥是东汉上虞人,父亲溺于江中,数日不见尸体,当时孝女曹娥年仅十四岁,昼夜沿江号哭。过了十七天,在五月五日投江,五日后抱出父尸。

说法三:龙的节日

这种说法来自闻一多的《端午考》、和《端午的历史教育》。他认为,五月初五是古代吴越地区“龙”的部落举行图腾祭祀的日子。其主要理由是端午节两个最主要的活动吃粽子和竞渡,都与龙相关;竞渡与古代吴越地方的关系尤深,况且吴越百姓还有断发纹身“以像龙子”的习俗;古代五月初五日有用“五彩丝系臂”的民间风俗,这应当是“像龙子”的纹身习俗的遗迹。

端午亦称端五,是我国最大的传统节日之一。“端”的意思和“初”相同,称“端五”也就如称“初五”;端五的“五”字又与“午”相通,按地支顺序推算,五月正是“午”月。又因午时为“阳辰”,所以端五也叫“端阳”。五月五日,月、日都是五,故称重五,也称重午。此外,端午还有许多别称,如:夏节、浴兰节、女儿节,天中节、地腊、诗人节等等。端午节的别称之多,间接说明了端午节俗起源的歧出。事实也正是这样的。关于端午节的来源,时至今日有很多种说法——

中国的由来20字?

虽然我们都是中国人,但我们对自己国家的风土人情了解有多少呢?

我想这本波兰人著的《好想去旅行》能说明一切,这本书虽然是外国人写中国的,但写的非常详细,从中国的节日,传说,习俗,以及四大发明,和阴阳八卦无不涵盖在内,有些我不知道的东西,里面都有介绍,实在是太神奇了。

这本书到底讲了什么呢?

准确说,就是中国的天文地理,风土人情。

一、 “中国”的来历

中国是世界四大文明古国之一,我们称呼自己的国家为中国,可它是怎么来的呢?

1963年的时候,陕西省宝鸡市宝鸡县贾村镇(今宝鸡市陈仓区)出土了一件老古董,这件古董,经专家鉴定,这件古董叫做何尊。

何尊是什么?

就是西周早期的一件青铜酒器,周成王五年为贵族“何”所作,这件青铜器的出土可了不得,它是西周初年第一件有纪年的青铜器,除了造型厚重,纹饰精美,尊内底部铸有12行122字的铭文,其中出现了这四个字“宅兹中国”。

这段铭文大概意思是说:

“我要住在中国的中心来治理百姓”。

这句话是周成王对何说的话,在中国古代,洛邑也就是现在的洛阳是天下的中心,所以他要把都城建立在洛邑,这样方便治理国家,于是就让何铸造了一个酒器,底部撰上这句话,就相当于一个标志和决心。

既然“中国”一词最早出现在西周,或许更早,只是还没有找到足够的证据证明,然而在周朝频频出现的一词还有“华夏”。

《尚书·周书·武成》记载:

“华夏蛮貊,罔不率俾。”

《书经》曰:

“冕服采装曰华,大国曰夏”。

周朝虽然出现了“中国”一词,但那个“中国”只是个代词,并不是自己国家的专称,他们称呼自己的国家为“夏”,或者是“华夏”。

周人认为,我们的国家最重视礼仪,穿衣服都很讲究,而“华”的意思就是指的汉人穿的服装,“夏”就是锦上添花,让衣服具有纹饰之美,如此一来,便能凸显出我们是一个衣冠上国。所以,自周朝开始,中国就以华夏自称。

“中国”既然不是说自己的国家,那么它究竟指的是什么呢?

“中国”在周人看来,就是居天地之中的地方,四夷就是居天地之外的地方。

也就是说,中国其实只是周人对京城的一种称呼,比如,周成文认为天地之中的地方是洛邑,便在此建立都城,洛邑就是“中国”,洛邑之外的偃师,伊川,嵩县等都是四夷。

到了汉朝,随着中国领土不断扩张,土地来回变动,中州地区仍被认为天地之中心,后来人们就把这个国家叫做“中国”,它不再是周人对京城地区的专称了。

二、节日的来历

“灶王爷”的传说是我对中国节日的最早认识,我小的时候住在农村,家家户户都用泥巴垒的灶台,家家户户会在灶台上贴上灶王爷的画像,有的还供奉了香火,如果香火断了,这一年都会倒霉,如果灶王爷的画像被烟熏了,灶王爷就会让你生一年的气。

端午节的来历20字(端午节来源20字)端午节的来历20字(端午节来源20字)


虽然这个习俗是口口相传下来,但人们都很重视,直到今天,有些地方的农村还在祭灶王爷。

中国的春节是个大节日,在我印象里,每到春节前夕,我大姑就要到市场上大量采购年货,过去的铝制洗衣盆,丸子能炸一大盆,现在过年越来越简单了,我们年年都要过年,可谁知道年是怎么来的?还有其他的中国节日又是怎么来的?

中国的主要传统节日有春节、元宵、清明、端午、七夕、中秋、重阳、冬至、腊八等,这些节日的背后都和中国文化习俗离不开关系,我们的祖先信奉神灵,节日便是民俗事像与时令的推演。

端午节的来历20字(端午节来源20字)端午节的来历20字(端午节来源20字)


节日的起源,始于对大自然的敬畏,人类的发展总是向往光明,大自然馈赠给我们土地,“地载万物”便是我们生活的一切,太阳给我们带来光明,促使种子发芽,我们的祖先便敬畏日月,每逢出征打仗,或者狩猎的时候,总要祭拜一下日月。

秦朝统一六朝后,汉民族的节日便固定下来,并且明确规定了每个节日的禁忌,比如春节要沐浴祭祖,冬至要吃饺子,这些都和时令离不开关系,有的节日是皇帝规定的,或者老百姓为了纪念某个人,或者某件事。

比如寒食节,这个节日最早出现在战国,它的背后有个动人的故事,晋国的公子重耳在骊姬之乱时在外流亡,经常食不果腹、衣不蔽体,介子推见他有天饿的快死了,便割下自己的大腿肉,和野菜煮了给重耳吃,重耳很感动,等重耳重新返国登上君主之位,论功行赏时,他忘记奖励介子推了,后来觉得自己做的不对,便派人寻找介子推,但介子推不愿夸功争宠,就带着老母躲到绵山,晋文公重耳见请不出他,边想放火烧山逼他出来,结果把介子推和老母烧死了,为了纪念这为忠义之士, 晋文公下令,介子推死难之日不许生火、做饭,只能吃冷食,因此,这天就被称为“寒食节”。

还有许多节日,都是由背后的故事得来的,比如端午节,悼念屈原溺水,中国的节日渊源久远,每一个都有它特有的习俗和传说。

端午节的来历20字(端午节来源20字)端午节的来历20字(端午节来源20字)


三、文化的传承

《说文解字》称:“文,错画也,象交文。”文化,也就是图说文,字说意。

中国的文化博大精深,其中包含有人文文化、饮食文化以及历史文化等,几千年来我们的老祖宗给我们留下无数宝贵的书籍,比如《山海经》、《楚辞》、《诗经》、等国学,这些文化堪称经典,是我们中国人更应该学习的,但我们现在却慢慢地将它们丢了,因为语言之间生出了隔阂,过去的人都说文言文,现在人说的是大白话。

正所谓经典,就是能够流传甚久不衰的东西,比如洛阳水席,一直流传至今,每一道菜都是用水做出来的,却滋味各不相同,这其中的饮食文化包含了洛阳人当地的民俗习惯,洛阳人喜欢喝汤,认为汤为补,滋润全身,若是哪日不喝汤,就觉得不舒服,汤便是一种文化,把菜做成各种汤菜,更是一种传承下来的文化。

中国的文化在于传承,祖祖孙孙代代相传,过去是口口相传,也传了好几十辈人,传了好多年历史,如今靠的仍旧是口口相传,和教化育人。到了近代,科技发展迅速,这些经典的文化可以储存成电子书,随便百度一下,就查找出来了,虽然这种承传方式颇为方便,但我们也要烂记于心。

端午节的由来30字的简略内容?

传说屈原死后,楚国百姓哀痛异常,纷纷涌到汨罗江边去凭吊屈原。渔夫们划起船只,在江上来回打捞他的真身。有位渔夫拿出为屈原准备的饭团、鸡蛋等食物,“扑通、扑通”地丢进江里,说是让鱼龙虾蟹吃饱了,就不会去咬屈大夫的身体了。人们见后纷纷仿效。一位老医师则拿来一坛雄黄酒倒进江里,说是要药晕蛟龙水兽,以免伤害屈大夫。后来为怕饭团为蛟龙所食,人们想出用楝树叶包饭,外缠彩丝,发展成棕子。 以后,在每年的五月初五,就有了龙舟竞渡、吃粽子、喝雄黄酒的风俗;以此来纪念爱国诗人屈原。

端午节的来历是什么?

纪念屈原

端午节的来历40字?

纪念爱国名人屈原抱石投汨罗江。人们不想鱼虾吃屈原尸体便做粽子等吃的给鱼虾。后推广到各地形成端午节

端午节的由来250字?

端午节起源说法众多,一般有纪念屈原、伍子胥和曹娥的说法,但其中以纪念屈原说影响最为广泛。传说屈原死后,楚国百姓哀痛异常,纷纷涌到汨罗江边去凭吊屈原。渔夫们划起船只,在江上来回打捞他的真身。有位渔夫拿出为屈原准备的饭团、鸡蛋等食物,“扑通、扑通”地丢进江里,说是让鱼龙虾蟹吃饱了,就不会去咬屈大夫的身体了。人们见后纷纷仿效。一位老医师则拿来一坛雄黄酒倒进江里,说是要药晕蛟龙水兽,以免伤害屈大夫。后来为怕饭团为蛟龙所食,人们想出用楝树叶包饭,外缠彩丝,发展成粽子。以后,在每年的五月初五,就有了龙舟竞渡、吃粽子、喝雄黄酒的风俗;以此来纪念爱国诗人屈原。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website.service08@gmail.com 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

联系我们

工作日:9:30-18:30,节假日休息